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

太 陽 之 為 病 , 脈 浮 , 頭 項 強 痛 而 惡 寒 。     太 陽 病 , 發 熱 汗 出 , 惡 風 脈 緩 者 , 名 為 中 風 。
    太 陽 病 , 或 已 發 熱 , 或 未 發 熱 , 必 惡 寒 , 體 痛 ,嘔 逆 , 脈 陰 陽 俱 緊 者 , 名 曰 傷 寒 。
    太 陽 病 , 發 熱 而 渴 , 不 惡 寒 者 , 為 溫 病 。 若 發 汗已 , 身 灼 熱 者 , 名 曰 風 溫 。 風 溫 為 病 , 脈 陰 陽 俱 浮 , 自汗 出 , 身 重 , 多 眠 睡 , 鼻 息 必 鼾 , 語 言 難 出 。 若 被 下 者, 小 便 不 利 , 直 視 失 溲 , 若 被 火 者 , 微 發 黃 色 , 劇 則 如驚 癇 , 時 瘛 瘲 ; 若 火 熏 之 , 一 逆 尚 引 日 , 再 逆 促 命 期 。
    病 有 發 熱 惡 寒 者 , 發 於 陽 也 ; 無 熱 惡 寒 者 , 發 於陰 也 。 發 於 陽 , 七 日 愈 。 發 於 陰 , 六 日 愈 。 以 陽 數 七 ,陰 數 六 故 也 。
    傷 寒 一 日 , 太 陽 受 之 , 脈 若 靜 者 , 為 不 傳 。 頗 欲吐 , 若 躁 煩 , 脈 數 急 者 , 為 傳 也 。
    傷 寒 二 三 日 , 陽 明 少 陽 證 不 見 者 , 為 不 傳 也 。
    太 陽 病 , 頭 痛 至 七 日 以 上 自 愈 者 , 以 行 其 經 盡 故也 。 若 欲 作 再 經 者 , 針 足 陽 明 , 使 經 不 傳 則 愈 。
    太 陽 病 , 欲 解 時 , 從 巳 至 未 上 。
    陽 明 病 , 欲 解 時 , 從 申 至 戍 上 。
    少 陽 病 , 欲 解 時 , 從 寅 至 辰 上 。
    太 陰 病 , 欲 解 時 , 從 亥 至 丑 上 。
    少 陰 病 , 欲 解 時 , 從 子 至 寅 上 。
    厥 陰 病 , 欲 解 時 , 從 丑 至 卯 上 。
    風 家 , 表 解 而 不 了 了 者 , 十 二 日 愈 。
    太 陽 中 風 , 陽 浮 而 陰 弱 , 陽 浮 者 , 熱 自 發 , 陰 弱者 , 汗 自 出 。 嗇 嗇 惡 寒 , 淅 淅 惡 風 , 翕 翕 發 熱 , 鼻 鳴 乾嘔 者 , 桂 枝 湯 主 之 。

        桂 枝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芍 藥 三 兩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 切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上 五 味 , ● 咀 三 味 , 以 水 七 升 ,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去 滓 , 適 寒 溫 , 服 一 升 。 服 已 須 臾 , 歠 熱 稀 粥 一 升 餘 ,以 助 藥 力 , 溫 覆 令 一 時 許 , 遍 身 ● ● 微 似 有 汗 者 益 佳 ,不 可 令 如 水 流 漓 , 病 必 不 除 。 若 一 服 汗 出 病 差 , 停 服 後, 不 必 盡 劑 。 若 不 汗 , 更 服 依 前 法 。 又 不 汗 , 後 服 小 促其 間 , 半 日 許 令 三 服 盡 。 若 病 重 者 , 一 日 一 夜 服 , 周 時觀 之 , 服 一 劑 盡 , 病 證 猶 在 者 , 更 作 服 。 若 不 汗 出 , 乃服 至 二 三 劑 。 禁 生 冷 、 黏 滑 、 肉 麵 、 五 辛 、 酒 酪 、 臭 惡等 物 。
    太 陽 病 , 頭 痛 , 發 熱 , 汗 出 , 惡 風 , 桂 枝 湯 主 之。
    太 陽 病 , 發 熱 汗 出 者 , 此 為 榮 弱 衛 強 , 故 使 汗 出, 欲 救 邪 風 者 , 宜 桂 枝 湯 。
    太 陽 病 , 初 服 桂 枝 湯 , 反 煩 不 解 者 , 先 刺 風 池 、風 府 , 卻 與 桂 枝 湯 則 愈 。
    太 陽 病 , 外 證 未 解 , 脈 浮 弱 者 , 當 以 汗 解 , 宜 桂枝 湯 。
    傷 寒 發 汗 已 解 , 半 日 許 復 煩 , 脈 浮 數 者 , 可 更 發汗 , 宜 桂 枝 湯 。
    太 陽 病 , 外 證 未 解 , 不 可 下 也 , 下 之 為 逆 , 欲 解外 者 , 宜 桂 枝 湯 。
    太 陽 病 , 先 發 汗 不 解 , 而 復 下 之 , 脈 浮 者 不 愈 。浮 為 在 外 , 而 反 下 之 , 故 令 不 愈 , 今 脈 浮 , 故 知 在 外 ,當 須 解 外 則 愈 , 宜 桂 枝 湯 主 之 。
    傷 寒 不 大 便 六 七 日 , 頭 痛 有 熱 者 , 與 承 氣 湯 , 其小 便 清 者 , 知 不 在 裡 , 仍 在 表 也 , 當 須 發 汗 ; 若 頭 痛 者, 必 衄 , 宜 桂 枝 湯 。
    太 陽 病 , 下 之 後 , 其 氣 上 衝 者 , 可 與 桂 枝 湯 , 方用 前 法 。 若 不 上 衝 者 , 不 得 與 之 。
    病 常 自 汗 出 者 , 此 為 榮 氣 和 , 榮 氣 和 者 , 外 不 諧, 以 衛 氣 不 共 榮 氣 諧 和 故 爾 , 以 榮 行 脈 中 , 衛 行 脈 外 ,復 發 其 汗 , 榮 衛 和 則 愈 , 宜 桂 枝 湯 。
    病 人 藏 無 他 病 , 時 發 熱 自 汗 出 , 而 不 愈 者 , 此 衛氣 不 和 也 , 先 其 時 發 汗 則 愈 , 宜 桂 枝 湯 。
    … … 桂 枝 本 為 解 肌 , 若 其 人 脈 浮 緊 , 發 熱 汗 不 出者 , 不 可 與 之 也 , 常 須 識 此 , 勿 令 誤 也 。
    若 酒 客 病 , 不 可 與 桂 枝 湯 , 得 之 則 嘔 , 以 酒 客 不喜 甘 故 也 。
    凡 服 桂 枝 湯 吐 者 , 其 後 必 吐 膿 血 也 。
    太 陽 病 , 項 背 強 几 几 , 反 汗 出 惡 風 者 , 桂 枝 加 葛根 湯 主 之 。

        桂 枝 加 葛 根 湯 方

葛 根 四 兩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芍 藥 三 兩   生 薑 三兩 ( 切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麻 黃三 兩 ( 去 節 )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升 , 先 煮 麻 黃 、 葛 根 減 二 升 , 去上 沫 ,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覆 取 微 似汗 , 不 須 啜 粥 , 餘 如 桂 枝 法 將 息 及 禁 忌 。
    喘 家 作 桂 枝 湯 , 加 厚 朴 、 杏 子 佳 。

        桂 枝 加 厚 朴 杏 子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切 )   芍 藥 三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厚 朴 二 兩 ( 炙 ,去 皮 )   杏 仁 五 十 枚 ( 去 皮 尖 )     右 七 味 , 以 水 七 升 ,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一 升 , 覆 取 微 似 汗 。
    太 陽 病 , 下 之 微 喘 者 , 表 未 解 故 也 , 桂 枝 加 厚 朴杏 子 湯 主 之 。
    太 陽 病 , 發 汗 , 遂 漏 不 止 , 其 人 惡 風 , 小 便 難 ,四 肢 微 急 , 難 以 屈 伸 者 , 桂 枝 加 附 子 湯 主 之 。

        桂 枝 加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芍 藥 三 兩   甘 草 三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 切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附 子 一 枚 ( 炮 ,去 皮 , 破 八 片 )     右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加 附 子 。 將 息 如 前 法 。
    太 陽 病 , 下 之 後 , 脈 促 , 胸 滿 者 , 桂 枝 去 芍 藥 湯主 之 。

        桂 枝 去 芍 藥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切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上 四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去 芍 藥 , 將 息 如 前 法 。
    若 微 寒 者 ,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附 子 湯 主 之 。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切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附 子 一 枚 ( 炮 、 去 皮 , 破 八片 )     上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去 芍 藥 加 附 子 。 將 息 如 前 法 。
    發 汗 後 , 身 疼 痛 , 脈 沉 遲 者 , 桂 枝 加 芍 藥 生 薑 各一 兩 人 參 三 兩 新 加 湯 主 之 。

        桂 枝 加 芍 藥 生 薑 各 一 兩 人 參 三 兩 新 加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芍 藥 四 兩   甘 草 二 兩 ( 炙 )  人 參 三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生 薑 四 兩     右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一 升 。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加 芍 藥 , 生 薑 , 人 參 。
    太 陽 病 , 頭 痛 , 發 熱 , 身 疼 , 腰 痛 , 骨 節 疼 痛 ,惡 風 , 無 汗 而 喘 者 , 麻 黃 湯 主 之 。

        麻 黃 湯 方

麻 黃 三 兩 ( 去 節 )   桂 枝 二 兩 ( 去 皮 )   甘 草 一 兩( 炙 )   杏 仁 七 十 個 ( 去 皮 尖 )     右 四 味 , 以 水 九 升 , 先 煮 取 麻 黃 減 二 升 , 去 上 沫, 內 諸 藥 , 煮 取 二 升 半 , 去 滓 , 溫 服 八 合 , 覆 取 微 似 汗, 不 須 啜 粥 。 餘 如 桂 枝 法 將 息 。
    脈 浮 者 , 病 在 表 , 可 發 汗 , 宜 麻 黃 湯 。
    脈 浮 而 數 者 , 可 發 汗 , 宜 麻 黃 湯 。
    太 陽 病 , 十 日 以 去 , 脈 浮 細 而 嗜 臥 者 , 外 已 解 也, 設 胸 滿 脅 痛 者 , 與 小 柴 胡 湯 ; 脈 但 浮 者 , 與 麻 黃 湯 。
    太 陽 病 , 脈 浮 緊 , 無 汗 發 熱 , 身 疼 痛 , 八 九 日 不解 , 表 證 仍 在 , 此 當 發 其 汗 。 服 藥 已 微 除 , 其 人 發 煩 目瞑 , 劇 者 必 衄 , 衄 乃 解 。 所 以 然 者 , 陽 氣 重 故 也 。 麻 黃湯 主 之 。
    太 陽 病 , 脈 浮 緊 , 發 熱 身 無 汗 , 自 衄 者 愈 。
    傷 寒 脈 浮 緊 , 不 發 汗 , 因 致 衄 者 , 麻 黃 湯 主 之 。
    太 陽 與 陽 明 合 病 , 喘 而 胸 滿 者 , 不 可 下 , 宜 麻 黃湯 。
    咽 喉 乾 燥 者 , 不 可 發 汗 。
    淋 家 不 可 發 汗 , 汗 出 必 便 血 。
    瘡 家 雖 身 疼 痛 , 不 可 發 汗 , 汗 出 則 朷 。
    衄 家 不 可 發 汗 , 汗 出 必 額 上 陷 脈 急 緊 , 直 視 不 能眴 , 不 得 眠 。
    亡 血 家 , 不 可 發 汗 , 發 汗 則 寒 慄 而 振 。
    汗 家 重 發 汗 , 必 恍 惚 心 亂 , 小 便 已 陰 疼 , 與 禹 餘糧 丸 。
    病 人 有 寒 , 復 發 汗 , 胃 中 冷 , 必 吐 蛔 。
    脈 浮 緊 者 , 法 當 身 疼 痛 , 宜 以 汗 解 之 , 假 令 尺 中遲 者 , 不 可 發 汗 , 何 以 知 然 , 以 榮 氣 不 足 , 血 少 故 也 。
    脈 浮 數 者 , 法 當 汗 出 而 愈 , 若 下 之 , 身 重 心 悸 者, 不 可 發 汗 , 當 自 汗 出 乃 解 。 所 以 然 者 , 尺 中 脈 微 , 此裡 虛 , 須 表 裡 實 , 津 液 自 和 , 便 自 汗 出 愈 。
    太 陽 病 , 項 背 強 几 几 , 無 汗 惡 風 , 葛 根 湯 主 之 。

        葛 根 湯 方

葛 根 四 兩   麻 黃 三 兩 ( 去 節 )   桂 枝 二 兩 ( 去 皮 )  生 薑 三 兩(
切 )   甘 草 二 兩 ( 炙 )   芍 藥 二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右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黃 、 葛 根 , 減 二 升 ,去 白 沫 ,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覆 取 微似 汗 , 餘 如 桂 枝 法 將 息 及 禁 忌 , 諸 湯 皆 仿 此 。
    太 陽 與 陽 明 合 病 者 , 必 自 下 利 , 葛 根 湯 主 之 。
    太 陽 與 陽 明 合 病 , 不 下 利 , 但 嘔 者 , 葛 根 加 半 夏湯 主 之 。

        葛 根 加 半 夏 湯 方

葛 根 四 兩   麻 黃 三 兩 ( 去 節 )   甘 草 二 兩 ( 炙 )  芍 藥 二 兩   桂 枝 二 兩 ( 去 皮 ) 生 薑 二 兩 ( 切 )   半 夏 半升 ( 洗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右 八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葛 根 、 麻 黃 , 減 二 升 ,去 白 沫 ,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覆 取 微似 汗 。
    太 陽 中 風 , 脈 浮 緊 , 發 熱 惡 寒 , 身 疼 痛 , 不 汗 出而 煩 躁 者 , 大 青 龍 湯 主 之 。 若 脈 微 弱 , 汗 出 惡 風 者 , 不可 服 之 , 服 之 則 厥 逆 , 筋 惕 肉 Ⓩ , 此 為 逆 也 。

        大 青 龍 湯 方

麻 黃 六 兩 ( 去 節 )   桂 枝 二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炙 )   杏 仁 四 十 枚 ( 去 皮 尖 ) 生 薑 三 兩 ( 切 )   大 棗十 枚 ( 擘 )   石 膏 如 雞 子 大 ( 碎 )     右 七 味 , 以 水 九 升 , 先 煮 麻 黃 減 二 升 , 去 上 沫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取 微 似 汗 , 汗 出多 者 , 溫 粉 粉 之 。 一 服 汗 者 , 停 後 服 。 若 復 服 , 汗 多 亡陽 , 遂 虛 , 惡 風 煩 躁 , 不 得 眠 也 。
    傷 寒 脈 浮 緩 , 身 不 疼 , 但 重 , 乍 有 輕 時 , 無 少 陰證 者 , 大 青 龍 湯 發 之 。
    傷 寒 表 不 解 , 心 下 有 水 氣 , 乾 嘔 發 熱 而 咳 , 或 渴, 或 利 , 或 噎 , 或 小 便 不 利 , 少 腹 滿 , 或 喘 者 , 小 青 龍湯 主 之 。

        小 青 龍 湯 方

麻 黃 ( 去 節 )   芍 藥   細 辛   乾 薑   甘 草 ( 炙 )  桂 枝 ( 去 皮 ) 各 三 兩   五 味 子 半 升   半 夏 ( 洗 ) 半 升     右 八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黃 減 二 升 , 去 上 沫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若 渴 , 去 半 夏 加栝 蔞 根 三 兩 。 若 微 利 , 去 麻 黃 加 蕘 花 如 一 雞 子 , 熬 令 赤色 。 若 噎 者 , 去 麻 黃 加 附 子 一 枚 , 炮 。 若 小 便 不 利 , 少腹 滿 者 , 去 麻 黃 加 茯 苓 四 兩 。 若 喘 , 去 麻 黃 , 加 杏 仁 半升 , 去 皮 尖 。 且 蕘 花 不 治 利 , 麻 黃 主 喘 , 今 此 語 反 之 ,疑 非 仲 景 意 。
    傷 寒 心 下 有 水 氣 , 咳 而 微 喘 , 發 熱 不 渴 ; 服 湯 已, 渴 者 , 此 寒 去 欲 解 也 ; 小 青 龍 湯 主 之 。
    太 陽 病 , 得 之 八 九 日 , 如 瘧 狀 , 發 熱 惡 寒 , 熱 多寒 少 , 其 人 不 嘔 , 清 便 欲 自 可 , 一 日 二 三 度 發 。 脈 微 緩者 , 為 欲 愈 也 ; 脈 微 而 惡 寒 者 , 此 陰 陽 俱 虛 , 不 可 更 發汗 更 下 更 吐 也 ; 面 色 反 有 熱 色 者 , 未 欲 解 也 , 以 其 不 能得 小 汗 出 , 身 必 癢 , 宜 桂 枝 麻 黃 各 半 湯 。

        桂 枝 麻 黃 各 半 湯 方

桂 枝 一 兩 十 六 銖 ( 去 皮 )   芍 藥   生 薑 ( 切 )   甘草 ( 炙 )   麻 黃 ( 去 節 ) 各 一 兩 大 棗 四 枚 ( 擘 )   杏 仁二 十 四 枚 ( 湯 浸 , 去 皮 尖 及 兩 仁 者 )     右 七 味 , 以 水 五 升 , 先 煮 麻 黃 一 二 沸 , 去 上 沫 ,內 諸 藥 , 煮 取 一 升 八 合 , 去 滓 , 溫 服 六 合 。 本 云 : 桂 枝湯 三 合 , 麻 黃 湯 三 合 , 併 為 六 合 , 頓 服 。 將 息 如 上 法 。
    服 桂 枝 湯 , 大 汗 出 , 脈 洪 大 者 , 與 桂 枝 湯 , 如 前法 。 若 形 似 瘧 , 一 日 再 發 者 , 汗 出 必 解 , 宜 桂 枝 二 麻 黃一 湯 。

        桂 枝 二 麻 黃 一 湯 方

桂 枝 一 兩 十 七 銖 ( 去 皮 )   芍 藥 一 兩 六 銖   麻 黃 十六 銖 ( 去 節 )   生 薑 一 兩 六 銖 ( 切 )   杏 仁 十 六 個 ( 去皮 尖 )   甘 草 一 兩 二 銖 ( 炙 )   大 棗 四 枚 ( 擘 )     右 七 味 , 以 水 五 升 , 先 煮 麻 黃 一 二 沸 , 去 上 沫 ,內 諸 藥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日 再 服 。 本 云 :桂 枝 湯 二 分 , 麻 黃 湯 一 分 , 合 為 二 升 , 分 再 服 。 今 合 為一 方 , 將 息 如 前 法 。
    太 陽 病 , 發 熱 惡 寒 , 熱 多 寒 少 , 脈 微 弱 者 , 此 無陽 也 , 不 可 發 汗 , 宜 桂 枝 二 越 婢 一 湯 。

        桂 枝 二 越 婢 一 湯 方

桂 枝 ( 去 皮 )   芍 藥   麻 黃   甘 草 ( 炙 ) 各 十 八 銖  大 棗 四 枚(
擘 )   生 薑 一 兩 二 銖 ( 切 )   石 膏 二 十 四 銖 ( 碎 , 綿裹 )     右 七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麻 黃 一 二 沸 , 去 上 沫 , 內諸 藥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本 云 : 當 裁 為 越 婢湯 , 桂 枝 湯 , 合 之 , 飲 一 升 , 今 合 為 一 方 , 桂 枝 湯 二 分, 越 婢 湯 一 分 。
    二 陽 并 病 , 太 陽 初 得 病 時 , 發 其 汗 , 汗 先 出 不 徹, 因 轉 屬 陽 明 , 續 自 微 汗 出 , 不 惡 寒 , 若 太 陽 病 證 不 罷者 , 不 可 下 , 下 之 為 逆 , 如 此 可 小 發 汗 。 設 面 色 緣 緣 正赤 者 , 陽 氣 怫 鬱 在 表 , 當 解 之 , 熏 之 。 若 發 汗 不 徹 , 不足 言 。 陽 氣 怫 鬱 不 得 越 , 當 汗 不 汗 , 其 人 躁 煩 , 不 知 痛處 , 乍 在 腹 中 , 乍 在 四 肢 , 按 之 不 可 得 , 其 人 短 氣 但 坐, 以 汗 出 不 徹 故 也 。 更 發 汗 則 愈 , 何 以 知 汗 出 不 徹 , 以脈 澀 故 知 也 。
    太 陽 病 三 日 , 已 發 汗 , 若 吐 、 若 下 、 若 溫 針 , 仍不 解 者 , 此 為 壞 病 , 桂 枝 不 中 與 之 也 。 觀 其 脈 證 , 知 犯何 逆 , 隨 證 治 之 。 … …
    發 汗 後 惡 寒 者 , 虛 故 也 。 不 惡 寒 但 熱 者 , 實 也 。當 和 胃 氣 , 與 調 胃 承 氣 湯 。
    下 之 後 , 復 發 汗 , 必 振 寒 , 脈 微 細 。 所 以 然 者 ,以 內 外 俱 虛 故 也 。
    病 人 身 大 熱 , 反 欲 得 衣 者 , 熱 在 皮 膚 , 寒 在 骨 髓也 ; 身 大 寒 , 反 不 欲 近 衣 者 , 寒 在 皮 膚 , 熱 在 骨 髓 也 。
    太 陽 病 , 當 惡 寒 發 熱 , 今 汗 自 出 , 反 不 惡 寒 發 熱, 關 上 脈 細 數 者 , 以 醫 吐 之 過 也 。 一 、 二 日 吐 之 者 , 腹中 飢 , 口 不 能 食 ; 三 、 四 日 吐 之 者 , 不 喜 糜 粥 , 欲 食 冷食 , 朝 食 暮 吐 , 以 醫 吐 之 所 致 也 , 此 為 小 逆 。
    病 人 脈 數 , 數 為 熱 , 當 消 穀 引 食 , 而 反 吐 者 , 此以 發 汗 , 令 陽 氣 微 , 膈 氣 虛 , 脈 乃 數 也 。 數 為 客 熱 , 不能 消 穀 。 以 胃 中 虛 冷 , 故 吐 也 。
    本 發 汗 , 而 復 下 之 , 此 為 逆 也 。 若 先 發 汗 , 治 不為 逆 。 本 先 下 之 , 而 反 汗 之 , 為 逆 , 若 先 下 之 , 治 不 為逆 。
    傷 寒 , 醫 下 之 , 續 得 下 利 , 清 穀 不 止 , 身 疼 痛 者, 急 當 救 裡 。 後 身 疼 痛 , 清 便 自 調 者 , 急 當 救 表 。 救 裡宜 四 逆 湯 , 救 表 宜 桂 枝 湯 。
    病 發 熱 頭 痛 , 脈 反 沉 , 若 不 差 , 身 體 疼 痛 , 當 救其 裡 , 宜 四 逆 湯 。
    發 汗 吐 下 後 , 虛 煩 不 得 眠 , 若 劇 者 , 必 反 覆 顛 倒, 心 中 懊 饵 , 梔 子 豉 湯 主 之 。 若 少 氣 者 , 梔 子 甘 草 豉 湯主 之 ; 若 嘔 者 , 梔 子 生 薑 豉 湯 主 之 。

        梔 子 豉 湯 方

梔 子 十 四 個 ( 擘 )   香 豉 四 合 ( 綿 裹 )     右 二 味 , 以 水 四 升 , 先 煮 梔 子 得 二 升 半 , 內 豉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為 二 服 , 溫 進 一 服 ( 得 吐 者 , 止後 服 ) 。

        梔 子 甘 草 豉 湯 方

梔 子 十 四 個 ( 擘 )   甘 草 二 兩 ( 炙 )   香 豉 四 合 (綿 裹 )     右 三 味 , 以 水 四 升 , 先 煮 梔 子 、 甘 草 取 二 升 半 ,內 豉 ,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二 服 , 溫 進 一 服 , 得 吐 者, 止 後 服 。

        梔 子 生 薑 豉 湯 方

梔 子 十 四 個 ( 擘 )   生 薑 五 兩   香 豉 四 合 ( 綿 裹 )     右 三 味 , 以 水 四 升 , 先 煮 梔 子 生 薑 , 取 二 升 半 ,內 豉 ,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二 服 , 溫 進 一 服 , 得 吐 者, 止 後 服 。
    發 汗 , 若 下 之 而 煩 熱 , 胸 中 窒 者 , 梔 子 豉 湯 主 之。
    傷 寒 五 六 日 , 大 下 之 後 , 身 熱 不 去 , 心 中 結 痛 者, 未 欲 解 也 , 梔 子 豉 湯 主 之 。
    傷 寒 下 後 , 心 煩 腹 滿 , 臥 起 不 安 者 , 梔 子 厚 朴 湯主 之 。

        梔 子 厚 朴 湯 方

梔 子 十 四 個 ( 擘 )   厚 朴 四 兩 ( 炙 , 去 皮 )   枳 實四 枚 ( 水 浸 , 炙 令 黃 )     右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半 ,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二服 , 溫 進 一 服(
得 吐 者 , 止 後 服 ) 。
    傷 寒 , 醫 以 丸 藥 大 下 之 , 身 熱 不 去 , 微 煩 者 , 梔子 乾 薑 湯 主 之 。

        梔 子 乾 薑 湯 方

梔 子 十 四 個 ( 擘 )   乾 薑 二 兩     右 二 味 , 以 水 三 升 半 , 煮 取 一 升 半 , 去 滓 , 分 二服 , 溫 進 一 服(
後 吐 者 , 止 後 服 ) 。
    凡 用 梔 子 豉 湯 , 病 人 舊 微 溏 者 , 不 可 與 服 之 。
    發 汗 後 , 不 可 更 行 桂 枝 湯 , 汗 出 而 喘 , 無 大 熱 者, 可 與 麻 黃 杏 仁 甘 草 石 膏 湯 。
    下 後 不 可 更 行 桂 枝 湯 , 若 汗 出 而 喘 , 無 大 熱 者 ,可 與 麻 黃 杏 仁 甘 草 石 膏 湯 。

        麻 黃 杏 仁 甘 草 石 膏 湯 方

麻 黃 四 兩 ( 去 節 )   杏 仁 五 十 個 ( 去 皮 尖 )   甘 草二 兩 ( 炙 )   石 膏 半 斤 ( 碎 , 綿 裹 )     右 四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麻 黃 減 二 升 , 去 上 沫 , 內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服 桂 枝 湯 , 大 汗 出 後 , 大 煩 渴 不 解 , 脈 洪 大 者 ,白 虎 加 人 參 湯 主 之 。

        白 虎 加 人 參 湯 方

知 母 六 兩   石 膏 一 斤 ( 碎 , 綿 裹 )   甘 草 三 兩 ( 炙)   粳 米 六 合   人 參 三 兩     右 五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米 熟 , 湯 成 去 滓 , 溫 服 一升 , 日 三 服 。
    太 陽 病 , 桂 枝 證 , 醫 反 下 之 , 利 遂 不 止 , 脈 促 者, 表 未 解 也 ; 喘 而 汗 出 者 , 葛 根 黃 芩 黃 連 湯 主 之 。

        葛 根 黃 芩 黃 連 湯 方

葛 根 半 斤   甘 草 二 兩 ( 炙 )   黃 芩 三 兩   黃 連 三 兩     右 四 味 , 以 水 八 升 , 先 煮 葛 根 減 二 升 , 內 諸 藥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分 溫 再 服 。
    太 陽 與 少 陽 合 病 , 自 下 利 者 , 與 黃 芩 湯 ; 若 嘔 者, 黃 芩 加 半 夏 生 薑 湯 主 之 。

        黃 芩 湯 方

黃 芩 三 兩   芍 藥 二 兩   甘 草 二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枚 ( 擘 )     右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一 升 , 日 再 夜 一 服 。

        黃 芩 加 半 夏 生 薑 湯 方

黃 芩 三 兩   芍 藥 三 兩   甘 草 三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枚 ( 擘 )   半 夏 半 升 ( 洗 )   生 薑 一 兩 ( 一 方 三 兩 切 )     右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日 再 夜 一 服 。
    發 汗 過 多 , 其 人 叉 手 自 冒 心 , 心 下 悸 , 欲 得 按 者, 桂 枝 甘 草 湯 主 之 。

        桂 枝 甘 草 湯 方

桂 枝 四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右 二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 去 滓 , 頓 服 。
    火 逆 下 之 , 因 燒 針 煩 躁 者 , 桂 枝 甘 草 龍 骨 牡 蠣 湯主 之 。

        桂 枝 甘 草 龍 骨 牡 蠣 湯 方

桂 枝 一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牡 蠣 二 兩 (熬 )   龍 骨 二 兩     右 四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二 升 半 , 去 滓 , 溫 服 八合 , 日 三 服 。
    傷 寒 脈 浮 , 醫 以 火 迫 劫 之 , 亡 陽 , 必 驚 狂 , 臥 起不 安 者 ,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蜀 漆 牡 蠣 龍 骨 救 逆 湯 主 之 。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蜀 漆 牡 蠣 龍 骨 救 逆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切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牡 蠣 五 兩 ( 熬 )   蜀 漆 三 兩( 洗 去 腥 )   龍 骨 四 兩     右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先 煮 蜀 漆 減 二 升 , 內 諸藥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去芍 藥 , 加 蜀 漆 、 牡 蠣 、 龍 骨 。
    燒 針 令 其 汗 , 針 處 被 寒 , 核 起 而 赤 者 , 必 發 奔 豚。 氣 從 少 腹 上 衝 心 者 , 灸 其 核 上 各 一 壯 , 與 桂 枝 加 桂 湯, 更 加 桂 二 兩 也 。

        桂 枝 加 桂 湯 方

桂 枝 五 兩 ( 去 皮 )   芍 藥 三 兩   生 薑 三 兩 ( 切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     右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加 桂 滿 五 兩 。 所 以 加 桂 者 , 以 泄 奔豚 氣 也 。
    發 汗 後 , 其 人 臍 下 悸 者 , 欲 作 奔 豚 , 茯 苓 桂 枝 甘草 大 棗 湯 主 之 。

        茯 苓 桂 枝 甘 草 大 棗 湯 方

茯 苓 半 斤   桂 枝 四 兩 ( 去 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五 枚(
擘 )     右 四 味 , 以 甘 瀾 水 一 斗 , 先 煮 茯 苓 減 二 升 , 內 諸藥 , 煮 取 二 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作 甘 瀾 水 法 : 取 水 二 升 , 置 大 盆 內 , 以 杓 揚 之 ,水 上 有 珠 子 五 六 千 顆 相 逐 , 取 用 之 。
    傷 寒 若 吐 若 下 後 , 心 下 逆 滿 , 氣 上 衝 胸 , 起 則 頭眩 , 脈 沉 緊 , 發 汗 則 動 經 , 身 為 振 振 搖 者 , 茯 苓 桂 枝 白朮 甘 草 湯 主 之 。

        茯 苓 桂 枝 白 朮 甘 草 湯 方

茯 苓 四 兩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白 朮   甘 草 ( 炙 )  各 二 兩     右 四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服 桂 枝 湯 , 或 下 之 , 仍 頭 項 強 痛 , 翕 翕 發 熱 , 無汗 , 心 下 滿 微 痛 , 小 便 不 利 者 , 桂 枝 去 桂 加 茯 苓 白 朮 湯主 之 。

        桂 枝 去 桂 加 茯 苓 白 朮 湯 方

芍 藥 三 兩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 切 )   茯苓   白 朮 各 三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右 六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小 便 利 則 癒 。 本 云 : 桂 枝 湯 , 今 去 桂 加 茯 苓 白 朮 。
    發 汗 後 , 腹 脹 滿 者 , 厚 朴 生 薑 半 夏 甘 草 人 參 湯 主之 。

        厚 朴 生 薑 半 夏 甘 草 人 參 湯 方

厚 朴 半 斤 ( 炙 , 去 皮 )   生 薑 半 斤 ( 切 )   半 夏 半升 ( 洗 )   甘 草 二 兩   人 參 一 兩     右 五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日 三 服 。
    傷 寒 二 三 日 , 心 中 悸 而 煩 者 , 小 建 中 湯 主 之 。

        小 建 中 湯 方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芍 藥 六 兩   生 薑 三 兩 ( 切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膠 飴 一 升     右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日 三 服 。 嘔 家 不 可 用 小 建 中 湯 , 以 甜 故 也 。
    太 陽 病 , 外 證 未 除 , 而 數 下 之 , 遂 協 熱 而 利 , 利下 不 止 , 心 下 痞 硬 , 表 裡 不 解 者 , 桂 枝 人 參 湯 主 之 。

        桂 枝 人 參 湯 方

桂 枝 四 兩 ( 別 切 )   甘 草 四 兩 ( 炙 )   白 朮 三 兩  人 參 三 兩   乾 薑 三 兩     右 五 味 , 以 水 九 升 , 先 煮 四 味 , 取 五 升 , 內 桂 ,更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 日 再 夜 一 服 。
    下 之 後 , 復 發 汗 , 晝 日 煩 躁 不 得 眠 , 夜 而 安 靜 ,不 嘔 不 渴 , 無 表 證 , 脈 沉 微 , 身 無 大 熱 者 , 乾 薑 附 子 湯主 之 。

        乾 薑 附 子 湯 方

乾 薑 一 兩   附 子 一 枚 ( 生 用 , 去 皮 , 切 八 片 )     右 三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 去 滓 , 頓 服 。
    發 汗 , 若 下 之 , 病 仍 不 解 , 煩 躁 者 , 茯 苓 四 逆 湯主 之 。

        茯 苓 四 逆 湯 方

茯 苓 四 兩   人 參 一 兩   附 子 一 枚 ( 生 用 , 去 皮 , 破八 片 )   甘 草 二 兩 ( 炙 )   乾 薑 一 兩 半     右 五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七 合, 日 二 服 。
    太 陽 病 發 汗 , 汗 出 不 解 , 其 人 仍 發 熱 , 心 下 悸 ,頭 眩 , 身 Ⓩ 動 , 振 振 欲 擗 地 者 , 真 武 湯 主 之 。

        真 武 湯 方

茯 苓   芍 藥   生 薑 ( 切 ) 各 三 兩   白 朮 二 兩   附 子一 枚 ( 炮 、 去 皮 、 破 八 片 )     右 五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七 合, 日 三 服 。
    傷 寒 脈 浮 , 自 汗 出 , 小 便 數 , 心 煩 , 微 惡 寒 , 腳攣 急 , 反 與 桂 枝 , 欲 攻 其 表 , 此 誤 也 。 得 之 便 厥 , 咽 中乾 , 煩 躁 吐 逆 者 , 作 甘 草 乾 薑 湯 與 之 , 以 復 其 陽 ; 若 厥愈 、 足 溫 者 , 更 作 芍 藥 甘 草 湯 與 之 , 其 腳 即 伸 ; 若 胃 氣不 和 , 譫 語 者 , 少 與 調 胃 承 氣 湯 ; 若 重 發 汗 , 復 加 燒 針者 , 四 逆 湯 主 之 。

        甘 草 乾 薑 湯 方

甘 草 四 兩 ( 炙 )   乾 薑 二 兩     右 二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五 合 , 去 滓 , 分 溫再 服 。

        芍 藥 甘 草 湯 方

芍 藥   甘 草 ( 炙 )   各 四 兩     右 二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五 合 , 去 滓 , 分 溫再 服 。
    發 汗 , 病 不 解 , 反 惡 寒 者 , 虛 故 也 , 芍 藥 甘 草 附子 湯 主 之 。

        芍 藥 甘 草 附 子 湯

芍 藥   甘 草 ( 炙 ) 各 三 兩   附 子 一 枚 ( 炮 、 去 皮 、破 八 片 )     右 三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一 升 五 合 , 去 滓 , 分 溫三 服 。
    傷 寒 脈 結 代 , 心 動 悸 , 炙 甘 草 湯 主 之 。

        炙 甘 草 湯 方

甘 草 四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 切 )   人 參 二 兩   生地 黃 一 斤   桂 枝 二 兩 ( 去 皮 ) 阿 膠 二 兩   麥 門 冬 半 斤 (去 心 )   麻 仁 半 升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右 九 味 , 以 清 酒 七 升 , 水 八 升 , 先 煮 八 味 , 取 三升 , 去 滓 , 內 膠 烊 消 盡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一 名 復 脈湯 。
    脈 按 之 來 緩 , 時 一 止 復 來 者 , 名 曰 結 。 又 脈 來 動而 中 止 , 更 來 小 數 , 中 有 還 者 反 動 , 名 曰 結 , 陰 也 。 脈來 動 而 中 止 , 不 能 自 還 , 因 而 復 動 者 , 名 曰 代 , 陰 也 。得 此 脈 者 , 必 難 治 。
    太 陽 病 , 發 汗 後 , 大 汗 出 , 胃 中 乾 , 煩 躁 不 得 眠, 欲 得 飲 水 者 , 少 少 與 飲 之 , 令 胃 氣 和 則 愈 。 若 脈 浮 ,小 便 不 利 , 微 熱 消 渴 者 , 五 苓 散 主 之 。

        五 苓 散 方

豬 苓 十 八 銖 ( 去 皮 )   澤 瀉 一 兩 六 銖   白 朮 十 八 銖  茯 苓 十 八 銖   桂 枝 半 兩 ( 去 皮 )     右 五 味 , 搗 為 散 , 以 白 飲 和 ,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多 飲 暖 水 , 汗 出 愈 , 如 法 將 息 。

        五 苓 散 方

豬 苓 十 八 銖 ( 去 皮 )   澤 瀉 一 兩 六 銖   白 朮 十 八 銖  茯 苓 十 八 銖   桂 枝 半 兩 ( 去 皮 )     右 五 味 , 搗 為 散 , 以 白 飲 和 ,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多 飲 暖 水 , 汗 出 愈 , 如 法 將 息 。
    中 風 發 熱 , 六 七 日 不 解 而 煩 , 有 表 裡 證 , 渴 欲 飲水 , 水 入 則 吐 者 , 名 曰 水 逆 , 五 苓 散 主 之 。
    傷 寒 汗 出 而 渴 者 , 五 苓 散 主 之 ; 不 渴 者 , 茯 苓 甘草 湯 主 之 。

        茯 苓 甘 草 湯 方

茯 苓 二 兩   桂 枝 二 兩 ( 去 皮 )   甘 草 一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 切 )     右 四 味 , 以 水 四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太 陽 病 , 小 便 利 者 , 以 飲 水 多 , 必 心 下 悸 , 小 便少 者 , 必 苦 裡 急 也 。
    太 陽 病 不 解 , 熱 結 膀 胱 , 其 人 如 狂 , 血 自 下 , 下者 愈 。 其 外 不 解 者 , 尚 未 可 攻 , 當 先 解 其 外 。 外 解 已 ,但 少 腹 急 結 者 , 乃 可 攻 之 , 宜 桃 核 承 氣 湯 。

        桃 核 承 氣 湯

桃 仁 五 十 個 ( 去 皮 尖 )   大 黃 四 兩   桂 枝 二 兩 ( 去皮 )   甘 草 二 兩 ( 炙 )   芒 硝 二 兩     右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二 升 半 , 去 滓 , 內 芒 硝, 更 上 火 微 沸 , 下 火 , 先 食 溫 服 五 合 , 日 三 服 。 當 微 利。
    太 陽 病 , 六 七 日 表 證 仍 在 , 脈 微 而 沉 , 反 不 結 胸, 其 人 發 狂 者 , 以 熱 在 下 焦 , 少 腹 當 硬 滿 , 小 便 自 利 者, 下 血 乃 愈 。 所 以 然 者 , 以 太 陽 隨 經 , 瘀 熱 在 裡 故 也 ,抵 當 湯 主 之 。

        抵 當 湯 方

水 蛭 ( 熬 )   劲 蟲 各 三 十 個 ( 去 翅 足 , 熬 )   桃 仁二 十 個 ( 去 皮 尖 )   大 黃 三 兩 ( 酒 洗 )     右 四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不 下 更 服 。
    太 陽 病 , 身 黃 , 脈 沉 結 , 少 腹 硬 , 小 便 不 利 者 ,為 無 血 也 ; 小 便 自 利 , 其 人 如 狂 者 , 血 證 諦 也 , 抵 當 湯主 之 。
    傷 寒 有 熱 , 少 腹 滿 , 應 小 便 不 利 , 今 反 利 者 , 為有 血 也 , 當 下 之 , 不 可 餘 藥 , 宜 抵 當 丸 。

        抵 當 丸 方

水 蛭 二 十 個 ( 熬 )   劲 蟲 二 十 個 ( 去 翅 足 , 熬 )  桃 仁 二 十 五 個 ( 去 皮 尖 )   大 黃 三 兩     右 四 味 , 搗 分 四 丸 。 以 水 一 升 , 煮 一 丸 , 取 七 合服 之 。 晬 時 當 下 血 , 若 不 下 者 , 更 服 。
    問 曰 : 病 有 結 胸 , 有 藏 結 , 其 狀 何 如 ? 答 曰 : 按之 痛 , 寸 脈 浮 , 關 脈 沉 , 名 曰 結 胸 也 。
    病 發 於 陽 , 而 反 下 之 , 熱 入 因 作 結 胸 , 病 發 於 陰, 而 反 下 之 , 因 作 痞 也 。 所 以 成 結 胸 者 , 以 下 之 太 早 故也 。 結 胸 者 , 項 亦 強 , 如 柔 朷 狀 , 下 之 則 和 , 宜 大 陷 胸丸 。

        大 陷 胸 丸 方

大 黃 半 斤   葶 藶 子 半 斤 ( 熬 )   芒 硝 半 斤   杏 仁 半升 ( 去 皮 尖 , 熬 黑 )     右 四 味 , 搗 篩 二 味 , 內 杏 仁 、 芒 硝 研 如 脂 , 和 散, 取 如 彈 丸 一 枚 ; 別 搗 甘 遂 末 一 錢 七 , 白 蜜 二 合 , 水 二升 , 煮 取 一 升 , 溫 頓 服 之 。 一 宿 乃 下 。 如 不 下 , 更 服 ,取 下 為 效 。 禁 如 藥 法 。
    太 陽 病 , 脈 浮 而 動 數 , 浮 則 為 風 , 數 則 為 熱 , 動則 為 痛 , 數 則 為 虛 。 客 氣 動 膈 , 短 氣 躁 煩 , 心 中 懊 饵 ,陽 氣 內 陷 , 心 下 因 硬 , 則 為 結 胸 , 大 陷 胸 湯 主 之 。 若 不結 胸 , 但 頭 汗 出 , 餘 處 無 汗 , 劑 頸 而 還 , 小 便 不 利 , 身必 發 黃 。

        大 陷 胸 湯 方

大 黃 六 兩 ( 去 皮 )   芒 硝 一 升   甘 遂 一 錢 七     右 三 味 , 以 水 六 升 , 先 煮 大 黃 減 二 升 , 去 滓 , 內芒 硝 , 煮 一 兩 沸 , 內 甘 遂 末 , 溫 服 一 升 。 得 快 利 , 止 後服 。
    傷 寒 六 七 日 , 結 胸 熱 實 , 脈 沉 而 緊 , 心 下 痛 , 按之 石 硬 者 , 大 陷 胸 湯 主 之 。
    傷 寒 十 餘 日 , 熱 結 在 裡 , 復 往 來 寒 熱 者 , 與 大 柴胡 湯 ; 但 結 胸 , 無 大 熱 者 , 此 為 水 結 在 胸 脅 也 , 但 頭 微汗 出 者 , 大 陷 胸 湯 主 之 。
    太 陽 病 , 重 發 汗 而 復 下 之 , 不 大 便 五 六 日 , 舌 上燥 而 渴 , 日 晡 所 小 有 潮 熱 , 從 心 下 至 少 腹 硬 滿 而 痛 , 不可 近 者 , 大 陷 胸 湯 主 之 。
    結 胸 證 , 其 脈 浮 大 者 , 不 可 下 , 下 之 則 死 。
    結 胸 證 悉 具 , 煩 躁 者 亦 死 。
    小 結 胸 病 , 正 在 心 下 , 按 之 則 痛 , 脈 浮 滑 者 , 小陷 胸 湯 主 之 。

        小 陷 胸 湯 方

黃 連 一 兩   半 夏 半 升 ( 洗 )   栝 蔞 實 大 者 一 枚     右 三 味 , 以 水 六 升 , 先 煮 栝 蔞 取 三 升 , 去 滓 , 內諸 藥 , 煮 取 一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
    寒 實 結 胸 , 無 熱 證 者 , 與 三 物 小 陷 胸 湯 , 白 散 亦可 服 。

        三 物 白 散 方

桔 梗 三 分   巴 豆 一 分 ( 去 皮 心 , 熬 黑 , 研 如 脂 )  貝 母 三 分     上 三 味 , 為 散 。 內 巴 豆 更 於 臼 中 杵 之 , 以 白 飲 和服 。 強 人 半 錢 七 , 羸 者 減 之 。 病 在 膈 上 必 吐 , 在 膈 下 必利 。 不 利 , 進 熱 粥 一 杯 ; 利 過 不 止 , 進 冷 粥 一 杯 。
    何 謂 藏 結 ? 答 曰 : 如 結 胸 狀 , 飲 食 如 故 , 時 時 下利 , 寸 脈 浮 , 關 脈 小 細 沉 緊 , 名 曰 藏 結 。 舌 上 白 胎 滑 者, 難 治 。
    藏 結 無 陽 證 , 不 往 來 寒 熱 , 其 人 反 靜 , 舌 上 胎 滑者 , 不 可 攻 也 。
    病 脅 下 素 有 痞 , 連 在 臍 旁 , 痛 引 少 腹 , 入 陰 筋 者, 此 名 藏 結 , 死 。
    脈 浮 而 緊 , 而 復 下 之 , 緊 反 入 裡 , 則 作 痞 , 按 之自 濡 , 但 氣 痞 耳 。
    心 下 痞 , 按 之 濡 , 其 脈 關 上 浮 者 , 大 黃 黃 連 瀉 心湯 主 之 。

        大 黃 黃 連 瀉 心 湯 方

大 黃 二 兩   黃 連 一 兩     右 二 味 , 以 麻 沸 湯 二 升 漬 之 , 須 臾 , 絞 去 滓 , 分溫 再 服 。
    傷 寒 大 下 後 , 復 發 汗 , 心 下 痞 , 惡 寒 者 , 表 未 解也 。 不 可 攻 痞 , 當 先 解 表 , 表 解 乃 可 攻 痞 。 解 表 宜 桂 枝湯 , 攻 痞 宜 大 黃 黃 連 瀉 心 湯 。
    心 下 痞 , 而 復 惡 寒 汗 出 者 , 附 子 瀉 心 湯 主 之 。

        附 子 瀉 心 湯 方

大 黃 二 兩   黃 連 一 兩   黃 芩 一 兩   附 子 一 枚 ( 炮 ,去 皮 , 破 , 別 煮 取 汁 )     右 四 味 , 切 三 味 , 以 麻 沸 湯 二 升 漬 之 , 須 臾 , 絞去 滓 , 內 附 子 汁 , 分 溫 再 服 。
    傷 寒 五 六 日 , 嘔 而 發 熱 者 , 柴 胡 湯 證 具 , 而 以 他藥 下 之 , 柴 胡 證 仍 在 者 , 復 與 柴 胡 湯 。 此 雖 已 下 之 , 不為 逆 , 必 蒸 蒸 而 振 , 卻 發 熱 汗 出 而 解 。 若 心 下 滿 而 硬 痛者 , 此 為 結 胸 也 , 大 陷 胸 湯 主 之 。 但 滿 而 不 痛 者 , 此 為痞 , 柴 胡 不 中 與 之 , 宜 半 夏 瀉 心 湯 。

        半 夏 瀉 心 湯 方

半 夏 半 升 ( 洗 )   黃 芩   乾 薑   人 參   甘 草 ( 炙 )各 三 兩   黃 連 一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右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 取三 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傷 寒 汗 出 , 解 之 後 , 胃 中 不 和 , 心 下 痞 硬 , 乾 噫食 臭 , 脅 下 有 水 氣 , 腹 中 雷 鳴 , 下 利 者 , 生 薑 瀉 心 湯 主之 。

        生 薑 瀉 心 湯 方

生 薑 四 兩 ( 切 )   甘 草 三 兩 ( 炙 )   人 參 三 兩   乾薑 一 兩   黃 芩 三 兩   半 夏 半 升 ( 洗 )   黃 連 一 兩   大 棗十 二 枚 ( 擘 )     右 八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 取 三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傷 寒 中 風 , 醫 反 下 之 , 其 人 下 利 日 數 十 行 , 穀 不化 , 腹 中 雷 鳴 , 心 下 痞 硬 而 滿 , 乾 嘔 , 心 煩 不 得 安 。 醫見 心 下 痞 , 謂 病 不 盡 , 復 下 之 , 其 痞 益 甚 , 此 非 結 熱 ,但 以 胃 中 虛 , 客 氣 上 逆 , 故 使 硬 也 , 甘 草 瀉 心 湯 主 之 。

        甘 草 瀉 心 湯 方

甘 草 四 兩 ( 炙 )   黃 芩 三 兩   半 夏 半 升 ( 洗 )   大棗 十 二 枚 ( 擘 )   黃 連 一 兩   乾 薑 三 兩     右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取 三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傷 寒 服 湯 藥 , 下 利 不 止 , 心 下 痞 硬 。 服 瀉 心 湯 已, 復 以 他 藥 下 之 , 利 不 止 。 醫 以 理 中 與 之 , 利 益 甚 。 理中 者 , 理 中 焦 , 此 利 在 下 焦 , 赤 石 脂 禹 餘 糧 湯 主 之 。 復不 止 者 , 當 利 其 小 便 。

        赤 石 脂 禹 餘 糧 湯 方

赤 石 脂 一 斤 ( 碎 )   太 一 禹 餘 糧 一 斤 ( 碎 )     右 二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本 以 下 之 , 故 心 下 痞 , 與 瀉 心 湯 。 痞 不 解 , 其 人渴 而 口 燥 煩 , 小 便 不 利 者 , 五 苓 散 主 之 。
    傷 寒 發 汗 , 若 吐 若 下 , 解 後 , 心 下 痞 硬 , 噫 氣 不除 者 , 旋 覆 代 赭 湯 主 之 。

        旋 覆 代 赭 湯 方

旋 覆 花 三 兩   人 參 二 兩   生 薑 五 兩   代 赭 一 兩   甘草 三 兩 ( 炙 )   半 夏 半 升 ( 洗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右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取 三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傷 寒 胸 中 有 熱 , 胃 中 有 邪 氣 , 腹 中 痛 , 欲 嘔 吐 者, 黃 連 湯 主 之 。

        黃 連 湯 方

黃 連 二 兩   甘 草 三 兩 ( 炙 )   乾 薑 三 兩   桂 枝 三 兩( 去 皮 )   人 參 二 兩   半 夏 半 升 ( 洗 )   大 棗 十 二 枚 (擘 )     右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溫 服 , 晝三 夜 二 。
    太 陽 病 二 日 , 反 躁 , 凡 熨 其 背 , 而 大 汗 出 , 大 熱入 胃 , 胃 中 水 竭 , 躁 煩 , 必 發 譫 語 。 十 餘 日 , 振 栗 , 自下 利 者 , 此 為 欲 解 也 。 故 其 汗 , 從 腰 以 下 不 得 汗 , 欲 小便 不 得 , 反 嘔 , 欲 失 溲 , 足 下 惡 風 , 大 便 硬 , 小 便 當 數而 反 不 數 及 不 多 , 大 便 已 , 頭 卓 然 而 痛 , 其 人 足 心 必 熱, 穀 氣 下 流 故 也 。
    太 陽 病 中 風 , 以 火 劫 發 汗 , 邪 風 被 火 熱 , 血 氣 流溢 , 失 其 常 度 。 兩 陽 相 熏 灼 , 其 身 發 黃 。 陽 盛 則 欲 衄 ,陰 虛 小 便 難 。 陰 陽 俱 虛 竭 , 身 體 則 枯 燥 , 但 頭 汗 出 , 劑頸 而 還 , 腹 滿 微 喘 , 口 乾 咽 爛 , 或 不 大 便 , 久 則 譫 語 ,甚 者 至 噦 , 手 足 躁 擾 , 捻 衣 摸 床 , 小 便 利 者 , 其 人 可 治。
    形 作 傷 寒 , 其 脈 不 弦 緊 而 弱 , 弱 者 必 渴 , 被 火 必譫 語 , 弱 者 發 熱 脈 浮 , 解 之 當 汗 出 愈 。
    太 陽 病 , 以 火 熏 之 , 不 得 汗 , 其 人 必 躁 , 到 經 不解 , 必 清 血 , 名 為 火 邪 。
    脈 浮 , 熱 甚 , 而 反 灸 之 , 此 為 實 , 實 以 虛 治 , 因火 而 動 , 必 咽 燥 , 吐 血 。
    微 數 之 脈 , 慎 不 可 灸 。 因 火 為 邪 , 則 為 煩 逆 , 追虛 逐 實 , 血 散 脈 中 , 火 氣 雖 微 , 內 攻 有 力 , 焦 骨 傷 筋 ,血 難 復 也 。 脈 浮 , 宜 以 汗 解 。 用 火 灸 之 , 邪 無 從 出 , 因火 而 盛 , 病 從 腰 以 下 必 重 而 痹 , 名 火 逆 也 。 欲 自 解 者 ,必 當 先 煩 , 煩 乃 有 汗 而 解 。 何 以 知 之 ? 脈 浮 , 故 知 汗 出解 。
    凡 病 , 若 發 汗 , 若 吐 , 若 下 , 若 亡 血 , 亡 津 液 ,陰 陽 自 和 者 , 必 自 愈 。
    大 下 之 後 , 復 發 汗 , 小 便 不 利 者 , 亡 津 液 故 也 。勿 治 之 , 得 小 便 利 , 必 自 愈 。
    太 陽 病 , 先 下 而 不 愈 , 因 復 發 汗 , 以 此 表 裡 俱 虛, 其 人 因 致 冒 。 冒 家 汗 出 自 愈 。 所 以 然 者 , 汗 出 表 和 故也 。 裡 未 和 , 然 後 復 下 之 。
    太 陽 病 未 解 , 脈 陰 陽 俱 停 , 必 先 振 栗 汗 出 而 解 。但 陽 脈 微 者 , 先 汗 出 而 解 ; 但 陰 脈 微 者 , 下 之 而 解 。 若欲 下 之 , 宜 謂 胃 承 氣 湯 。
    太 陽 中 風 , 下 利 , 嘔 逆 , 表 解 者 , 乃 可 攻 之 。 其人 ● ● 汗 出 , 發 作 有 時 , 頭 痛 , 心 下 痞 硬 滿 , 引 脅 下 痛, 乾 嘔 , 短 氣 , 汗 出 , 不 惡 寒 者 , 此 表 解 裡 未 和 也 。 十棗 湯 主 之 。

        十 棗 湯 方

芫 花 熬   甘 遂   大 戟   大 棗 十 枚     右 三 味 等 分 , 分 別 搗 為 散 。 以 水 一 升 半 , 先 煮 大棗 肥 者 十 枚 , 取 八 合 , 去 滓 , 內 藥 末 。 強 人 服 一 錢 七 ,羸 人 服 半 錢 , 溫 服 之 , 平 旦 服 , 若 下 少 病 不 除 者 , 明 日更 服 , 加 半 錢 , 得 快 下 利 後 , 糜 粥 自 養 。
    病 如 桂 枝 證 , 頭 不 痛 , 項 不 強 , 寸 脈 微 浮 , 胸 中痞 硬 , 氣 上 衝 喉 咽 不 得 息 者 , 此 為 胸 有 寒 也 , 當 吐 之 ,宜 瓜 蒂 散 。

        瓜 蒂 散 方

瓜 蒂 一 分 ( 熬 黃 )   赤 小 豆 一 分     右 二 味 , 各 別 搗 篩 , 為 散 已 , 合 治 之 , 取 一 錢 七。 以 香 豉 一 合 , 用 熱 湯 七 合 , 煮 作 稀 糜 , 去 滓 、 取 汁 合散 , 溫 頓 服 之 。 不 吐 者 , 少 少 加 。 得 快 吐 乃 止 。 諸 亡 血虛 家 , 不 可 與 瓜 蒂 散 。
    問 曰 : 證 象 陽 旦 , 按 法 治 之 而 增 劇 , 厥 逆 , 咽 中乾 , 兩 脛 拘 急 而 ● 語 。 師 曰 : 言 夜 半 手 足 當 溫 , 兩 腳 當伸 。 後 如 師 言 。 何 以 知 此 ? 答 曰 : 寸 口 脈 浮 而 大 , 浮 為風 , 大 為 虛 , 風 則 生 微 熱 , 虛 則 兩 脛 攣 , 病 形 象 桂 枝 ,因 加 附 子 參 其 間 , 增 桂 令 汗 出 , 附 子 溫 經 , 亡 陽 故 也 。厥 逆 , 咽 中 乾 , 煩 躁 , 陽 明 內 結 , ● 語 煩 乳 , 更 飲 甘 草乾 薑 湯 。 夜 半 陽 氣 還 , 兩 足 當 熱 , 脛 尚 微 拘 急 , 重 與 芍藥 甘 草 湯 , 爾 乃 脛 伸 。 以 承 氣 湯 微 溏 , 則 止 其 ● 語 , 故知 病 可 愈 。
    未 持 脈 時 , 病 人 手 叉 自 冒 心 , 師 因 教 試 令 咳 , 而不 咳 者 , 此 必 兩 耳 聾 無 聞 也 。 所 以 然 者 , 以 重 發 汗 虛 故如 此 。 發 汗 後 , 飲 水 多 必 喘 , 以 水 灌 之 亦 喘 。
    傷 寒 十 三 日 , 過 經 譫 語 者 , 以 有 熱 也 , 當 以 湯 下之 。 若 小 便 利 者 , 大 便 當 硬 , 而 反 下 利 , 脈 調 和 者 , 知醫 以 丸 藥 下 之 , 非 其 治 也 。 若 自 下 利 者 , 脈 當 微 厥 , 今反 和 者 , 此 為 內 實 也 , 調 胃 承 氣 湯 主 之 。
    傷 寒 腹 滿 譫 語 , 寸 口 脈 浮 而 緊 , 此 肝 乘 脾 也 , 名曰 縱 , 刺 期 門 。
    傷 寒 發 熱 , 嗇 嗇 惡 寒 , 大 渴 欲 飲 水 , 其 腹 必 滿 ,自 汗 出 , 小 便 利 , 其 病 欲 解 , 此 肝 乘 肺 也 , 名 曰 橫 , 刺期 門 。
    太 陽 傷 寒 者 , 加 溫 針 , 必 驚 也 。
    太 陽 病 吐 之 , 但 太 陽 病 當 惡 寒 , 今 反 不 惡 寒 , 不欲 近 衣 , 此 為 吐 之 內 煩 也 。
    太 陽 病 , 過 經 十 餘 日 , 心 下 溫 溫 欲 吐 , 而 胸 中 痛, 大 便 反 溏 , 腹 微 滿 , 鬱 鬱 微 煩 , 先 此 時 自 極 吐 下 者 ,與 調 胃 承 氣 湯 。 若 不 爾 者 , 不 可 與 。 但 欲 嘔 , 胸 中 痛 ,微 溏 者 , 此 非 柴 胡 湯 證 , 以 嘔 , 故 知 極 吐 下 也 。
    太 陽 病 , 二 三 日 , 不 能 臥 , 但 欲 起 , 心 下 必 結 ,脈 微 弱 者 , 此 本 有 寒 分 也 。 反 下 之 , 若 利 止 , 必 作 結 胸, 未 止 者 , 四 日 復 下 之 , 此 作 協 熱 利 也 。
    太 陽 病 , 下 之 , 其 脈 促 , 不 結 胸 者 , 此 為 欲 解 也; 脈 浮 者 , 必 結 胸 ; 脈 緊 者 , 必 咽 痛 ; 脈 弦 者 , 必 兩 脅拘 急 ; 脈 細 數 者 , 頭 痛 未 止 ; 脈 沉 緊 者 , 必 欲 嘔 ; 脈 沉滑 者 , 協 熱 利 ; 脈 浮 滑 者 , 必 下 血 。
    太 陽 與 少 陽 并 病 , 頭 項 強 痛 , 或 眩 冒 , 時 如 結 胸, 心 下 痞 硬 者 , 當 刺 大 椎 第 一 間 、 肺 俞 、 肝 俞 , 慎 不 可發 汗 , 發 汗 則 譫 語 、 脈 弦 , 五 日 譫 語 不 止 , 當 刺 期 門 。
    太 陽 少 陽 并 病 , 而 反 下 之 , 成 結 胸 , 心 下 硬 , 下利 不 止 , 水 漿 不 下 , 其 人 心 煩 。
    太 陽 病 , 醫 發 汗 , 遂 發 熱 惡 寒 。 因 復 下 之 , 心 下痞 , 表 裡 俱 虛 , 陰 陽 氣 并 竭 , 無 陽 則 陰 獨 。 復 加 燒 針 ,因 胸 煩 。 面 色 青 黃 , 膚 Ⓩ 者 , 難 治 ; 今 色 微 黃 , 手 足 溫者 , 易 愈 。
    傷 寒 吐 下 後 發 汗 , 虛 煩 , 脈 甚 微 , 八 九 日 心 下 痞硬 , 脅 下 痛 , 氣 上 衝 咽 喉 , 眩 冒 , 經 脈 動 惕 者 , 久 而 成痿 。
    太 陽 少 陽 并 病 , 心 下 硬 , 頸 項 強 而 眩 者 , 當 刺 大椎 、 肺 俞 、 肝 俞 , 慎 勿 下 之 。
    傷 寒 八 九 日 , 風 濕 相 搏 , 身 體 疼 煩 , 不 能 自 轉 側, 不 嘔 不 渴 , 脈 浮 虛 而 澀 者 , 桂 枝 附 子 湯 主 之 。 若 其 人大 便 硬 , 小 便 自 利 者 , 去 桂 加 白 朮 湯 主 之 。

        桂 枝 附 子 湯 方

桂 枝 四 兩 ( 去 皮 )   附 子 三 枚 ( 炮 , 去 皮 , 破 )  生 薑 三 兩 ( 切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右 五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去 桂 加 白 朮 湯 方

附 子 三 枚 ( 炮 , 去 皮 , 破 )   白 朮 四 兩   生 薑 三 兩( 切 )   甘 草 二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 枚 ( 擘 )     右 五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初 一 服 , 其 人 身 如 痹 , 半 日 許 復 服 之 , 三 服 都 盡 , 其人 如 冒 狀 , 勿 怪 , 此 以 附 子 白 朮 並 走 皮 內 , 逐 水 氣 未 得除 , 故 使 之 耳 , 法 當 加 桂 四 兩 , 此 本 一 方 二 法 , 以 大 便硬 , 小 便 自 利 , 去 桂 ; 以 大 便 不 硬 , 小 便 不 利 , 當 加 桂, 附 子 三 枚 恐 多 也 , 虛 弱 家 及 產 婦 , 宜 減 服 之 。
    風 濕 相 搏 , 骨 節 疼 煩 , 掣 痛 不 得 屈 伸 , 近 之 則 痛劇 , 汗 出 短 氣 , 小 便 不 利 , 惡 風 不 欲 去 衣 , 或 身 微 腫 者, 甘 草 附 子 湯 主 之 。

        甘 草 附 子 湯 方

甘 草 二 兩 ( 炙 )   附 子 二 枚 ( 炮 , 去 皮 , 破 )   白朮 二 兩   桂 枝 四 兩 ( 去 皮 )     右 四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溫 服 一 升, 日 三 服 。 初 服 得 微 汗 則 解 , 能 食 汗 止 復 煩 者 , 將 服 五合 , 恐 一 升 多 者 , 宜 服 六 七 合 為 始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