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疸 病 脈 證 并 治 第 十 五
寸 口 脈 浮 而 緩 , 浮 則 為 風 , 緩 則 為 痹(風邪濕邪相合,溼熱閉阻於脾) 。 痹 非 中 風 (強調脾失運化而致發黃,不是風寒濕三氣侵入關節經脈之痹證)。四 肢 苦 煩 、 脾 色 必 黃 , 瘀 熱 以 行 (瘀字,表示黃見於血分。氣分不得稱「瘀」。氣分鬱熱,小便黃赤短澀不會發黃)。 跗 陽 脈 緊 而 數 , 數 則 為 熱 , 熱 則 消 穀(胃熱消穀) , 緊 則 為 寒, 食 即 為 滿 (寒濕傷脾,脾傷不運)。 尺 脈 浮 為 傷 腎 (此女勞疸之脈,腎虛有熱故尺脈浮), 跗 陽 脈 緊 為 傷 脾(此穀疸之脈,寒濕傷脾鬱而化熱) 。 風 寒 相搏 (風熱與寒濕相搏,溼熱壅滯,運化失職), 食 穀 即 眩 (免強進食,助濕增熱,溼熱上衝), 穀 氣 不 消 , 胃 中 苦 濁 (濁,指溼熱), 濁 氣 下 流 (溼熱下流膀胱,氣化不行), 小 便不 通 , 陰 被 其 寒(陰指太陰脾,寒濕傷脾鬱而化熱) , 熱 流 膀 胱 , 身 體 盡 黃 (溼熱無從排泄,鬱蒸成黃疸), 名 曰 穀 疸 。額 上 黑(額上指天庭,為灰黑色,額上黑為腎經虛熱上泛,熱與血相搏,凝為瘀斑,現餘額上所致) , 微 汗 出 , 手 足 中 熱 , 薄 暮 即 發 (腎虛內熱,迫津外出), 膀 胱 急(小腹急,由腎精不足), 小 便 自 利 (病由腎虛非溼熱引起), 名 曰 女 勞 疸 ; 腹 如 水 狀 不 治(脾腎兩敗) 。
心 中 懊 憹 (鬱悶不寧)而 熱 (溼熱薰心), 不 能 食 , 時 欲 吐(溼熱濁氣上逆) , 名 曰 酒 疸 。
陽 明 病 , 脈 遲 者(太陰寒濕) , 食 難 用 飽(脾虛不運) , 飽 則 發 煩(飽食則氣滯不化) 頭 眩(濁氣上逆,阻遏清陽) , 小便 必 難 (濕濁下流,氣化失職)。 此 欲 作 穀 疸 。 雖 下 之 , 腹 滿 如 故 , 所 以 然 者 ,脈 遲 故 也 (本不當下,下之傷脾陽)。
(脈遲,其證當有舌淡苔白,精神疲倦,面色萎黃等;及後世所謂的陰黃,當用理中湯、四逆湯加茵陳。這裡的脈遲,應該遲而無力,若遲而有力,並見腹滿便祕,則為陽明實證。)
夫 病 酒 黃 疸 , 必 小 便 不 利 (溼熱下流,氣化不行,傷寒云:若小便利者,不能發黃), 其 候 心 中 熱 (濕熱上蒸,比「心中懊憹」症稍輕), 足 下 熱(溼熱隨經下注於足), 是 其 證 也 。
酒 黃 疸 者 , 或 無 熱 (外表無熱,或云心中無悶熱), 靖 言 了 了(心中無大熱,故神情安靜,語言清晰), 腹 滿 欲 吐(溼熱蘊於腸胃,或云溼熱蓄於膀胱致使小腹滿) , 鼻 燥(溼熱上衝,鼻燥,欲吐); 其 脈 浮 者 先 吐 之(瓜蒂散) , 沉 弦 者 先 下 之 (梔子大黃湯)。
(先字,表示暫時性的處理,必須結合全身症狀進一步的處理)
酒 疸 , 心 中 熱 , 欲 嘔 者 , 吐 之 愈 (酒疸有欲吐之狀,瓜蒂散吐之)。
酒 疸 下 之(下之不當) , 久 久 為 黑 疸 (濕熱內陷,深入血分,就久久熏蒸,血為淤滯), 目 青 面 黑 , 心 中 如 噉 蒜虀 狀 (薺,音寄,指搗碎的姜、蒜、韭菜等。此言胃中灼熱不舒感), 大 便 正 黑(瘀血下流) , 皮 膚 爪 之 不 仁(血瘀於內,不榮於外) , 其 脈 浮 弱 (浮表是溼熱上攻之勢,若表示病久病深), 雖 黑 微 黃(整個面黑,身體為桃皮色,而且由黃轉黑。與女勞疸之只有額上黑作鑑別), 故 知 之 。
(凡黃疸經久不癒都有轉變成黑疸的可能,非獨酒疸)
師 曰 : 病 黃 疸 , 發 熱 煩 喘 , 胸 滿 口 燥 者(濕熱增盛影響心肺) , 以 病 發時 火 劫 其 汗(艾灸、溫針或熏法,強迫出汗,屬於誤治) , 兩 熱 所 得 。 然 黃 家 所 得 , 從 濕 得 之(濕為病本) 。 一 身盡 發 熱 而 黃 , 肚 熱 (熱度很高,一身盡熱,腹部發熱更重,毫無惡寒現象), 熱 在 裡 , 當 下 之 (攻下法通府泄熱)。
脈 沉 (主裡), 渴 欲 飲 水(裡有熱) , 小 便 不 利 者(濕熱壅滯三焦水道,氣化不利) , 皆 發 黃 。
腹 滿 (脾虛不運,寒濕中阻), 舌 痿 黃(萎黃,黃而不潤澤,乃由於脾胃虛寒) , 燥 不 得 睡(濕鬱中焦,胃不和臥不安) , 屬 黃 家(屬「陰黃」,稱「家」表示成為慢性病了) 。 舌 痿 疑 作 身痿 。
(另一說,認為是「舌萎黃燥」斷句,則解釋為濕熱內結)
(陰黃腹滿按之柔軟;陽黃腹滿實熱內結拒按)
黃 疸 之 病 , 當 以 十 八 日 為 期 , 治 之 十 日 以 上 瘥 ,反 劇 為 難 治 。(十八日有二說;尤宜認為,十八日為土旺之期,脾氣至,虛者當復,實者當通;徐彬認為,十八日為一個節氣(15日)有餘,節氣到代表氣候變遷。實者,病之癒與不癒當看邪正勝衰,與治療是否得當,不已多少日為決定。)
疸 而 渴 者 (濕熱化燥), 其 疸 難 治 (病情入裡熱重); 疸 而 不 渴 者(病淺) , 其 疸 可 治 。發 於 陰 部(裡) , 其 人 必 嘔 ; 陽 部 (表), 其 人 振 寒 而 發 熱 也 。(難治易治,必須結合症狀、脈象、舌苔來判斷,不能單以熱重、熱輕來判斷)
穀 疸 (胃脾濕熱、鬱滯中焦)之 為 病(起病) , 寒 熱 不 食(濕熱交蒸,營衛不和,與 一般的表證發熱惡寒不同) , 食 即 頭 眩 (濕熱上衝), 心 胸 不 安 ,久 久 發 黃 為 穀 疸 , 茵 陳 蒿 湯 主 之 。
(第二條指出穀疸:消穀、食即為滿,食穀即眩,小便不通,因此本證的主要症狀還應該有胸滿,小便不利)
(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並治: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茵陳蒿湯主之)
茵 陳 蒿 湯 方 :
茵 陳 蒿 六 兩 梔 子 十 四 枚 大 黃 二 兩 上 三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茵 陳 , 減 六 升 , 內 二 味,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 小 便 當 利 , 尿 如 皂 角 汁狀 , 色 正 赤 , 一 宿 腹 減 , 黃 從 小 便 去 也 。黃 家 日 晡 所 發 熱(下午3-5點的申食,是氣血流注於膀胱的時候;下午5-7點的酉時,是氣血流注於腎經的時候) , 而 反 惡 寒(黃疸若屬於濕熱蘊蒸,鬱於陽明,則申酉時發熱而不惡寒,今惡寒,表示非陽明之病,而是腎虛有熱) , 此 為 女 勞 得 之 ; 膀胱 急 , 少 腹 滿(瘀血內著,非水脹) 、 身 盡 黃 , 額 上 黑(虛熱熏蒸,氣血不能外榮,熱與血搏,凝為瘀斑) , 足 下 熱 (陰虛不能藏陽,虛陽外瀉之象), 因 作 黑 疸 (有似黑疸,但黑疸整個面都黑微黃),其 腹 脹 如 水 狀 , 大 便 必 黑 , 時 溏 (腎虛兼有瘀血,一如黑疸), 此 女 勞 之 病 , 非 水 也(非水脹引起的腹滿)。 腹 滿 者 難 治 (脾腎兩敗故難治)。 硝 石 礬 石 散 主 之 (倒裝筆法,言黑疸尚未轉變至脾腎兩敗時的用藥,若脾腎兩敗當考慮補脾腎)。
硝 石 礬 石 散 方 :
硝 石 、 礬 石 ( 燒 ) 等 分(硝石入血分消堅積,礬石,卻水勝濕,近代醫家認為用皂礬代替礬石,不但化濕,亦有補血作用) 上 二 味 為 散 , 以 大 麥 粥 汁 和 服 方 寸 匕(恐石藥傷胃) , 日 三 服 。病 隨 大 小 便 去 、 小 便 正 黃 , 大 便 正 黑 , 是 候 也 。(臨床上有用硝石礬石散連服5個月治癒肝硬化腹水報告。)
(另一報告,改硝石礬石散為丸藥,治癒24例黃疸,其中陰黃4例,陽黃20例,平均退黃數在20天內)
酒 黃 疸 , 心 中 懊 憹 或 熱 痛 (濕熱蘊於中焦,上蒸於心;濕熱阻滯,氣機不利), 梔 子 大 黃 湯 主 之 。
(酒疸的症狀,第二條有「不能食」,第四、五條有「小便不利,足下熱」和「腹滿」「鼻燥」等症。因此,本方使用除了心中懊憹或熱痛外,當有發熱、不能食、腹滿、小便不利、足下熱、鼻燥等症,方可使用)
(喻昌云:「傷寒論有云:『陽明並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是則煩熱甚於內者,皆足以致此,非獨酒也)
(梔子大黃湯與茵陳蒿湯,兩方均用大黃、梔子,其公用主治類似,但他們的病位、主證、方藥功用卻完全不同。前者病位在心中、心下,主政唯心中懊憹或熱痛,其作用在於泄熱除煩;後者並未在腹中,主證為心胸不安、腹滿,其功用在於通利濕熱。)
梔 子 大 黃 湯 方 :
梔 子 十 四 枚 大 黃 一 兩 枳 實 五 枚 豉 一 升 上 四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分 溫 三 服 。諸 病 黃 家 , 但 利 其 小 便 ; 假 令 脈 浮(病初起) , 當 以 汗 解 之, 宜 桂 枝 加 黃 耆 湯 主 之 。
(黃疸多因濕熱相搏而成,初起常見胸脘痞滿、身倦不能食,小便黃,苔白厚膩等濕熱內盛證。若投桂枝加黃耆湯,加之大棗、甘草、白芍均能滿中斂濕。因此臨床多不用此方治療黃疸病,而用麻黃連軺(音姚)赤小豆湯,或麻黃五味湯(外台:麻黃、葛根、石膏、茵陳、生薑)解表清熱利濕。至於黃疸初起表虛內熱不重者,仍當用桂枝加黃耆湯扶正解表。)方 見 水 氣 病 中。
諸 黃 , 豬 膏 髮 煎 主 之 。(據千金、外台:本正當有少腹急滿,大便閉結等症)
(諸黃,是指一切萎黃病、黃疸、女勞疸後期。見膚色萎黃,目多不黃,飲食不消,少腹急滿,大便燥結,小便不利,是熱已去,津枯血瘀。此乃外不足以潤澤肌膚,內不能濡養臟腑的虛黃瘀燥病證。
治當補虛潤燥,化瘀通便。豬膏髮煎中用豬膏利血脈、解風熱,潤燥結,亂髮消瘀能通大便。二藥合用,使胃腸津液充足,氣血暢利而不淤滯,並從大小便去,萎黃自消。)
(本方不能治一切黃疸,更不能治療濕熱黃疸)
豬 膏 髮 煎 方 :
豬 膏 半 斤 亂 髮 如 雞 子 大 三 枚 上 二 味 , 和 膏 中 煎 之 , 髮 消 藥 成 , 分 再 服 。 病 從小 便 出 。黃 疸 病 , 茵 陳 五 苓 散 主 之(濕重於熱的黃疸證治。當有形寒發熱,飲食減退,大便溏泄,小便短少不利等證) 一 本云 茵 陳 湯 及 五 苓 散 并 主 之 。
((
茵 陳 五 苓 散 方 :
茵 陳 蒿 末 十 分 五 苓 散 五 分 方 見 痰飲 中 。 上 二 物 和 , 先 食 飲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本方可用於治療傳染性肝炎)
黃 疸 腹 滿 , 小 便 不 利 而 赤 , 自 汗 出 (表邪已解,熱邪傳裡,裡熱成實,汗出更易耗津液,故治當攻下,通腑泄熱), 此 為 表 和 裡實 , 當 下 之 , 宜 大 黃 硝 石 湯 。
大 黃 硝 石 湯 方 :(熱重於濕)
大 黃 黃 柏 硝 石 各 四 兩 梔 子 十 五 枚 上 四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去 滓 , 內 硝 , 更煮 取 一 升 , 頓 服 。(本方藥猛,運用時要注意症候和脈象,必須是腹部和脇部脹滿、拒按,二便不利,脈滑數有力者,方為的當)
(臨床中如黃疸病兒見陽明熱結,潮熱譫語,腹滿拒按,周身、鞏膜深度黃染,大便閉結,小便黃赤,脈沉而實,舌苔焦黃或焦黑起芒刺者,方中可去硝石改加芒硝,攻下陽明實熱,取芒硝軟堅瀉熱,誤用硝石破血化瘀。)
黃 疸 病 , 小 便 色 不 變 , 欲 自 利(非溼熱,乃太陰濕寒) , 腹 滿 而 喘(腹滿時減,喜按,為中焦虛寒,少氣不足以息) , 不 可除 熱 , 熱 除 必 噦 (需用理中、四逆,溫運脾陽,除濕散寒。若誤用下劑除熱,導致中陽被寒要遏抑,胃氣不伸,所以發生呃逆)。 噦 者 , 小 半 夏 湯 主 之(凡呃逆皆可用,非獨黃疸也) 。(論述黃疸病誤治變證的證治) 方見 痰 飲 中 。
諸 黃 , 腹 痛 而 嘔 者 , 宜 柴 胡 湯 。(黃疸初起出現少陽證,故用小柴胡湯。但方中人參助濕生熱,濕熱重者去之改茵陳;如裏熱漸盛,大便閉結,則為少陽陽明病,當用大柴胡湯) 必小 柴 胡 湯 , 方 見 嘔 吐 中 。
男 子 黃 , 小 便 自 利 (非濕熱黃疸,而是脾胃血虛的萎黃證), 當 與 虛 勞 小 建 中 湯 。 方見 虛 勞 中 。
〔 附 方 〕
瓜 蒂 湯 : 治 諸 黃 (穀疸、酒疸、黃疸等,吐法現在少用,但臨床報導,瓜蒂散研末蓄鼻,滲出黃水有效)。 方 見 暍 病 中 。 《 千 金 》 麻 黃 醇 酒 湯 : 治 黃 疸 。(表實脈浮緊用,美酒,行血燥濕,表虛、濕熱重的當禁用此法)麻 黃 三 兩
上 一 味 , 以 美 清 酒 五 升 , 煮 去 二 升 半 , 頓 服 盡 。冬 月 用 酒 , 春 月 用 水 煮 之 。
病名 | 病因 | 病機 | 症狀 |
穀疸 | 飲食內傷 | 食積,濕熱內蘊,脾失運化 | 頭眩、身黃、心胸不安、寒熱、腹滿 |
女勞疸 | 房勞過度 | 腎虧,瘀熱內蘊 | 額上黑、少腹滿、手足中熱、自汗、身盡黃 |
酒疸 | 飲酒過度 | 濕熱內蘊,蘊蒸於心 | 心中懊憹、發熱、不能食、食欲吐 |
病機 | 症狀 | 治法 | 方劑 |
濕熱並重,熱盛於下 | 寒熱不食、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 | 清熱、利濕、通腑 | 茵陳蒿湯 |
濕熱上盛 | 心中懊憹或熱痛 | 清熱除煩 | 大黃梔子湯 |
腎虧瘀熱夾濕 | 日晡惡寒、少腹滿、身盡黃、額上黑 | 燥濕、袪瘀 | 硝石礬石散 |
濕重於熱 | 黃疸、小便不利 | 健脾、利濕 | 茵陳五苓散 |
熱重於濕,瘀熱內結 | 腹滿、小便不利、自汗出 | 清熱、破瘀、通腑 | 大黃硝石湯 |
濕熱在少陽 | 黃疸、腹痛而嘔 | 和解少陽 | 小柴胡湯 |
濕熱在表表虛 | 黃疸脈浮 | 發汗解肌 | 桂枝加黃耆湯 |
燥結夾瘀 | 萎黃、大便閉結 | 潤腸通便 | 豬膏髮煎 |
胃氣上逆 | 黃疸、噦者 | 和胃、降逆 | 小半夏湯 |
脾胃虛寒 | 男子、小便自利 | 補脾健中 | 小建中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