瘧 病 脈 證 并 治 第 四
(瘧病一般以寒顫壯熱,休作有時為其臨床特徵。臨證時,其症狀表現有典型與不典型之分。本篇著重論述非典型瘧病,如溫瘧、牝瘧、癉瘧。並對前兩種瘧病的治法立有方名與藥物。)(本篇理論淵源來自素問<<瘧論>><<刺瘧>>
(大成補充典型發作三階段:1.惡寒期(10分鐘~1小時)2.發熱期(4~8小時)3.出汗期(2~3小時)P519)
(大成:瘧病多次發作後,脾臟明顯腫大或肝脾同時腫大。此及第2條所謂[結為癥瘕,名為瘧母];除了辨證論治,還要找專方專藥,如蜀漆、常山、青蒿、柴胡(天問整理瘧疾用藥);本病與西醫所說的瘧疾頗類似,從患者外周血中查見瘧原蟲為瘧疾的依據)
(今釋P616補述了瘧原蟲在紅血球分裂繁殖造成人的寒熱交作)
師 曰 : 瘧 脈 自 弦(瘧病為邪搏少陽而致) , 弦 數 者 多 熱(化熱) , 弦 遲 者 多 寒 , 弦 小緊 者 下 之 差(病偏於裡,多有積滯,可酌用下法) , 弦 遲 者 可 溫 之(寒偏於裡,可用溫法,如柴胡桂薑湯或<<濟生方>>的菓附湯:草果仁、附子、生薑、大棗) , 弦 緊 者 可 發 汗 、 針 灸 也 (弦緊,病偏於表,多為風寒束表而致,可用汗法,如劉河間的麻黃羌活湯:麻黃、羌活、防風、甘草、半夏麯。亦可用針),浮 大 者 可 吐 之(主病在上,酌用吐法) , 弦 數 者 風 發(風,泛指邪氣,風發,指感受風邪而發熱,邪從熱化,為裡熱熾盛之象,可用清法,熱盛傷津,固可酌情配合甘寒飲食如蔗汁) 也 , 以 飲 食 消 息 止 之 。
(瘧脈自弦,有兩種看法,一謂瘧病在少陽,其脈為弦,如喻昌。二謂瘧病非皆及少陽,脈可不弦。如劉完素。後者之說可從,理由如下:1.素問早有六經瘧、五臟瘧疾謂瘧證治 ,少陽瘧僅為六經瘧的一種。2.傷寒論說少陽不可汗、吐、下,而本文明言汗吐下三法,可見此瘧非在少陽。3.根據臨床實踐,瘧病之脈病非皆弦。)
(汗、吐、下、溫、清等法,僅為治療瘧病的一般原則而已,臨證時,脈證相符者方可用之,反之,脈證不符不可憑脈即用。)
(治瘧還可以用導引治療,<<保生秘要>>說瘧病導引法,平身坐定,雙手擦掌,撫腎囊,兩肋靠膝,以身勢向前,躬而後仰,如此用力起,五九之數,約汗透身清爽而自愈,慎風邪。孫思邈在千金方還提出用線束指(趾)可截瘧。)
(今釋認為,此條憑脈不憑證,乃脈經家言,非仲景法,但瘧脈自弦是事實,瘧始發,惡寒戰慄時,其脈弦,發熱汗出時即不弦,所以弦因淺層動脈收縮故也....弦小緊者以下,則不渴過信矣。引元堅說:所言弦數者多熱,即白虎家桂枝湯、柴胡去半夏家瓜蔞湯證也。弦小緊者下之差,鱉甲煎丸是也。弦遲者可溫之,柴胡桂枝乾薑湯是也。弦緊者可發汗,牡蠣湯是也。浮大者可吐之,蜀漆散是也。治瘧之法實不能出於此數件矣。)
(大成引張璐證明飲食療法的重要P520;另引中醫雜誌用針灸治癒率在70~90%之間,主要的穴位:大椎、陶道,配穴:內關、間使、合谷、后溪;引蕭伯章用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根湯治癒熱多寒少之瘧,強調[于瘧未發先一時服]的重要;並參傷寒論96條P163)
病 瘧 , 以 月 一 日 發 , 當 以 十 五 日 愈(五日為一候,十五日為一氣) ; 設 不 差 , 當 月 盡 解(再十五日) ; 如 其 不 差 , 當 云 何 ? 師 曰 : 此 結 為 癥 瘕(脇下的痞塊) , 名 曰瘧 母(瘧疾日久不癒,頑痰夾瘀,結於脇下,形成的病證。久瘧形成的脾臟腫大相當於本病) , 急 治 之(吳瑭說,日久根深,牢不可破,故宜急治也) , 宜 鱉 甲 煎 丸 。
(素體較強者,也可因為節氣的變更,使人體的正氣旺盛,正勝邪去,則病亦癒。日常生活中,亦有患瘧病者未治而癒,可能就是這個道理。)
(若病者素體虛弱,或因失治誤治,未根治,致使瘧病反覆發作,瘧血假血依痰,聚於脇下(作脹且痛,結成痞塊,名曰瘧母。)
( 《諸病源候論·癥瘕病諸候》:“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雖病有結癥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指腹腔內有包塊腫物結聚的疾病。后世一般以堅硬不移,痛有定處的為癥;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的為瘕。《圣濟總錄·積聚門》:“牢固推之不移者癥也。”又:“浮流腹內,按抑有形,謂之瘕。”《圣濟總錄》還認為癥瘕與積聚屬同類疾病:“癥瘕結癖者,積聚之異名也。證狀不一,原其根本,大略相類。”《醫學入門》等書以積聚為男子病,癥瘕為女子病。詳見癥、瘕、七癥、八瘕、十二癥等條。)
(今釋認為,據西醫說法:瘧病熱退之時,血液中孢子蟲絕少,凡於脾臟骨髓等深處,營分裂生殖,且脾種不消而瘧不差。)
(今釋認為,脾臟腫大,隨為急性傳染病之併發病,然其所以腫,則因脾動脈生血栓,或竟栓塞,或因急性鬱血而起,...方中藥物,大要是行血消瘀之品,所以溶解血栓,滌除鬱血。)
鱉 甲 煎 丸 方 :
鱉 甲 十 二 分 ( 炙 ) 烏 扇(射干) 三 分 ( 燒 ) 黃 芩 三 分 柴 胡 六 分 鼠 婦(即地虱,又名鼠負) 三 分 ( 熬 ) 乾 薑 三 分 大 黃 三 分 芍藥 五 分 桂 枝 三 分 葶 藶 一 分 ( 熬 ) 石 葦 三 分 ( 去 毛) 厚 朴 三 分 牡 丹 五 分 ( 去 心 ) 瞿 麥 二 分 紫 葳 (即凌霄花)三分 半 夏 一 分 人 參 一 分 蟅蟲 五 分 ( 熬 ) 阿 膠 三 分( 炙 ) 蜂 窩 四 分 ( 炙 ) 赤 硝 十 二 分 蜣 螂 六 分 ( 熬) 桃 仁 二 分
上 二 十 三 味 , 為 末 , 取 鍛 灶 下 灰(爐灰,煅鐵灶中灰,陶隱居認為兼得鐵器,療暴癥大有功,本經認為主癥瘕堅積,鐵灶畜火,古人用木炭,木炭之灰,今人謂之爐灰) 一 斗 , 清 酒(無灰酒,米酒之類) 一 斛 五 斗 , 浸 灰 , 候 酒 盡 一 半 , 著 鱉 甲 於 中 , 煮 令 泛 爛 如 膠漆(藥物熬至黏稠狀態) , 絞 取 汁 , 內 諸 藥 , 煎 為 丸 , 如 梧 子 大 , 空 心 服 七 丸, 日 三 服 。
(大成認為,秦漢制重量單位:黍、銖、兩、斤。尚無以[分]計量。丹波元堅說:此方鱉甲,千金注做三兩,而煅灶下灰與清酒俱有定量,則他藥以[分]秤者,蓋後人所妄改。三分宜作十八株(天問按,一兩作24銖,一分作6銖)... ;射干,李時珍認為可以治瘧母,本經認為可以療老血在心脾間。一名烏扇)
(今釋說: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有海藻三分,大戟一分,蟅蟲五分,無鼠婦、赤硝兩味。)
(尤怡說:...宜急治,鱉甲煎丸 ,行氣逐血之藥頗多,而不嫌其峻,一日三服,不嫌其急。所謂乘其未集而擊之也。)
(徐彬說:要用鱉甲煎者,鱉甲入肝,除邪養血,合煅竈灰所浸酒去瘕,故以為君。以小柴胡、桂枝湯、大承氣湯為三陽主藥,故以為臣,但甘草嫌柔緩而減藥力,枳實嫌破氣而直下,故去之。外加乾薑、阿膠助人參、白朮養正為佐。瘕,必假水依痰,故以四蟲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積必有氣結,氣利則積消,故以烏扇 、葶藶利肺氣,合石膏、瞿麥清氣熱而化氣散結。血因邪聚則熱,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伏火(及)膈中實熱為使。千金方去鼠負、赤硝而入海藻、大戟以軟堅化水更妙。)
(瘧母的辨證治療:瘧久除可轉為瘧母(證見脇下脹痛,按之有塊,觸之不移,遇勞易作寒熱,面色乏華,倦怠少力,舌邊有紫氣,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之外,還可以出現陰陽兩虛,夢遺咳嗽,甚則致使癆瘵,此時,可用十全大補丸,或大補元煎 ;瘧後脾胃兩虛,中氣下陷者,亦可變為痢疾,宜從虛治,可用補中益氣湯以補氣。)
(瘧母亦可用灸治法治之。張景岳說:瘧病痞成難消者,須灸章門、水道等穴,炷宜稍大,多灸或連灸二、三次,方得痊癒)
(大成驗案精選一治瘧母(脾臟腫大),一治臌脹(肝硬化復水)均效,治瘧母亦有處方分量當參。故認為,鱉甲煎丸對各種原因引起的肝脾腫大均有療效。)
師 曰 : 陰 氣 孤 絕 , 陽 氣 獨 發 (陰津不足,熱邪過盛,內外皆熱), 則 熱 而 少 氣 煩 冤(熱盛氣傷則少氣;心受熱熾則煩冤) ,手 足 熱(四肢為諸陽之本,熱邪橫溢於四肢,則手足發熱) 而 欲 嘔(熱邪犯胃) , 名 曰 癉 瘧(癉,火起貌,通燀(音膽),熾熱炎熱之意。癉,熱也,陽氣單病而獨發。此癉瘧與內經癉瘧同。魏荔彤說;癉者,火毒也。小兒熱結之毒謂之癉,又黃疸之病亦曰癉,皆熱盛於裡之義) , 若 但 熱 不 寒 者 , 邪 氣 內 藏 於心(此處的[心]有三種說法,1.指心臟2.泛指內臟3.泛指[內],臨床當依情況,不必拘泥) , 外 舍 分 肉 之 間 , 令 人 消 鑠(消損) 脫 肉(今釋認為,體內脂肪、蛋白質、愈益分解而消耗) 。
(癉瘧之治,前賢提出多方,但臨床上似以白虎家人參湯、竹葉石膏湯較有效)
(大成認為,這與西醫學所述瘧疾之惡質性(持續性高熱神昏)頗類似,應互參;所舉膽瘧一案用白虎家人參湯,又云兼風則白虎加桂枝湯,兼濕則白虎加蒼朮湯)
溫 瘧 者 , 其 脈 如 平(千金作[如平人]。實指溫瘧的脈象和平常瘧人的脈象一樣,溫瘧的脈象應為弦數,也可以不弦,臨床上溫瘧並非都是弦脈) , 身 無 寒 但 熱(從素問對溫瘧定義來看,溫瘧是先熱後寒,故此處的[無寒]應理解為:無大寒、無內寒,而微有表寒,否則不宜用白虎加桂枝湯,因為溫熱病無表寒不宜用桂枝。溫瘧為外寒裡熱之證,仲景方後註明應[溫服]服藥後反應為[汗出愈]可證溫瘧應為外寒裡熱) , (千金前有[病六、七日,但有熱也]。內熱熾盛)骨 節 疼 煩(內有熱而風寒鬱,表邪未解) , 時嘔(熱傷胃氣) , 白 虎 加 桂 枝 湯 主 之 。
白 虎 加 桂 枝 湯 方 :
知 母 六 兩 甘 草 ( 炙 ) 二 兩 石 膏 一 斤 粳 米 二 合 桂 枝 ( 去 皮 ) 三 兩 上 銼 , 每 五 錢 , 水 一 盞 半 , 煎 至 八 分 , 去 滓 , 溫服 , 汗 出 愈 。(今釋認為,此方千金、外台俱用桂心,凡仲景用桂枝,而千金、外台用桂心者,不一而足,細考之,殊無條理可循。日本醫吉原氏之流派,遂以桂枝、桂心為一物,俱治冲逆,然桂心味厚,桂枝味薄,冲逆而有表者宜桂枝,冲逆而下焦寒者宜桂心。此方有骨節疼煩之表證,則用桂枝為是。)
(今釋載吉益猷治一婦人溫瘧之經驗,服湯後振寒發熱,大汗出而愈,印證千金云:先寒發熱汗出則愈。)
(溫瘧和癉瘧的鑑別:
病機:溫瘧---裡熱熾盛,表邪不解。;癉瘧---表裡俱熱,熱盛津傷。
症狀:溫瘧---身熱微寒,骨節煩疼 ,時嘔脈平。;癉瘧---但熱無寒,少氣煩冤,手足熱,欲嘔,肌肉消瘦(脈促)。
病情:溫瘧---較輕;癉瘧---較重
治法:溫瘧---白虎加桂枝湯;癉瘧---白虎加人參湯或竹葉石膏湯)
(今人用白虎湯非僅治療溫瘧,還應用本方治療風濕熱病,在本方的基礎上加上玉竹、淮耆、附片對風濕熱合併心肌炎有良好治療作用)
(教材認為,溫瘧不止亦可用單方治之。如黃丹炒半兩,青蒿童尿浸三兩,為末,每服二錢,寒多酒服(天問:寒多應該叫做牝瘧),熱多茶服。或恆山一錢,小麥三錢、淡竹葉兩錢,水煎,五更服甚良。所舉案例二,<<淺述>>一例脈弦大而數,另一例風暑轉瘧脈沉細P123)
(大成認為,病情緩解時其脈如常人,發作時其脈必弦數(首條云:弦數者多熱),與瘅瘧皆是瘧病的特殊類型,但比瘅瘧輕。溫瘧以白虎加桂枝以透邪;瘅瘧以白虎加人參以扶正;所舉三例有脈洪滑、弦大而數、洪數)
瘧 多 寒 者(寒多熱少) , 名 曰 牝 瘧 (牝即雌性鳥獸,陰也,無陽之名,故多寒名牝瘧,此即素問中的寒瘧), 蜀 漆 散 主 之 。
(此乃素體陽虛,陽氣難以外達,或是素有痰飲,陽氣被陰邪所遏,致使陽氣流於陰分者多,而併於陽者少所致,故以袪痰止瘧而治之,方選蜀漆散 。方中蜀漆袪痰截瘧;雲母、龍骨助陽扶正,鎮靜安神,且有治瘧之功(<<肘後方>>用龍骨方寸匕,治老瘧久不斷者;<<本草綱目>>用龍骨[止陰瘧],而以雲母[治寒熱,除邪氣])
(本方療效與服藥時間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方後注文曰:[臨發時服]。此說頗有臨床意義,它淵源於素問刺瘧篇 :[凡治瘧,先發如食頃(約2-3小時,或半天)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治也。])
蜀 漆 散 方 :
蜀 漆 ( 洗 去 腥 ) 雲 母 ( 燒 二 日 夜 ) 龍 骨 等 分 上 三 味 , 杵 為 散 , 未 發 前 以 漿 水 服 半 錢 匕 。 溫 瘧(張氏醫通將溫瘧作濕瘧)加 蜀 漆 半 分 , 臨 發 時 服 一 錢 匕 。(張璐說 :方用蜀漆和漿水吐之,以發越陽氣;龍骨以固歛陰津;雲母從至下而舉其陽,取山川雲霧開霽之意。蓋雲母即陽起石之根,性溫而升,最能袪濕運痰,稍加蜀漆,即可以治太陰之濕瘧。方後有云:濕瘧加蜀漆半分,而坊本誤作溫瘧,大謬。)
(蜀漆為常山苗,蓋常山催吐之力強於蜀漆,為了減輕嘔吐的副作用,故不用常山。現代實驗證明蜀漆為截瘧特效藥,其抗瘧效價為常山的五倍。)
(用蜀漆、常山一類方劑治瘧,以發作前一天晚上或發作前半天即前兩小時各服一次為宜,驗之臨床確能提高療效。)
(蜀漆或常山治瘧,雖療效肯定,但致吐作用大,且停藥後往往容易發作。按前人經驗,可用以下方法,減輕或避免嘔吐的副作用:將蜀漆或常山炒熟,或用酒炒,或用生薑汁炒後再用,或適當的配伍半夏、陳皮、竹茹等和胃降逆之品,亦可採用張錫純所說的[少量多次]服法。)
(大成引用今釋說:此方用以截瘧......,為截瘧須於瘧發三五次以後行之,截之若早,常有後遺病,又須於瘧發前一小時乃至二小時服藥,服早僅不效而已,扶遲則瘧發更生煩躁。)
(大成認為,云母瀉濕行痰,陽虛之體恐蜀漆發越太過,故配以龍骨潛陽安神。另,常山與檳榔(成人9-15克;兒童3-6克)配合對制止常山不良反應嘔吐有滿意的效果。現代用常山治療瘧疾的觀察表明,於發作前2-4小時兩次服的治癒率為80%他時間的服藥效果則大為降低。引李培生論醫集談及某效驗偏方的主藥:是從達原飲與截虐七寶飲變化而來:常山、草果、檳榔、烏梅、川朴、半夏、黃芩、陳皮...。)
(今釋認為,此方用於截瘧,無論寒多熱多,但臍下有動者,甚效。引程氏說法:蜀漆,常山苗也,得漿水,能吐瘧之頑痰,此方乃吐頑痰,和陰陽之劑,故牝瘧、溫瘧俱可服。)
瘧病的比較表
溫瘧
症狀:身體微惡寒,骨節煩疼,時嘔,脈弦或不弦。
病機:裡熱熾盛,表邪未解。
治法:清熱生津,解表祛邪。
方名:白虎加桂枝湯。病程:不長。
休作:定時。
轉歸:可癒或轉為瘧母。
癉瘧
症狀:但熱無寒,少氣煩冤 ,手足熱而欲嘔,肌肉消瘦,脈多數。
病機:表裡俱熱,熱盛傷津。
治法:清熱生津。
方名:白虎加人參湯、竹葉石膏湯。
病程:不長
休作:定時
轉歸:可癒或轉為瘧母
牝瘧
症狀:寒多熱少
病機:痰飲內停陽氣被遏
治法:祛痰止瘧
方名:蜀漆散
病程:不長
休作:定時
轉歸:可癒或轉為瘧母
瘧母
症狀:脇下脹痛,按之有塊,觸之不移,寒熱易作。
病機:病久正虛痰凝瘀滯。
治法:化痰祛瘀扶正消瘀
方名:鱉甲煎丸
病程:較長
休作:或有定時
轉歸:病是緩解或終身不癒,或生他變。)
附 注 : 《 外 臺 秘 要 》 方
牡 蠣 湯 : 治 牝 瘧
牡 蠣 四 兩 麻 黃 四 兩 ( 去 節 ) 甘 草 二 兩 蜀 漆 三兩 上 四 味 以 水 八 升 , 先 煮 蜀 漆(以水洗三遍去腥) 、 麻 黃 , 去 上 沫 , 得六 升 , 內 諸 藥 , 煮 取 二 升 , 溫 服 一 升 , 若 吐 則 勿 更 服 。(本方具化痰截瘧,袪寒散邪 。它立牡蠣為名,但以甘草與蜀漆化痰截瘧為主藥。牡蠣鹹寒軟堅散結消痰,並能歛氣陰之耗散;麻黃辛溫散寒,發越陽氣,牡蠣與麻黃相伍,一歛一散,使邪去而正不傷;甘草以和諸藥,合有截瘧散邪之功。本方適用於痰濕內結兼有表寒的瘧病,瘧以寒多熱少,伴有頭痛鼻塞咳嗽等症,方後注云:若吐勿更服,以此告人用藥當中病即止。與蜀漆散一樣,皆宜瘧病為發服,但蜀漆散無表證,以散為用。)
(今釋引元堅云:此方吐而兼汗者,張戴人法,兼有此類。然余嘗用治瘧夜間發,及熱甚無汗者,服後不吐而汗,稍稍邪解就愈。)
柴 胡 去 半 夏 加 栝 蔞 湯 , 治 瘧 病 以 發 渴 者 , 亦 治 勞瘧(久瘧不癒,反覆發作,以致氣血虛弱,疾雖暫間,小勞即發,故稱為勞瘧) 。
柴 胡 八 兩 人 參 黃 芩 甘 草 各 三 兩 栝 蔞 根 四兩 生 薑 二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去 渣 , 再 煎, 取 三 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二 服 。
(喻昌云:此方乃少陽半表半裡 之藥,原用半夏之辛溫,半兼乎表,今改用栝蔞之涼苦,半兼乎裡,退而從陰則可,進而從陽不勝其伍矣,然不必更求他藥,但於柴胡增 一倍二倍用之,允為進之之法。)
(瘧病久不癒,則復連綿不已者非止口渴,亦可出現脾腎之虛,元氣不復。治療時應查其脈證。若邪氣已盡而瘧有不止者,則應專以補益為主,可用十全大補,或大補元煎之輩,若腎陰不足,精不化氣者,可用理陰煎等藥。)
柴 胡 桂 薑 湯(傷寒論作[柴胡桂枝乾薑湯]) : 治 瘧 寒 多 微 有 熱 , 或 但 寒 不 熱 。 (服 一 劑 如 神 )
柴 胡 半 斤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乾 薑 二 兩 栝 蔞根 四 兩 黃 芩 三 兩 牡 蠣 三 兩 熬 甘 草 三 兩 ( 炙 )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去 渣 , 再 煎, 取 三 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初 服 微 煩 , 復 服 汗 出 便愈
(教材認為本方即傷寒論中的柴胡桂枝乾薑湯。歷代醫家多說是治療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的瘧疾。但從方中黃芩、栝蔞 的用量分別為三兩、四兩來看,該方實為治療寒熱並存,熱勢非微而津傷的瘧疾。即為寒熱並調之劑。原文雖言此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似與本方之義不合)
(瘧病是以寒戰發熱,休作有時為主證。本篇依據寒熱多少,將瘧病分為但熱不寒的癉瘧,熱多寒少的溫瘧,寒多熱少的牝瘧。這種分類方法有別於內經按發作時間(日作瘧、間日瘧、多日瘧)、病因(風瘧、寒瘧、溫瘧、癉瘧)、病位(六經瘧、臟腑瘧)分的分類方法。)
瘧疾
蘭台軌範---痎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