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蘭台軌範---咳嗽

咳嗽

《靈》、《素》
《靈樞》玉版篇: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不過十五日而死矣。(脈小以疾,訣死之法、盡此四字。)
《素 問》咳論:帝曰:肺之令人咳,何也?歧伯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 獨肺也。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外感風寒),邪氣以從其合也。其寒飲食入胃(內傷寒冷),從肺脈上至於肺,則肺寒,肺寒則外內合邪,因而客之, 則為肺咳。五臟各以其時受 病,非其時,各傳以與之(由各臟傳肺)。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痛喉痹;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以 轉,轉則兩胠(腋下協)下滿(枳殻、牡蠣);脾咳之狀,咳則右胠下痛,陰陰引肩背(中府穴),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五臟之久咳,乃移於六腑。脾咳不巳,則胃受之,胃咳之狀,咳而嘔,嘔甚則 長蟲出;肝咳不已,則膽受之,膽咳之狀,咳嘔膽汁;肺咳不已,則大腸受之,大腸咳狀,咳而遺矢(屎);心咳不已,則小腸受之,小腸咳狀,咳而失氣,氣與咳俱失; 腎咳不已,則膀胱受之,膀胱咳狀,咳而遺溺;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咳狀,咳而腹滿,不欲食飲(咳久則不只一臟一府而無所不病,故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三焦以氣為用,咳在三焦則氣壅閉不行,故令腹滿不思飲食)。此皆聚於胃,關於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腫氣逆也。
生氣通天論:秋傷於濕,上逆而咳。
臟氣法時論: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寢汗出,憎風)(腎氣逆循腹裏入肺中)。
示從容論: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脾虛不治水)。
《金匱》
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宗氣不布水飲上逆),治屬飲家。
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而愈。
《外台》
十咳: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終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因之而 咳也;三曰支飲,心下堅滿,咳引四肢痛,脈反遲也;四曰肝咳,咳而引脅下痛也;五曰心咳,咳而咳血,引手少陰也;六曰脾咳,咳而涎出,續續不止,下引少腹 也;七曰肺咳,咳引頸項,吐涎沫也;八曰腎咳,耳聾無所聞,引腰並臍中也;九曰膽咳,咳引頭痛,口苦也;十曰厥陰咳,咳引舌本也。

咳嗽方

射干麻黃湯  《金匱》  咳而上氣(哮喘),喉中作水雞聲(痰阻氣道,氣觸其痰,痰其相擊,痰鳴聲連綿不絕,寒飲入喉間),此湯主之。
射干十三枚(苦降開痰結),一法三兩  麻黃 (宣肺散寒) 生薑(助細辛宣通)各四兩  紫苑  款冬花(兩味為正藥同半夏助射干降氣化痰)各三兩  五味子(收斂肺氣,恐耗散太過)半升  細辛(通氣)三兩  半夏(祛痰)八枚,一法半升  大棗(守中調和諸藥)七枚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麻黃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二服。
(本方疏肺止咳,降不大降,散不過散,為療咳基本方,此治標之劑)(寒飲鬱肺尚應有:舌苔白滑、脈象浮緊,以及惡寒發熱不渴等症狀)(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
(本篇用麻黃者四方,宜為二義看,注家皆謂其證內飲夾外邪,故用麻黃發其表,是其一義。今驗肺帳證,,多是素飲為時令觸發者,而不必具表候,則其用麻黃,適取發泄肺中鬱飲,亦猶麻杏甘石湯之義,是其義,蓋勿拘一隅也。)

皂莢丸  《金匱》 咳逆上氣,時時唾濁(濃痰)(時時吐濃痰,喘逆之事理應得到緩解,若不能緩解表示肅降無權,胸中壅塞之氣過剩,膈上膠固之痰難拔所致,故皂莢丸為滌痰峻劑),但坐不得眠(千金作臥),皂莢丸主之。
皂莢八兩(味辛鹹除痰力猛),刮去皮,酥炙(酥炙脆而易研)
上一味,末之,蜜丸(潤其燥烈之性)梧子大。以棗膏和湯服三丸,日三、夜一服。(稠痰粘肺,不能清滴,非此不可。)(痰濁壅肺,痰濁已出理應喘緩,如今不緩,肺肅降乃失權)(皂莢丸尚應有唾濁不爽、胸滿或痛連胸脅,大便難、脈滑,苔膩而黏)

厚朴(音瓢)麻黃湯  《金匱》  咳而脈浮者(咳嗽上氣,正氣尚旺,邪由內出而盛於上亦見脈浮:徐彬曰:此非在經之表,乃邪在肺家氣分之表,故不用桂枝),此主之。
厚朴()五兩  麻黃(宣散)四兩  石膏(涼墜)如雞子大  杏仁(宣降)  半夏(降)各半升  乾薑(助五味守)  細辛()各二兩  小麥(保心肺)一升  五味子(歛氣)半升
上九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小麥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脈浮,風邪在表。

澤漆湯  《金匱》  咳而脈沉者(氣弱),此主之。(水氣篇: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
半夏半升  紫參(利大小便)五兩,一作紫苑  澤漆(通便、利水、消腫、逐痰兼益陰,泄中有補故可多用)三斤,以東流水五鬥,煮取一鬥五升  生薑  白前(止咳平喘)各五兩  甘草  人參  黃芩  桂枝各三兩(脈沉氣弱故用參桂)
上九味,父咀,納澤漆汁中,煮取五升。溫服五合,至夜盡。(脈沉,伏飲在裡。
(紫苑、白前開肺氣散結氣,半夏、黃芩安胃氣降逆氣,水飲久鬱必有伏熱,生薑、桂枝調營衛運陽氣行飲氣,炙草固中土)
(澤漆湯證尚有喘咳身腫重,胸中引脅痛,本方旨在逐水通陽,止咳平喘)
(紫參,千金作紫菀,本操經:紫參。味苦寒,主心腹積聚,寒熱邪氣,通九竅利大小便。,金匱[嘔吐噦下利病脈并治]:紫參湯,治[下利肺痛],之紫參有通九竅,利大小便,治肺痛之功。本條以水飲內結為主,本方又重在逐水通陽,自宜以紫參為是,如咳嗽劇而水勢輕,亦可用紫菀。)

越婢(音必)加半夏湯  《金匱》  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氣上壅),脈浮大者,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五枚  甘草二兩  半夏半升
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肺脹之喘最多,知者絕少。
(石膏引麻黃作用於內,由陰出陽,直越脾氣而上之,以脾氣不輸精氣輸濁氣故也。半夏加入則外發趨勢更戢,草姜棗得半夏則和中功力大)

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匱》  肺脹,咳而上氣(外邪內飲),煩躁而喘(有內熱),脈浮者,心下有水,此主之。
即小青龍加石膏二兩;煎法同。(小青龍湯方見痰飲。)(寒熱並用,水熱具清)

杏仁煎  《外台》  主氣嗽。
杏仁一斤,去皮、尖  糖一合(緩和反射性咳嗽及保存藥效),疑是飴糖  酥一合  生薑汁一合  蜜五合  貝母(解散鬱結)八合,另研末  蘇子(當用生,專利鬱疾)一升,水研絞汁七合
上七味,先搗杏仁如泥,納後六味,合煎如飴糖。取如棗大含咽之,日二。但漱發,細細含之。(蘇子絞汁始有力。)(忌蒜、麵、炙肉)

十味丸  《外台》  治久咳有聲,成肺癰者。
麻黃去節(去節發汗力強,現在多不去節)  白前各二兩  桑皮六兩  射干四兩  白薇(散胸中熱氣)三兩  百部五兩  地黃六兩  地骨皮五兩  橘皮三兩
上為未,蜜丸桐子大。桑皮湯(疏氣壅熱瀉水而不傷肝)下十丸,日再服,稍加至十五丸。

療上氣方  《外台》
葶藶子(味辛苦大寒,利尿散結氣)五合,熬紫色為泥  桑白皮用雖原缺  大棗二十枝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葶藶子泥如棗大,煮三分減一。以快利為度。

鯉魚湯  《外台》  治上氣。
杏仁熬  貝母  桂枝各三兩  人參  甘草炙  厚樸炙  麻黃去節  茯苓  胡麻  白前各二兩  生薑五兩  半夏五五兩,洗  鯉魚五斤  橘皮二兩
上以水二鬥,煮魚得一鬥二升,大魚納藥,煎取二升二合。分四服。
按:此方治咳嗽有水聲,身浮腫最妙。

觀音應夢散  《夷堅志》  治老人虛咳(腎咳)。
人參一寸  胡桃(歛肺定喘)二枚,不去皮
上二味,以棗二枚、薑五片,水煎服。

補肺阿放散  錢乙  止嗽生津。(炙久咳氣喘,痰中帶血,能補肺止血)
阿膠一兩半  馬兜鈴焙(泄熱降氣)  惡實(清熱滑膈痰)炒  甘草炙,各一兩  杏仁七錢
上加糯米(培土生金)一合,水煎服。(按此方治小兒天哮最效。)(本方外有表寒內有痰實禁用)

清音丸  《統旨》  治咳嗽失音。
桔梗  訶子各—兩  甘草五分(應為五錢)  硼砂(清化痰熱)三錢  青黛(治肺熱咳嗽)三錢  冰片三分
上為末,蜜丸龍眼大。噙化一丸。

葶藶丸  治肺氣咳嗽,面且浮腫,喘促不安,小便赤色。
甜葶藶(力緩)隔紙炒  貝母煆黃色  木通各一兩  杏仁  防己各二兩
上為末,棗肉為丸,梧桐子大。桑白皮煎湯下五十丸。

蘇子煎  治上氣咳嗽。(藥性平和、安全可靠,適合老人孩童)
蘇子  生薑汁  生地汁  白蜜  杏仁各一升
上搗蘇子,以地黃汁、薑汁澆之,以絹絞取汁,更搗,以汁澆之,絞令味盡,去滓。熬令杏仁微黃黑如脂,又以汁澆之,絹絞。往來六七度,今味盡,去滓,納蜜合和,置瓦器中,于湯上煎之(隔水煎燉),令如飴。每服方寸匕,日三、夜一。此治久嗽。
(實用千金方:蘇子 杏仁各20克<各2 升> 白蜜30克 生薑汁6克 地黃汁20克
現代用法:上五味,取前二味,以清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藥渣再用清水300毫升,煎取100毫升,兩次煎液混成,再入生薑汁,地黃汁、蜂蜜攪勻,火上微煎數沸,每服一湯匙,日三次,溫開水冲服。能潤肺化痰,化痰止咳。治療慢性咳嗽、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舌紅苔薄白,脈細弦略數。

本方用蘇子為主,<<藥性本草>>謂之"主上氣咳逆"。本品性潤下降,善於下氣消痰定喘,並能利膈寬胸,為氣壅痰滯喘嗽要藥;輔以杏仁降肺氣,疏痰濕,止咳平喘;更佐地黃汁滋陰涼血,現代動物實驗證明,並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對陰虛有熱或痰血見症者,尤為適用。白蜜甘平質潤,長於潤肺止咳,凡肺燥乾咳,虛勞咳嗽,或乾咳喀血等症用之尤宜。更以生薑汁味辛微溫辛散之性,既有開痰之功,又可防寒潤諸藥膩滯之弊。
藥雖五味,降氣、潤肺、消痰、止咳,治標治本,諸法兼備,且相濟相須,對氣逆痰滯、肺燥乾咳,虛勞咳嗽或乾咳喀血者皆可應用。若無陰虛痰血見症者,地黃可以略之。)
蘇子降氣湯  《局方》  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上盛下虛,痰涎壅盛,胸膈噎塞,並久年肺氣至效。
蘇子  半夏各二錢半  前胡  甘草炙  厚樸  陳皮各八分  當歸二錢  沉香七分  薑三片
上水煎,不拘時服。
若虛冷人,加肉桂五分、黃芪一錢。(本方降肺氣,納腎氣間以止咳化痰)

治久嗽上氣心胸煩熱吐膿血方
蘇子  鹿角膠炒  杏仁炒,各三兩  薑汁一合  白蜜一盞  生地汁一合
上將前三味搗,令熟,人薑汁、地黃汁、蜜相合,慢火熬成膏,磁器中密封之。每服半匙許,溫粥飲調下,日三四服。(此治寒嗽。
諸病之中,惟咳嗽之病因各殊而最難治癒,治之稍誤,即貽害無窮。餘以此證考求四十餘年,而後稍能措手,故所載之方至詳至悉,學者當于此潛心參究,勿輕視也。

麥冬湯《金匱》,見哮喘、小青龍湯葶藶大棗瀉肺湯桂苓五味甘草湯桂苓五味去桂加姜辛湯又去桂加姜辛半夏湯又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湯又去桂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以上七方皆《金匱》治痰飲之方,俱載痰飲門、麻黃附子細辛湯仲景方,見傷寒、烏梅丸《金匱》,見蟲門、金珠化痰丸見痰飲、人參蛤晰散《寶鑒》,見虛勞。 徐靈胎曰:咳嗽來因獲起於外感或生於內傷,有寒有熱有實有虛,故治法有宜理氣化痰或宜清金潤燥未可蓋治也。總之,內傷為重,外感為輕,且有因外感而變為內傷者,此由於誤治耳

以下錄自中醫證候診斷治療學(1983)
一、八綱辨證
(一)表裡1.表證   風邪自皮毛而入,咳嗽痰多,發熱惡寒,無汗或汗出,頭痛身痛,身寒流涕,脈浮,苔薄。臨床因其風寒、風熱等各種不同病因,治法亦各異,詳見各有關章節。
2.裡證    表證入裡或由他臟累及肺臟所致。咳嗽咽乾,口苦,便閉,或腹瀉,舌紅,脈細。臨床上當辨其寒熱、虛實及有關臟腑,分而治之。
(二)寒熱1.寒證  
咳嗽氣促,痰多而稀,嘔噁寒沫,便泄惡寒,遇冷則劇,呷熱湯而暫止,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或沉細滑。治宜溫養肺氣,用理中化痰丸,或理中湯加五味子。**醫院寒痰一號臨床效果亦佳。兼有表證者宜用金沸草散加減。

理中化痰丸:理中湯加茯苓、半夏。2.熱證  咳嗽痰稠黃黏或痰內帶血。發熱口乾,喉啞 ,咽痛,大便閉結,舌紅,苔黃,脈洪數。宜清肺化痰法,方用清金化痰湯,竹葉石膏湯或**醫院熱痰一號。
(三)虛實
1.虛證   多為久咳或體弱之人。咳嗽聲微,少氣,食少,嗜臥,精神疲極,舌淡,脈沉細弱。當辨其為氣虛、血虛或和臟腑虛而施治。
2.實證   多為新咳或體實之人。咳嗽聲響亮,痰多稠黏,口乾咽燥,高熱面赤,胸燜疼痛,舌紅 ,苔厚,脈滑數有力者,滾痰丸治療。如咳嗽氣急,胸燜,痰色白或稀薄起沫,惡寒,苔白膩,脈弦緊。又當用小青龍湯。
(四)陰陽
1.陰證 虛寒者多屬陰
2.陽證 熱食者多屬陽二、六經辨證
(一)太陽經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小青龍湯主之。(二)陽明經   陽明中寒,有水飲所致咳嗽,嘔逆,頭痛,無汗。吳茱萸湯治療。
(三)少陽經   傷寒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咳者,脈弦。治宜小柴胡湯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
(四)少陰經   少陰病水飲與裡寒結合 ,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或咳者真武湯主之。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者四逆散加五味子、乾薑。
少陰病水熱互結,上逆咳而噢,渴,心煩不得眠者,黃芩湯主之。

三、三焦辨證
咳嗽病變在肺,故與上焦關係極為密切,陰邪進犯手太陰經,咳嗽,口渴,頭痛,自汗,發熱,微惡寒 ,舌紅,脈浮數。治宜輕輕宣透之桑菊飲。

四、衛氣辨證   
(一)衛分  溫邪初起,咳嗽頭痛,發熱微惡寒,口微渴,無汗,少汗 ,舌邊尖紅 ,薄白苔,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之銀翹散加杏仁。
(二)氣分   咳嗽胸痛,痰多黃稠,氣喘面赤,身大熱,汗出口渴,舌苔黃,脈滑數。治宜瀉熱化痰之麻杏甘石湯 加牛蒡子、冬瓜人、天花粉、連翹、黃芩、魚腥草等。
五、內傷外感辨證
外感之咳必因六淫之邪傷其外,特別是風寒之邪首先侵犯皮毛而傷肺,故其來勢突然,惡寒發熱,咳嗽氣急,聲盛而濁,鼻塞聲重,頭疼身痛,痰涎稠黏,脈多浮緊滑數。其人素無積勞虛損等疾,而病咳嗽者多為外感證。其治可溫可散忌寒涼收斂。
內傷之嗽或因酒色,或因勞傷,臟氣先傷於內而損及肺,故其發病來勢較緩慢,其表現為咳嗽氣短,夜間或午後潮熱,口燥咽癢 ,形體瘦減或兩顴常赤,咳聲怯而微,早晚較重,痰少清稀,脈多沉細弦數。治宜補宜和,忌辛香燥熱。治療收效較慢。

六、病因辨證
(一)風寒 咳嗽痰稀,鼻賽流清涕,頭身痛 ,惡寒發熱,早晚較重,無汗,舌苔薄白,脈浮。治宜疏風散寒宣肺之金沸草散,止嗽散類。兼濕者咳嗽痰多,胸脘作悶,舌苔白膩,脈濡。前法酌加燥濕袪痰品,杏蘇散加厚朴、蒼朮。
風寒外束,肺熱內鬱者,咳嗽痰稠難喀,口渴咽痛,惡寒鼻塞,甚者氣逆而喘,舌苔白膩質紅,脈浮數。治宜散寒清熱,方用麻杏甘石湯。
(二)風熱   咳嗽痰黃稠黏,口渴,咽痛,身熱,頭痛,惡風,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清熱宣肺之桑菊飲主之。
(三)燥熱  初期咳嗽少痰或乾咳,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口渴,咽乾鼻燥,舌尖邊紅,苔薄白而乾,脈浮數。治宜清潤宣降,方用桑杏湯治療。
如燥熱盛而氣陰兩傷則乾咳無痰,或痰少帶血絲,面赤心煩,口渴唇燥,胸脅疼痛,少氣乏力,大便閉結,小溲赤澀,舌紅,苔薄黃燥,脈數。治宜清肺潤燥,門冬清肺湯或清燥救肺湯。
(四)暑熱   暑月獨見,喘咳少痰,胸脅悶痛,心煩口渴,身熱,頭暈而痛,舌苔薄黃,脈數兩寸有力。治宜清暑宣肺之雷氏清宣金臟法。
(五)暑瘵   多由暑熱邪氣犯肺,熱盛動血。咳嗽喀吐痰血,甚至咳喘,胸悶,身熱,口渴,頭目不清,脈虛大或沉細而數。治宜涼血清肺之祛暑調元法加清絡飲。
(六)瘀血   多因打损勞力傷肺,咳嗽咽燥,喉間常腥臭,胸部脹滿刺痛,不得臥,舌暗紫,脈澀。治宜四物湯去川芎加大黃、蘇木、桃仁、訶子、薑汁等。
(七)痰飲   咳唾,脅痛,脇間脹滿,氣短息促,為水流脇下,舌苔薄白,脈沉弦。治宜攻逐水飲之十棗湯 。
如寒飲內伏,上迫於肺則咳而喘,痰多白沫,身痛而重,甚者肢體浮胖,治宜溫散發汗之小青龍湯。

(八)虛勞   乾咳咽燥 ,喀血或失音 ;潮熱盜汗,煩躁失眠,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清肺,方用拯陰理勞湯或黃耆鱉甲散加減。燥痰加貝母、桑白皮。喀血加阿膠、藕節、旱蓮草。

七、臟腑辨證
(一)心火亢盛   心火燒灼肺金。咳嗽胸痛,咽喉腫痛,喉中如梗狀,心中煩熱,夜寐不安,口渴思飲,舌尖紅,苔黃,脈數。治宜降火清心,麥門冬湯或桔梗湯加貝母、知母、黃連、竹葉。又有<<石室秘錄>>方用熟地黃、麥冬各三十克、山茱萸十二克 、玄參九克、蘇子、天冬、甘草、牛膝各三克、沙參九克、紫菀一克半。水煎服。
(二)肝火型金   咳嗽氣嗆,陣陣發作,面紅,喉乾,咳時引胸脅作痛,性急善怒 ,口苦、頭眩,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治宜平肝降火清肺,方用瀉白散加黛蛤散、梔子、黃芩。
(三)脾濕痰盛   咳嗽多痰,痰白而黏,胸脘滿悶 ,飲食減少,身睏肢重,舌苔白膩,脈濡滑。治宜健脾燥濕,方用二陳湯加蒼朮、厚朴、杏仁等。
如痰濁不化,蘊而化熱,痰濁黃稠,舌苔黃膩,脈滑數。可用清金化痰湯。
咳嗽不爽,用節齋化痰丸以化頑痰。
兼有乏力,氣短,懶言,消瘦,舌淡,脈虛等脾虛表現者可用五福飲加杏仁、貝母。
(四)肺咳   咳嗽病變主要在肺臟,故肺咳之原因及證候亦多,現將各種直接由肺臟所致之咳分述如下:
1.溫熱壅肺   喘咳氣急,甚者鼻翼煽動,胸脅滿悶,痰白黏稠或黃,身熱,惡寒汗出,口渴,舌紅,苔黃,脈滑數。治宜清宣肺熱之麻杏甘石湯。
2.肺熱成癰   咳嗽,吐膿臭痰,甚者痰中帶血,胸背疼痛,轉側不利,發熱汗出,煩躁,胸中甲錯。舌苔黃膩,脈滑數或數實,即肺癰病。治宜清熱滌痰逐瘀,千金葦莖湯合桔梗湯加金銀花、連翹、犀黃丸。
咳吐膿血較多者酌加敗醬草、魚腥草、菊葉、薏苡仁。
偏陰虛者可用桔梗杏仁煎。
3.肺癆作咳   肺癆亦名[勞瘵]、[屍注],古來即認為是人體虛弱,癆蟲傳染所致。臨床可分:
3-1氣陰虧耗者,乾咳少痰,咳唾黏白,痰中帶血如絲如縷,時有咳血或潮熱,胸痛,口燥咽乾,飲食減少,身體日瘦,舌邊尖紅,脈細而數,此為肺癆病之初期。治宜用滋陰潤肺止咳殺蟲之月華丸,瓊玉膏或酌加玉竹、百合、白芨、藕節等潤肺止血之藥。
3-2陰虛火旺者,乾咳或咳嗽痰少,喀血,盜汗,骨蒸內熱,顴紅,心煩失眠,舌質紅絳,脈細數,即肺癆病的中期。治宜滋陰清火,用百合固金湯或秦艽鱉甲散。
盜汗甚酌加五味子、浮小麥、麻黃根、煅龍骨、煅牡蠣。
有痰者酌加蛤粉、知母、桑白皮、馬兜鈴、貝母。
如陰損及陽,除見咳嗆,咳血,骨蒸勞熱,盜汗遺精,聲嘶失聲,形體羸弱諸證外,又有形寒畏風,自汗喘息,氣短,納呆,舌光質紅,口糜少津,脈象細微者,為肺癆病之陰陽兩虛,心、肺、腎三臟俱損之重症。當用填補精血之保真湯,白鳳膏,鳳髓丹等。
(五)腎咳   久咳病人可損及腎,腎咳之狀,咳聲無力而引腰背疼痛俯仰不得,身倦乏力,七味都氣丸治療。
(六)六腑咳   歷來有六腑咳之說,如膀胱咳,咳而遺尿;胃咳而嘔甚者吐蛔;膽咳而嘔吐膽汁;大腸咳而遺矢;三焦咳而腹滿不欲食......其實均為咳之兼證,咳癒則他證亦消失,故在臨床實際中仍當辨咳的性質而行施治之法。
八、證候辨證
(一)乾咳   即但咳而無痰,多為肺陰虧虛,津液不足所致。因燥熱,虛勞,心火亢盛 ,肝火犯肺,勞瘵所致者見有關各條。另有因腎陰耗傷,虛火浮越所致者,咳嗆,咽乾,顴紅脣赤,虛煩不寐,腰脊酸痛,溲赤便閉 ,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之知柏地黃湯。有因喉疾 而致乾咳者當有咽中癢痛,飲食難咽,喉間紅腫或生喉癬腫物等證。治當先祛喉疾,乾咳自癒。
(二)頓咳   亦有名頓嗆者,即連咳不已,一氣二、三十聲,少則十數聲,咳時頭頓胸曲,甚則手足拘孿或乾咳,或痰與涕泣並出,成人多見於燥熱,虛勞,癆瘵(陰虛火旺者),心,肝,肺等臟火熱盛者即痰飲等病人。證治見有關各條。
小兒頓咳者多為百日咳病。劇烈咳時伴有嘔吐,面赤,胸脅脹痛,咳聲最後有吼聲回音為其典型特徵,初期一、二日偏風熱者以化痰降氣疏表清熱為主,止嗽散去紫菀、陳皮加車前子、甘草、桑葉、連翹、川貝母 等藥。
偏於風寒者以祛風散寒,順氣止咳為主,止嗽散加麻黃、蘇梗等。
中期以降氣化痰清金養肺為主,阿膠散或千金葦莖湯加減。
末期以健脾和中養肺止咳為主,人參五味湯。
亦有用雞膽、牛膽、豬膽治療者。
酌情選用楊氏治頓咳證方臨床亦頗有效。
(三)咳吐血痰   多由熱邪煎熬肺津所致,見於感冒,哮喘屬於肺熱,癆瘵,虛勞病中之陰虛火旺者,前者酌用清金化痰湯(肺熱)。後者(陰虛火旺)滋陰降火用紫菀湯。
又有肺癰所吐之膿血,黃綠腥臭治見前肺熱或肺癰條。或用肺癰神湯去黃耆加桔梗,薏苡仁。
(四)咳吐涎沫   痰飲病咳吐清水痰涎,口渴不欲飲,脘部歷歷有振水聲,胸脅支滿,舌苔白滑或灰膩,脈弦。治宜溫陽利水之苓桂朮甘湯或八味丸。
懸飲咳唾涎沫脅痛,轉側呼吸均牽引而痛,舌苔薄白,脈沉弦。治宜攻逐水飲,十棗湯或控涎丹。
溢飲咳喘,吐白沫痰,身體疼痛沉重,無汗,苔白,脈弦緊。治宜溫散發汗之小青龍湯。
支飲咳逆吐痰,沫多而色白,喘息不得臥,其形如腫,苔多白膩,脈多弦緊。治宜瀉肺逐飲之葶藶大棗瀉肺湯。
肺痿病人屬虛熱者咳吐涎沫,其質稠黏,咳聲不揚,咽燥口渴,形體消瘦,皮毛乾枯,舌乾紅,脈虛數。治宜清熱潤肺,麥門冬湯或清燥救肺湯。
另有哮喘病咳吐涎沫屬於風寒者,可見哮喘章。
(五)咳血   咳嗽吐血(詳見血證中咳血條)
(六)妊娠咳嗽(子嗽)    妊娠期間咳嗽不止,甚者胎動不安,因血聚於下不能上承,肺燥而咳者多為乾咳無痰,嗆咳帶血,咽乾口燥 ,兩顴發紅。治宜養陰潤肺,止咳安胎,方用百合固金湯或紫菀散。
如屬風寒外感或痰濕內停等均參同前述辨證施治,所不同者因其為妊娠,故滑利降氣之藥必須慎用以防傷胎。


小結
咳嗽既是一個證候又是一個疾病,它的發病原因雖然很多,但其病變終究在肺。古來將咳嗽分為外感、內傷兩大類,基本上可以概括此證的幾個主要方面;外感者當辨 風、寒、暑、濕、燥、火。內傷者當辨傷於何臟何腑。治療大法,外感宜散;內傷宜歛。散者散邪氣,歛者歛肺氣。當然這要視其寒熱虛實,辨其在和臟何腑而採取相應的具體療法。
一般說新咳者外感實邪較多,屬風者散之,寒者發之,熱者清之,火者瀉之,濕者除之,燥者潤之。也有久病之人忽患咳嗽,他病雖久而咳嗽驟得,也屬於新咳,多為新傷風或傷食。風則疏之,食則消之即可。
久咳者或由新咳治療不當而一直未治療,或臟腑氣血正虛不足所致,氣虛者補氣,陰虛者滋陰。
但久咳病人出現身體消瘦,脈形反大,咳而嘔,腹脹且泄下,咳而喉痛,聲啞不能用藥,或咳而肛門外脫等均為正氣虛極之象,屬難治。故古人有死證六種之說:水腫、形脫、熱不去、腹脹、嘔、瀉。在臨床上值得引起注意。
治咳,當尋其病因辨證論治,如前所述。但臨床上在治本方藥中適當加用些治標止咳的藥物往往收效較速。杏仁、桑白皮、冬花、貝母、半夏、枇杷葉、陳皮等可隨證選用。
偏熱者加天花粉、石膏、馬兜鈴、地骨皮。
偏寒者加肉桂、乾薑、麻黃。
陰虛者加麥冬、阿膠、百合、沙參等。
至於烏梅、訶子、五味子、罌粟殼、等酸澀之藥有收斂劫奪之功,故見效顯著,但必須注意必虛邪氣雖去咳嗽不止之證方可使用,以免留邪滯痰,損傷脾胃。
至於
久嗽肺氣虛者可用人參配蛤蚧加知母、貝母、天冬、麥冬、瓜蔞中的一二味以監製之。
治療方濟,除前面辨證論治中所列外,又有貝母湯、八寶散通治久咳不已,或用一粒金丹亦有效民間有用梨一枚切開去核,入貝母30克合而蒸熟食之之法。另有用杏仁30克去皮尖、棄雙仁者,乳缽搗爛如泥分三服,每服加冰糖9克入蓋碗內,另用泉水煎滾沖入,蓋片刻,俟溫,連杏仁末服下,早晚各一次,甚效。切記勿煎。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