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徐靈胎著作
<篇名>傷寒論類方
書名:傷寒論類方
作者:徐靈胎
朝代:清
年份:西元1759年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湯(一)
屬性: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氣之鬱也。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 熱稀粥一升
餘,以助藥力。桂枝本不能
發汗,故須助以熱粥。《內經》雲∶“谷入於胃,以傳於肺”。肺至皮毛,汗所從出,
粥充胃氣以達於肺也。觀此可知傷寒不禁食矣。溫覆,令一時許,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則動營氣,衛邪仍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
盡劑。若不汗,更服,根據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
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桂枝湯全料,謂之一劑;三分之一,
謂之一服;古一兩,今二錢零,則一劑之藥,除薑棗,僅一兩六錢零,一服不過五錢零矣。治傷寒大症,分
兩不過如此。一服即汗,不再服;無汗,服至二、三劑,總以中病為主。後世見服藥得效者,反令多服,無效
者,即疑藥誤,又複易方,無往不誤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惡等物。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風在外,故陽脈浮;衛氣有邪,則不能護營,故陰脈弱。陽浮者,熱自發。風
為陽邪,故發熱,桂枝之辛以散之。陰弱者,汗自出。芍藥之酸以收之,甘草之甘以緩之。嗇嗇惡寒,淅淅
惡風。惡風未有不惡寒者,但惡寒甚輕,非若中寒及陰經之甚也。
翕翕發熱,其熱亦不如陽明之甚。鼻鳴幹嘔者,鼻鳴似屬陽明;幹嘔似屬少陽,蓋三陽相近,故略有
兼病,但不甚耳。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此桂枝湯總症。
以營性發揚,衛性斂閉。風傷衛氣,泄其皮毛,故汗出也。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沖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誤治。若不上沖者,不可與之。此誤下之症。
誤下而仍上沖,則邪氣猶在陽分,故仍用桂枝發表,若不上沖,則其邪已下陷,變病不一,當隨宜施治。論
中誤治諸法,詳觀自明。
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此非誤治,因風邪凝結於太陽
之要路,則藥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結。蓋邪風太甚,不僅在衛,而在經。刺之以泄經氣。風府一穴,
在項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督脈陽維之會,刺入四分,留三呼。風池二穴,在顳 後,髮際陷
者中,穴在耳後,按之引於耳中,足少陽陽維之會,針入三分,留三呼。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病雖過期,脈症屬太陽,仍不離桂枝法。
太陽病,外證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總訣。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服桂枝湯言雖有當下之症,
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後下也。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複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
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脈浮而下,此為誤下,下後仍浮,則邪不因誤下而陷入,仍在太陽。不得因已
汗下,而不復用桂枝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和諧故爾。榮氣和者,言榮氣不
病,非調和之和,故又申言之,以營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營衛和則愈。宜桂枝湯。自汗與發汗
迥別。自汗乃營衛相離,發汗使營衛相合。自汗傷正,發汗驅邪。復發者,因其自汗而更發之,則榮衛和而
自汗反止矣。
病患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未熱之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主
之。無他病,太陽諸症不必備,而惟發熱自汗,故亦用桂枝湯。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頭痛有熱者,未可與承氣湯。太陽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按“未可”二字,從《金匱》增入,《傷寒論》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便赤為裡
有熱。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汗出而頭痛未解,則蘊熱在經而血動矣。宜桂枝湯。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複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發汗未透,故煩。乃服藥不及之故。宜桂枝湯。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裡症。身疼痛者,表症。急當救裡。此誤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
入陰,故便清谷,陽氣下脫可危,雖表症未除,而救裡為急。
《傷寒論·不可下編》雲∶誤下寒多者,便清穀,熱多者。便膿血。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
清穀已止,疼痛未除,仍從表治,蓋凡病皆當先表後裡,惟下利清穀,則以扶陽為急,而表症為緩也。表裡分
治而序不亂,後人欲以一方治數症,必至兩誤。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提出邪風二字,見桂枝為驅
風聖藥。
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陽明本自多汗,但不惡寒而惡熱。
今多汗而猶惡寒,則仍在太陽矣,雖陽明病,而治從太陽。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太陰本無汗法,因其脈獨浮,則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從脈
不從症也。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有時複熱。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日晡發熱,則為陽明之潮熱
而非瘧矣。脈實者,宜下之。脈虛浮者,宜發汗。一症而治法迥別,全以脈為憑。此亦從脈而不從症之法。
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下利腹脹滿,裡症。身疼痛者,表症。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此節屬厥
陰症,未必由誤治而得,然既見表症,亦宜兼治。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裡症除而表症猶在,仍宜用桂枝法,輕其劑
而加減之可也。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再誤。心下痞,邪入中焦。
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苦寒開
降之法,詳見後。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附子湯(二)
屬性:桂枝湯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此發汗太過,如水流漓,或藥不對症之故,其人惡風,中風本惡風,汗後
當愈。今仍惡風,則表邪未盡也。小便難,津液少。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四肢為諸陽之本,急難屈伸
乃津脫陽虛之象,但不至亡陽耳。若更甚而厥冷惡寒,則有陽脫之慮,當用四逆湯矣。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
枝同附子服,則能止汗回陽。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桂湯(三)
屬性:桂枝原方加桂二兩,即另立湯名,治症迥別,古聖立方之嚴如此。
桂枝湯原方加桂二兩。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複感新寒。核起而赤者,
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不止一針,故雲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重加桂枝,不
特禦寒,且制腎氣。又藥味重,則能達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減用之。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去芍藥湯(四)
屬性:桂枝湯原方去芍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五)
屬性:即前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餘根據前法。
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中虛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藥湯主之。太陽之邪未盡,故用桂枝,下後
傷陰,不宜更用涼藥,若微惡寒者,去芍藥,方中加附子湯主之。微惡寒,則陽亦虛矣,故加附子。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濃朴杏仁湯(六)
屬性:桂枝湯原方加濃樸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溫服一
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作桂枝湯,加濃樸杏仁佳。《別錄》∶濃樸主消痰下氣。《本經》∶杏仁主咳逆上氣。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濃朴杏仁湯主之。前條乃本然之喘,此乃誤下之喘,因
殊而法一。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小建中湯(七)
屬性:桂枝湯原方加膠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納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
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中宮之陽氣虛,則木來乘土,故陽澀而陰弦也,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
膠飴大甘,以助中宮。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治太陰不愈,變而治少陽,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脈弦
故用此法。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悸而煩,其為虛煩可知,故用建中湯,以補心脾之氣,蓋
梔子湯治有熱之虛煩,此治無熱之虛煩也。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新加湯(八)
屬性:桂枝湯原方芍藥、生薑各增一兩,加人參三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此以多煎為妙,取其味濃入陰也。
發汗後,身疼痛,表未盡。脈沉遲,氣虛已甚。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邪未
盡,宜表,而氣虛不能勝散藥,故用人參。凡素體虛而過汗者,方可用。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甘草湯(九)
屬性: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此以一劑為一服者。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發汗不誤,誤在過多。汗為心之
液,多則心氣虛。二味扶陽補中,此乃陽虛之輕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則用真武湯矣。一症而輕重不同,用
方迥異,其義精矣。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十)
屬性: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鬥,以水二
鬥,揚之萬遍取用。按∶甘瀾水,大約取其動極思靜之意。先煮茯苓 凡方中專重之藥,法必先煮。減二升,納諸
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心下悸,是擾胸中之陽,臍下悸,則
因發汗太過,上焦乾涸。腎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腎水;桂枝以治奔豚。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麻黃各半湯(十一)
屬性: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一兩)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雙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納諸藥,
煮取一升八合,減去三分之一。去渣,溫服六合。一雲∶桂枝湯三合,麻黃湯三合,並為六合。頓服將息如上法。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過經。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邪已漸輕。其人不嘔,非少陽。清便欲自
可,無裡熱。一日二、三度發,非瘧象。脈微緩者,不浮不弦不大。為欲愈也。餘邪欲退之象。脈微而惡寒
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蓋由病氣雖除,而正氣亦衰,
當靜以養之,使胃氣漸充,則榮衛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虛其氣,則病從藥增,醫者不審,誤
人多矣。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熱色,則余邪尚鬱。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
半湯。微邪已在皮膚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癢,以此湯取其小汗足矣。陽明篇雲∶身癢如蟲行皮中狀
者,此以久虛故也。
按此方分兩甚輕,計共約六兩,合今之秤,僅一兩三四錢,分三服,只服四錢零,乃治邪退後至輕之
劑,猶勿藥也。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二麻黃一湯(十二)
屬性: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黃(十六
銖,去節) 生薑(一兩六銖) 大棗(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
二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服。一本雲∶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今合為一方,將息
如前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汗雖出而邪未盡。與桂枝湯,如前法。此所謂邪不盡,行複如法者也。
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主之。此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意略同,但此
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二越婢一湯(十三)
屬性:桂枝東加麻黃、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 芍藥 甘草(炙) 麻黃(去節,各十八銖) 大棗(四枚,擘) 生薑(一兩二銖,切)
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
升。
附∶越婢方(麻黃六兩,甘草二兩,石膏半斤,生薑三兩,大棗十五枚。)
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更汗。此無陽與亡陽不同,並與他處之陽
虛亦別,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
而脈微弱。若發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臍下悸等症,故以此湯清疏營衛,令得似汗而解。況熱多寒少,熱在
氣分,尤與石膏為宜。古聖用藥之審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謂一、二,各半之說,照方計算,並不對準,未知何說?或雲∶將本方各煎,或一分,或
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藥注明分兩,則何也?存考。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十四)
屬性: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切) 茯苓 白術(各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小便利則愈。此方專於利小便也。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
湯主之。頭痛發熱,桂枝症仍在也,以其無汗,則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滿,則用白術,小便不利,則用
茯苓,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飲者也。
凡方中有加減法,皆佐使之藥,若去其君藥,則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為名,所不可解!殆
以此方雖去桂枝而意仍不離乎桂枝也。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十五)
屬性:桂枝湯原方去芍藥,加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
蜀漆,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以火劫其胸中之陽。起臥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
牡蠣救逆湯主之。此與少陰汗出之亡陽迥別。蓋少陰之亡陽,乃亡陰中之陽,故用四逆輩回其陽於腎中,
今乃以火遍汗,亡其陽中之陽,故用安神之品,鎮其陽於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
去芍藥,因陽虛不復助陰也;蜀漆去心腹邪積;龍骨、牡蠣治驚癇熱氣。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十六)
屬性: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
去渣,溫服八合,日三服。
脈浮宜以汗解,此治脈浮之總訣。用火灸之,誤治。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火反入內。病從腰以下必
重而痹,名火逆也。火氣在上,則陰氣獨治於下,故重而痹。火逆下之,又誤治。因燒針煩躁者,更誤治,
下之虛其陰,燒針又益其陽,則胸中益煩躁不寧矣。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鉦其陰氣,散其火邪,上
下同治,前方驚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無驚狂象,故蜀漆不用。其症藥大段相同。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葛根湯(十七)
屬性:此湯成無己本有麻黃。非!有麻黃則為葛根湯矣。
桂枝湯原方,加葛根四兩 桂枝芍藥各減一兩餘同。上六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減二升,去
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太陽病,項背強KT KT ,反汗出惡風者“KT KT ”,伸頸之象,邪氣漸深,故加葛根。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芍藥湯(十八)
屬性:桂枝湯原方芍藥加一倍。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一\桂枝湯類·一
<篇名>桂枝加大黃湯(十九)
屬性:此二方俱治太陰症,而法不離乎桂枝。
桂枝湯原方,加大黃一兩、芍藥一倍,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誤治。因而腹滿時痛,屬太陰也。引邪入于太陰,故所現皆太陰之症。桂枝
加芍藥湯主之。雖見太陰症,而太陽之症尚未罷,故仍用桂枝湯,只加芍藥一倍,以斂太陰之症。
大實痛者,此句承上文腹滿時痛言,腹滿時痛,不過傷太陰之氣,大實痛,則邪氣結于太陰矣。桂枝加
大黃湯主之。此因誤下而見太陰之症。大實痛,則反成太陰之實邪,仍用大黃引之,即從太陰出,不因誤
下而禁下,見症施治,無不儘然。
按《活人書》雲∶桂枝湯,自西北人四時行之,無不應驗,江淮間惟冬及春可行之,春末及夏至以前,
桂枝症可加黃芩一分,謂之陽旦湯。夏至後可加知母半兩,石膏一兩或加升麻一分,若病患素虛寒者,不必加
減。
<目錄>卷一\麻黃湯類·二
<篇名>麻黃湯(一)
屬性: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
(七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此須多煮,取其力專,不僅為去上沫,止煮一、
二沸矣。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渣,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以其易發汗也。余如桂枝
將息法。《活人書》雲∶夏至後用麻黃湯,量加知母、石膏、黃芩,蓋麻黃性熱,恐有發黃斑出之慮。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此痛處,比桂枝症尤多而重,因榮衛俱傷故也。惡風無汗而喘
者,此二症乃肺氣不舒之故。麻黃治無汗;杏仁治喘;桂枝甘草,治太陽諸症,無一味不緊切,所以謂
之經方。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陽明之病象甚多,如身熱不惡寒,口苦鼻幹之類,但見一、二症即是,不必全具也。
太陽病即上文所指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病俱在上焦。宜麻黃湯主之。喘而胸滿,此麻黃症之太陽
合陽明也。
太陽病,十日以去,過經。脈浮細,邪已退。而嗜臥者,正漸複。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
湯;胸滿脅痛,病延日久,邪留少陽,故與此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若果邪在少陽,脈必帶弦,今但浮,則
尚在太陽矣,故仍用麻黃湯,此亦從脈不從症之法。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此乃太陽傷寒的症。經雲∶諸緊為寒。八、九日不解,表證仍
在,表證即上文數端。此當發其汗,宜麻黃湯。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陽鬱而不能外達。劇者必衄,
衄乃解。熱甚動血,血由肺之清道而出,與汗從皮毛而泄同,故熱邪亦解。俗語所雲“紅汗”也。經雲∶陽
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風鬱固為熱,寒鬱亦為熱。《內經》雲∶熱
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麻黃湯主之。此言未衄之前,可用麻黃。非衄後更用麻黃也。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此脈浮必帶緊。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數為陽氣欲出。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失治。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前段衄後而解,則不必複用麻黃,衄後尚未解,
則仍用此湯。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陽明本脈大自汗,今乃脈浮無汗而喘,則為麻黃湯症矣。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目錄>卷一\麻黃湯類·二
<篇名>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二)
屬性:此即越婢東加杏仁也。
麻黃(四兩,去節) 杏仁(五十個,去皮尖)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
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既汗不可再汗,津液不得重傷。汗出而喘,尚有留邪在肺,故汗出而喘。
無大熱者,邪已輕也。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汗出故用石膏,喘故用麻杏。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此二句明致喘之所由,蓋喘未必皆由於水,而飲水則無
有不喘者。戒之!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既下不可複汗,津液不得兩傷。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
石膏湯。
<目錄>卷一\麻黃湯類·二
<篇名>大青龍湯(三)
屬性:此合麻黃、桂枝、越婢三方為一方而無芍藥。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
棗(十二枚,擘) 石膏(碎如雞子大一塊)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
升,去渣,溫服一升,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溫粉撲之。此外治之法,論中無溫粉方。《明理論》載白術, 本、川芎、白芷各等分,入米粉
和勻撲之。無 本亦得。後人用牡蠣,麻黃根、鉛粉、龍骨亦可。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
風煩躁,不得眠也。
太陽中風,脈浮緊,緊為陰脈,故汗不易出。發熱惡寒,非惡風。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邪深熱
鬱。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服之則厥逆,筋惕肉 ,此為逆也。惡風乃桂枝
症,誤服此則汗不止,而有亡陽之象矣。立此方即垂此戒,聖人之意深矣。按此方合麻桂而用石膏,何以發
汗,如是之烈?蓋麻黃湯,麻黃用二兩,而此用六兩;越婢湯石膏用半斤,而此用雞子大一塊。一劑之藥,除
大棗,約共十六兩,以今秤計之,亦重三兩有餘,則發汗之重劑矣!雖少加石膏,終不足以相制也。
少陰篇雲∶脈陰陽俱緊,反汗出者,亡陽也。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脈不沉緊,身有輕時,為無
少陰外症;不厥利吐逆,為無少陰裡症,此邪氣俱在外也,故以大青龍發其汗。
按∶此條必有誤,脈浮緩,邪輕易散;身不疼,外邪已退;乍有輕時,病未入陰,又別無少陰等症,此
病之最輕者。何必投以青龍險峻之劑?此必另有主方,而誤以大青龍當之者也。
<目錄>卷一\麻黃湯類·二
<篇名>小青龍湯(四)
屬性:痰喘證宜此,俟氣平就枕,然後以消痰潤肺養陰開胃之方以次調之。
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乾薑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五味子(半斤) 半夏(半斤,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蕘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利屬下焦陰分,不可更發其陽。蕘花,《明理論》作芫
花;恐誤。本草蕘花、芫花,花葉相近,而蕘花不常用,當時已不可得,故改用芫花,以其皆有去水之功也。
若渴者,去半夏。如栝蔞根三兩。本草栝蔞根主消渴,若噎者,“噎”古作“KT ”。論雲∶寒氣相搏,則為
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KT 。
按《內經》無“噎”字,疑即呃逆之輕者。去麻黃,
加附子一枚炮。《本草》∶附子溫中。若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小便不利而少腹滿,則
水不在上而在下矣,故用茯苓。若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杏仁見前。
按∶此方專治水氣。蓋汗為水類,肺為水源,邪汗未盡,必停於肺胃之間,病屬有形,非一味發散所
能除,此方無微不到,真神劑也。
傷寒表不解,發汗未透。心下有水氣,即未出之汗。幹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以上皆水停心下現症,其每症治法,皆在加減中。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凡水停心下者,喘而不渴。服湯已,即小青龍湯也,渴者,
此寒氣去欲解也,寒飲欲去。小青龍湯主之。此倒筆法,即指“服湯已”三字,非謂欲解之後,更
服小青龍湯也。
<目錄>卷一\麻黃湯類·二
<篇名>麻黃附子細辛湯(五)
屬性:麻黃(去節,二兩) 細辛(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
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少陰病三字,所該者廣,必從少陰諸現症,
細細詳審,然後反發熱,知為少陰之發熱,否則何以知其非太陽陽明之發熱耶?又必候其脈象之沉,然後
益知其為少陰無疑也,凡審症皆當如此。
附子、細辛,為少陰溫經之藥,夫人知之。用麻黃者,以其發熱,則邪猶連太陽,未盡入陰,猶可引之
外達。不用桂枝而用麻黃者,蓋桂枝表裡通用,亦能溫裡,故陰經諸藥皆用之,麻黃則專於發表。今欲散少
陰始入之邪,非麻黃不可,況已有附子足以溫少陰之經矣。
<目錄>卷一\麻黃湯類·二
<篇名>麻黃附子甘草湯(六)
屬性:麻黃(去節,二兩)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
此當少煮。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裡症,故微發汗也。三陰經,惟少
陰與太陽為表裡,而位最近,故猶有汗解之理。況二、
三日而無裡症,則其邪未深入,此方較麻黃附子細辛少輕,以其無裡症也。
<目錄>卷一\葛根湯類·三
<篇名>葛根湯(一)
屬性:此即桂枝東加麻黃三兩,葛根四兩。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芍藥(二兩) 生薑(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桂枝(三兩,去
皮)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二味主藥先煮。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
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已經發汗矣。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前桂枝加葛根湯一條,其現症亦同,但彼雲∶“反汗出”,故無麻黃。此雲∶“無汗”,故加麻黃也。
陽明症,汗出而惡熱,今無汗而惡風,則未全入陽明,故曰太陽病。
按∶葛根,《本草》∶治身大熱。大熱乃陽明之症也,以太陽將入陽明之經,故加此藥。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合病全在下利一症上審出,蓋風邪入胃則下利矣。
<目錄>卷一\葛根湯類·三
<篇名>葛根黃芩黃連湯(二)
屬性:治發熱下利效如神。
葛根(半斤) 甘草(二兩,炙) 黃芩(三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
藥,煮取二升,去渣,分溫再服。
太陽病,桂枝症,桂枝症,即太陽傷風之正病也。醫反下之,大誤。利遂不止,邪下陷,則利無止時。脈
促者,表未解也。促有數意,邪猶在外,尚未陷入之陰,而見沉微等象,故不用理中等法。喘而汗出者,葛
根黃芩黃連湯主之。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汗而利,故用芩連之苦以泄之、堅之。
芩、連、甘草,為治利之主藥。
<目錄>卷一\葛根湯類·三
<篇名>葛根加半夏湯(三)
屬性:葛根湯原方加半夏半升(洗)。煎服法同。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前條因下利而知太陽,陽明合病,今既不下利,則合病何從而知?必須從兩經
本症,一一對勘,即不下利,而亦可定為合病矣。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前條太陽誤下而成利,則
用芩連治利,因其本屬桂枝症而脈促,故止加葛根一味,以解陽明初入之邪。此條乃太陽、陽明合病,故
用葛根湯全方,因其但嘔,加半夏一味以止嘔,隨病立方,各有法度。
<目錄>卷一\柴胡湯類·四
<篇名>小柴胡湯(一)
屬性:發熱而嘔者如神。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炙) 生薑(切,各三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
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此又一法。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此湯除大棗,共廿八兩,較今秤亦
五兩六錢零,雖分三服,已為重劑,蓋少陽介於兩陽之間,須兼顧三經,故藥不宜輕。去渣再煎者,此方
乃和解之劑,再煎則藥性和合,能使經氣相融,不復往來出入。古聖不但用藥之妙,其煎法俱有精義。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不嘔,不必用半夏;煩,不可用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栝蔞實除
胸痹,此小陷胸之法也。若渴者,去半夏。半夏能滌痰濕,即能耗津液。加人參,生津液。合前成四兩
半,栝蔞根四兩。治消渴。若腹中痛者,去黃芩,苦寒。加芍藥三兩,除腹痛。若脅下痞硬,去大棗,以其能
補脾胃。加牡蠣四兩。《別錄》雲∶治脅下痞熱。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利小便。若
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不渴,則津液自足。加桂枝三兩。微熱則邪留太陽。溫覆取微似汗愈。若咳
者,去人參、大棗,二味與嗽非宜。生薑,加乾薑故去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古方治嗽,五味、幹
薑必同用,一以散寒邪,一以斂正氣,從無單用五味治嗽之法。後人不知用必有害,況傷熱、勞祛。火嗆,
與此處寒飲犯肺之症又大不同,乃獨用五味,收斂風火痰涎,深入肺臟,永難救療矣!
又按∶小柴胡與桂枝二方,用處極多,能深求其義,則變化心生矣。
論中凡可通用之方,必有加減法。
傷寒五、六日,正當傳少陽之期。中風往來寒熱。太陽之寒熱,寒時亦熱,熱時亦寒。往來者,寒已而
熱,熱已而寒也。
胸脅苦滿,胸脅為少陽之位。默默不欲飲食,木邪幹土。心煩喜嘔,木氣上逆。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
少陽火邪。或腹中痛,木克土。或脅下痞硬,木氣填
鬱。或心下悸,有痰飲。小便不利,或不渴,有蓄飲。身有微熱,太陽未盡。或咳者,肺有皆飲。小柴胡湯
主之。少陽所現之症甚多,柴胡湯所治之症亦不一,加減法具載方末。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
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此條申明所以往來寒熱,及不欲食,下痛上嘔之故,皆
因正衰邪入,臟腑相牽所致,則立方之意,可推而知矣。小柴胡湯主之。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此必先見少陽之症,故用柴胡湯,服後而渴,則轉屬陽明矣。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此是太陽所同。脅下滿,此則少陽所獨。手足溫而渴者,前條之
渴者屬陽明,此因脅下滿,則雖似陽明,不作陽明治矣。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詳見桂枝類中。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少陽與太陽、陽明,相為出入,一證可據,雖有
他證,可兼治矣。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誤治。若柴
胡證不罷者,複與柴胡湯。凡誤治而本證未罷,仍用本證之方,他經盡同,不獨柴胡證也。必蒸蒸而振,卻
復發熱汗出而解。邪已陷下,故必振動,而後能達於外。《辨脈法篇》雲∶戰而汗出者,其人本虛。是以
發戰發熱汗出,邪仍從少陽而出。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二候。胸脅滿而嘔,此少陽的症。日晡所,發潮熱,此似陽明。已而微利,又現
裡症,藥亂則症亦亂。此本柴胡症,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以湯劑利之,不
應;複以丸藥利之,是謂重傷。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雖潮熱,本屬少陽之邪,故仍以柴胡
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主之。解在後加芒硝湯下。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陽氣不能
隨經而散,故鬱結不舒,非藥誤,即遷延所致。亦壞症之輕者。必有表,複有裡也,以上諸症,有表有裡,
柴胡湯兼治表裡。脈沉亦在裡也。脈細者必沉。汗出為陽微,以汗為征。假令純陰結,不得複有外證,悉入
在裡。陰則無汗。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脈沉為裡,汗出為表。脈雖沉緊,細即有緊象。不得為少
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此為要訣。今頭汗出,
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得湯而不了了者,以有裡症,故大便硬,必通其
大便,而後其病可愈。其通便之法,即加芒硝,及大柴胡等方是也。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而不去者,與小柴胡湯。陽明潮熱乃當下之症,因大
便、小便自可,則裡症未具。又胸脅嘗滿,則邪留少陽無疑,用此湯和解之。
陽明病,脅下硬滿,少陽症。不大便,可下。而嘔,亦少陽症。舌上白苔者,邪未結于陽明,故舌苔
白,雖不大便,不可下。此要訣也。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 然汗出而解也。
此四句,申明小柴胡之功效如此,所以諸症得之皆愈也。
按∶少陽之外為太陽,裡為陽明,而少陽居其間。故少陽之症,有兼太陽者,有兼陽明者,內中見少陽
一症,即可用小柴胡湯,必能兩顧得效。仲景所以獨重此方也。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弦屬少陽,浮大屬陽明。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此少陽症。久按之氣不
通,鼻幹不得汗,嗜臥,此症又似少陰。一身面目悉
黃,小便難,此二症又似太陰。有潮熱,此似陽明。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
與小柴胡湯。脈浮雖有裡症,邪仍欲外出。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但浮無餘症,則裡症全無,必從
汗解,故用麻黃湯。
此二條,明陽明中風之症,有裡邪用小柴胡,無裡邪則用麻黃,總以脈症為憑,無一定法也。若不尿,膀
胱氣絕。腹滿加噦者,不治。論中陽明篇雲∶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虛
冷”二字尤明,蓋陽微欲盡也。又雲∶大吐大下,汗出怫鬱,複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靈樞》雲∶真邪
相攻,氣並相逆,故為噦。即呃逆也。《素問》雲∶病深者,其聲噦。乃肺胃之氣隔絕所致,兼以腹滿,故不
治。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此為傳經之邪也。脅下硬滿幹嘔不能食,往來寒熱,以上皆少陽本症。尚未
吐下,脈沉緊者,未吐下,不經誤治也,少陽已漸入裡,故不浮而沉緊,則弦之甚者,亦少陽本脈。與小柴胡
湯。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但發熱而非往來寒熱,則與太陽、陽明同,惟嘔則少陽所獨,故亦用此湯。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解
見麻黃湯。
傷寒瘥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此複症也,非勞複,非女勞複,乃正氣不充,餘邪未盡,留
在半表半裡之間,故亦用小柴胡。複病治法,明著於此,後世議論不一,皆非正治。脈浮者,以汗解之,脈
沉實者,以下解之。複症之中,更當考此二脈。如果脈見浮象,則邪留太陽,當用汗法,如脈見沉實,則
裡邪未盡,當用下法。但汗下不著方名者?因汗下之法不一,醫者于麻黃、桂枝,及承氣、大柴胡等方,對
症之輕重,擇而用之,則無不中病矣。
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此即下文所謂如瘧也。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
必結,血因熱結,而成瘀矣。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即以治瘧之法治之。
又雲∶婦人中風,發熱惡寒,經水適來,彼雲斷,此雲來。得之七八日,熱除而脈遲身涼,外邪內伏。胸
脅下滿,如結胸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也。血室為中焦營氣之所聚。肝藏血,心主血,營血結滯,則
肝氣與心經之氣亦凝,故脅滿而神昏譫語。當刺期門,
隨其實而瀉之。期門在乳下第二肋端,去乳頭約四寸,肝募也。厥陰、陰維之會,刺入四分,血結則為有形
之症,湯劑一時難效。刺期門以瀉厥陰有餘之熱,則尤親切而易散。
又雲∶婦人傷寒發熱,經水適來,晝日明瞭,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晝清而夜昏者。血
室屬陰,病在陰經也。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此為中焦營氣之疾,汗下二法,皆非所宜,小柴胡湯∶
刺期門,則其治也。
按∶熱入血室之狀,此二條為最詳,婦人傷寒,此症最多,前條症稍輕,後二條症尤重。男子亦有之。
<目錄>卷一\柴胡湯類·四
<篇名>大柴胡湯(二)
屬性:小柴胡去人參、甘草,加枳實、芍藥、大黃,乃少陽、陽明合治之方也。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
(十二,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此方本有大黃二兩。王叔和雲∶若不加大黃,恐不為大柴胡也。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一誤再誤。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如寒熱嘔逆之類。先與小
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猶有裡症。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前雖已下,非下法也,
以大柴胡兩解之。
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此大黃之對症。複往來寒熱者,此柴胡之對症。與大柴胡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當用柴胡。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邪內陷,故用枳實、半夏、大黃。大柴胡
湯主之。
傷寒後 後者,過經之後,諸症漸輕,而未全愈也。脈沉,沉者內實也,沉為在裡。下解之,宜大柴胡湯。
<目錄>卷一\柴胡湯類·四
<篇名>柴胡桂枝湯(三)
屬性:此小柴胡與桂枝湯並為一方,乃太陽、少陽合病之方。
柴胡(四兩) 黃芩 人參 桂枝 芍藥 生薑(切,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甘草(一兩,炙) 大棗
(六枚) 上九味,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疼煩,以上太陽症。微嘔、心下支結,以上少陽症。外證未去者、
太陽症為外症。柴胡桂枝湯主之。
發汗多,亡陽 語者,此亡陽之輕者也。不可下,勿誤以為有燥屎之 語,故以為戒。與柴胡桂枝湯和
其營衛,以通津液,後自愈。桂枝湯,和營衛;柴胡湯,通津液,深著二湯合用之功效,而陽亡可複。
<目錄>卷一\柴胡湯類·四
<篇名>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四)
屬性:柴胡(四兩) 龍骨 生薑(切) 人參 茯苓 鉛丹 黃芩 牡蠣(熬) 桂枝(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
洗) 大棗(六枚,擘) 大黃(二兩)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納大黃,切如棋子大,更煮一、二沸,大
黃只煮一、二沸,取其生而流利也,去渣,溫服一升。
傷寒八、九日,下之,即陷入裡。胸滿,柴胡、黃芩。煩驚,龍骨、鉛丹。牡蠣。小便不利,茯苓。譫
語,大黃。一身盡重,不能轉側者。茯苓。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此乃正氣虛耗,邪已入裡,而複外擾
三陽,故現症錯雜,藥亦隨症施治,真神化無方者也。
按∶此方能下肝膽之驚痰,以之治癲癇必效。
<目錄>卷一\柴胡湯類·四
<篇名>柴胡桂枝乾薑湯(五)
屬性: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黃芩(三兩) 乾薑 牡蠣(熬) 甘草(炙,各二兩) 栝蔞根(四兩) 上
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邪氣已深,
一時不能即出,如蒸蒸而振,發熱汗出而解之類。
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複下之,一誤再誤。胸脅滿,用牡蠣。微結,小便不利,渴,以上皆少陽症。渴,
故用栝蔞。而不嘔,故去半夏生薑。但頭汗出,陽氣上越用牡蠣。往來寒熱,用柴芩。心下煩者,黃芩、牡
蠣。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目錄>卷一\柴胡湯類·四
<篇名>柴胡加芒硝湯(六)
屬性:柴胡湯原方,加芒硝,分兩各不同。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 甘草(炙) 人參 生薑(切,各一兩) 半夏(二十銖) 大棗(四枚,擘) 芒
硝(二兩)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不解,不大便也。
此藥劑之最輕者,以今秤計之,約二兩,分二服,則一服,止一兩耳。
按∶大柴胡湯,加大黃、枳實,乃合用小承氣也;此加芒硝,乃合用調胃承氣也。皆少陽陽明同治之方。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
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本草》∶芒
硝治六腑積聚。因其利而複下之,所謂通因通用之法也,潮熱而利,則邪不停結,故較之大柴胡症,用藥稍輕。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梔子豉湯(一)
屬性: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升半,去
渣,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此劑分兩最小,凡治上焦之藥皆然。
發汗吐下後,諸法俱用,未必皆誤,而正氣已傷矣。虛煩不得眠,虛為正氣虛,煩為邪氣擾。發汗吐
下,實邪雖去,而其餘邪,因正氣不充,留于上焦,故陽氣擾動而不得眠也。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
,反復顛倒,身不得寧也;心中懊 ,心不得安也。梔子豉湯吐之。此非汗下之所能除者,吐之而痰涎
結氣,無不出矣。
按∶汗、吐、下之後,而邪未盡,則不在經而在肺胃之間,為有形之物,故必吐而出之,反復顛倒,心
中懊 。摩寫病狀,何等詳切,凡醫者之於病患,必事事體貼,如若身受之,而後用藥無誤。
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煩熱且窒,較前虛煩等象為稍實。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誤治。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外內之邪,俱未解,結痛更甚於
窒矣。梔子豉湯主之。按∶胸中窒,結痛,何以下用小陷胸?蓋小陷胸症,乃心下痛,胸中在心之上,故
不得用陷胸。何以不用瀉心諸法?蓋瀉心症乃心下痞,痞為無形,痛為有象,故不得用瀉心。古人治病,非
但內外不失厘毫,即上下亦不逾分寸也。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胸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以上皆陽明本症,非因
誤治而得者。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汗多陽虛。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即前以火逼汗,亡
陽驚狂之意。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 ,以前因用三法,未必合度,故病不解,各有現
症如此。舌上苔者,此句乃要訣,舌上有白苔,則胸中有物,而可用吐法。否則,邪尚未結,恐無物可
吐也。梔子豉湯主之。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表邪未盡。手足溫,不
結胸,無實邪。心中懊 ,饑不能食,痰涎停結。但頭汗出,陽邪在上,欲泄不泄。梔子豉湯主之。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上濡者,濡者,濕滯之象,非窒非痛也。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梔子甘草豉湯(二)
屬性:梔子湯原方 加甘草二兩(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甘草,取二升半;內豉,煮取升半,分
二服,溫進一服,得吐便止。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梔子生薑豉湯(三)
屬性:梔子湯原方加生薑五兩。先煮梔子、生薑,餘俱如前法。得吐者,止後服。
凡用梔子湯,病患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此服梔子湯之戒。
按∶梔子清越上焦之火,與腸胃亦無大害,微溏者,即不可服,未知何義?想因大腸之氣滑脫者,肺氣
不宜更淺也。
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甘草能補中氣。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此二條言凡遇當用梔子湯
之病、見此二症,則加此二味也。
按∶無物為嘔,有物為吐。欲止其嘔,反令其吐。吐之而嘔反止,真匪夷所思也。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梔子乾薑湯(四)
屬性:梔子(十四枚,擘) 乾薑(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
止後服。
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下未必誤,以丸藥大下則誤矣。身熱不去,外有微邪。微煩者,下後而煩,
即虛煩也。梔子乾薑湯主之,下後故用乾薑。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梔子濃朴枳實湯(五)
屬性:梔子(十四枚,擘) 濃樸(四兩,薑灸) 枳實(四枚,水浸去稂炒)煮服法同前。
傷寒,下後心煩,即微煩。腹滿,臥起不安者,煩而加之腹滿,則臥起俱不寧矣。濃樸枳實,以治腹滿
也。梔子濃朴湯主之。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梔子檗皮湯(六)
屬性:梔子(十五枚,擘) 甘草(一兩,炙) 黃柏(二兩)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升半,去渣,分溫再服。
傷寒身黃發熱者,梔子柏皮湯主之。《本草》∶柏皮散臟腑結熱黃膽。
<目錄>卷二\梔子湯類·五
<篇名>枳實梔子豉湯(七)
屬性: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又一煮法,漿水即
淘米之泔水,久貯味酸為佳。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分溫再服,
覆令微似汗。此不取吐而取汗。
大病瘥後勞複者,勞複乃病後之餘症,不在吐法,故取微汗。枳實梔子豉湯主之。勞複因病後氣虛,
邪氣又結于上焦,其症不一,故不著其病形,惟散其上焦之邪足矣,後人以峻補之劑治勞複,則病變百出
矣。若有宿食者,納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此指勞複之有宿食者,治食複之法,亦在其中矣。
可吐篇雲∶宿食在上脘,當吐之。
按∶梔子東加減七方,既不註定何經,亦不專治何誤,總由汗吐下之後,正氣已虛,尚有痰涎滯氣,凝
結上焦,非汗下之所能除。《經》所雲∶“在上者因而越之。”則不動經氣而正不重傷,此為最便,乃不易之
法也。古方梔子皆生用,故入口即吐。後人作湯以梔子炒黑,不復作吐,全失用梔子之意,然服之於虛煩症,
亦有驗,想其清肺除煩之性故在也。終當從古法生用為妙。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大承氣湯(一)
屬性:劉河間于此方加甘草二錢,名三一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 濃樸(半斤,炙去皮)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先煮濃樸、
枳實,取五升,去渣,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壞症。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時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
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以上皆陽明危症,因吐下之後,竭其中氣,
津液已耗,孤陽獨存,胃中乾燥,或有燥屎,故現此等惡症。脈弦者生,澀者死。弦則陰氣尚存,且能克制胃
實。澀則氣血已枯矣。然弦者尚有可生之理,未必盡生,澀者斷無不死者也。微者但發熱,潮熱。譫語者。
惡症皆無。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中病即止。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客熱不能消穀。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
能食非真欲食,不過粥飲猶可入口耳。不能食,則谷氣全不可近,腸胃實極故也。宜大承氣湯下之。硬即
可下。
按∶燥屎當在腸中,今雲“胃中”,何也?蓋邪氣結成糟粕,未下,則在胃中,欲下則在腸中。已結者,
即謂之燥屎,言胃則腸已該矣。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陽明本自汗出,然亦有不汗出者,此指明汗出之為風,則
知汗出乃表邪尚存,不汗出者,為火邪內結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此下之之時。下之若早,語
言必亂,輕於譫語。以表虛裡實故也,下早則引表邪入裡,故表虛而裡實。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雖已
誤下,然見譫語等症,則更下之,亦不因誤下而遂不復下也。
二陽並病,同起者為合病,一經未罷,一經又病者,為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 汗出,大
便難而譫語者,以上皆陽明現症。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 而煩,此乃下之未盡;故有此實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胃中燥屎,必別有
現症。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僅微滿則無燥屎,故不可攻。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病患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
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詳解前桂枝湯下。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惟有宿食,故雖
大下,而燥屎終未盡。宜大承氣湯。
病患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正在燥屎之位。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患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臥者,有燥屎也。喘冒不臥,燥屎現症,宜大
便有難無易。所以乍易者,以小便不利之故,燥屎不以易便而去也。宜大承氣湯。以上三條,皆證陽明
有燥屎之法。
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邪熱入裡。至四、五日,又隔二日。雖能食,以
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不必用全方,只通其胃氣而已,又用藥之一法。令小安,至六日,又隔一日,而病
未除。與大承氣湯一升。亦不必用全方。古人用藥,雖現症鑿鑿,而輕方小試,敬慎小心如此。若不大便
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小便不利,則水穀未盡分,大便猶濕也。攻
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以小便之利否,定宜下、不宜下。又一法。宜大承氣湯。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皆陽盛之象。無表裡證,邪已結在裡。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
實也。邪結為實。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病,此三字,包陽明諸症。發熱汗多者,急下之。此重在汗多,恐內熱甚而逼陽於外,以致亡陽
也。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不解二字,必兼有陽明症,
加以腹滿且痛,則實邪有征矣。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腹滿不減,減不足言。雖略減而仍腹滿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以上諸條,舉當下之一、二症,即
用下法。然亦必須參觀他症,而後定為妥。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少陽屬木,脈當弦緊,陽明屬土,脈當洪緩。
若少陽脈勝為負,陽明脈勝為不負也。厥陰篇雲∶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少陰屬水,趺陽屬土,土能勝
水,則胃氣尚強,故為順,即此意。但彼處乃手足厥冷之利,故屬少陰,此則屬少陽為異耳,互相克賊,
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滑數則陽明之脈,獨見而過盛,此為實邪,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
承氣湯。
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有食反微澀,此
氣結不通之故。故知有宿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陽邪初轉入陰。口燥咽幹者,急下之,陽邪傳陰,腎水欲涸,故當急去其
邪,以保津液。宜大承氣湯。
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純青則非寒邪,乃
肝邪入腎也。《難經》雲∶從前來者,為實邪。心下必痛,口乾燥者,二症尤見非寒邪。急下之,宜大承氣
湯。二條俱重口幹,知為熱邪無疑。
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急下之,不便而脹,為日又久,是以當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三部脈皆平,無外邪症。按之心下硬者,實邪有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遲而滑者,內實也,利未欲止,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傷食、惡食。凡噤口利亦必因宿食之故。當宜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瘥後,至其年、月、日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當有所去,脈滑則實邪不留。下之乃愈,宜大承氣湯。
病腹中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脈雙弦而遲者,必心下硬,木邪乘土。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也。大為陽,緊為陰。可以下之,宜大
承氣湯。
按∶以上七條,見《傷寒論》可下條內。似指雜症可下法,不入六經治法中。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小承氣湯(二)
屬性:大承氣去芒硝。濃樸,枳實亦減。
大黃(四兩,酒洗) 枳實(三枚大者,炙) 濃樸(二兩,炙去皮)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
渣,分溫二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凡汗出者皆惡寒。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以上皆內
實之症。此外欲解,不惡寒。可攻裡也。手足 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四肢為諸陽之本, 然汗出,陽
氣已盛於土中矣。以此驗大便之硬。又一法。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
熱未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腹滿不通,雖外未
解,亦可用小承氣,此方乃和胃之品,非大下之峻劑故也。
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潮熱而便不硬,亦禁下。若不大便,六、
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此以藥探之。又一
法。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以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邪氣因正虛而陷入。
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寒熱相爭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複硬而少也,重傷津液。以小承氣湯和之,仍
用小承氣,以大便硬故也。不轉失氣者,慎不可攻也。又再申前戒,聖人之慎下如此。
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譫語由便硬;便硬由胃燥;胃燥由
汗出、津液少,層層相因。病情顯著。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更莫複服。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滑疾則易下,故止用小承氣。因與小承氣湯
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勿更與之,明日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攻
之不應,是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過治。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因字當著眼,大便之硬,由小便
數之所致。蓋吐、下、汗已傷津液,而又小便太多,故
爾微硬,非實邪也。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利而仍譫語,邪火不因利而息,則必有燥屎,蓋燥屎不因下利而去也。後醫
見利則不復下,豈知燥屎之不能自出乎?!宜小承氣湯。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調胃承氣湯(三)
屬性: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洗)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升) 上三味,以水三升,先煮大黃、甘草,取一升,
去渣,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按∶芒硝善解結熱之邪。大承氣用之,解已結之熱邪。此方
用之,以解將結之熱邪。其能調胃,則全賴甘草也。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
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
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陰陽錯雜之症,多方以救之,必有餘邪在胃,故少與以和之。全詳雜方
條。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此必發汗後無他症,但現
微寒、微熱,故止作虛實觀,否則安知非更有餘邪,將複變他症耶?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脈法無停字,疑似沉滯不起,即下微字之義。寸為陽,尺為陰。先振栗汗
出而解。陰陽爭而複和。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當發其陽。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當和其陰。若欲
下之,宜調胃承氣湯。按∶此微字,即上停字之意,與微弱不同,微弱則不當複汗下也。
傷寒十三日不解,二候。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如大、小承氣之類。若小便利者,大便
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此言下後之症。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下非誤,下之法誤。若自下利
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知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當下而下非其法,餘邪未盡,仍宜更下。
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以上皆類少陽症。先
其時自極吐下者,邪氣乘虛陷入。與調胃承氣湯。以滌胃邪。若不爾者,不可與。未經吐下,則邪在半表
半裡,不得用下法。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此段疑有誤字。調胃
承氣湯。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未經吐下,而心煩中氣實也。可與調胃承氣湯。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外邪已解,內熱未清。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吐後,腹脹滿者,已吐而胃中仍滿,則非上越所能愈,複當下行矣。與調胃承氣湯。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桃核承氣湯(四)
屬性: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芒硝(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
升,煮取二升半,去渣,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令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微利僅通大便,不必定下血也。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太陽之邪由經入腑。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膀胱多氣多血,熱甚則血
凝,而上幹心包,故神昏而如狂;血得熱而行,故能自下,則邪從血出,與陽明之下燥屎同。其外不解者,
尚未可攻,外不解而攻之,則邪反陷入矣。當先解其外,宜桂枝湯。外解已,但小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
桃核承氣湯。小腹急結,是蓄血現症。
按∶“宜桂枝湯”四字,從《金匱》增入。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抵當湯(五)
屬性: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各三十個) 大黃(三兩,酒浸)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五
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不下再服。
太陽病,六、七日,過經。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向裡。反不結胸,向下。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
少腹當硬滿,外症。小便自利者,內症。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
之。此亦熱結膀胱之症,前桃核承氣,乃治瘀血將結之時,抵當乃治瘀血已結之後也。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以上皆似血症諦,因小便不利,安知非濕熱
不行之故,不可斷為有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並無濕熱而如狂,非蓄血而何?如此審證,
無遁形矣。抵當湯主之。
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心主血,血凝則心氣結,而失其官矣。蓄不甚,故不狂,所以然者,
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此乃舊病,非傷寒時所得者。屎雖硬,大便反易,血性滑利。其色必黑,浮血
亦有隨便而下者。宜抵當湯下之。
病患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過經。雖脈浮數者,可下之。脈雖浮數,而無表裡症,則其發熱竟屬
裡實矣,七、八日,故可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穀善饑。脈數不解,邪本不在大便也,消穀
善饑,蓄血本不在水谷之路,故能食。至六、七日,蓄血更久。不大便者,有瘀血也,宜抵當湯。其脈數
不解而下不止,必協熱而便膿血也。此指服湯後之變症,熱邪不因下而去。又動其血,則血與便合為一,
而為便膿血之症,又當別有治法。
按∶瘀血,又有但欲漱水,不欲咽之症。蓋唇口乾燥,而腹中不能容水也。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抵當丸(六)
屬性:水蛭(熬) 虻蟲(去翅足熬,各二十個) 大黃(三兩,酒洗)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上四味,搗分
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一周時也。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宜抵當丸。熱而少腹滿,又
小便利,必兼三者,乃為血證諦。不可餘藥,謂此症須緩下其血,用丸使之徐下。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十棗湯(七)
屬性:芫花(熬)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棗(十枚) 上三味,各別搗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
八合,去渣,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
者,明日更服,加半錢。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
水停也。幹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裡未和也,不惡寒為表解,以上諸症,皆裡不和,凡蓄水之
症皆如此,不特傷寒為然也。十棗湯主之。服此湯以下蓄飲。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大陷胸湯(八)
屬性: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渣,納芒硝,
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
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經雲∶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是也。動數變遲,正氣益虛。膈內拒痛,
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躁煩,心中懊 ,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此段
明所以致結胸之由,及結胸之狀最詳,乃因邪在上焦,誤下以虛其上焦之氣,而邪隨陷入也。此症與承氣法
迥殊、若不結胸,但頭汗出,餘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身必發黃也。此乃誤下,而邪氣不陷入上焦,
反郁於皮膚肌肉之間,故現此等症。傷寒六、七日,結胸熱實,脈沉而緊,心下痛,按之石硬者,此段申
結胸之象尤明。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十餘日,過經。熱結在裡,複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
結胸本無他物,氣與水所停也。但頭微汗出者,熱結在上。大陷胸湯主之。
太陽病,重發汗,而複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胸有蓄飲,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
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已汗下而大痛如此,知非有物之實邪矣。前雲∶膈內拒痛。又雲∶心下石
硬。專指上焦說。此雲∶從心下至少腹硬、滿、痛,則上下皆痛,其根總由心下而起,與承氣症自殊。大
陷胸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誤治。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
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邪向裡而更虛,故汗出為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
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大陷胸丸(九)
屬性:大黃(半斤) 葶藶子(熬) 芒硝 杏仁(去皮尖熬黑,各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
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
下,更服,取下為效。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痞。此明所以致結胸與痞之故。
發熱惡寒之症,則熱入于陽位而作結胸,無熱惡寒之症,則熱入于陰位而作痞,故治結胸用寒劑,治痞用
溫劑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二病未嘗不可下,但各有其時,不可過早耳。結胸者,項亦強,
如柔痙狀,此陷胸之外症。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小陷胸湯(十)
屬性: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栝蔞實(大者一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蔞,取三升,去渣,納諸藥,
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一服未和,再服微解,下黃涎,便安也。按∶大承氣所下者,燥屎;大陷胸
所下者,蓄水;此所下者,為黃涎。涎者,輕於蓄水,而未成水者也。審病之精,用藥之切如此。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上不至心,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不可近乎,與大陷胸症迥
別。脈浮滑者,不若大陷胸症之沉緊,其邪未入深也。小陷胸湯主之。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白散(十一)
屬性:桔梗 貝母(各三分,古法二錢五分為一分。) 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上三味,為散,納巴豆,更
於臼中杵之,以白飲和服,強人服半錢匕,今秤約重三分;羸者減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進
熱粥一 ;利過不止,進冷粥一 。巴豆得熱則行,得冷則止。身熱皮粟不解,畏冷起寒粟。欲引衣自覆者,
若以水 之、洗之,益令熱劫不得出,當汗而不汗
則煩。假令汗出已,腹中痛,與芍藥三兩如上法。
寒實結胸,結胸皆系熱陷之症,此雲∶寒實。乃水氣寒冷所結之痰飲也。無熱證者,與三物小陷胸湯,
白散亦可用。按∶《活人書》雲∶與三物白散,無“小陷胸湯亦可用”七字,蓋小陷胸寒劑,非無熱
之所宜也。
<目錄>卷二\承氣湯類·六
<篇名>麻仁丸(十二)
屬性:即小承氣加芍藥、二仁也。
麻子仁(二升) 芍藥 枳實(各半斤,炙) 大黃(一斤,去皮) 濃樸(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
尖熬別研作脂) 上六味,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飲服十丸,日三服,漸加以知為度。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陽盛。澀則小便數,陰不足。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此即論
中所雲∶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麻仁丸主之。太陽正傳陽明,不復再傳,故可以緩法治之。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生薑瀉心湯(一)
屬性:生薑(四兩,切)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 乾薑(各一兩) 大棗(十
二枚,擘) 上八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
之。汗後而邪未盡,必有留飲在心下。其症甚雜,而方中諸藥,一一對症,內中又有一藥治兩症者、亦有
兩藥合治一症者,錯綜變化,攻補兼施,寒熱互用。皆本《內經》立方諸法,其藥性又有與《神農本草》
所載無處不合。學人能于此等方講求其理,而推展之,則操縱在我矣。
凡瀉心諸法,皆已汗、已下、已吐之餘疾。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甘草瀉心湯(二)
屬性:即生薑瀉心湯去人參、生薑,加甘草一兩。
甘草(四兩,炙) 黃芩 乾薑(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六味,
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幹嘔,心煩不得安,
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複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兩次誤下,故用甘草以補胃,而
痞自除,俗醫以甘草滿中,為痞嘔禁用之藥,蓋不知虛實之義者也。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半夏瀉心湯(三)
屬性:翻胃以此加減治之。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甘草(炙)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
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複與柴胡湯。此雖已下
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本症仍在,則即用本方治之。若心下滿,而不痛者;此為
痞。又指不痛二字,痞症尤的。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以上三瀉心之藥,大半皆本于柴胡湯,故
其所治之症,多與柴胡症相同,而加治虛治痞之藥耳。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大黃黃連瀉心湯(四)
屬性: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分溫再服。此又法之最奇者,不
取煎而取泡,欲其輕揚清淡,以滌上焦之邪。
脈浮而緊,而複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緊脈為陰,此所謂病發于陰,下之作痞是也。按之自濡,
但氣痞耳。並無脅下之水。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邪氣甚高。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傷寒大下後,複發汗,再誤。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
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詳見前桂枝類中。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附子瀉心湯(五)
屬性:大黃(二兩,酒浸) 黃連(炒) 黃芩(炒,各一兩) 附子(一兩,去皮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
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渣,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泡,扶陽欲其熟而性重;開
痞欲其生而性輕也。
心下痞,而複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此條不過二語,而妙理無窮,前條發汗之後惡寒,則
用桂枝;此條汗出惡寒,則用附子,蓋發汗之後,汗已止而猶惡寒,乃表邪未盡,故先用桂枝,以去表邪,
此惡寒而仍汗出,則亡陽在即,故加入附子以回陽氣,又彼先後分二方,此並一方者,何也?蓋彼有表,
複有裡;此則只有裡病,故有分有合也。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黃連湯(六)
屬性: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升,洗) 大棗(十二枚,擘) 上
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夜二服。治上焦之病,服藥宜少而數。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諸瀉心之法,皆治心胃之間,寒熱不調,
全屬裡症。此方以黃芩易桂枝,去瀉心之名,而曰黃連湯,乃表邪尚有一分未盡,胃中邪氣,尚當外達,
故加桂枝一味,以和表裡,則意無不到矣。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黃芩湯(七)
屬性: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一升、日再夜一服。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八)
屬性: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
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下利即專於治利,不雜
以風寒表藥,此亦急當救裡之義,若嘔,亦即兼以止嘔之藥。總之,見症施治,服藥後而本症愈,複見他
症,則仍見症施治,可推而知也。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九)
屬性:乾薑 黃連 黃芩 人參(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再服。
傷寒本自寒下,本症。醫複吐下之,誤治。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主之。
此屬厥陰條,寒格自用乾薑,吐下自用芩連。因誤治而虛其正氣,則用人參,分途而治,無所不包,又各
不相礙。古方之所以入化也。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旋複代赭石湯(十)
屬性:旋複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 甘草(三兩,炙) 半夏(半升,洗) 代赭石(一兩) 大棗
(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升,日三服。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病久治多,未必皆屬誤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靈樞·口問篇》
雲∶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複出於胃,故為噫。
俗名噯氣。皆陰陽不和於中之故。旋複代赭湯主之。此乃病已向愈,中有留邪,在於心胃之間,與前諸瀉
心法,大約相近。《本草》雲∶旋複治結氣、脅下滿。代赭治腹中邪毒瓦斯。加此二物以治噫,餘則散痞補虛之法也。
<目錄>卷三\瀉心湯類·七
<篇名>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十一)
屬性:濃樸(半斤,炙去皮) 生薑(切) 半夏(洗,各半升) 甘草(二兩) 人參(一兩) 上五味,以水一鬥,
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發汗後,腹脹滿者,濃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主之。發汗後,則邪氣已去,而猶腹脹滿,乃虛邪入
腹,故以濃朴除脹滿,餘則補虛助胃也。
<目錄>卷三\白虎湯類·八
<篇名>白虎湯(一)
屬性: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鬥,煮,米熟湯成,火候。
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此寒熱二字必倒誤。乃表有寒,裡有熱也。觀下條“脈滑而厥者,
裡有熱也。”鑿鑿可證。《活人書》作表裡有熱,亦未穩。白虎湯主之。
傷寒脈滑而厥者,熱厥。裡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以上皆陽明熱症之在經者,以三陽統于陽
明也。但身重腹滿,則似風濕,宜用術附∶面垢譫語,則似胃實,宜用承氣。此處一惑,生死立判,如何辨
別,全在參觀脈症,使有顯據,方不誤投。發汗則譫語;陽從此越。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陰從此
脫。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自汗則熱氣盛於經,非石膏不治。
按∶亡陽之症有二,下焦之陽虛飛越於外,而欲上脫,則用參附等藥以回之;上焦之陽盛,逼陰於外,
而欲上泄,則用石膏以收之,同一亡陽,而治法迥殊,細審之自明,否則死生立判。
<目錄>卷三\白虎湯類·八
<篇名>白虎加人參湯(二)
屬性:白虎湯原方加人參三兩 煮服同前法。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煩渴不解,因汗多而胃液乾枯,邪雖去而陽明之火獨熾、故用此以生津止汗,息火解
煩。汗後諸變不同,總宜隨症用藥。
傷寒若吐、若下後,前汗後,此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此四字為白虎對症。
時時惡風,表邪未盡,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胃液已盡,不在經、不在腑,亦非若承氣
症之有實邪。因胃口津液枯竭;內火如焚,欲引水自救,故其象如此,與熱邪在腑者迥別。白虎加人參
湯主之。
傷寒無大熱,熱在內。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此亦虛燥之症。微惡寒,謂雖惡寒且甚微。又∶
周身不寒,寒獨在背,知外邪已解,若大惡寒,則不得用此湯矣。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脈浮,發熱無汗,無汗二字,最為白虎所忌。其表不解者,惡寒。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
症者,不惡寒。白虎加人參湯主之。白虎加參湯,大段治汗、吐、下之後、邪已去而有留熱在於陽明。又
因胃液乾枯,故用之以生津解熱,若更虛羸,則為竹葉石膏湯症矣。
壯火食氣。此方瀉火,即所以生氣也。
<目錄>卷三\白虎湯類·八
<篇名>竹葉石膏湯(三)
屬性: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斤,洗) 人參(二兩) 麥門冬(一升,去心) 甘草(二兩,炙) 粳
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又一煮法。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人參、麥冬。氣逆欲吐者,半夏、竹葉。竹葉石膏湯主之。此仲景先生治傷寒愈
後調養之方也,其法專于滋養肺胃之陰氣,以複津液。蓋傷寒雖六經傳遍,而汗、吐、下三者,皆肺胃當之。
又《內經》雲∶人之傷於寒也,則為病熱。故滋養肺胃,岐黃以至仲景不易之法也。後之庸醫,則用溫熱
之藥,峻補脾腎,而千聖相傳之精義,消亡盡矣。
<目錄>卷三\五苓散類·九
<篇名>五苓散(一)
屬性:豬苓(十八銖,去皮) 澤瀉(一兩六銖) 白術(十八銖) 茯苓(十八銖) 桂枝(半兩,去皮) 上五味,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服散取其停留胸中,多飲暖水,取其氣散營衛。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幹,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
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以五苓散主之。胃中幹而欲飲,此無水也,與水則愈,小便不利而欲飲,此蓄
水也,利水則愈。同一渴,而治法不同,蓋由同一渴,而渴之象不同,及渴之餘症,亦各不同也。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汗不盡,則有留飲。
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胸中有水,則不能
容水矣。五苓散主之。桂枝治表,餘四味治裡。多飲暖水汗出愈,表裡俱到。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治痞而痞不
解,反渴,則為水停心下之故,非痞也。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皆為虛象。其人發熱汗出,複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
也,誤治。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此屬實邪。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
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隨症施治,不執一端。渴者與五苓散。如其渴不
止,五苓散亦一法也。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亦表裡同治之法。
<目錄>卷三\五苓散類·九
<篇名>豬苓湯(二)
屬性:豬苓(去皮) 茯苓 澤瀉 滑石(碎) 阿膠(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內阿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陽明病,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此陽明之渴,故與五苓相近,而獨去
桂枝,恐助陽也。論中又雲∶陽明汗多而渴,不可與豬苓湯,以胃中燥,不可更利其小便也。
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此亦熱邪傳少陰之症。蓋少陰口
燥口幹,有大承氣急下之法,今止嘔渴,則熱邪尚輕,故用此方,使熱邪從小便出,其路尤近也。
<目錄>卷三\五苓散類·九
<篇名>文蛤散(三)
屬性:文蛤(五兩) 上一味,為散,以沸湯和一方寸匕服,湯用五合。
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 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寒在肉中。
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此熱結在皮膚肌肉之中,不在胃口,故欲飲而不渴,文蛤取其軟堅逐水。
若不瘥者,與五苓散。不應則表裡同治。
<目錄>卷三\五苓散類·九
<篇名>茯苓甘草湯(四)
屬性: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三兩,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
渣,分溫三服。
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桂枝止汗,餘四味止渴。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此方之義,從未
有能詮釋者,蓋汗出之後,而渴不止,與五苓,人所易知也。乃汗出之後,並無渴症,又未指明別有何症。
忽無端而與茯苓甘草湯,此意何居?要知此處“汗出”二字,乃發汗後,汗出不止也。汗出不止,則亡陽在
即,當與以真武湯;其稍輕者,當與以茯苓桂枝白術
甘草湯;更輕者,則與以此湯。何以知之?以三方同用茯苓知之,蓋汗大泄,必引腎水上泛,非茯苓不能
鉦之,故真武則佐以附子回陽;此二方,則以桂枝甘草斂汗,而茯苓則皆以為主藥。此方之義,不了然乎?
觀下條心悸,治法益明。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水犯心則悸。當服茯苓甘草湯。《本草》∶茯苓治心下結痛,恐、悸。卻
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四逆湯(一)
屬性: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
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常人則取中者,小者可知。乾薑三兩。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論》
雲∶厥者,陰陽氣不順接,手足逆冷是也。凡《論》中言“脈沉、微、遲、弱”者,則厥冷不待言而可知,此
方溫中散寒,故附子用生者。
四逆、理中,皆溫熱之劑,而四逆一類,總不離乾薑,以通陽也,治宜下焦;理中一類,總不離白術,
以守中也,治宜中焦。餘藥皆相同,而功用迥別。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
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厥愈足溫者,便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
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以上義詳雜方條內。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陰陽兩
虛之後,又複竭其陽,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
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說詳前桂枝條內。
病發熱頭疼,此乃表邪。脈反沉,見裡脈。若不瘥,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身體疼痛,陰
陽二症皆有之。今脈沉而疼痛,雖發熱,亦是裡寒外熱之症,故用四逆。
脈浮而遲,表熱浮。裡寒,遲。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髒有寒故也。明所以不渴之故,當溫之,宜四逆輩。有寒則不渴。則知
渴者,皆當作熱治。不曰四逆湯,而曰四逆輩,凡溫熱之劑,皆可選用。
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病與脈相合,則溫不可遲。宜四逆湯。
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複不能吐,此二句指不食之時言。此與少陽之嘔,當有分別,
宜以他症驗之。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始得”言病方起;“脈弦”則有力,故知為實。不
可下也,欲吐則病在上焦,下之為逆。當吐之。在上者因而越之,此少陰宜吐之法。若膈上有寒飲幹嘔者,
幹嘔無物,則知其為飲矣。不可吐也,當溫之。寒飲無實物,溫之則寒散,而飲亦去矣,凡治飲皆用溫法。
宜四逆湯。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以上皆外症,其疼亦屬陰疼。又下利清穀,厥逆而惡寒者,
三者皆虛寒內症。四逆湯主之。按∶此條諸症,皆屬陰寒,因為易辨,惟“熱不去”三字,則安知非表邪
未盡。即惡寒,亦安知非太陽未罷之惡寒。惟下利厥逆,則所謂急當救裡,不論其有表無表,而扶陽不可
緩矣。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汗下後而厥冷,則虛寒極矣。
嘔而脈弱,小便複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亦外熱內虛寒之故。四逆湯主之。
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
四逆湯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以上五條,皆系汗下之後,陽氣大虛,故雖外有微熱,而總以扶陽為急,大小便俱利,則內陽亦盡矣。
不僅手足逆冷為陽微之驗也。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四逆加人參湯(二)
屬性:四逆湯原方加人參一兩。煎服法同。
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按∶亡陰即為亡血,不必真脫血也。成無己注引《金匱玉函》曰∶水
竭則無血。謂∶利止則津液內竭。四逆加人參湯主之。加參以生津液。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通脈四逆湯(三)
屬性:甘草(二兩,炙) 乾薑(三兩,強人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
升二合,去渣,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蔥九莖;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嘔者,加生薑二兩;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
兩;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補益津液。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
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寒逼陽於外。手足厥逆,外症。脈微欲絕,內症 身反不惡寒,寒邪
已入裡。其人面色赤,陽越。或腹痛;或幹嘔;或咽痛;陽升。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其脈即
出者愈。諸症或陽或陰,乃閉塞不通之故,用辛溫通陽之品以治之。其兼症不同,詳加減法。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汗出而厥,陽有立亡之象。通脈四逆湯主之。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四)
屬性:通脈四逆原方加豬膽汁半合。煎如前法,煎成納豬膽汁,溫服,其脈即出。豬膽汁苦滑之極,引藥直達下焦。
吐已下斷,利止也。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乾薑附子湯(五)
屬性: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頓服。
下之後,複發汗,先竭其陰,後竭其陽。晝日煩
躁不得眠,夜而安靜,陽虛有二症,有喜陽者;有畏陽者。大抵陰亦虛者畏陽;陰不虛者喜陽。此因下後
陰亦虛,故反畏陽也。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此邪已退,而陽氣衰弱,故止用薑附回
陽。乾薑附子湯主之。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白通湯(六)
屬性:乾薑附子湯原方加蔥白四莖。煎服法照前。
少陰病,下利,白通湯主之。此專治少陰之利,用蔥白所以通少陰之陽氣。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白通加豬膽汁湯(七)
屬性:白通湯原方加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納膽汁,人尿,和令相
得,分溫再服,若無膽汁亦可。
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利不止,厥逆無脈,幹嘔煩者,無脈厥逆,嘔而且煩,則上下俱
不通。陰陽相格,故加豬膽、人尿,引陽藥達于至陰而通之。《內經》所雲∶“反佐以取之”是也。白通加豬
膽汁湯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者生。暴出乃藥
力所迫,藥力盡則氣乃絕。微續乃正氣自複,故可生也。
少陰篇雲∶少陰病,下利不止,惡寒而 臥,手足溫者可治。則又當以手足之溫,驗其陽之有無也。
前雲,其脈即出者愈。此雲∶暴出者死。益暴出與即出不同。暴出,一時出盡,即出,言服藥後,少
頃即徐徐微續也,須善會之。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茯苓四逆湯(八)
屬性:茯苓(四兩一本作六兩) 人參(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上
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此陽氣不攝而煩,所謂陰煩也。然亦必參以他症,方不誤認為梔
子湯症。茯苓四逆湯主之。《本草》∶茯苓治逆氣煩滿。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四逆散(九)
屬性: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幹) 柴胡 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悸者
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取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取
一升半,分溫再服。《別錄》∶薤白,主溫中散結。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此乃少陰傳經之熱邪,並
無脈微惡寒等陰症。即下利一端,並非清穀,而反下重,故不得用溫熱。四逆散主之,疏邪通氣。同名四
逆,與前諸法迥殊。諸兼症皆在加減中。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當歸四逆湯(十)
屬性:治利極神。
當歸 桂枝 芍藥 細辛(各三兩) 甘草 通草(各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
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目錄>卷三\四逆湯類·十
<篇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十一)
屬性:當歸(三兩) 甘草 通草(各二兩) 芍藥 桂枝 細辛(各三兩) 大棗(二十五枚) 吳茱萸(二升) 生
薑(半斤) 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渣,分溫五服。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此四
逆乃太陽傳經之邪,而表症猶未罷,因陽氣已虛,故用桂枝東加當歸和血;細辛溫散,以和表裡之陽也。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主之。內有久寒,指平素言。必從問而得之,或另有現
症,乃為可據。吳茱萸溫中散寒,其性更烈。
按∶前四逆諸法,皆主于溫,此二方則溫中兼通陽和陰之法。下利脈大者,虛也。凡症虛而脈反大
者,皆元氣不固也。以其強下之故也。惟求所以致虛之故。設脈浮革,辨脈法篇雲∶脈弦而大。弦則為
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虛寒相搏,此名為革。因而腸鳴者,腸鳴亦氣不通和之故。屬當
歸四逆湯主之。
<目錄>卷三
<篇名>理中湯類·十一
屬性:熟讀在胸,救人無算。與時醫所論陰陽,迥不相同。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理中丸(一)
屬性:折三劑,每味三錢。
人參 甘草(炙) 白術 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
搗篩為末,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
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理中丸與湯本屬一方。湯法以四物根據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
渣,溫服一升,日三服。急則用湯。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術加桂四兩;即欲作奔豚,桂枝加桂之法。
吐多者,去術加生薑三兩;有乾薑而複加生薑,知乾薑不治嘔也。下多者,還用術;術能止利。悸者,
加茯苓二兩;悸為心下有水,故用茯苓。渴欲飲水者,加術,足前成四兩半;消飲生津。腹中痛者,加
人參,足前成四兩半;此痛因氣不足之故。《別錄》雲∶人參治心腹鼓痛。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
滿者去術,加附子一枚,此腹滿乃陽氣不充之故。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揭衣被。
桂枝湯之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外散;此飲熱粥,欲其助藥力以內溫。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論》中又雲∶嘔吐而利,名曰霍亂。又雲∶頭痛則身疼,惡寒吐利,名曰
霍亂。合觀之,則霍亂之症始備,蓋亦傷寒之類。後人以暑月之吐利當之,而亦用理中,更造為大順散者,
皆無稽之論也。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此熱勝寒之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主之。此寒勝熱
之霍亂。
按∶霍亂之症,皆由寒熱之氣不和,陰陽拒格,上下不通,水火不濟之所致。五苓所以分其清濁;理
中所以壯其陽氣,皆中焦之治法也。
大病瘥後,喜唾,胃液不藏,兼有寒飲,久不了了,胃上有寒,當以丸藥理之,當緩治之。宜理中丸。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真武湯(二)
屬性:茯苓 芍藥 生薑(切,各三兩)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
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
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此即下利清穀之類,故去芍藥加乾薑;若熱利,則芍藥又為要藥也,須審
之。若嘔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為半斤。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太陽病乃桂枝症也,其發汗當取微似汗,則衛氣泄而不傷營。若發汗太
過,動其營血,大汗雖出而衛邪反內伏,所以病仍不
解,觀前桂枝湯條下服法,可推而知也。其人仍發熱,表邪仍在。心下悸,下焦腎水因心液不足,隨陽而上
犯。頭眩身 動,振振欲擗地者,陽氣泄則虛浮無依著;真武湯主之。此方鉦伏腎水,挽回陽氣。
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以上濕邪之症。
此為有水氣,水亦濕也。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嘔者,此四症或有或無,方中加減法俱詳。真
武湯主之。此方因發汗不合法,上焦之津液乾枯,腎水上救,以此鉦腎氣,治逆水,不專為汗多亡陽而
設,治亡陽之方、諸四逆湯,乃正法也。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附子湯(三)
屬性: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兩) 人參(二兩) 白術(四兩) 芍藥(三兩) 上五味,以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寒邪已微。其背惡寒者,當灸之。但背惡寒,則寒邪聚於一處,故
用灸法。
按∶白虎加人參湯,亦有背微惡寒之症,乃彼用寒涼,此用溫熱,何也?蓋惡寒既有微甚之不同,而
其相反處,全在口中和,與口燥渴之迥別。故欲知裡症之寒熱,全在渴不渴辨之,此傷寒之要訣也。附子
湯主之。此乃病已向愈,正氣虛,而余寒尚存之證也。
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此亦虛寒餘症。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甘草附子湯(四)
屬性:甘草(二兩,炙) 白術(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即服桂枝湯。《論》中所雲∶風濕發汗,汗大出者,但風氣
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能食汗出,複煩者,尚有餘
邪鬱而未盡。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始。此言初服之始。
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
者,甘草附子湯主之。此段形容風濕之狀,病情略備。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桂枝附子湯(五)
屬性:桂枝(四兩,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切八片)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按∶此即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但彼桂枝用三兩,附子用
一枚,以治下後脈促胸滿之症。此桂枝加一兩,附子加二枚以治風濕身疼脈浮澀之症,一方而治病迥殊,方名
亦異,彼編入桂枝湯類,此編入理中湯類,細思之各當其理,分兩之不可忽如此,義亦精矣。後人何得以古
方,輕於加減也。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桂枝附子去桂加白術湯(六)
屬性:白術(四兩) 甘草(二兩)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許,複服之,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
此以附子、術並走皮內,逐水氣,附術並力,則逐水之功愈大。未得除,故使之耳,法當加桂四兩。
此即前桂枝附子湯。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當加桂,觀
此條知桂枝能通小便,故五苓散用之。附子三枚恐多也,虛弱家及產婦,宜減服之。附子能劫陰氣。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濕則身重。不嘔不渴,濕而兼寒。脈浮虛而澀
者,內外之陽俱虛。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白術生腸胃之津液。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七)
屬性:茯苓(四兩) 桂枝(三兩,去皮) 白術 甘草(各二兩,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
服。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
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此亦陽虛而動腎水之症。即真武症之輕者,故其法亦模擬武之意。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芍藥甘草附子湯(八)
屬性:芍藥 甘草(各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三服。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甘草附子加芍藥,即有和陰之意,亦邪之
甚輕者。
<目錄>卷三\理中湯類·十一
<篇名>桂枝人參湯(九)
屬性:桂枝(四兩,別切) 甘草(四兩,炙) 白術 人參 乾薑(各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
,納桂,更煮取三升,桂獨後煮,欲其於治裡症藥中,越出於表,以散其邪也。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下之太早又多。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邪陷入裡。心下痞硬,邪在上
焦,猶屬半表。表宜桂枝。裡宜餘四味。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此必數下之後,而現虛症,故雖協
熱而仍用溫補。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赤石脂禹餘糧湯(一)
屬性:《論》中有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疑即此為丸。
赤石脂(碎) 禹餘糧(碎,各一斤)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分溫三服。二石同煎,方中
絕少。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複以他藥下之,利不止,一誤再誤。醫以理中與
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也,此利在下焦,下藥太過,則大腸受傷。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以澀治
脫。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分其清濁,則便自堅。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炙甘草湯(二)
屬性:又名複脈湯。
甘草(四兩,炙) 生薑(三兩) 人參(二兩) 生地黃(一斤) 桂枝(三兩,去皮) 麥門冬(半斤,去心)
阿膠(二兩) 麻仁(半斤) 大棗(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
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渣,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傷寒脈結代,脈來緩而時一止複來,曰“結”;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複動,曰∶“代”。幾動
一息亦曰∶“代”。皆氣血兩虛而經隧不通,陰陽不交之故。心動悸,心主脈,脈之止息,皆心氣不寧之故。
炙甘草湯主之。此治傷寒邪盡之後,氣血兩虛之主方也。
《活人書》雲∶陰盛則結,陽盛則促。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甘草乾薑湯(三)
屬性: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芍藥甘草湯(四)
屬性: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渣,分溫再服。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以
上俱似桂枝症。腳攣急,裡虛之象,只此一症,決非桂枝症矣。凡辨症,必於獨異處著眼。反與桂枝湯,
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有陽越之象。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複其陽,若
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此湯乃純陰之劑,以複其陰也,陰陽兩和而腳伸矣。若
胃氣不和,譫語者,留邪在中焦。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複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詳見四逆湯條下。
問曰∶證象陽旦,《活人書》雲∶桂枝東加黃芩,曰陽旦。成無己雲∶即桂枝湯別名。按法治之而增劇,
厥逆,咽中幹,兩脛拘急而譫語,以上言按法用方,而病不應手,其故安在?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
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
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桂枝加附子湯。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兩脛拘急,
即亡陽之兆。厥逆咽中幹,煩躁,陽明內結。陽越在上。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通納陽氣。夜半
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
陽複而陰又虛,以此養陰氣。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以滌陽明所結之餘邪。故知病可愈。
病證象桂枝句以下∶曆敘治效,以明用藥之次第當如此。蓋病證既多,斷無一方能治之理,必先分證而
施方。而其先後之序又不可亂,其方有前後截然相反者,亦不得以錯雜為嫌。隨機應變,神妙無方,而又
規矩不亂。故天下無不可愈之疾。後人欲以一方治諸症,又無一味中病之藥,嗚呼!難哉。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茵陳蒿湯(五)
屬性: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擘) 大黃(二兩,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鬥,先煮茵陳,減六升、茵陳為主
藥。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小盒飯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病從小便去
也。先煮茵陳,則大黃從小便出,此秘法也。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者,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引水
漿飲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本草》∶茵陳主熱結黃膽。
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陽明瘀熱。茵陳湯主之。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六)
屬性:麻黃(二兩,去節) 連軺(二兩,連翹根是) 赤小豆(一升) 生梓白皮(一升,切) 杏仁(四十枚,去皮
尖) 甘草(二兩,炙) 生薑(二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八味,以潦水一鬥,無根之水。先煮麻黃,再
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半日服盡。連軺即連翹根,氣味相近,今人不采,即以連翹代可也。
傷寒瘀熱在裡,身必發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前方欲黃從下解,此方欲黃從汗解,乃有表無
表之分也。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麻黃升麻湯(七)
屬性: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一兩一分) 當歸(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 白術 石膏(碎、
綿裹) 乾薑 芍藥 天冬(去心) 桂枝(去皮) 茯苓 甘草(各
六銖,炙)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分溫三服。相去
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皆
上熱下寒之症。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此乃傷寒壞症,寒熱互見,上下兩傷,故藥亦照症施治。病症之
雜,藥味之多,古方所僅見,觀此可悟古人用藥之法。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瓜蒂散(八)
屬性:瓜蒂(熬黃)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
煮作稀糜,去渣,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瓜蒂散。此即
《論》中所雲吐法也。梔子豉湯治虛煩,非專引吐,此方則專於引吐而已。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沖咽喉,不得息者,此為胸中有寒也,
寒必兼飲。當吐之,在上者越之。宜瓜蒂散。《本草》瓜蒂∶病在胸腹中,皆吐下之。
病患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所以陽氣不能四達。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
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吳茱萸湯(九)
屬性:吳茱萸(一升,洗)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食穀欲嘔者,必食穀而嘔,受病在納穀之處,與幹嘔迥別。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
屬上焦也。上焦指胸中,陽明乃中焦也。
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此胃氣虛寒之症。
幹嘔吐涎沫,吐涎沫,非少陽之幹嘔。然亦雲幹嘔者,謂不必食穀而亦嘔也,頭痛者,陽明之脈上於
頭。吳茱萸湯主之。此胃中有寒飲之症。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黃連阿膠湯(十)
屬性:黃連(四兩) 黃芩(二兩) 芍藥(二兩) 阿膠(三兩) 雞子黃(二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
煮取二升,去渣,納膠烊盡,小冷,納雞子黃,小冷而納雞子黃,則不至凝結而相和。攪令相得,溫服七合,日三服。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湯主之。此少陰傳經之熱邪,擾動少陰之
氣,故以降火養陰為治,而以雞子黃引藥下達。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桃花湯(十一)
屬性: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乾薑(一兩)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渣、納
赤石脂末,方寸匕,溫服七合,日三服、若一服愈,餘勿服。兼末服,取其留滯收澀。
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寒熱不調,則大腸為腐,故成膿血,與下利清穀絕不同。桃花湯主之。
《本草》∶赤石脂∶療下利赤白。
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半夏散及湯(十二)
屬性: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 上三味,等分,各別搗篩;已合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納散兩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治上之藥,當小其劑。
少陰病,咽中痛,足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半夏散及湯主之。《本草》∶半夏治喉咽腫痛。桂枝
治喉痹,此乃咽喉之主藥,後人以二味為禁藥,何也?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豬膚湯(十三)
屬性:豬膚(一斤) 上一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當是米粉。熬香和令相
得,溫分六服。
少陰病,下利咽痛,胸滿心煩者,此亦中焦氣虛,陰火上炎之症。豬膚湯主之。以甘鹹納之。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甘草湯(十四)
屬性: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渣、溫服七合,日二服。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桔梗湯(十五)
屬性:桔梗(一兩) 甘草(二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溫再服。
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大甘為土之正味,能制腎水越上之火。
不瘥,與桔梗湯。佐以辛苦開散之品,《別錄》雲∶療咽喉痛。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苦酒湯(十六)
屬性: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棗核) 雞子(一枚,去黃,納上苦酒,著雞子殼中)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
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此等煮法,必有深意,疑即古所雲禁方也。去渣,少少含咽之,不瘥,
更作三劑。
少陰病,咽中傷,生瘡,疑即陰火喉癬之類。不能言語,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咽中生瘡,此必
遷延病久,咽喉為火所蒸腐,此非湯劑之所能療,用此藥斂火降氣,內治而兼外治法也。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烏梅丸(十七)
屬性:烏梅(三百枚) 細辛(六兩) 乾薑(十兩) 當歸(四兩) 黃連(一斤) 附子(六枚,炮去皮) 蜀椒(四
兩,出汗) 桂枝(六兩,去皮) 人參(六兩) 黃柏(六兩) 上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浸烏梅一宿。去
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納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
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陽氣不衛。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髒厥,此症不治。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複時煩,此為髒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複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
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此治久利之聖方也。其能治蛔,諸藥之性,
當于《神農本草》中細細審辨,諸方盡然,不復一一俱載。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白頭翁湯(十八)
屬性:治痢,口渴下重者如神。
白頭翁(二兩) 黃連 黃柏 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溫服一升,不愈,
更服一升。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凡下重皆屬瘀熱。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牡蠣澤瀉散(十九)
屬性: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栝蔞根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鹹)
以上各等分。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大病瘥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水流向下。牡蠣澤瀉散主之。此治水病之主方。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蜜煎導方(二十)
屬性:食蜜七合 上一味,於銅器內微火煎凝如飴狀,攪之勿令焦著。俟可丸,並手撚作挺,令
頭銳,大如指長二寸許,當熱時急作,冷則硬,以納穀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時,乃去之。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豬膽汁方(二十一)
屬性:大豬膽(一枚) 瀉汁和醋少許以灌穀道中,如一食頃,當大便出宿食惡物甚效。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此乃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須待也,
言必得其自欲大便,而後用此法。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目錄>卷四\雜法方類·十二
<篇名>燒KT散(二十二)
屬性:右取婦人中KT 近陰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
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如人病,取男子KT 襠燒灰。引其邪火從陰處出也。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病方愈而交接,則感其餘熱而生疾。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
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KT 散主之。
<目錄>卷四
<篇名>六經脈證
屬性:欲讀《傷寒論》,必先識六經之本證,然後論中所稱太陽、陽明等病,其源流變態,形色脈象,當一
一備記,了然於心,然後其症之分並、疑似及用藥加減異同之故,可以曉然,不致眩惑貽誤,故備錄於下。
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
也。發于陽者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惡寒、未離太陽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脈挾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幹、不得臥。
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陽明脈大。以上皆陽明之經病。
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
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
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此乃正陽陽明。
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幹、目眩也。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內熱已極。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外熱輕則內熱重。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幹。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髒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自利而渴,寒在下焦也。此自利不
渴,寒在中焦也。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
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幹而渴。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目錄>卷四\六經脈證
<篇名>別症變症(附∶刺法)
屬性:傷寒本症之外,有別症,有變症。別症者,其病與傷寒相類而實非傷寒是也。變症者,傷寒本不當有
此症,或因遷延時日;或因雜藥誤投,其病變態百出是也。其症不備,則必驚疑淆惑,而無所措手,故備
錄之,庶不致臨症 徨。
髒結、冷結、除中、伏氣、晚發、痙、濕、風濕、濕溫、溫毒、 、陰毒、陽毒、溫病、熱病、兩感、
風溫、溫疫、香港腳、多眠、狐惑、百合、髒厥見烏梅丸條。屍厥見刺法。
\x髒結\x
髒結如結胸狀,飲食如故,時時下利,寸脈浮,關脈小細沉緊,名曰髒結。舌上白苔滑者,難治。
髒結,無陽證,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髒結,死。髒結與結胸,皆下後邪氣乘虛
入裡所致,熱多與陽明相結,為結胸。寒多與陰相結,為髒結。故所現脈症,皆為陰象。舌上苔滑,則
上焦亦寒,全無陽象,故曰“難治”。曰“不可攻”,然猶有治法。至素有痞結,則中氣已傷,連及臍旁少
腹,併入陰經,則上下俱病,陰極陽竭,不死何待。
\x冷結\x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x除中\x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複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
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微則為咳,咳則吐涎。下之則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則胸中如蟲齧,粥入則出;小便不利,
兩脅拘急,喘急為難∶頸背相引,臂則不仁;極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語言不休,而穀氣多入,
此為除中。口雖欲言,舌不得前。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此病無治法。
\x伏氣\x
伏氣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內,欲有伏氣,假令舊有伏氣,當須脈之。若脈微弱者,當喉中痛,
似傷寒,非喉痹也。病患雲∶實咽中痛。雖爾,今複欲下利。《活人書》雲∶伏氣之病,謂非時有暴寒中
人,伏于少陰經。始不竟病,旬月乃發,脈便微弱,法先咽痛,似傷寒非咽痹之病,次必下利。始用半夏
桂枝甘草湯主之,次四逆散主之。此病只二日便瘥,古方謂之“腎傷寒”也。
甘草、半夏、桂心等分,每服四錢匕,入生薑四片煎,放冷,少少含咽之。
\x晚發\x
脈陰陽俱緊,至於吐利,其脈獨不解,緊去人安,
此為欲解,若脈遲至六、七日,不欲食,此為晚發,水停故也。為未解,食自可者,為欲解。《活人書》
雲∶傷寒病,三月至夏為晚發。
\x痙\x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 。《金匱》治剛 ,用葛根湯、大承氣湯。湯俱見前。
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 。柔 用栝蔞桂枝湯。即桂枝東加栝蔞根二兩。
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 。
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 。此言 脈。
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 病也。此
言象。
\x濕\x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濕家下之,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
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
鼻塞。納藥鼻中則愈。
\x風濕\x
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雲∶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
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
風濕俱去也。此言治法。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風濕脈浮,肢體痛重,不可轉側,額上微汗,不欲去被,或身微腫。
\x濕溫\x
兩脛逆冷,胸腹滿,多汗,頭目痛苦,妄言,其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不可發汗,治在太陰。見《活人書》。
\x溫毒\x
冬時觸冒疹毒,至春始發,肌肉發斑,癮疹如錦紋,或咳嗽心悶,但嘔青汁。見《活人書》。
\x \x
太陽中熱者, 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
太陽中 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以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
太陽中 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
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x陰毒\x
手足厥冷,背強,臍腹築痛,咽痛,短氣,嘔吐、下利,身如被杖。或冷汗煩渴;或甲指面色青黑,煩
燥而渴,脈沉細欲絕,而一息七至。宜灸氣海、丹田三、二百壯;或蔥熨臍中。氣海在臍下一寸五分;丹
田在臍下二寸。
\x陽毒\x
發躁狂走,妄言,面赤,咽痛,身斑斑若錦紋。或下利赤黃,脈洪實滑促;或舌卷焦黑,鼻中如煙煤,
宜用布漬冷水,搭於胸上,蒸熱數換。《活人書》法。
\x溫病\x
冬時受寒,藏於肌膚,至春而發。
\x熱病\x
寒氣至夏而發,俱與傷寒相似。
\x兩感\x
太陽與少陰,陽明與太陰,少陽與厥陰。
\x風溫\x
其人素傷於風,因複傷熱,其脈尺寸俱浮。頭疼身熱,常自汗出,體重而喘,四肢不收,嘿嘿但欲眠,
發汗則譫語煩躁、狀若驚癇。
\x溫疫\x
一歲之中,男女老少之疾相似,其狀不一。
\x香港腳\x
頭疼身熱,肢體痛,大便秘,嘔逆,腳屈弱。
\x多眠\x
有風溫症,有少陰症,有小柴胡症,有狐惑症。
\x狐惑\x
此症治法詳《金匱》。
狀如傷寒,或傷寒後變症,默默欲眠,目不能閉,不欲飲食,面目乍白、乍赤、乍黑,蟲蝕其喉為
惑,其聲嘎,蝕其肛為狐,其咽幹。爛見五臟則死,當視其唇,上唇有瘡,蟲食其髒;下唇有瘡,蟲食其
肛。多因下利而得,濕 之病,亦相似。
\x百合\x
此症詳《金匱》,治法亦備。
此亦傷寒變症,百脈一宗,悉致其病。百脈一宗,乃肺病也。故《金匱》用百合治之。其狀欲食複不能
食,默默欲臥,複不能臥;欲行複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惡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小便
赤,藥入口即吐,如有神靈者。
\x刺法\x
古聖人治病之法,針灸為先,《靈》、《素》所論,皆為針灸而設。即治傷寒,亦皆用針刺。《熱病篇》
所載是也。至仲景專以湯劑治傷寒,尤為變化神妙,然亦有湯劑所必不能愈,而必用刺者,仲景亦不能舍
此而為治。後人豈可不知!故另考明諸穴,以附於後。
\x屍厥\x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
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當刺期門、巨闕,見《平脈法》。
期門二穴,在第二肋端,不容穴旁,各一寸五分,上直兩乳。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舉臂取之,刺
入四分,灸五壯,肝募也。
巨闕一穴,在鴆尾下一寸,任脈氣所發。刺入六分,留七呼,灸五壯。心募也。
傷寒,腹滿譫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縱者,克其所勝,放縱不收也。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
刺期門。橫者,犯其所不勝,橫逆犯上也。刺期門,皆所以泄肝之盛氣,期門穴見前。
太陽與少陽並病,頭頸強痛,或眩冒,時如結胸,心下痞硬者,當刺大椎第一間、肺俞、肝俞。慎
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脈弦,五、六日,譫語不止,當刺期門。
大椎一穴,在第一椎陷者中,三陽督脈之會。刺入五分,灸九壯。
肺俞二穴,在第三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肝俞二穴,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五分,刺三、四分,留六呼,灸三壯。
太陽、少陰並病,心下硬,頸項強而眩者,當刺大椎、肺俞、肝俞,慎勿下之。
陽明病,下血譫語者,此為熱入血室。但頭汗出者,刺期門。隨其熱而瀉之, 然汗出者愈。此男子
熱入血室之症。婦人亦有之,見小柴胡條下。
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
《內經》熱俞五十九,頭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諸陽之熱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
以瀉胸中之熱也。氣沖、三裡、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之熱也。雲門、 骨、委中、髓空,此
八者,以瀉四肢之熱也。五臟俞旁五,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熱之左右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