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 療 方 第 二 十 三
(高學山謂:雜療方者,大概症則九死一生,既非常有之病,藥則險峻冷異,又非和易之才,雖至十年,或可不用,而卻為一時之所急需,無處收受,而又不忍棄絕者,故以雜療統之。)退 五 臟 虛 熱 , 四 時 加 減 柴 胡 飲 子 方 :
冬 三 月 加 柴 胡 八 分 白 朮 八 分 陳 皮 五 分 大 腹 檳榔 四 枚 並 皮 子 用 生 薑 五 分 桔 梗 七 分 春 三 月 加 枳 實 減 白 朮 共 六 味 夏 三 月 加 生 薑 三 分 枳 實 五 分 甘 草三 分 共 八 味 秋 三 月 加 陳 皮 三 分 共 六 味 上 各 ● 咀 , 分 為 三 貼 , 一 貼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二 升, 分 溫 三 服 ; 如 人 行 四 五 里 進 一 服 , 如 四 體 壅 , 添 甘 草少 許 , 每 貼 分 作 三 小 貼 , 每 小 貼 以 水 一 升 , 煮 取 七 合 ,溫 服 , 再 合 滓 為 一 服 。 重 煮 , 都 成 四 服 。 疑非 仲 景 方 。
(黃竹齋云:案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春傷於風,夏生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秋傷於濕,冬生咳嗽。此皆四時不正之氣,乘人五臟之虛而傷之,致邪伏於皮膚之裡,臟腑之外,三焦之募原,久則血凝氣鬱滯而為熱,變證百出矣。
仲景立此方,欲人為未雨之綢繆,以思患而預防之,乘邪之初集而攻之。天四時風寒暑濕之邪雖不同,而傷之不即發,則鬱於少楊一也,故用柴胡為君引諸藥直達三
焦之膜原,以解散其五臟之寒熱,寒熱久者必有積滯,故用大腹、檳榔、枳實以為臣,邪之所中,其氣必虛,故用白朮以培中氣、生姜以散胃寒,桔梗清上焦之鬱
熱,腹皮消中焦之積濕。冬加柴胡以預解其溫,春加枳實以早弭其泄,夏暑發於秋則為痎瘧,故加甘草以清血解毒,秋濕作於冬則成咳嗽,故加陳皮以利氣寬胸,何
一非杜漸防微之意乎。渣再合煮者,仍不離和解少陽之成法。吳又可之達原飲,蓋即從本方化出耶。)
長 服 訶 黎 勒 丸 方 : 疑 非 仲 景 方 。
訶 黎 勒 煨 陳 皮 厚 朴 各 三 兩
上 三 味 , 末 之 , 煉 蜜 丸 如 梧 子 大 , 酒 飲 服 二 十 丸, 加 至 三 十 丸 。(黃竹齋云:人之疾病由飲食不節,致腸胃積滯而成者,常十之八九,故古人養生方,長服多消導之藥,所以使腠理無壅滯,九竅不閉塞而氣血字調暢也...本方三味皆利氣行滯之物,蜜丸酒服,使血分之氣亦無滯也。)
(訶子酸澀而溫,功在歛肺、澀腸、下氣,能治久咳失音、久瀉、久痢、脫肛、便血、崩漏帶下、遺精、尿頻。其藥煨用則能暖胃固腸,煨熟固脾止瀉。故訶黎勒丸實為固脾利氣,正邪兼顧之劑,小量長服可也)
(高學山云:愚按方意殆指中氣薄,而擅於上膨下滑者之長服也。蓋中氣薄 者,甫食,則胃氣上浮而瞋脹,食化,則胃氣下陷而溏泄,訶黎勒氣溫性澀,溫以提陷,澀以固滑,得厚朴之氣溫,而開拓心胸,陳皮之性暖,而沉降衝氣,是為收 拾上下之走注,而固住中焦之藥,以之長服不亦宜乎。其望診之法,凡地角尖小,唇中挈薄,則其人胃小脾短,胃小則受穀不多,脾短則磨穀不盡,故食後善嗳,而 多便且溏也)
(老人便祕數氣滯食停者,用此方當有良效)
三 物 備 急 丸 方 : 見 《 千 金 》 司 空 裴秀 為 散 用 亦 可 。 先 和 成 汁 , 乃 傾 口 中 , 令 從 齒 間
得 入 , 至 良 驗 。
大 黃 一 兩 乾 薑 一 兩 巴 豆 一 兩 去 皮 心 熬 , 外 研如 脂
上 藥 各 須 精 新 , 先 搗 大 黃 、 乾 薑 為 末 , 研 巴 豆 內中 , 合 治 一 千 杵 , 用 為 散 , 蜜 和
丸 亦 佳 , 密 器 中 貯 之 ,莫 令 歇 。 主 心 腹 諸 卒 暴 百 病 , 若 中 惡 客 忤(中惡,病名,所謂中邪惡鬼祟致病者,是人神經衰弱,為鬼神之氣卒中(鬼神之氣,不正之氣);客忤,未卒犯邪客之氣,使人突然昏厥窒息,如不急治,則氣不返而死) , 心 腹 脹 滿 ,卒 痛 如 錐 刺 , 氣 急 口 噤 , 停 尸 卒 死 者(即遁尸,言其停頓在人肌肉血脈之間,若卒有犯觸,即發動,亦令人心腹脹滿刺痛,氣息喘急,傍攻兩脇,上衝心胸,瘥後復發,停頓不消,故謂之遁尸;卒死,中惡病諸候之一,卒死者由三虛而遇賊風所為也。三虛,謂乘年之衰一也,逢月之空二也,失時之和三也) , 以 煖 水 苦 酒 服 大豆 許 三 四 丸 , 或 不 下 , 捧 頭 起 , 灌 令 下 咽 , 須 臾 當 差 ,如 未 差 , 更 與 三 丸 , 當 腹 中 鳴 , 即 吐 下 便 差 。 若 口 噤 ,亦 須 折 齒 灌 之(蘭臺軌範云:若上噤者,須化從鼻孔用葦管吹入,自下於咽) 。(心腹諸暴卒百病,凡因寒邪積滯,氣機痞塞所致者,證頗危急,故用巴豆辛熱峻下,開通閉塞,乾薑溫中助巴豆驅寒,大黃盪滌腸胃,推陳致新,監製巴豆之毒,三藥配合共奏攻寒逐積之效)
(高學山云:凡卒暴死,皆穢邪充塞臟腑,而使真氣鬱悶不得流通,故一時背住而昏厥者,鬱悶持久,則氣寒血寂而真死矣。若吐之以上寬胸膈,下之以下寬腸胃,則真氣嚥伏者因上下之空,而動機相引,而復為流貫而自蘇)
(黃竹齋云:大黃之性質下,而巴豆兼有橫行之勢也,故張隱庵云:凡服 巴豆即從胸邪大熱達於四肢,出於皮毛,然後復從腸胃而出。若中惡客忤,停尸卒死等證,因五臟中邪而致,九竅閉塞不通,安得不需八豆之辛溫以開之,為欲其穢 濁之邪順行而下,必當佐以大黃之苦寒,又恐其陰脫,乃用乾薑守住其脾,不使傾笥倒篋盡出無餘,製方之妙精義如此。巴豆同大黃則瀉反緩,蓋巴豆惡大黃,而仲 景備急丸同用之,王好古曰可以止瀉,世不知也)
(三物備急丸治:
1.大熱行極,及食熱餅竟,飲冷水過多,衝咽不及消,發氣呼吸喘急者(肘後方)。
2.乾霍亂,心腹脹滿,絞刺疼痛,手足逆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者(外台)。
3.霍亂心腹疼痛,冷氣筑心者(太平聖惠方)。
4.寒熱如瘧,不以度時,腹滿膨脝,起則頭暈,或胸膈痞悶者(全生指迷論)。
5.積聚頭痛(御藥院方)。
6.風寒暑疫,久瘧毒痢,痰厥心迷,一切卒死,及五積痞塊(經驗良方)。
7.小兒木舌,腫脹滿口中(聖濟總錄)。
8.妊娠水腫,死胎衝心,便閉脈實者(類聚方廣義)。)
(三物備急丸為治寒時結積之峻藥,寒氣冷食積留胃中,心腹滿痛者,方可應用。若舌苔黃嘿,刺裂,唇口赤燥,胃家實熱及孕婦,忌用。)
(有學者主張備急丸每次劑量為赤小豆大3丸,約合今六厘左右,若服五分左右,易中毒)
(治療機械性腸梗阻,食物中毒屬於寒積而體質壯實者:取大黃250 克,乾薑160克,巴豆90克(去皮研末除油),使藥量呈3:2:1之比例研末,取蜂蜜500克,煉製滴水成珠案法和蜜為丸,每丸重1克,以溫開水或溫酒 吞服,14歲以內者每服一丸,15歲以上者服1~2丸,每四小時服一次,用治39例(男36例女3例)腸梗阻患者,發病平均31小時,服用三物備急丸後, 平均6.2小時獲效,痊癒(指大便通暢或矢氣頻頻,腹脹痛消失,梗阻解除)35例,每例平均服2次(四丸)治癒。藥後往往出現腸鳴,繼而大便得行,症狀緩 解,其通下之力,遠在承氣輩之上,其優點是比湯劑快,藥量少,體積小,可避免或減輕腹脹嘔吐,病人樂於接受,服法簡便,價格低廉。梗阻解除後,宜用健脾益 氣之品善後。)
(三物備急丸對家兔離體小腸運動的影響:以提高腸管的緊張性,加強收縮的作用,其作用較單味的巴豆為強。腸管運動加強時,可以自行克服梗阻。巴豆的作用與用量有關,用量過大,反而可抑制腸管的收縮作用;且藥效也存在著個體差異,無疑辯證用藥是重要的。)
治 傷 寒 令 愈 不 復(指傷寒病虛寒之體,不再因外寒或因飲食失節、勞復過度而復發) , 紫 石 寒 食 散 方 : 見《 千 金 翼 》 。
紫 石 英 白 石 英 赤 石 脂 鐘 乳 研 煉 栝 蔞 根 防風 桔 梗 文 蛤 鬼 臼 各 十 分 (小檗科植物八角蓮的根莖) 太 乙 餘 糧 十 分 燒 乾 薑 附 子 炮 去 皮 桂 枝 去 皮 各 四 分(千金翼方有人蔘一兩;高注金貴要略[白石英]後小注當做[寒水石])(傷寒之後,根於肝腎陽虛,衛陽表疏,易因外寒而誘發,故當溫肝腎而固腎陽,佐以生津止渴之品,防其復發而調治之)
(高學山云:用溫潤之紫石英,補肝腎之氣血,辛鹹而寒之寒水石,補腎臟 之精汁(?),辛甘大溫而黏澀之赤石脂,填腸胃之空,辛甘而溫,及去水住氣之鐘乳,暖命門之火,甘鹹微寒,及利水留氣之太乙餘糧,溫膀胱之化。五石之性, 剽悍迅速,將辛溫補氣之薑附,帶入臟腑,而以聚根藏氣,獨莖透發之鬼臼, 封固而直行之,然後佐桔梗以開提經脈,佐桂枝以通行衛陽,而總交防風以固密之,則臟腑內溫,衛氣外實,亦何寒邪復中之患乎?又傷寒癒後,有煩渴之餘症,而 致病水飲者不少,況本方為補氣行陽之散乎,此生金之栝蔞根,止渴之文蛤,又與利水之太乙餘糧相為照應耳。)
(“五石散”又名“寒食散”。因为服散的人除了要饮热酒外,只能吃冷的的其它食物。它的主要成分是五种矿物药,古代叫石药。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 酒 之关系》一文中说,“五石”指的是白石英、紫石英、石钟乳、赤石脂和石硫黄。他大概依据的是唐孙思邈在《千金翼方》及《千金要方》中的有关记载。但实际上 魏晋时人的五石散方系由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两个方子“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散”合并加减而成。“五石”指的是礜石、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和石钟乳。
“礜石”在古书中常常与“礬石(现作“矾石”)”相混淆。它们实际上是两种性质极不相同的矿物药。前者就是今天的砷黄铁矿(FeAsS),又叫毒砂,是 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物;后者一般指明矾[KAl3(OH)6(SO4)2},是一种无毒矿物。五石散中的另四种石药都没有明显毒性,其对人体的毒害作用主要 来自这种含砷矿物。
据文献记载,一个人初期服用少量五石散,能加强消化机能和改进血象和营养情况,即出现“人进食多”和“气下颜色和悦”的现 象,但同时也伴有“头、面、身瘙痒”,“策策恶风”和“厌厌欲寐”的中毒现象的出现。长期服用,则会严重中毒,直至死亡。汉代的“侯氏黑散”和“紫石寒食 散”原是用来治疗”五劳七伤”的虚弱症的。魏尚书何晏最先服用由这两个方子改变而来的五石散。何晏是何进之孙,曾随母为曹操收养,极得宠爱。少时即富贵奢 华耽情声色。同时代的管辂说他“魂不守宅,血不华色,精爽烟浮,容若槁木,谓之鬼幽”。可见他伤于酒色,体质极差。他服用五石散,最初目的大概是为了治 病。)---http://iwr.cass.cn/zj/zjxz/jzy/zxwz/200912/t20091230_1457.htm
(魯迅説到的這種藥就是魏晉時期盛極一時的“五石散”。五石散由石鐘乳、紫石英、石硫磺、白石英及赤石脂五味藥石組成,由於這些藥藥性燥熱峻烈,服用 後需食“寒食”,以發散藥性,故又稱為“寒食散”。祖國醫學認為,石鐘乳、白石英和硫磺具有溫肺腎和壯陽的功效,可以治療陽痿等症。紫石英具有鎮心、安神 的功效,可以治療虛癆等症。赤石脂性收斂,可以治遺精。所以,“五石散”可用於壯陽,治陽痿,同時還可用於治療濕瘡、潰瘍等症。 魏晉時期,社會風氣開放,對男女性慾的追求採取相對寬容甚至支援的態度。人們通過服石,以增強其在房事中的快感。可是到了後來,隨著藥石價格越來越 昂貴,服石漸漸成為身份的象徵。文人、士大夫等都以服食“五石散”為榮耀,就連沒錢的人,發燒時,也佯稱是由於吃了“五石散”的緣故。
“五石散”由於藥性燥熱,且其中藥石大都有毒,所以服用之後五內如焚,渾身發熱,必須散步以資宣泄,對稱“行散”,所以六朝詩有“至城東行散”之 句。魯迅説,服散之後,由於皮肉發燒,不能穿窄衣,所以晉人多輕衣緩帶;因為皮膚易破,衣服不能常洗,所以名士們只好“捫虱而談”;因為火力太大,所以顯 得高傲、發狂;因為散發之時,不能肚餓,需要趕緊吃冷物,所以“居喪無禮”。因此可見,所謂的魏晉風度,在魯迅的筆下不過是服散造成的苦 果。)---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zy.china.com.cn/zywh/yydg /182541.html
上 十 三 味 , 杵 為 散 , 酒 服 方 寸 匕 。
救 卒 死 方 :
薤 搗 汁 , 灌 鼻 中 。(卒死乃陰陽之氣乖離,上下不通而偏竭所致,若陰邪閉塞關竅者,可以薤搗汁灌鼻中,蓋薤味辛而屬陽,有辟陰邪通陽氣之功。千金方用韮汁,則辛開之力遜於薤。)(薤汁有通陽散結,行氣止痛,開竅醒神的功效)
又 方 :
雄 雞 冠 , 割 取 血 , 管 吹 內 鼻 中 。(此乃用陽物以勝陰祟之[厭勝]法。雄雞冠者,乃陽氣精華聚集之處,其血乃頂中之陽,味甘性溫無毒,今以管吹內鼻中,謂將雞冠血或和熱酒含在不病人口內,以葦管或筆管插入病人鼻孔中,使氣連藥吹之,其藥自能下咽,氣通則噤自開,亦收殺邪救卒死之效。)
(雞血鹹平,功用主治:祛風、活血、通絡。治小兒驚風、口面喎斜、痿痹、折傷、目赤流淚,癰疽瘡癬。) 豬 脂 如 雞 子 大 , 苦 酒 一 升 , 煮 沸 灌 喉 中 。
(豬脂滑竅而助胃氣,能通膚中之陽,苦酒煮沸則香氣撲鼻,灌之可歛正祛邪,而收醒腦之效。)
雞 肝 及 血 , 塗 面 上 , 以 灰 圍 四 旁 , 立 起 。
(雞肝得巽風之正,塗諸陽之會的面上,則氣血風火,有兩相感召之妙,且以灰圍四旁,令火土之餘溫,以煖衛氣,則衛氣外實,而返注有力,故所背之氣上行而復通,其立起也宜。)
大 豆 二 七 粒 , 以 雞 子 白 并 酒 和 , 盡 以 吞 之 。
(大豆,指黑大豆,能解五金、八石、百草諸毒及蟲毒,宜水浸,生搗作膏,白湯調服一和。)
(大豆既殺鬼毒,又能生腸胃,雞子白破留血,又能通腎陽,二味藉酒性之辛熱以通行陽氣,故能救中惡卒死)
救 卒 死 而 壯 熱 者 方 :
礬 石 半 斤 , 以 水 一 斗 半 煮 消 , 以 漬 腳 , 令 沒 踝 。(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厥陽獨行,故卒死而壯熱。歷節病篇以礬石湯治腳氣衝心,心用收澀之礬,溫暖之湯,以之浸腳,令沒踝,亦收斂逆氣,引熱下行之義也。)
救 卒 死 而 目 閉 者 方 :
騎 牛 臨 面 , 搗 薤 汁 灌 耳 中 , 吹 皂 莢 末 鼻 中 , 立 效 。(陽氣下陷,邪氣內著,則卒死耳目閉,宜抱病人俯騎牛背,側面枕臨之, 使人挽牛緩行,以牛之呼吸引動病人之呼吸,取人工呼吸法之義。蓋凡獸皆有臊氣,唯牛臊久嗅不覺其呃,使呼吸與人呼吸相接得其溫暖,有引動陽氣之義;搗薤汁 灌耳中者,勾通心腎之氣,皂莢末吹鼻中,取嚏開竅,使氣上接於胸,實為通心腎,開竅通陽之法。騎牛臨面救卒死,或皂莢取嚏治昏迷,時至今日,在農村民間仍 為急救之一法。)
救 卒 死 而 張 口 反 折 者 方 :
灸 手 足 兩 爪 後 十 四 壯 了 , 飲 以 五 毒 諸 膏 散 。 有巴 豆 者 。
(五毒諸膏散:肘後方所載:裴氏五毒神膏療中惡暴百病方云:雄黃、硃
砂、當歸、椒各二兩,烏頭一升,以苦酒漬一宿,豬脂五斤,東面陳蘆煎五上五下絞去滓,內雄黃、朱砂末攪令相得畢,諸卒百病,溫酒服如棗核一枚,不差更服,
即下得除。四肢有病可摩,癰腫諸病瘡皆摩傅之,夜行及病冒霧露皆以塗人身中佳。千金有裴公八毒膏,即肘後方裴氏五毒膏加巴豆、莽草、薤白。)
(所謂五毒者,具[輯義]引[周禮]鄭注,指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而高學山謂烏頭、附子、蜀椒、巴豆、大黃)
(太陽經脈行身之背,陽明經脈行身之前,環唇頰口,邪中之經,卒然而死,
則有張口反折之狀。爪甲為三經三陽,十二經之終使,灸之以接引陽氣,則陽回氣通而蘇,顏面孿急得以緩和,並飲以五毒諸膏散之有巴豆者,即千金裴公八毒膏之
類,其膏主卒中風毒,腹中絞刺痛,屍厥奄忽不知人,亦有溫通陽氣之功。)
救 卒 死 而 四 肢 不 收 , 失 便 者 方 :
馬 屎 一 升 , 水 三 斗 , 煮 取 二 斗 以 洗 之 , 又 取 牛 洞 稀糞 也 一 升 , 溫 酒 灌 口 中 。 灸 心 下 一 寸 , 臍 上 三 寸 ,臍 下 四 寸 , 各 一 百 壯 , 差 。(卒死而四肢不收,陽氣不能達於四末而有外脫之象,大小便失禁,乃正氣 衰微不能統攝,陽欲下脫之徵,總屬陰陽隔絕不通之象。此乃偏僻山區,就地取材以急救之法。物之臭者皆能解毒殺邪,馬屎性溫,煮水洗之,取收澀陽氣之效,牛 糞入脾緩其腸胃下注之勢,以溫酒灌之,乃挽其陽氣下脫之義。灸上中下三焦穴位(即巨闕、建里、中極),以復三焦之陽,回其垂危之氣。)
救 小 兒 卒 死 而 吐 利 , 不 知 是 何 病 方 :
狗 屎 一 丸 , 絞 取 汁 以 灌 之 ; 無 濕 者 , 水 煮 乾 者 , 取汁 。(李時珍云:狗屎性熱,有小毒,能治霍亂食積,止心腹痛,解一切毒。小兒無知,手攫得物,輒以入口,故卒死吐利,不知何病者,即中毒之疑,徐中可認為糞為已消之滓,病邪得之如其消化,類相感也。中寒食積之吐利,用性熱發陽氣,溫中善消物之狗屎治之,可供參考。) 尸 蹶(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狀若昏死,手足逆冷,語言錯亂,呼吸低微) , 脈 動 而 無 氣 (營氣未絕), 氣 閉 不 通(衛氣閉而不通) , 故 靜 而 死 也(如屍體靜而不動) , 治方 : 脈 證 見 上 卷 。 菖 蒲 屑 , 內 鼻兩 孔 中 吹 之(通肺氣,開竅豁痰,芳香通神,和中閉濁) , 令 人 以 桂 屑 著 舌 下 (開心竅,通血脈)。
(素問云:邪客於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 角,五絡具竭,令人身脈皆動,而形無知也,其狀若尸,或曰尸蹶,刺其足大趾內側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後刺足心,後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後刺手大指內側, 去端如韭葉,後刺手心主,(手)少陰瑞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兩耳,鬄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已。)
(尸蹶、卒死、昏沉、昏厥、暈悶等病症,類似當今休克。其中脫氣屬於輕度休克,或似虛脫、尸蹶則屬於比較嚴重的休克。)
又 方 :
剔 取 左 角 髮 方 寸 , 燒 末 , 酒 和 , 灌 令 入 喉 立 起 。(徐中可曰:若鬄取左角髮,左屬血,髮為血氣之上出者,故和酒以生發其血中之氣,則閉自通,總以引血分之氣,通於衛分也。) 救 卒 死 , 客 忤 死 , 還 魂 湯 主 之 方 。 《千 金 方 》 云 : 主 卒 忤 鬼 擊 飛 尸 , 諸 奄 忽 氣 絕 , 無 復 覺 ,或 已 無 脈 , 口 噤 拗 不 開 , 去 齒 下 湯 。 湯 下 口 不 下 者 , 分病 人 髮 左 右 , 捉 帱 肩 引 之 。 藥 下 復 增 取 一 升 , 須 臾 立 蘇。
麻 黃 三 兩 去 節 。 一 方 四 兩 杏 仁 去 皮 尖 , 七 十個 甘 草 一 兩 炙 《 千 金 》 用 桂 心 二 兩 。
上 三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分 令 嚥 之, 通 治 諸 感 忤 。
(凡卒死和客忤死,多因正不勝邪,陽氣驟閉而死,肺朝百脈為一身之宗,故用還魂湯通表散邪以復正,麻黃升陽透邪達表,杏仁利肺,合炙草以調中扶正,全方旨在通動陽氣,故為救卒死之主方。)
又 方 :
韭 根 一 把 烏 梅 二 七 個 吳 茱 萸 半 升 , 炒 上 三 味 , 以 水 一 斗 煮 之 , 以 病 人 櫛(梳篦之總稱,亦指舊時婦人髮飾) 內 中 , 三 沸 ,櫛 浮 者 生 , 沉 者 死(以櫛測試無稽之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分 飲 之 。(此治肝寒逆心,悶絕卒死方)(韭根有類如薤白(小根蒜的鱗莖)辛溫通陽之功,而烏梅酸歛入肝又有開關之力,吳茱萸苦溫降濁陰,溫肝臟,陰降陽通關開,其魂自返)
救 自 縊 死 , 旦 至 暮 , 雖 已 冷 , 必 可 治(陽氣有餘) ; 暮 至 旦 ,小 難 也(陰氣有餘) , 恐 此 當 言 陰 氣 盛 故 也 。 然 夏 時 夜 短 於 晝 , 又 熱, 猶 應 可 治 。 又 云 : 心 下 若 微 溫 者 , 一 日 以 上 , 猶 可 治之 方 。
徐 徐 抱 解 , 不 得 截 繩(驟然截斷繩索,恐死者於顛仆奔運之中,傷其垂絕之氣。所以當慢慢抱住解下) , 上 下 安 被 臥 之(安被上仰臥) , 一 人 以 腳踏 其 兩 肩 , 手 少 挽 其 髮 , 常 弦 弦(緊緊) 勿 縱 之 (使脖頸平直通順); 一 人 以 手 按 據胸 上 , 數 動 之 (按摩揉壓胸上,使恢復胸式呼吸); 一 人 摩 捋 (音呂,撫摩)臂 脛 , 屈 伸 之(屈伸臂腿,運四末之鬱氣) 。 若 已 僵 , 但 漸漸 強 屈 之 , 并 按 其 腹 (揉按腹部,運胃中鬱氣,使恢復腹部呼吸), 如 此 一 炊 頃 , 氣 從 口 出 , 呼 吸 眼開 , 而 猶 引 按 莫 置(恐氣出而靜伏,則仍脫也) , 亦 勿 苦 勞 之 (恐引按太甚反傷其氣), 須 臾 , 可 少 與 桂 枝 湯及 粥 清(宣通陽氣,濡養胃氣) , 含 與 之 , 令 濡 喉 , 漸 漸 能 嚥 , 及 稍 止 , 若 向 令(更令)兩 人 以 管 吹 其 兩 耳(以外氣逼通內氣) , 铪 好 (大好), 此 法 最 善 , 無 不 活 也 。
(肘後方在自縊死一文中有[塞兩鼻孔,以爐管吹其口中至咽,令人吹之,實際上即是口對口人工呼吸;古代用桂枝湯和清粥現在多用輸液等辦法。)
(也有以[攻下瘀血]法治縊死,[明史許伸傳]載:宮婢楊金英等謀逆,以帛縊帝氣絕,伸急調峻藥下之,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癒)
凡 中 暍 死 , 不 可 使 得 冷 , 得 冷 便 死 , 療 之 方 :
屈 草 帶 , 繞 暍 人 臍 , 使 三 兩 人 溺 其 中 , 令 溫 。 亦 可用 熱 泥 和 屈 草 , 亦 可 扣 瓦 碗 底(無底之碗) , 按 及 車 缸(又名車轄,即車軸鐵轄頭) , 以 著 暍 人 ,取 令 溺 須 得 流 去 , 此 謂 道 路 窮 , 卒 無 湯 當 令 溺 其 中 , 欲使 多 人 溺 , 取 令 溫 , 若 湯 , 便 可 與 之 , 不 可 泥 及 車 缸 ,恐 此 物 冷 , 暍 既 在 夏 月 , 得 熱 泥 土 , 暖 車 缸 , 亦 可 用 也。(皆是在窮鄉僻壤,倉促間藥物難以取辦的應急措施,皆是溫熨之法)(高學山云:唯三焦氣虛,則流熱之邪,乘虛而襲入心肺之空,於是契機靈道,一時伏鬱而如死矣,此與卒中毒及客忤諸死同義也。然當邪正相持於胸膈,得冷則微陽一斂,而暍邪如逐北之象,深入堂奧,而據其契機之根蒂,故便死矣。)
(現代研究:對中暑兼見昏仆者的搶救,採取第一個斷然措施就是開其竅通其 閉。俟神志甦醒後,再隨證治之。其中,清心開竅藥有;安宮牛黃丸、至寶丹、紫雪丹、行軍散等;溫通開竅有來復丹、蘇合香丸;辛辣開竅,用蔥搗汁,調水罐 服,或用大蒜搗爛取汁,滴入鼻內,或搗爛和溫開水灌下,或鮮韭菜,或鵝不食草或生薑,搗爛取汁,滴入鼻內,用於中暑竅閉,人事不省;或用仁丹15克,研細 末,放在臍內,外貼紗布,敷料包好。肚臍是人體總竅,此竅一開,諸竅皆開。此外,認為溫熨法適用於中暑悶倒後的陰證,其法是用溫熱適度而又柔軟的物品,如 布蘸溫熱水,布包熱土,布包炒熱的鹽,熱水袋,溫熨腹部的氣海、關元、神闕等部位。基理基本同炙法。)
救 溺 死 方 :
取 灶 中 灰 兩 石 餘 , 以 埋 人 , 從 頭 至 足 , 水 出 七 孔 ,即 活 。(人為水所沒溺,水從孔竅入而灌注臟腑,其氣壅閉,死於窒息,故取溫暖乾燥之竈中灰(新燒之草木灰)埋入,外溫陽氣,內滲水濕,氣血流通,水出七孔而活。)
(陸淵雷云:當落水之際,苟能自閉口鼻,留少許氣勿呼出,則肺泡張開,胸部較輕於下體,自然浮而不沉,水及肩而止,不致淹口鼻以窒息)
(救溺死,不管古今成功率都不高) 上 療 自 縊 溺 暍 之 法 并 出 自 張 仲 景 為 之 , 其 意 殊 絕, 殆 非 常 情 所 及 , 本 草 所 能 關 , 實 救 人 之 大 術 矣 , 傷 寒家 數 有 暍 病 , 非 此 遇 熱 之 暍 。 見 《 外 臺》 《 肘 後 》 目 。
治 馬 墜 及 一 切 筋 骨 損 方 : 見 《 肘 後方 》 。
大 黃 一 兩 (大黃逐瘀,肘後方用三兩), 切 浸 湯 成 下 緋 帛(蠶絲經染,走經脈血絡,能療金瘡出血消腫止痛) 如 手 大 燒 灰 亂 髮 如 雞 子 大 燒 灰 用 (消瘀止血補陰) 久 用 炊 單 布 一 尺(燒火蒸飯時鋪在甑(音贈,古代蒸飯的一種瓦器) 上面以防蒸氣外洩的布單,可散滯氣消腫), 燒 灰 敗 蒲 一 握 三 寸 桃 仁 四 十 九 枚 , 去 皮 尖 熬 甘 草 如 中 指節 , 炙 剉 。上 七 味 , 以 童 子 小 便 , 量 多 少 , 煎 成 湯 , 內 酒 一大 盞 , 次 下 大 黃 (大黃後下,取清輕之氣以蕩漾鬱瘀), 去 滓 , 分 溫 三 服 , 先 剉 敗 蒲 席(久臥之蒲席,促進經絡氣血運行) 半 領 ,煎 湯 浴 , 衣 被 蓋 覆 , 斯 須 , 通 利 數 行 , 痛 楚 立 差 , 利 及浴 水 赤 , 勿 怪 , 即 瘀 血 也(非瘀血也,乃敗蒲席之色) 。
(瘡癰腸癰浸淫病篇治金瘡用王不留行散,本方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傷,均可視為後世傷科祖方)
結語:
1.張仲景在搶救卒死等危急症的過程中,緊緊抓住四個基本環節:恢復神智,恢復呼吸,保存陽氣,祛除邪氣。
2.恢復神智是搶救卒死的首務。仲景選用薤汁、韭汁,菖蒲屑,桂屑、雄雞冠血、馬屎、牛洞等芳香辛烈,或腥羶惡臭之品,開竅醒神。並注意到昏迷病人多伴見吞嚥困難,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多採用灌鼻、吹耳、塗面,含舌下等方法,直接刺激機竅。
3.為了幫助患者恢復呼吸,張仲景發明了相當完善的人工呼吸復蘇術。以一人登肩挽髮,使患者頭部後仰,頸項舒直,喉嚨通暢;另一人根據正常的呼吸,按壓患 者胸部;再以一人屈伸患者臂脛,舒展胸廓,還可同時按其腹部,藉胸、臂、腹的被動運動,引動肺臟收縮,保證肺中獲得充足的清氣。
4.陽氣之存亡關係到患者之死生,陽氣之盛衰又反映於四肢的溫暖。因此保持肢體之溫暖是固護陽氣之重要措施。張仲景採用[以灰圍四旁]等方法。藉竈灰之餘熱,提高室溫,溫暖肢體。此外,採用溫灸的方法,助陽回陽。
5.中惡客忤引起的停尸卒死,皆因於邪氣猝犯。因此,搶救過程中必須配合祛邪之法。張仲景制有三物備急丸與還魂湯,供醫者常備與救急,此二方一以攻裡,去除惡穢,一以發表宣散表邪,祛邪以扶正,相得益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