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并治第七

肺 痿 肺 癰 咳 嗽 上 氣 病 脈 證 治 第 七

(肺痿,為肺氣痿弱不振,素問痿論說: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指出肺痿之因,是由熱在上焦,津液枯燥所致。金匱除了因虛熱而至肺痿外,還有寒性肺痿,是由於肺寒津凝,氣不布津所致。但均屬慢性衰弱疾病,多發於其他疾患或誤治之後,主要症狀為多唾涎沫。
肺癰,是肺臟生癰膿的病變,素問大奇論說:肺之雍(癰),喘而兩胠滿。說明肺癰的病理是熱毒之邪癰結而至肺潰,症狀出現喘咳胸脅痛等。
咳嗽上氣,即是咳嗽氣喘,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病者,喘咳氣逆;又靈樞脹論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金匱在這方面,不但舉出具體症狀,並把它分為虛實兩大類,虛者因腎不納氣,實者,因水飲內停,風寒外束,以咳嗽氣喘,不得平臥,喉中有痰鳴聲為主要證候。
肺痿、肺癰、咳嗽上氣三種病證,不但都關係到肺,而且在病機上還存在著某種共性和相互聯繫和相互轉化的關係。
例如,肺痿有虛寒和虛熱兩種,其中虛熱性肺痿與肺癰均有[上焦有熱]的共同點;肺癰邪實氣閉又與肺脹相同;肺癰雖屬實證,但到了後期亦可轉為虛證,這與肺痿在[虛]上相類 ;虛寒性肺痿又與肺脹在[寒]上同性;肺脹邪實氣閉日久鬱遏化熱,熱聚肺潰, 蓄結癰膿,亦可轉化為肺癰。)

問 曰 : 熱 在 上 焦 者 , 因 咳 為 肺 痿 。 肺 痿 之 病 , 從 何得 之 ? 師 曰 : 或 從 汗 出 , 或 從 嘔 吐 , 或 從 消 渴 , 小 便 利數 , 或 從 便 難 , 又(脈經作[數]) 被 快(脈經作[駃]) 藥 下 利(快藥,大黃一類峻下藥) , 重 亡 津 液 , 故 得 之 。
(四種情況造成津傷陰虛,陰虛生內熱,內熱熏灼肺臟)    
曰 : 寸 口 脈 數 , 其 人 咳 , 口 中 反 有 濁 唾 涎 沫(唾濁,稠痰;涎沫,稀痰) 者 何? 師 曰 : 為 肺 痿 之 病 。 若 口 中 辟 辟 燥(辟辟,形容乾燥,張口時辟辟作響) , 咳 即 胸 中 隱 隱 痛, 脈 反 滑 數 , 此 為 肺 癰 , 咳 唾 膿 血 。
(肺熱葉焦理應乾咳無痰,但由於久咳氣虛,氣化功能失職,津液不得敷布,反停蓄於肺,為熱所灼而成稠痰白沫,隨肺氣上逆而吐出,此為肺痿;若肺癰則口中辟辟乾燥,咳嗽胸中隱痛,同時又見滑數之脈,此為實熱之邪在胸,熱聚成癰之徵,由於肺中有實邪,氣道不利,故咳嗽則胸中隱痛,癰潰膿出,則咳唾膿血。)
    脈 數 虛 者 為 肺 痿 , 數 實 者 為 肺 癰 。
(肺痿之熱,屬於津枯液少,肺氣痿弱不振 ,故其脈數而無力;肺癰之熱,屬於邪熱聚肺,壅塞不通,蓄結癰膿,故其脈滑數有力。)
(肺癰、肺痿兩者均有膿血,肺癰的膿血是血肉腐敗,膿血混為一體,腥臭異常,出現較早;肺痿的膿血是膿性痰中帶血,多在患病經久之後,其膿為津液不布,蓄於肺中,虛熱煎熬津液所致,其血為灼傷肺絡所出,故不腥臭,屬膿性痰濁帶血性質。)
虛熱性肺痿與肺癰的鑑別:
病機:虛熱性肺痿---陰虛內熱,肺熱葉焦,痿弱不振;肺癰---邪熱聚肺, 壅塞不通,蓄結癰膿。
證候:虛熱性肺痿---咳,多唾涎沫,脈虛數;肺癰---咳,胸中隱痛,口中乾燥,咳唾膿血腥臭,脈數實。
治則:虛熱性肺痿---養陰清熱;肺癰---清熱解毒,排膿散結。

    問 曰 : 病 咳 逆 , 脈 之 何 以 知 此 為 肺 癰 , 當 有 膿 血, 吐 之 則 死 , 其 脈 何 類 ? 師 曰 : 寸 口 脈 微 而 數(金鑑認為以下三個[微]當是[浮]字,宜從之;但尤怡認為,云微者,風入營而增熱,故脈不浮而反微,尤怡此說乃言血熱由風熱而來非是肺有素熱也) , 微 則 為風 , 數 則 為 熱(浮數風熱) ; 微 則 汗 出(風性開泄) , 數 則 惡 寒(衛陽受傷故惡寒) 。
 風 中 於 衛(初起) , 呼 氣不 入 (尤怡說:呼氣不入者,氣得風而浮,利出而艱入); 熱 過(過猶至也) 於 營 (或肺有素熱復感風邪), 吸 而 不 出(尤怡說:吸而不出者,血得熱而壅,氣亦為之不伸也) 。 風 傷 皮 毛 , 熱 傷 血 脈 。 風舍() 於 肺(釀膿期) , 其 人 則 咳 , 口 乾 喘 滿(肺熱而壅) , 咽 燥 不 渴(熱在血不在氣,熱蒸血水上騰,但臨床多有見渴者) , 多 唾 濁 沫(肺熱) ,時 時 振 寒(寒顫)(熱壅於裡,衛氣不行,正邪交爭,所以時時振寒,振寒脈數為釀膿指標) , 熱 之 所 過 , 血 為 之 凝 滯 , 蓄 結 癰 膿 , 吐 如 米粥(潰膿期) 。 始 萌 可 救 , 膿 成 則 死(千金方作[膿已成則難治]) 。
 (朱光被說:肺癰初起,脈見浮數而非滑數,乃風熱所壅,尚可用開泄方法,殆至膿成(滑數),潰敗決裂,勢不可為矣。可見肺痿由於內傷,因循積漸,治法妙在緩圖,緩圖則無傷正之虞;肺癰因於外邪,疾風暴雨,治法利於速攻,速攻斯無噬臍之患也。)
(根據前人說法:肺癰初起,脈不宜數大;潰後最忌短澀)

    上 氣(氣逆導致咳、喘;如咳嗽與上氣並稱,則此上氣指喘;如上氣與喘並稱,則此上氣又為咳嗽) 面 浮 腫 (病源[浮]作[胕]音府), 肩 息(病源[肩]作[髆]音博) (肩息,氣喘抬肩呼吸,是呼吸極端困難的表現), 其 脈 浮 大(浮大無力,按之無根,是正氣愈脫,孤陽外越之象) , 不 治 , 又 加 利(前陽脫於上,此陰竭於下) 尤甚 。(金匱言不治皆指危篤之象,治療得法,亦可轉危為安,並非絕對不治)
    上 氣 喘 而 躁 者 , 屬 肺 脹(靈樞脹論說:肺脹者,虛滿而喘咳。但本條是言實喘) , 欲 作 風 水(風寒外來,水氣內停,肺失宣肅,邪氣內閉,阻遏氣機,上逆奔迫,故咳喘而煩躁;肺氣壅閉,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風遏水阻,以致水氣泛溢於肌表,有成風水的趨勢;風水一身面目浮腫,故當發汗,汗出則風從外泄,水從下降,則喘躁浮腫之證自癒) , 發 汗 則 愈 。
(病源: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汗愈)
實喘與虛喘的鑑別:
實喘---病程短,脈浮大有力,聲高息粗,以呼出為快。
虛喘---病程長,脈浮大無力,神疲倦怠 ,氣怯,聲低息短,但以吸入為快。

    肺 痿 吐 涎 沫(水氣病篇說:上焦有寒,其口多涎) 而 不 咳(無氣上逆) 者 , 其 人 不 渴 , 必 遺 尿 , 小 便數(小渴病的小變數必有口渴多飲) 。 所 以 然 者 , 以 上 虛(肺氣虛寒) 不 能 制 下 故 也 。 此 為 肺 中 冷 , 必眩(清陽不升) , 多 涎 唾 , 甘 草 乾 薑 湯 以 溫 之 。 若 服 湯 已 渴 者 , 屬 消渴 (服用本湯而轉為口渴者,則非肺痿,應按消渴論治)(千金要方作[服湯已,小覆溫之。若渴者,屬消渴法])。
(肺痿屬於虛寒,一由素體陽虛,肺中寒冷,一由虛熱肺痿久延不癒陰損及陽而來。)

    甘 草 乾 薑 湯 方 :

甘 草 四 兩 ( 炙 )   乾 薑 二 兩 ( 炮 )     上 咬 咀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五 合 , 去 滓 , 分 溫再 服 。

    咳 而 上 氣(咳嗽氣喘病,即哮喘,由寒飲鬱肺,肺失宣降,故肺氣上逆而喘咳) , 喉 中(如) 水 雞 聲(喉間痰鳴聲連連不絕,好像水雞的叫聲)(喉為呼吸出入之門戶,如內有痰飲,痰阻氣道,氣觸其痰,痰氣相擊,則喉中發出痰鳴如水雞聲,臨床上哮喘病常可聽到這樣的聲音。) , 射 干 麻 黃 湯 主 之 。

    射 干 麻 黃 湯 方 :

射 干 十 三 枚 ( 一 法 三 兩 )   麻 黃 四 兩   生 薑 四 兩  細 辛 三 兩   紫 菀 三 兩 款 冬 花 三 兩   五 味 子 半 升   大 棗 七枚   半 夏 大 者 洗 八 枚 ( 一 法 半 升 )     上 九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先 煮 麻 黃 兩 沸 , 去 上 沫, 內 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
(射干開痰結,麻黃宣肺散寒,紫菀、款冬、半夏,助射干以降氣化痰,生薑、細辛助麻黃以散寒化飲,又恐耗散太過,有傷正氣,故又以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安中,調和諸藥,使散中有收,邪去而正不傷,為寒飲咳喘常用的有效方劑。)
(本條敘證簡略,病源說:肺病令人上氣,兼胸膈痰滿,氣行壅滯,喘息不調,致咽喉有聲,如水雞之鳴也。這段紀載可補充金匱之不足。此外,尚應有舌苔白滑,脈象浮緊,以及惡寒發熱,不渴等寒飲鬱肺的症狀,屬於哮喘之偏實者。)
(丹波元堅說: 本篇用麻黃者四方,宜為二義看,注家皆謂其證內飲挾外邪,故用麻黃發其表,是其一義。今驗肺脹證,多是宿飲為時令觸發者,而不必具表候,則其用麻黃,適取發泄肺中鬱飲,亦由麻杏甘石湯之義,是一義,蓋勿拘一隅也。)
(射干麻黃湯為治哮喘,對減輕症狀,制止發作,有較好的效果,但非治本之方,如平時調理,則當以扶脾、溫腎為主。)
    咳 逆 上 氣 , 時 時 吐 濁(稠黏的痰,肅降無權,胸中壅塞之氣過盛,膈上膠固之痰難拔,有痰壅氣閉之險) , 但 坐 不 得 眠 , 皂 莢 丸 主 之。
    皂 莢 八 兩 ( 刮 去 皮 , 用 酥 炙 )
    上 一 味 , 末 之 , 蜜 丸 梧 子 大 , 以 棗 膏 和 湯 服 三 丸, 日 三 夜 一 服 。
(皂莢辛鹹,除痰之力最猛;酥炙,酥,為牛羊乳所製成的油,俗稱為黃油,皂莢經酥炙後,脆而容易研末,酥炙蜜丸,所以潤其燥烈之性,用棗膏調下,目的在於兼顧脾胃,使痰除而正不傷。)
(本條敘證,尚應有咳唾不爽,胸滿或痛連胸脅,大便難,脈滑,胎膩而黏等症狀。其他如中風、痰飲、喉風等證屬於痰涎壅盛,形氣俱實的,也可以酌情運用本方,但需掌握其服法和劑量。徐靈胎說:[稠痰黏肺,不能清滌,非此不可。]但以形氣俱實為宜,若氣虛體弱者,雖痰濁壅肺,不宜輕試)
    咳 (泛指咳逆上氣)而 脈 浮(或由於表邪,或由於非表邪而邪盛於上) 者 , 厚 朴 麻 黃 湯 主 之 。(多家版本此條與下條并作一條)
(以厚朴為君藥應有[胸滿]證,千金要方:咳而大逆上氣,胸滿,喉中不利,為水雞聲,其脈浮者,厚朴麻黃湯,據此,足以補本條之未備。)
(徐彬說:[咳而脈浮,則表邪居多,但此非在經之表,乃邪在肺家氣分之表也。]所謂[在經之表],是指六經的太陽表證;所謂[肺家氣分之表],即指飲邪上迫於肺。這兩種情況,都可以出現浮脈。肺合皮毛 ,其氣近表,凡病勢向上的同時也向外,由於病近於外,故咳而脈浮,若拘泥於浮脈,必屬太陽表證,則無法解釋去桂枝之理,也侷限了麻黃的用法。)
(厚朴麻黃湯旨在散飲降逆,止咳平喘,方中麻黃、厚朴、杏仁宣肺泄滿而降喘逆;乾薑、細辛、五味、半夏驅寒化飲而止咳;石膏清熱除煩,小麥安中養正。
本方與小青龍石膏湯大同,以厚朴、杏仁、小麥易桂枝、芍藥、甘草,去桂枝者,因其無外邪,不須其協同麻黃以發汗祛邪;去芍藥、甘草者,以其酸收不利於胸滿;重用厚朴者,可見本條胸滿證頗為突出。)

    厚 朴 麻 黃 湯 方 :

厚 朴 五 兩   麻 黃 四 兩   石 膏 如 雞 子 大   杏 仁 半 升  半 夏 半 升   乾 薑 二 兩 細 辛 二 兩   五 味 子 半 升   小 麥 一 升     上 九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先 煮 小 麥 熟 , 去 滓 , 內諸 藥 , 煮 取 三 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脈 沈 者 , 澤 漆 湯 主 之 。
(本文承上條,雖未言咳,可知亦包括[咳逆上氣]在內,脈沉,是飲邪趨向於裡之徵,結合水氣篇[脈得諸沉,當責有水,身體腫重]的論述,可知本條為水飲內停,喘咳身重,水飲上迫於肺,肺氣上逆則為咳為喘;溢於肌表則為身重,其水之所以停,主要還在於脾虛不運,本條敘證簡略,據脈經:寸口脈沉,胸中引脅痛,胸中有水氣,宜服澤漆湯。千金:夫上氣,其脈沉者,澤漆湯主之,足以補本條之缺佚。)

    澤 漆 湯 方 :

半 夏 半 升   紫 參 五 兩 一 作 紫 菀  澤 漆 三 斤 ( 以 東 流 水 五 斗 , 煮 取 一 斗 五 升 ) 生 薑 五 兩  白 前 五 兩   甘 草   黃 芩   人 參   桂 枝 各 三 兩     上 九 味 , 咬 咀 , 內 澤 漆 汁 中 , 煮 取 五 升 , 溫 服 五合 , 至 夜 盡 。
 (澤漆湯方旨在逐水通陽,止咳平喘。方中澤漆消痰行水,紫參利大小便,桂枝通陽,生薑半夏散水降逆;白前止咳平喘。水飲泛溢,中土必傷,故以人参、甘草補脾,標本兼顧。水飲久留,每挾鬱熱,故佐以苦寒之黃芩以清之。)
(紫參力大於紫菀,能清熱解毒,利大小便,逐水,又能活血化瘀;稱紫參的還有唇形科的石見穿(苦平,活血止痛,治噎膈,痰飲氣喘)以及蓼科植物滇拳参(清肺止咳,澀腸止瀉) )
(現代研究:澤氣湯為治水飲內停上衝於肺的肺脹(相當於慢性咳嗽哮喘病,與肺氣腫、肺心病)之方,其適應症為:表證已罷,咳嗽上氣而喘,面目一身浮腫,小便不利。)

    大 逆 上 氣 (金鑑及徐尤等祝本均改為[火逆])(虛火上炎灼肺氣逆), 咽 喉 不 利(咳嗽,咽喉乾燥、癢、如有物梗等不利,喀痰不爽...等) , 止 逆 下 氣 者 , 麥 門 冬 湯 主之 。

    麥 門 冬 湯 方 :

麥 門 冬 七 升   半 夏 一 升   人 參 三 兩   甘 草 二 兩   粳米 三 合   大 棗 十 二 枚     右 六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溫 服 一 升 ,日 三 夜 一 服 。
(麥門冬滋養肺胃之陰,半夏用量極少,僅為麥冬七分之一,用以降逆開結,伍於大量清潤藥中,既失其燥烈之性,又可疏通津液流行之道;人參、甘草、大棗、粳米 益氣養胃,合而用之,使津液恢復,虛火戢歛,咳嗽氣逆等證可以消失,對火逆甚者,可加竹葉、石膏,以增強其清胃熱的作用。)
 (肺伯雄說:半夏之性,用入溫燥藥中則燥,用如清潤藥中則下氣化痰,胃氣開通,逆火自降,與徒用清寒者真有霄壤之別。)
(本方亦能治療肺痿屬於虛熱者,肘後方即以本方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本方對勞嗽不癒,胃虛嘔吐,津枯噎膈,大病差後,咽燥虛喘等證。)
(麥門冬湯沒食子或麻杏甘石湯治喘息劇者有效,蓋沒食子能驅胸中膠痰,世醫知者甚鮮。)
    肺 癰(肺癰之證已如前述) , 喘 不 得 臥(風熱病毒,濁唾涎沫,壅滯於肺,氣機被阻,證屬邪實氣閉,病在初期,正盛邪實,乘其癰膿未成之際,治以葶藶大棗瀉肺湯急瀉肺中實邪) , 葶 藶 大 棗 瀉 肺 湯 主 之 。

    葶 藶 大 棗 瀉 肺 湯 方 :

葶 藶 熬 令 黃 色 , 搗 丸 如 彈 子 大   大 棗 十 二 枚 (千金、外台均作二十枚)     上 先 以 水 三 升 , 煮 棗 取 二 升 , 去 棗 , 內 葶 藶 , 煮取 一 升 , 頓 服 。
(葶藶苦寒滑利,能開瀉肺氣,具有瀉水逐痰之功,又恐其峻猛 ,有傷正氣,故佐以大棗之甘溫安中,而緩和藥性,使祛邪而不傷正,這與痰濁壅肺的的咳逆上氣之皂莢丸用棗膏,懸飲病之十棗湯用大棗,其裡相同)
(本方一般多用於肺癰初起,但亦有認為可用於肺癰膿已成時(張璐、魏荔彤),,主要視當前病情而定,如屬證實脈實,痰壅氣閉者,不問未成、將乘或已成均可應用,不過為慎重起見,還是以肺癰初起實證最為適當)
(本方亦可用於治支飲不得息,因二者病機均屬邪實氣閉)
    咳 而 胸 滿 , 振 寒 脈 數 , 咽 乾 不 渴 , 時 出 濁 唾 腥 臭(吐出濃痰有腥臭味), 久 久 吐 膿 如 米 粥 者 , 為 肺 癰 , 桔 梗 湯 主 之 。
(咳而胸滿,由於痰熱壅肺,肺氣不利,肅降失常所致;振寒脈數即第二條時時振寒之義,是肺癰成膿的特徵之一,也是病是發展的主要標誌,由於陽鬱於裡,衛氣不行,邪正交爭之故; 咽乾不渴,是病勢發展到熱傷血脈階段,邪在血分,熱蒸血液,津液足以上承,所以咽乾不渴;[時出唾濁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說明肺癰膿未成時,則[多唾濁沫],出現腥臭之痰濁,日久不癒,則逐漸變為吐如米粥狀之膿痰,此時肺癰已成證候轉虛,故不用瀉肺湯之功利,而用桔梗湯以排膿解毒。)

    桔 梗 湯 方 : 亦 治 血 痹 。

桔 梗 一 兩   甘 草 二 兩     上 二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 分 溫 再 服 , 則 吐膿 血 也 。
(桔梗,千金要方作三兩,外台作二兩;[則吐]千金作[必吐],千金翼方作[不吐],外台作[朝暮吐膿血則差])
(桔梗湯由桔梗、甘草兩位組成,桔梗開提肺氣下結熱,生甘草清熱解毒,故本方具有祛痰排膿,清熱解毒作用。臨床所見,肺癰成膿期,將本方與千金葦莖湯合用,期效果更顯。外台以本方加地黃、當歸、白朮、敗醬草、桑白皮、薏苡仁,亦名桔梗湯,治肺癰膿已成,經久不癒,氣血衰弱者,可以取法。)
(肺癰在膿未成之前,症狀一般比較緊張,等到吐膿之後,反而感覺輕鬆。方後注云:分溫再服,則吐膿血,是說明本方具有排膿解毒之功,腐去則新生,這與第二條所謂[吐之則死]是由肺癰發展到吐膿的嚴重階段者,完全不同。)
    咳 而 上 氣 , 此 為 肺 脹 , 其 人 喘 , 目 如 脫 狀(目睛脹突,好像要脫出的樣子) , 脈 浮大 者 , 越 婢 加 半 夏 湯 主 之 。
(外台:[肺脹者,病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也;肺脹而咳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風熱誘發胸中內飲,內外合邪,肺氣脹滿,咳嗽氣逆,水飲挾熱上逆,肺氣不利,故喘及兩目脹突,有如脫出之狀。浮脈主外、主上,大而有力主邪實有熱,風邪飲熱盛於表裡之徵)

    越 婢 加 半 夏 湯 方 :

麻 黃 六 兩   石 膏 半 斤   生 薑 三 兩   大 棗 十 五 枚   甘草 二 兩   半 夏 半 升     上 六 味 , 以 水 六 升 , 先 煮 麻 黃 , 去 上 沫 , 內 諸 藥,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
(麻黃、石膏相伍散飲清熱;生薑、半夏散飲降逆;甘草、大棗調和諸藥安中補脾。李彣說:脾運水谷,主為胃行其津液,職卑如婢也,湯名越婢者,取發越脾氣,通行津液之義也。)
    肺 脹 , 咳 而 上 氣 , 煩 躁 而 喘 , 脈 浮 者 , 心 下 有 水, 小 青 龍 加 石 膏 湯 主 之 。 《 千 金 》 證 治同 , 外 更 加 脅 下 痛 引 缺 盆 。

(外台:[咳而上氣,肺脹,其脈浮,心下有水氣,脇下痛引缺盆,設若有實者必躁,其人常倚伏,小青龍加石膏主之。])

(外感風寒誘發心下宿飲,水飲漬肺,肺失宣肅,故咳嗽上氣而喘,飲邪鬱久化熱,故煩躁。)

(麻、桂解外束風寒而平喘逆;乾、細、夏散內停之水飲而溫寒降逆;伍以五味、芍藥之酸收防肺氣之耗散;加石膏清鬱熱而除煩躁,與麻黃同用,兼能發越水氣。陳念祖認為,石膏宜生用,研末,加倍用之方效)

(與前條比:
1.前條外感風熱,本條外感風寒2.前條熱重於飲,本條飲甚於熱3.前條喘甚於咳,本條喘咳並重4.前條辛涼為主,本條偏重辛溫。
) 

   小 青 龍 加 石 膏 湯 方 :

麻 黃   芍 藥   桂 枝   細 辛   甘 草   乾 薑 各 三 兩   五味 子   半 夏 各 半 升   石 膏 二 兩     上 九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麻 黃 , 去 上 沫 , 內 諸 藥, 煮 取 三 升 , 強 人 服 一 升 , 羸 者 減 之 , 日 三 服 , 小 兒 服四 合 。
本篇所論肺脹比較:
射干麻黃湯證---
病機:外寒內飲,肺失宣肅
證候: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胸膈滿悶,喘不得臥,舌苔白滑,脈浮緊。
功效:散寒宣肺,化痰降逆
厚朴麻黃湯證---
病機:飲邪挾熱,上迫於肺
證候:咳嗽喘逆,胸滿煩躁,痰聲漉漉,倚息不能平臥,脈浮,苔滑。
功效:散飲降逆,止咳平喘
小青龍加石膏湯證---
病機:外寒內飲,飲重於熱
證候:咳嗽上氣,煩躁而喘,脈浮
功效:解表化飲,清熱除煩
越婢加半夏湯證---
病機:飲熱鬱肺,熱重於飲
證候咳嗽上氣,喘甚,目如脫狀,脈浮大
功效:宣肺泄熱,降逆平喘

    〔 附 方 〕

《 外 臺 》 炙 甘 草 湯 : 治 肺 痿 涎 唾 多 , 心 中 溫 溫 液 液(沈銘宗認為是泛泛噁心之義,丹波元堅卻認為此方失之於泛泛噁心者,必增嘔逆,蓋有別義,未考)者 。 方 見 虛 勞 中 。
(外台此方桂枝作桂心二兩,大麻子仁半斤,阿膠三兩炙,大棗四十枚,餘通傷寒)
(虛熱傷肺,肺氣虛乏,津液不能敷布,聚而成涎,故涎唾多。痰涎積於壇中,津液不能流布,故心中溫溫液液。炙甘草湯益氣生津潤燥,用之治虛熱肺痿。方中桂枝乃辛溫之品,不嫌其燥者,在大隊滋潤中取其溫通陽氣以行津液,具有陽生陰長之義。)
(龍也秋山玄端,以此方加桔梗為肺痿主方)   
《 千 金 》 甘 草 湯 :
    甘 草
    上 一 味 , 以 水 三 升 , 煮 減 半 , 分 溫 三 服 。
(千金要方肺痿門主療與外台甘草湯同,惟甘草用二兩,千金翼方用三兩)
(本方原出肘後方,甘草清熱、平咳、止渴、下氣、藥雖一味,但能滋養,合乎治療肺痿原則,可用於肺痿輕證。)
(徐彬說:肺痿之熱由於虛,則不可直攻,故以生甘草之甘寒 頻頻呷之,熱自漸化也,余妾曾病此,初時涎沫成碗,服過半月,痰少而癒,但最難吃,三、四日內猝無捷效耳。)
(外台引集驗:療肺痿時時寒熱,兩頰赤,氣急方。童子小便,每日晚取之,去初末少許,小便可有五合,取上好甘草,量病人中指節,男左女右長短截之,炙令熟,破作四片,內小便中,至於閒淨處,露一宿,氣上橫一小刀,明日平旦,去甘草,頓服之,每日一劑,其童子勿另吃五辛。)
    《 千 金 》 生 薑 甘 草 湯 : 治 肺 痿 , 咳 唾 涎 沫 不 止 ,咽 燥 而 渴 。
(千金要方大棗作十二枚。外台引集驗主療下注云[一云不渴],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餘並同。方後注云[仲景傷寒論]可見此為仲景方)
    生 薑 五 兩   人 參 三 兩   甘 草 四 兩   大 棗 十 五 枚
    上 四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
(本方是甘草甘薑湯的變方 ,治療虛寒性肺痿,具有培土生金,溫肺復氣之功效,惟藥方較炙甘草湯為輕,較甘草湯為重)

    《 千 金 》 桂 枝 去 芍 藥 加 皂 莢 湯 : 治 肺 痿(千金衍義[肺痿]作[肺癰]) 吐 涎 沫(千金要方[涎沫]下有[不止]) 。
    桂 枝 三 兩   生 薑 三 兩   甘 草 二 兩   大 棗 十 枚   皂莢 一 枚   去 皮 子 炙 焦,上 五 味 , 以 水 七 升 , 微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本方治肺痿氣寒不溫,胸陽不布,致使肺中津液枯燥,因而成痿。由於氣不攝津與輸布,則津液凝聚為涎沫而吐出。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有散寒溫肺,除痰潤燥的功效。方中桂枝溫通胸肺,宣行營衛,甘草、生薑、大棗溫補心肺陽氣,生津潤燥,皂莢通竅除痰。)
(徐彬說:此治肺痿中之壅閉者,故加皂莢以行桂甘姜棗之勢,此方比兼上氣不得眠者宜之。)

    《 外 臺 》 桔 梗 白 散 : 治 咳 而 胸 滿 , 振 寒 脈 數 , 咽乾 不 渴 , 時 出 濁 唾 腥 臭 , 久 久 吐 膿 如 米 粥 者 , 為 肺 癰 。
    桔 梗   貝 母 各 三 分   巴 豆 一 分 ( 去 皮(外台作[去皮心]) , 熬 , 研 如脂 )
    上 三 味 , 為 散 , 強 人 飲 服 半 錢 匕 , 羸 者 減 之 。 病在 膈 上 者 吐 膿 血 , 在 膈 下 者 瀉 出 , 若 下 多 不 止 , 飲 冷 水一 杯 則 定 。
肺癰病重而正氣實,宜用本方,否則緩不濟急,方中以桔梗宣肺排膿,貝母清熱化痰,巴豆瀉膿,治肺癰有捷效。用量以3-5厘為度
徐彬說:此等症為在呼吸,以悠忽遺禍不可勝數,故卻見人強或證危,正當以此急救之,不得嫌其峻,坐以待斃也。
本方即傷寒三物白散 ,主治寒實結胸,無熱證者,方後注云:並在隔上必吐,在膈下必利出,可見此方以盪滌吐下為功,並非專治肺癰吐膿的方劑。

    《 千 金 》 葦 莖 湯 : 治 咳 有 微 熱 , 煩 滿 , 胸 中 甲 錯(皮膚粗如麟甲狀), 是 為 肺 癰 。
癰膿已成,痰熱瘀結蓄結肺中,故咳嗽、微熱、煩滿、吐腥臭黃痰膿血。氣滯血瘀,肌膚失養,故心胸部皮膚粗如麟甲狀。治以葦莖湯 清熱化痰,活血排膿,方中葦莖清肺泄熱,苡仁、冬瓜子(瓜瓣)除濕排膿,善消內癰,桃仁活血袪瘀,是治肺癰常用有效方劑
尤怡說:此方具下熱、散結、通瘀之力,而重不傷峻,緩不傷懈,可以補桔梗湯、桔梗白散二方之偏,亦良法也
(用千金葦莖湯治療17例百日咳的用藥經驗:用千金葦莖湯加百部、川貝、桃仁、甘草、化橘紅、枇杷葉、鮮梨皮為主力,治療百日咳痙咳期有效。)

    葦 莖 二 升   薏 苡 仁 半 升   桃 仁 五 十 枚   瓜 瓣 半 升
    上 四 味 , 以 水 一 斗 , 先 煮 葦 莖 , 得 五 升 , 去 滓 ,內 諸 藥 , 煮 取 二 升 , 服 一 升 , 再 服 , 當 吐 如 膿 。

    肺 癰(一說當作[壅]以無肺癰症狀故,引素問大奇論說:[肺之壅,喘而兩胠滿]證之) 胸 脹 滿(痰濁涎沫,壅塞於肺,氣機不利) , 一 身 面 目 浮 腫(肺氣壅滯,通調失職,水氣泛溢) , 鼻 塞 清 涕 出 (肺竅不利,不攝津液), 不 聞香 臭 酸 辛(肺失其和) , 咳 逆 上 氣(肺氣不降) , 喘 鳴 迫 塞(肺實氣閉) , 葶 藶 大 棗 瀉 肺 湯 主 之(開泄肺氣)。 方 見 上 , 三 日 一 劑 , 可 至 三 四 劑 , 此先 服 小 青 龍 湯 一 劑 乃 進 。 小 青 龍 湯 方 見 咳 嗽 門 中
( 千金要方[胸脹滿]作[胸脇脹],[香臭]下無[酸辛]二字;原注自[先服]至[乃進]亦千金之文。)
(陸淵雷說:本篇瀉肺湯證二條 ,皆貫以肺癰二字,然其證無膿血腥臭,其方不用排膿,而用逐水,可知其病非肺膿腫肺壞疽,乃肺炎支氣管炎由於水毒結聚者耳,是以經文不當云肺癰,當云肺脹。...鼻塞清涕出,不聞香臭,則是併發鼻黏膜炎也,必有外感,故先服小青龍,後乃攻其水毒。)
整理:
肺痿
虛熱型 :
成因---津液耗損,陰虛內熱;
主證---咳嗽,吐濁痰涎沫,形體羸瘦,脈虛數;
治療---麥門冬湯、清燥救肺湯、吳瑭的沙參麥門冬湯,又附方外台炙甘草湯、千金甘草湯均可選用。
虛寒型:
成因---上焦陽虛,肺中冷
主證---不咳、不渴、吐涎沫、小便數 、頭眩、遺尿
治療---甘草乾薑湯溫復肺氣
附方---千金生薑甘草湯培土潤燥
肺癰
成因---感受風熱病毒
主證---1.表證期:發熱惡寒,咳嗽胸痛
             2.釀膿期:胸痛加劇,壯熱振寒,脈數,時唾濁沫
             3.潰膿期:濁唾腥臭,咳吐膿血,形如米粥。
治療---1.表證期:銀翹散、桑菊飲辛涼解表,兼清裡熱
             2.釀膿期:葶藶大棗瀉肺湯、千金葦莖湯清熱瀉肺
             3.潰膿期:桔梗湯排膿解毒,附方:外台桔梗白散化痰瀉膿
預後---使萌可究,膿成則死
咳嗽上氣(咳喘病)
成因---水飲內停,風寒外束
辨證---1.寒飲鬱肺,咳喘痰多,喉中如水雞聲---射干麻黃湯散寒滌飲
             2.飲邪上迫,咳嗽上氣,胸滿脈浮---厚朴麻黃湯慶熱泄滿
             3.水飲內結,咳喘脈沉---澤漆湯逐水滌飲
             4.稠痰壅塞,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滌除痰濁
             5.外有表邪,內有水飲,咳喘煩躁---小青龍加石膏湯散飲除煩
             6.痰熱鬱肺,咳喘脈浮大,目如脫狀---越婢加半夏湯清熱化飲
(麻黃與桂枝相伍,重在發汗解表,麻黃與石膏相伍,重在滌飲清熱,麻黃與射干同用,助姜辛,重在散寒降逆,止咳化痰,麻黃鬱厚朴、杏仁同用,重在宣肺泄滿,平喘降逆)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