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 滿 寒 疝 宿 食 病 脈 證 治 第 十
(三種病證均有腸胃道病變,都可出現腹部脹滿或疼痛,脈象又多弦緊,諸方互為通用,故合為一討論)(此處寒疝依照素問「長刺節論」是指:並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非是疝氣;宿食,是指食傷、食積)
跗 陽 脈 微 弦 (古人常以此診脾胃病), 法 當 腹 滿 , 不 滿 者 必 便 難 , 兩 胠(胸脇兩旁當臂之處) 疼 痛, 此 虛 寒 從 下 上 也 , 當 與 溫 藥 服 之 。
(微,陽氣虛;弦,肝氣逆,主寒痛) 病 者 腹 滿 , 按 之 不 痛 為 虛 , 痛 者 為 實(不按亦痛) , 可 下 之 ;舌 黃 未 下 者 , 下 之 黃 自 去 。
(舌黃未經攻下,才能使用下法;如已經攻下舌仍黃,需考慮是否還還可以攻下,或下法是否恰當,或有無併發症等問題)
(腹滿一證,有使病虛寒,得溫藥而轉實;有本為實證,下後陰寒乘虛上僭者---曹家達)
(下劑為燥屎宿食者,必以舌黃為厚,至於袪瘀之劑、逐水之劑,其舌始終不黃,黃者反屬例外---陸淵雷)
腹 滿 時 減 , 復 如 故 , 此 為 寒 , 當 與 溫 藥 。(理中湯、附子理中湯、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
病 者 痿 黃 (黃色而黯淡不澤), 躁 而 不 渴 (寒濕隔於中脘,胃中無熱而津不上輸), 胸 中(脈經作「胃中」) 寒 實 (真陽虛,胃中寒實), 而 利 不 止 (中陽敗絕,藏氣下脫)者 ,死 。
寸 口 脈 弦 者 , 即 脅 下 拘 急 而 痛 , 其 人 嗇 嗇 惡 寒(瑟縮畏寒) 也。(寒疝脈證,內外皆寒可用柴胡桂枝湯加減,去黃芩增芍藥)
夫 中 寒 家 , 喜 欠(表陽受遏裡陽引氣而上) , 其 人 清 涕 出 , 發 熱 色 和 者 (常人外感之狀), 善嚏(裡陽不虛袪邪外出) 。
中 寒 , 其 人 下 利(裡陽素虛感受寒邪入裡下利腹痛) , 以 裡 虛 也 , 欲 嚏 不 能 (裡虛無力驅邪外出), 此 人 肚中 寒 。
(上2條論述因同證異的感寒證)一 云 痛 。
夫 瘦 人(虛弱之人) 繞 臍 痛 , 必 有 風 冷 , 穀 氣 不 行(大便不通) , 而 反 下 之, 其 氣 必 衝(正氣尚強,猶能抗拒下藥之力,可與桂枝湯) ; 不 衝 者 , 心 下 則 痞 (正氣大傷,風冷陷於心下,瀉心湯之類之治之)。
(上條敘述裡寒誤下後之變證)
病 腹 滿 , 發 熱 十 日 (倒裝文法,病由表傳裡), 脈 浮 而 數(表裡同病,故用雙解;若浮緊,雖有腹滿當先解表) , 飲 食 如 故(胃氣未病) , 厚 朴七 物 湯 主 之 。
厚 朴 七 物 湯 方 :
厚 朴 半 斤 甘 草 大 黃 各 三 兩 大 棗 十 枚 枳 實 五枚 桂 枝 二 兩 生 薑 五 兩(藥量比較接近厚朴三物湯,而非小承氣湯之藥量) 上 七 味 , 以 水 一 斗 , 煮 取 四 升 , 溫 服 八 合 , 日 三服 。 嘔 者 加 半 夏 五 合(停飲上逆) , 下 利 去 大 黃 (裡氣本虛), 寒 多 者 加 生 薑 至 半斤 。腹 中 寒 氣 , 雷 鳴 切 痛 , 胸 脅 逆 滿 , 嘔 吐(寒邪上逆,胃失和降;尚應有四肢厥冷,舌苔白滑,脈細而遲等證) , 附 子 粳米 湯 主 之 (脾胃虛寒甚者,可加蜀椒、乾薑)。
(脾胃虛寒,水濕內停腹滿痛證治)
附 子 粳 米 湯 方 :
附 子 一 枚 ( 炮 ) 半 夏 半 升 甘 草 一 兩 大 棗 十 枚 粳 米 半 升 上 五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米 熟 , 湯 成 , 去 滓 , 溫 服一 升 , 日 三 服 。痛 而 閉 者(腹部脹滿疼痛,大便閉結不通,乃實熱內結、氣滯不行,氣滯重於積滯,故中用厚朴不用小承氣之重用大黃,厚朴三物湯偏於腹部中上,小承氣偏於腹部中下) , 厚 朴 三 物 湯 主 之 。
(脹重於積的腹滿證治)
厚 朴 三 物 湯 方 :
厚 朴 八 兩 大 黃 四 兩 枳 實 五 枚 上 三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先 煮 二 味 , 取 五 升 , 內大 黃 , 煮 取 三 升 , 溫 服 一 升 。 以 利 為 度 。按 之 心 下 滿 痛 者 (胃之上脘,相當於胸腹部份), 此 為 實 也 , 當 下 之 , 宜 大 柴 胡湯 。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治: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與大柴胡湯下之;傷寒十餘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二條聯繫來看,則用柴胡湯就比較全面了)
(使用本湯應住意本證有:舌苔黃,脈弦有力)
(胸脇苦滿之證:據日人湯本氏之經驗:常從肋骨弓下左右相合而連及心下,其餘波左右分歧,沿直腹筋至下腹部)
大 柴 胡 湯 方 :
柴 胡 半 斤 黃 芩 三 兩 芍 藥 三 兩 半 夏 半 升 ( 洗 ) 枳 實 四 枚(炙 ) 大 黃 二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生 薑 五 兩 上 八 味 : 以 水 一 斗 二 升 , 煮 取 六 升 , 去 滓 , 再 煎,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腹 滿 不 減 , 減 不 足 言 (偶有所減不足以殺其勢,猶如不減), 當 須 下 之 , 宜 大 承 氣 湯 。
大 承 氣 湯 方 :見前痙病中
(大黃雖為瀉下藥,如用小量,則起健胃作用,而不一定瀉下;如與枳實、厚朴相伍,作用多在胃;與芒硝相伍,作用多在腸)
實熱腹滿四方證治比較
方名 | 厚朴七物湯 | 大柴胡湯 | 厚朴三物湯 | 大承氣湯 |
病機 | 表邪入裡而甚於裡,積滯之邪壅滯於腸道 | 病邪在理而連及於表 | 實熱內結,氣機壅滯 | 燥屎積滯於腸道 |
主證 | 腹滿,發熱脈浮而數,飲食如故 | 心下滿痛,往來寒熱,鬱鬱微煩,苔黃,脈弦有力 | 痛而閉 | 腹滿不減,脹積俱重 |
部位 | 滿痛偏於中腹 | 滿痛側重於心下兩脇 | 滿痛偏於中脘(脹重積輕) | 攻下積滯 |
治則 | 調和營衛,行氣除滿 | 和表攻裡 | 行氣除滿 |
見 前 痙 病 中
心 胸 中 大 寒 痛 (比附子梗米湯更重), 嘔 不 能 飲 食 , 腹 中 滿 , 上 衝 皮 起, 出 見 有 頭 足 (1.寒氣搏於腸胃之外,衝突出見於皮膚膜原之分,有如頭足或2.陰凝成象,腹中蟲物乘機而動), 上 下 痛 而 不 可 觸 近(病勢向外故疼痛不可觸近) , 大 建 中 湯 主 之 。(虛寒性腹滿痛證治。此乃中虛夾寒波及上下兩焦,非腎經虛寒直中,故不用桂附回陽)
大 建 中 湯 方 :
蜀 椒 二 合 ( 去 汗 ) 乾 薑 四 兩 人 參 二 兩 上 三 味 , 以 水 四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內 膠 飴 一升(紅糖亦可) , 微 火 煎 取 一 升 半 , 分 溫 再 服 ; 如 一 炊 頃 (燒一餐飯的時間), 可 飲 粥 二升 , 後 更 服 , 當 一 日 食 糜 (吃粥或稀薄易蕭化的食物), 溫 覆 之 。(蜀椒,當是山椒實之殼,且需用炙法使其油瀝出方能入藥。有人認為,蜀椒按照金匱原方是過重的,易引起皮炎、不眠等副作用,以作者(大塚敬節)之經驗,每天蜀椒2克、乾薑5克,人參3克,膠飴30克煎服為好。)
附子梗米湯與大建中湯的區別
方名 | 附子梗米湯 | 大建中湯 |
病機 | 脾胃虛寒,水濕內停 | 脾胃陽微,中焦寒甚 |
主證 | 腹中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 |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上衝皮起,出見有投足,上下痛不可觸近 |
病勢 | 輕 | 重 |
治則 | 化濕降逆,散寒止痛 | 溫中散寒,大建中氣 |
藥物比較 | 治虛寒性腹痛,乾薑優於附子;虛寒性嘔吐,蜀椒勝於半夏;溫養脾胃,甘草、梗米、大棗不孺人參、飴糖 |
(寒邪內實證治,寒實內結,邪實正虛,如服溫下劑後大便通利,則邪去正復,可轉危為安;如服藥後大便仍不通利,反增嘔吐肢冷,脈象轉細,是中陽已敗,病勢趨於惡化)
(千金藥方之溫脾湯與本事方之溫脾湯俱從本方出而優於本方:千金溫脾湯:大黃、附子、乾薑、人參、甘草;本事方溫脾湯:大黃、附子、乾薑、桂心、甘草、厚朴)
大 黃 附 子 湯 方 :
大 黃 三 兩 附 子 三 枚 ( 炮 ) 細 辛 二 兩 右 三 味 , 以 水 五 升 , 煮 取 二 升 , 分 溫 三 服 ; 若 強人 煮 取 二 升 半 , 分 溫 三 服 , 服 後 如 人 行 四 、 五 里 , 進 一服 。(臨床用於急腹證,一般大黃以後下為佳)寒 氣 厥 逆 , 赤 丸 主 之 。
(厥逆有二義:1.陰陽氣不相順接(病機)2.手足逆冷者是也)
(論述寒飲厥逆證治)
(本方敘證脫減,但本方溫陽散寒,化飲降逆,如陰寒內盛,水飲上逆,證件四肢厥冷,腹痛嘔逆,頭眩心悸等證,當能取得療效。)
赤 丸 方 :
茯 苓 四 兩 烏 頭 二 兩 ( 炮 ) 半 夏 四 兩 ( 洗 ) 一方 用 桂 細 辛 一 兩 《 千 金 》 作 人參 上 四 味 , 末 之 , 內 真 朱(朱砂為衣,取其重鎮以降逆) 為 色 , 煉 蜜 丸 如 麻 子 大 ,先 食 酒 飲 下 三 丸 , 日 再 夜 一 服 ; 不 知 , 稍 增 之 , 以 知 為度 。(曹家達云:寒氣厥逆,此四逆湯證也。...,然湯證劑過而不留,可治新病,不可以治痼疾。...如麻子大則甚小,每服三丸,日再服夜一服,欲其緩以留中,使得漸拔病根也。)
(十八反認為烏頭與半夏反,不可同用,但本方兩藥並用,臨床亦未見不良反應,可能用量較小,且有蜜以制其毒,據患者云:服後腹中多有溫熱感。)
腹 痛 , 脈 弦 而 緊(弦中帶有緊數的脈象) , 弦 則 衛 氣 不 行 (弦脈之寒,自內而生), 即 惡 寒(陽虛不外達,皮毛失溫煦) , 緊 則不 欲 食(緊脈之寒自外而來,寒邪入內影響脾胃運化功能) , 邪 正 相 搏 , 即 為 寒 疝(疝有山的意思,因其發作時臍腹疼痛,高低不平故名疝,又其病因多寒,或犯寒則發,故名寒疝) 。
寒 疝 繞 臍 痛 (寒氣搏結不散), 若 發 則 白 汗 出 (白汗即魄汗,白、魄、薄古通用,有逼迫的意思,因劇痛而出的冷汗叫做白汗), 手 足 厥 冷 (陽氣不能達於四末), 其 脈 沉緊 者(由弦緊轉沉緊,疼痛更劇烈) , 大 烏 頭 煎 主 之 (下焦之藥味不宜多,多則氣不專)。
烏 頭 煎 方 :
烏 頭 大 者 五 枚 ( 熬 , 去 皮 , 不 ●咬 咀 ) 上 以 水 三 升 , 煮 取 一 升 , 去 滓 , 內 蜜 二 升 , 煎 令水 氣 盡 , 取 二 升 , 強 人 服 七 合 , 弱 人 服 五 合 。 不 差 , 明日 更 服 , 不 可 一 日 再 服 。(烏頭大辛大熱有毒,散沉寒痼冷而止疼痛。用蜜煎煮,令水盡則已成膏狀,烏頭氣味進入蜜中,變辛為甘,變急為緩,既能減輕藥毒,又可延長藥效。)
(用烏頭煎治療胃腸神經官能症,寒氣內結,陽氣不運,繞臍腹疼痛,寒涼疲勞即發,先以小劑量以消息之,烏頭用4.5克,黑豆、甘草代蜜,二劑後烏頭加至9克。---魏龍驤)
寒 疝 腹 中 痛 , 及 脅 痛 裡 急 者 (腹脇缺少氣的溫煦與血的濡養,則寒邪內凝,其痛屬虛,病勢輕緩,臨床上可見舌淡苔白,脈沉弦而澀), 當 歸 生 薑 羊 肉 湯 主之 。
當 歸 生 薑 羊 肉 湯 方 :
當 歸 三 兩 生 薑 五 兩 羊 肉 一 斤 上 三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取 三 升 , 溫 服 七 合 , 日 三服 。 若 寒 多 者 , 加 生 薑 成 一 斤 ; 痛 多 而 嘔 者 , 加 橘 皮 二兩 , 白 朮 一 兩 。 加 生 薑 者 , 亦 加 水 五 升 , 煮 取 三 升 二 合, 服 之 。寒 疝 腹 中 痛 , 逆 冷 , 手 足 不 仁(內寒) , 若 身 疼 痛(外寒) , 灸 刺諸 藥 不 能 治(言病勢之劇,套法不能得治) , 抵 當 烏 頭 桂 枝 湯 主 之 。
烏 頭 桂 枝 湯 方 :
烏 頭(多家認為約5枚) 上 一 味 , 以 蜜 二 斤 , 煎 減 半 , 去 滓 , 以 桂 枝 湯 五合 解 之 , 得 一 升 後 , 初 服 二 合 , 不 知 , 即 服 三 合 ; 又 不知 , 復 加 至 五 合 。 其 知 者 , 如 醉 狀 , 得 吐 者 , 為 中 病 。桂 枝 湯 方 :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芍 藥 三 兩 甘 草 二 兩 ( 炙 ) 生 薑 三 兩 大 棗 十 二 枚 上 五 味 , 銼 , 以 水 七 升 , 微 火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曹家達云:腹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視大烏頭煎一證,似是稍 緩,按傷寒論,凡身疼痛而無裡熱者,用麻黃湯以解表。兼裡證而欲使之外達者,則用桂枝湯以解肌。烏頭桂枝湯,用烏頭煎以回裡陽,附加桂枝湯以救表陽,亦蜜 2升煎減半者,煎去蜜之半而止。復減其半,而取桂枝湯半數相加,合得一升,而又僅服五合,不知,更服三合。又不知,更服五合。豈不慎之又慎,最後卻云,其 知者如醉狀。得吐者為中病。此非親驗者不能言。
蓋烏頭性同附子,服後遍身麻木,欲言不得,欲坐不得,欲臥不得。心中跳蕩不寧,神智沉冥,,如中酒狀。頃之,寒痰從口一湧而出,胸膈便舒,手足溫而身痛止 矣。服生附子者,往往有此見象,與與長女昭華,得以親試而識之。但昭華因痰飲服之,則嘔痰而癒。予以寒利服之,則大瀉而癒,要其麻最則一也。)
寒疝三方證之比較
方名 | 大烏頭煎 | 烏頭桂枝湯 | 當歸生薑羊肉湯 |
病機 | 寒氣內結,陽氣不行 | 內外具寒,表裡皆病 | 血虛內寒 |
主證 | 繞臍痛,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脈沉緊 | 腹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 | 腹痛及脇痛裡急 |
病性 | 裡寒 | 表裡皆寒 | 血虛而寒 |
治則 | 破積散寒止痛 | 調和營衛,袪寒止痛 | 養血散寒 |
其 脈 數 而 緊 , 乃 弦 (緊與弦相類,接主寒主痛。此「數」不是代表至數,是止脈的動勢有急迫之意,脈來繃急而緊束的,視為弦脈), 狀 如 弓 弦 , 按 之 不 移 。 脈 數弦 者 , 當 下 其 寒 ; 脈 緊 大 而 遲 者 (大為陽脈,緊為陰脈,陽中有陰,陽為陰遏之象,既寒且實,可用溫下法,大黃附子湯所主), 必 心 下 堅(心下堅大如盤,痞之意) ; 脈 大 而 緊者 , 陽 中 有 陰 , 可 下 之 。
(敘述寒實當下之脈證,但仍須脈證合參)
〔 附 方 〕
《 外 臺 ‧ 卷 七 》 烏 頭 湯 : 治 寒 疝 腹 中 絞 痛 , 賊 風 入攻 五 臟 , 拘 急 不 得 轉
側 , 發 作 有 時 , 使 人 陰 縮 , 手 足 厥 逆 。
(外臺烏頭湯方:烏頭15枚、芍藥4兩、甘草2兩,大棗十枚、老薑1斤,桂心6兩。本條較烏頭桂枝湯病情更重,如腹中絞痛,拘急不得轉側,生殖器向內縮入等,皆為陰寒凝斂收飲的危重症候,所以用量也較大。近人門純德氏曾用此方治療寒性脈管炎而疼痛難忍者,取得良好效果。)(但此方未載份量及煮服法,臨床宜審。)方見 上 。
《 外 臺 》 柴 胡 桂 枝 湯 : 治 心 腹 卒 中 痛 者 (表寒內傳少陽,氣血不通,肝膽失於疏泄,氣鬱化熱)。
柴 胡 四 兩 黃 芩 人 參 芍 藥 桂 枝 生 薑 各 一 兩半 甘 草 一 兩 半 夏 二 合 半 大 棗 六 枚 上 九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三 升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服 。(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提到: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罷者。柴胡桂枝湯為主治。故本方可用於外感性胸腹兩脇疼痛之證)
《 外 臺 》 走 馬 湯 (形容藥效急速如奔馬之勢): 治 中 惡(俗稱絞腸烏痧。有忽然撲倒,精神昏亂,顏面發黑,心腹痛,脹滿,大便不通等證) 心 痛 腹 脹 , 大 便 不 通 。
杏 仁 二 枚 巴 豆 二 枚 ( 去 皮 心 , 熬 ) 上 二 味 , 以 綿 纏 捶 令 碎 , 熱 湯 二 合 , 捻 取 白 汁 飲之 , 當 下 。 老 小 量 之 。 通 治 飛 尸 (病名,其並突然發作,迅速如飛,症狀是心腹刺痛,氣息喘急,脹滿,上衝心胸。)鬼 擊 病 (病名,指不正之氣突然襲擊人體,症狀是胸脇腹內絞急切痛,或兼見吐血、衄血、下血。如臍腹絞痛、上衝心胸脹悶的,則稱寒疝。)。(本證多由臭穢惡毒之氣,從口鼻直入心胸,致使腸胃氣機壅塞,故有心腹絞 痛,脹滿欲死的表現。法當急攻其邪,緩則氣機閉塞,預後不良。走馬湯中之巴豆峻烈溫通,故能破積攻堅,開通閉塞,左杏仁之苦溫,宣利肺與大腸之氣,使邪從 後陰一掃而盡。寒疝、乾霍亂有上述之證亦可一用。故本方是一種救急之劑。)
問 曰 : 人 病 有 宿 食 , 何 以 別 之 ? 師 曰 : 寸 口 脈 浮而 大 , 按 之 反 澀(宿食阻滯氣機之象,重按有力) , 尺 中 亦 微 而 澀 (非微弱之謂,乃沈滯不起之微,尺中重按不流利), 故 知 有 宿 食 , 大 承 氣湯 主 之 (脈經無此六字,依仲景金匱問答慣例具不開方,脈經為是)。
脈 數 而 滑 者 , 實 也(飲食不節,穀氣鬱滯腸胃,鬱而化熱,故脈見數象。宿食新停,胃腸氣機永滯不甚,實氣相搏,故脈來滑利) , 此 有 宿 食 , 下 之 愈 , 宜 大 承氣 湯 。
(宿食初停,腸胃穀氣盛則脈滑;病根深,胃腸氣滯不通,故脈澀)
下 利 不 欲 食 者 (食傷脾胃不能運化,惡聞食臭,雖利,未中食滯仍有未盡,若久病不宜用承氣湯), 有 宿 食 也 , 當 下 之 , 宜 大 承 氣 湯。
(胸脘痞悶,腹痛拒按,頻頻噯氣,泛泛欲吐或惡寒發熱,這些宿食所常見的症狀,金匱皆略而不言,而在最難辨別和容易懷疑的地方,如21條「澀」脈,23條「下利」,這些宿食的特書情況則提出討論。可見金匱的體例是降於特殊略於一般。於此又可以得一證明。)
大 承 氣 湯 方 : 見 前 痙 病 中 。
宿 食 在 上 脘 , 當 吐 之 , 宜 瓜 蒂 散 。
(考胃有三脘,如宿食在下脘,腹必滿痛而便祕,故當下之;若腹不滿痛而膈間滿痛,則為宿食在上脘,並在上焦,則宜吐去之為宜。)
(至於食停在中脘,既不宜吐,又不宜下的,可用消導法,如保和丸、平胃散之類)
瓜 蒂 散 方 :
瓜 蒂 一 分 ( 熬 黃 ) 赤 小 豆 一 分 ( 煮 ) 上 二 味 , 杵 為 散 , 以 香 豉 七 合 煮 取 汁 , 和 散 一 錢匕 , 溫 服 之 , 不 吐 者 少 加 之 , 以 快 吐 為 度 而 止 。 亡 血 及虛 者 , 不 可 與 之 。(瓜蒂雖有毒,然服後並不吸收,只刺激胃腸黏膜,故無中毒之患。唯服之過量,則引起急性胃腸炎,使吐利不止,故一次所服不得逾六分五厘云。採集之法,須於瓜蒂未熟時採之,新採味苦則良,若瓜熟而採,或陳久失味者不效。)
脈 緊 如 轉 索 無 常 者 , 有 宿 食 也
(浮緊知其有外感也;中取如轉索,即滑大之別名,之其有宿食也。)
(宿食脈緊,是食積氣壅,緊束脈道,乍緊乍疏,新病者多兼滑象,久病者多兼澀象;外感風寒脈緊,感受寒邪,寒性收引凝歛,脈道收縮拘急,緊象比較恆定,多與浮脈相兼或緊而帶弦。)
脈 緊 , 頭 痛 風 寒 , 腹 中 有 宿 食 不 化 也 。 一云 寸 口 脈 緊 。
(宿食和外感風寒都可以頭痛寒熱、脈緊。唯前者可伴吞酸、噯腐、食臭,以及痞滿腹痛等證,後者可兼身疼腰脊痛。)
實熱 | 病機:胃腸實熱,燥屎積於腸道。 證候:腹滿不減,按之痛,舌紅苔黃脈沉實。 治則:攻下 辯證與治療: 1.腹滿,發熱,飲食如故,脈浮數---厚朴七物湯表裡雙解。 2.按之心下滿痛---大柴胡湯和表攻裡。 3.痛而便祕---厚朴三物湯行氣除滿。 4.腹滿不減,減不足言---大承氣湯蕩滌實熱。 |
虛寒 | 病機:脾腎虛寒,氣滯不通。 證候:腹滿時減,按之不痛,舌淡苔白,脈微弦。 治則:溫補 辯證與治療: 1.腹中雷鳴切痛,胸脇逆滿,嘔吐----附子梗米湯溫中化濕。 2.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上衝皮起出見有投足上下,痛不可處盡---大建中湯溫中散寒。 |
寒實 | 病機:寒實內結,陽氣被鬱。 證候:脇下偏痛,發熱,便難,脈弦緊。 治則:溫下 辨證治療:---大黃附子湯溫下寒結 |
病機成因:陽虛寒盛。 | |
主證:發作性繞臍劇痛,汗出肢冷,脈沉緊。 | |
辨證與治療: 1.繞臍痛,發則白汗出,手足厥冷,脈沉弦---大烏頭湯散寒止痛。 2.腹中痛,及脇痛裡急---當歸生薑羊肉湯養血散寒 3.腹中痛,膩冷,手足不仁,身疼痛者,為表裡具寒---烏頭桂枝湯調和瑩營衛,散寒止痛。 4.四肢厥冷,腹痛嘔逆,頭眩心悸---赤丸溫散滌飲。 |
病機成因:飲食不節,停積腸胃,經宿不化。 | |
治則:宿實在上---當吐之;宿食在下---當下之;宿實在中---不宜吐、不一下,宜用消導法 | |
辨證與治療: 1.寸口脈浮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 2.脈數而滑。 3.下利不欲食。 以上證具在宜用大承氣湯攻下實積。 4.宿食在上脘,泛泛欲吐---瓜蒂散湧吐。 5.宿食在中---宜平胃散、保和丸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