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虛勞病脈證并治第六
(1.本篇論述血痹與虛勞兩病。由於這兩病均屬虛證,故合為一篇論述。2.血痹是由於衛氣營血不足,血行凝滯,以致身體麻木不仁的一種疾病。
3.虛勞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臟腑元氣虧損,精血不足的慢性衰弱及換的總稱。
4.醫宗金鑑說:虛者,陰陽、氣血、營衛、精神、骨髓 、津液不足是也。損者,外而皮、脈、肉、筋、骨;內而肺、心、肝、脾、腎消損是也;成勞者,謂虛損日久,留連不癒而成五勞、七傷、六極也。
5.本篇所論的虛勞,其證候有氣虛、血虛、氣血兩虛、陰虛、陽虛,而重點是論陰陽兩虛;在治療上雖有補氣、益血、溫陽、滋陰,而重點在調補脾腎。
6.本篇所論虛勞與後世所說的肺癆卻有所差別。)
問 曰 : 血 痹 病 從 何 得 之 ? 師 曰 : 夫 尊 榮 人 骨 弱 肌 膚 盛 , 重 困(因也,或言重困者。累困也) 疲 勞 汗 出 , 臥(脈經:[起臥]) 不 時 動 搖(因思慮或睡眠不佳) , 加 被 微 風 , 遂 得 之(脈經、千金有[形如風狀]四字) 。但 以 脈 自 微 澀 在 寸 口(黃樹曾的斷句) , 關 上 小 緊(微現緊象) , 宜 針 引 陽 氣 , 令 脈 和 緊 去 則 愈 (氣行則血行之意)。
(今釋認為[但以]以下,當是脈經家所沾注。蓋神經必賴體溫喣之,血液濡之,然後柔和而能致其用,今脈微澀,則是血循換澀滯也,寸口關上小緊,則是淺層動脈收縮,體溫不得隨血以達肌表也,脈變見於寸口關上者,其病在外,故為末梢知覺神經麻痺之候。凡官能性疾患,其實質無大變化者,針刺最易取效,故曰宜針引陽氣,陽氣謂官能,亦謂引達體溫也。)
(今釋引湯本氏之說:凡知覺神經之病,必因外傷或特種毒物之作用而起,其病非為自動的,常為被動的,......因此之故,治血痹當用桂枝茯苓丸或當歸芍藥散,驅逐瘀血水毒為主,除其真正病原,而知覺神經之病變如何,反可不問...)
血 痹 (感受風邪,邪入於血,血行不暢)陰 陽 俱 微(氣血營衛俱虛) , 寸 口 關 上 微 , 尺 中 小 緊(微現緊象) , 外 證 身 體 不 仁 , 如 風 痹 狀 , 黃 耆 桂 枝 五 物 湯 主 之 。
(如風痹狀是說明血痹的症狀以肌肉麻木不仁為主,或兼有輕微的酸痛,如像風痹的症狀,但是風痹以關節疼痛為主,或兼有關節腫脹游走等症。)
(教材,上條感邪較輕,脈只寸口微澀,關上小緊。本條虛的程度較重,受邪亦較深,所以[陰陽俱微]又[尺中小緊]。治以黃耆桂枝五物湯溫陽行痹,即是靈樞所說[陰陽形氣俱不足,勿取以針,而調以溫藥],但一般治療血痹採用針藥並投的方法)
(今釋認為,血痹者,末梢知覺神經麻痺也,多由血循環澀滯所致,病屬機能上之退行性變化,故與虛勞同科也)
黃 耆 桂 枝 五 物 湯 方 :(耆芍桂姜棗)
黃 耆 三 兩 芍 藥 三 兩 桂 枝 三 兩 生 薑 六 兩 大 棗十 二 枚 上 五 味 , 以 水 六 升 , 煮 取 二 升 , 溫 服 七 合 , 日 三服 , 一 方 有 人 參 。(尤怡說:黃耆桂枝五物湯和營之滯,助衛之行,亦針引陽氣之意。脈陰陽俱微,故不可針而可藥,即所謂陰陽形氣俱不足者,勿刺以針而調以甘藥也)
(今釋引丹波氏說:據桂枝湯法,生薑當用三兩,而多至六兩者何?生薑味辛,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藥中用之,不獨專於發散也。陸淵雷說,此方即桂枝湯,去甘草倍生薑,而君以黃耆也。桂枝湯取其調和營衛,黃耆取其驅除皮下組織之水毒,恢復皮膚之營養,生薑取其刺激腸黏膜,催促吸收而下降水毒,此治麻痺之由於營養障礙者也。)
夫 男 子 平 人 (非無病之人,而是難經所謂:脈病形不病之人,且非固定男人才有虛勞), 脈 大 為 勞 , 極 虛 亦 為 勞 。(脈大而無力乃陰虛陽浮;虛脈則輕按即軟,重按之無力,為陽氣虧損,經氣內傷)
(教材,本條的主要精神,在於指出虛勞病人的脈象,不論大或極虛,都與腎虧損關,...屬於真陰不足而虛陽外浮的脈,多大、或浮大、或芤;屬於元陽不足,脈體不充的脈多極虛、或沉遲脈緊。)
(今釋認為,凡慢性病,見營養不良,機能衰減之證者,古人統稱虛勞。)
男 子 面 色 薄 者(面色淡白而無華) , 主 渴( 陰血不足) 及 亡 血 , 卒 喘 悸 (稍一動作即突然氣喘心悸,乃腎不納氣), 脈 浮 者(浮而無力,陰血不足陽氣浮越於上) ,裡 虛 (氣血虛)也 。
(曹家達說:虛勞之喘,坐臥則略定,稍動則肩搖而息粗,是為卒然而喘,與汗出飲水之喘,痰飲之喘,靜處不能暫停者,固不同也。
虛勞之悸,略無驚恐,則坦坦如平人,若據梧沉思,忽然對座高聲,或凝神坐,忽見燈旁物影,不覺怦然大動,是為卒然而悸 ,與水氣凝心之悸,絕無間斷者,又不同也。)
男 子 脈 虛 沉 弦(無力) , 無 寒 熱(無惡寒發熱外感病;吳謙認為陰陽雖不足而不相乘也) , 短 氣 裡 急 , 小 便 不 利 (腎不化氣),面 色 白 , 時 目 瞑(通眩;或說病人畏光,時常要閉上眼睛) , 兼 衄(肝脾兩虛之候,上三症皆血不足引起) , 少 腹 滿 (腎不化氣,短氣裡急、小便不利及少腹滿皆是腎氣不化), 此 為 勞 使 之 然 。(氣血兩虛的虛勞症,亦有從陰陽兩虛而論述亦可參考)
(趙以德說,脈經云: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洒淅惡寒也;假令尺中脈微,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今三部同等,已非上入陷之候,則其無寒熱可知。)
(今釋認為,男子字又見消渴篇黃疸篇,蓋五勞六極男子為多,七傷又全是男子生殖器病,虛勞多標示男子者,殆以此也。)
(陰虛陽浮與陰虛火旺不同:
陰虛陽浮與虛陽上浮,或陰虛不能藏陽同義,其實質為陰陽兩虛,病機為陰虛陽無所附,是陰陽皆虛,失去維繫所致。
陰虛火旺與陰虛陽亢同義,陰虛火旺,其舌質多紅,脈多細數或弦數,小便短赤,大便乾燥等,陰虛陽浮則無此等現象,陰虛陽浮見脈浮大或虛弦,舌淡苔滑,溲清便堂等證。)
勞 之 為 病 , 其 脈 浮 大(無力) , 手 足 煩 (五心煩熱), 春 夏 劇(陰虛不能勝其陽) , 秋 冬 瘥, 陰 寒 精 自 出 (虛勞遺精,金鑑解陰寒為陰虛), 痠 削 不 能 行(膝痠消瘦,骨痿不能起於床) 。
(本條亦有認為是陽虛者,如吳考槃說:蓋脈浮大,虛陽外漏之脈也,手足煩,虛陽外擾之證也,惟其陽虛,故春夏天之陽盛,虛陽得助,欲與陰爭則劇。秋冬之陰盛,則陽不能與爭而反似瘥。惟其陽虛,故陰寒盛極,陽關不攝,而精自出,下焦虛冷,而酸削不行矣。......下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可以互證。)
(今釋從營養學新陳代謝的觀點來闡述陰虛生內熱見於P660)
男 子 脈 浮 弱(此處的弱作無力解,即浮而無力,為真陽不足) 而 澀(精血衰少) , 為 無 子 , 精 氣 清 冷(倒裝句應在[為無子]之前) 。 一作 冷 。
夫 失 精 家(常夢遺、滑精的人,先由相火妄動而夢遺,繼則不夢而滑精,久患遺精者,精液耗損太過,陰損及陽,下焦失卻陽氣的溫煦) 少 腹 弦 急 , 陰 頭 寒(前陰寒冷) , 目 眩 一作 目 眶 痛 , 髮 落(精血衰少) , 脈 極 虛 芤 遲 , 為 清 穀 、亡 血 , 失 精(可見於下利清穀、亡血及失精家,此為插筆)。 脈 得 諸 芤 動 微 緊(芤動,指芤脈,為陽脈;微緊,指虛弦之象,主虛寒,這兩種脈多見於陰陽兩虛之證) , 男 子 失 精 , 女 子 夢 交(陽失固攝,因走而不守;陰失涵養,則陽走而不歛,由於陰陽失去維繫,心腎不交,故而發生遺精或夢交) ,
桂 枝 加 龍 骨牡 蠣 湯 主 之 。
桂 枝 加 龍 骨 牡 蠣 湯 方 : 《 小 品 》云 : 虛 弱 浮 熱 汗 出 者 , 除 桂 , 加 白 薇 、 附 子 各 三 分 , 故曰 二 加 龍 骨 湯 。
桂 枝 芍 藥 生 薑 各 三 兩 甘 草 二 兩 大 棗 十 二枚 龍 骨 牡 蠣 各 三 兩
上 七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
(桂枝湯調和陰陽,龍牡潛鎮攝納。尤怡引徐氏云,桂枝湯外證得之能解肌去邪,內證得之能補虛調陰陽,龍牡收斂其浮越)
(本條主要說明同一疾病可以出現不同的脈象。如失精家既可見極虛或芤或遲之脈,亦可見芤動微緊之脈;反之,不同疾病又可見到相同的脈象,如亡血、下利、清榖的患者同樣可以見到及虛或芤遲的脈象。)
天 雄 散 方 :
天 雄 三 兩 ( 炮 ) 白 朮 八 兩 桂 枝 六 兩 龍 骨 三 兩 上 四 味 、 杵 為 散 , 酒 服 半 錢 匕 , 日 三 服 , 不 知 ,稍 增 之 。(<<方藥考>>此為補陽攝陰之方,治男子失精,腰膝冷痛。亦治滑精陽痿。孫思邈為天雄散治五勞七傷,陽痿不起衰損方)
(今釋,關於天雄之說明P665)
男 子 平 人(外表看起來無病但脈象已顯示有病) , 脈 虛 弱 細 微 者(從脈象論病機,臨床未必同時出現四脈) , 喜(善;經常) 盜 汗(先陰虛盜汗,衛氣入夜不能行於陰,以致營陰失去衛氣的固密而外洩,久則由陰虛及陽) 也 。
(本條盜汗屬於陰陽氣血皆虛,志芳可用桂枝加龍牡湯,或用[小品]的二加龍牡湯(上方去桂枝加白薇及附子)。如屬陰虛火旺的盜汗,脈見浮數或弦細,證見舌紅,心煩者,可用當歸六黃湯治療。)
人 年 五 六 十 , 其 病 脈 大 者(精氣內衰,虛陽外浮) , 痹 俠 背 行(脊柱兩旁有麻木感,屬於太陽經,陽氣者,精以養神,柔以養筋,開闔不得,寒氣從之,乃生大僂,故病痹夾背行) , 若 腸 鳴(脾胃衰弱不能運化水穀,陽氣外浮所以脈大) ,(或)馬 刀 俠 癭 者(由肝腎不足,陰虛火旺,痰血相搏所致,陰虛火旺故亦脈大) , 皆 為 勞 得 之 。
( 潘氏云:[馬刀],蛤蠣之屬,癰形似之。俠纓(癭)者發於結纓之處,大迎之下項側也,一在腋,一在頸,常相連絡,故俗名癧串,故馬刀俠癭就是瘰癧。淋巴腺炎)
(教材,人到了五六十歲,往往因為精氣內衰(六八陽衰於上,七八肝氣衰,八八天癸竭...),虛陽外浮,可以見到脈大,又因氣血不足,不能濡養筋骨,故背部時有麻痺感,這是衰老現象,不能與勞病相提並論。
如脈大見於腸鳴證,或見於馬刀俠癭證,則屬於勞病。 )
(李金庸說,皆勞傷脾腎,治風動火升痰凝,亦虛勞病之常見者)
(今釋認為,馬刀挾纓,即頸部腋部之淋巴腺結核病,患者多係少壯之人,此云人年五六十,未核。腸鳴殆指結核性腸炎,否則不得屬虛勞也,痹挟背行,則因衰老,雖是虛不必是勞。又淋巴腺病靈樞以為足少陽所生病,足少陽膽經,與手少陽三焦經為表裡,此一三焦即淋巴系之一證。)
脈 沉 小 遲(沉取細小而且遲) , 名 脫 氣(陽氣虛衰,吳謙說,脫氣者,謂胸中大氣虛少,不充氣息所用,故疾行喘喝也) , 其 人 疾 行 則 喘 喝(氣喘有聲,腎不納氣,稍微勞動即張口氣喘) 手 足 逆 寒 ,腹 滿 , 甚 則 溏 泄 (今釋認為,當是腸膜之結核病)、 食 不 消 化 也(脾陽衰弱) 。
(教材認為,腎陽虛則生機衰頹,脾陽虛則營養缺乏,是一種不易恢復的虛勞證。以腎病為本,脾病為標,故應先補腎後補脾;...虛勞後期,脾腎症狀往往先後出現,前人主張治本證用理中湯加附子)
脈 弦 而 大 , 弦 則 為 減 , 大 則 為 芤 , 減 則 為 寒 , 芤 則 為 虛 , 虛 寒 相 搏 , 此 名 為 革 。 婦 人 則 半 產 漏 下 (非月經期間下血,淋漓不斷), 男 子則 亡 血 失 精 。
(教材認為,革脈包括弦大兩象,弦脈按之不移,而革脈的弦重按則減;大脈是洪大有力,但革脈之大,是大而中空,類似芤象。
重按減弱的革脈主寒;大而中空的脈象主虛,這兩種脈象相合為革脈,所以說虛寒相搏,此名為革,主精血虧損。形成革脈的機理,主要是由於陰氣大傷,虛陽外浮所致,所以革脈芤中帶弦。本段以虛寒二字說明病機,提示採取溫補的治法。在治法上,就應該益氣生血,補陽攝陰,才合乎陽生陰長的道理)
(曹家達說:脈弦為陽氣衰,脈大而芤為陰氣奪,陽衰則中寒,陰奪則裡虛,兩脈並見名約革,浮陽不降,則陽不攝陰,陰不抱陽,則精血寒陷。此條見婦人雜病篇,治婦人半產露下則有旋覆花湯,而南子亡血失精獨無方治,而補陽攝陰之法,要以天雄散為最勝,天雄以溫下寒,龍骨以鎮浮陽,白朮、桂枝以扶中氣,而崁離交濟矣。)
(臨床所見,革脈多出現於大失血之後,因為陽氣未亡,尚有再生能力,如果此時脈兼沉細無力,則陽氣已經消沉,陰亦無法後繼,病情將趨惡化。如大出血之後,弦大中空的脈象不能逐漸平復,這是陰虛陽亢的現象,勢必陽愈亢陰愈虧,結果導致陰竭陽亡而死。)
(今釋認為,凡仲景書中言脈諸條,以[則為]二字遞接者,多不甚可解,蓋皆叔和之徒所附益矣。)
(今釋認為,故失血後始則脈弦,繼則脈芤,為必然之步驟..見P667)
虛 勞 裡 急(腹部攣急感,按之不硬) , 悸 、 衄 , 腹 中 痛 , 夢 失 精 , 四 肢 痠 疼, 手 足 煩 熱 , 咽 乾 口 燥 , 小 建 中 湯 主 之 。
(當陰陽兩虛時,就出現寒熱錯雜之證,如陰虛生熱則衂血,手足煩熱,咽乾口燥;陽虛生寒則 裡急、腹中痛。心陰不足則心悸,腎虛陰不能內守,則夢遺失精,氣血虛衰不能營養四肢,則四肢酸疼。這些都是陰陽失調的現象。)
( 陰陽兩虛,補陽則傷陰,滋陰則傷陽,故用小建中湯調補脾胃,生化氣血以協調陰陽。尤怡說[欲求陰陽之和者,必於中氣,求中氣之立者,必以建中也],當陰陽協調之後,偏寒偏熱的症狀就可以消失。)
(小建中湯證雖是寒熱錯雜,陰陽兩虛之證,但其症狀表現卻偏於陽虛,如陰虛衂血、煩熱、口乾、咽燥,舌絳苔少脈象細數,用之當慎重。)
小 建 中 湯 方 :
桂 枝 三 兩 ( 去 皮 ) 甘 草 三 兩 ( 炙 ) 大 棗 十 二 枚 芍 藥 六 兩 生 薑 三 兩 膠 飴 一 升 上 六 味 , 以 水 七 升 , 煮 取 三 升 , 去 滓 , 內 膠 飴 ,更 上 微 火 消 解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嘔家 不 可 用 建 中 湯 , 以 甜 故 也 。(教材認為,小建中湯的組成,是取甘溫與酸甘合用的方劑,雖以甘溫為主,但因酸甘可以化陰,甘溫可以助陽,故其作用能平調陰陽。靈樞終始篇說:陰陽俱不足,補陽則陰竭,瀉陰則陽脫,如是者可將以甘藥。此即本證治法之依據。方中用甘草、大棗、膠飴之甘溫建中而緩急;桂姜之辛溫以通調衛氣;重用芍藥之酸甘,滋陰斂營,目的在於建立中氣,調補脾胃。)
(今釋引千金卷十九補腎門說: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治之以小建中湯,肘後加黃耆、人參各2兩名黃耆建中湯。)
虛 勞 裡 急(裡虛脈急,腹中當引痛) 、 諸 不 足(泛指一切虛損疾患) , 黃 耆 建 中 湯 主 之 。 於小 建 中 湯 內 加 黃 耆 一 兩 半 , 餘 依 上 法 , 氣 短 胸 滿 者 加 生薑 ; 腹 滿 者 去 棗 , 加 茯 苓 一 兩 半 ; 及 療 肺 虛 損 不 足 , 補氣 加 半 夏 三 兩 。(加半夏在於燥濕化痰非真能補肺氣;徐彬認為飲氣滯陽,故生姜以宣之,腹滿去棗加茯苓,蠲飲而正脾氣也,氣不順加半夏卻逆即所以補正也)
(諸不足,泛指一切氣血陰陽皆不足,但本條的陰陽兩虛仍以氣虛為主,因此在症狀上尚有表裡內外不足的表現,如少氣,自汗,盜汗,身重或不仁,惡風(寒),脈虛等症狀。本方補中氣緩急迫的功效優於小建中湯,但兩方都是培後天以養先天)
(教材說,黃耆建中湯臨床常用於胃脘痛,病機屬於脾胃虛寒者,其症狀多面黃肌瘦,飲食減少,脘痛綿綿,得食則輕,喜溫喜熱,舌質淡,舌苔薄白,用黃耆建中湯溫中補氣,療效較好。)
(教材引用中醫雜誌報導,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以秦伯未先生 報導過的黃耆建中湯為基本方劑(黃耆、白芍、桂枝、甘草、炮姜炭)。主要證候:胃痛日久,痛處喜按,飢餓則痛,得食則減,喜熱畏涼,舌苔薄白,脈虛而緩。
如有肝胃不和之兼症:吐酸、噫氣、嘔逆、脹滿等,則略加味,每日服一劑,煎成400ML,分早晚兩次服,症狀減輕後,改用建中散(本方+烏賊骨、煅瓦楞、川鍊子配成散劑)鞏固療效。)
(今釋引方輿輗說:小建中湯,古聖治虛勞之大方也,然今試用之,病者則覺上逆、熱悶、中滿,予嘗疑焉,今ˋ日廣蒐名家書論,使得其故,蓋古所謂虛勞者,虛寒之證,後是所謂虛勞者,火動之證,名雖同,實相反。淺田宗柏說,古所謂虛勞者,皆是裡虛不足之證,與今之勞嗽吐血之證相反,誤治必斃....)
虛 勞 腰 痛(腎病的主證) , 少 腹 拘 急 , 小 便 不 利 者 , 八 味 腎 氣 丸主 之 。 方 見 腳 氣 中 。
腎 氣 丸 方 :
乾 地 黃 八 兩 山 藥 山 茱 萸 各 四 兩 澤 瀉 牡 丹 皮 茯 苓 各 三 兩 桂 枝(桂枝通陽,肉桂則引火歸原) 附 子 ( 炮 ) 各 一 兩 上 八 味 末 之 , 煉 蜜 和 丸 梧 子 大 , 酒 下 十 五 丸 , 加至 二 十 五 丸 , 日 再 服 。(尤怡說:八味腎氣丸補陰之虛,可以生氣,助陽之弱,可以化水。本方為陰陽並補之劑,腎陽為陰中之陽,補腎陽必於陰中求陽,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
(腎氣丸治虛勞腰痛,肢冷,少腹拘急 ,小便不利,或小便頻數,遺尿,浮腫,消渴,痰飲,咳嗽氣喘等病,屬於腎氣不足者,皆可隨證選用。)
( 教材說,腎陽為陰中之陽,命火為水中之火,故欲補腎陽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
(教材說,小建中湯和黃耆建中湯的[裡急]是在[大腹],八味腎氣丸的[拘急]是在[少腹],此外,凡虛勞病涉及肝腎的,病變部位多在[少腹]。)
(柯琴說,欲暖脾胃之陽,必先溫命門之火,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生火,即生腎氣也,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知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不足者溫之以氣,則脾胃因虛寒而致病者,固痊,即虛火不歸其源者,亦納氣而歸封蟄之本。)
(今釋引千金十九卷補腎門:八味腎氣丸,治虛勞不足,大渴欲飲水....此方同金匱為桂(用桂心)附(各2兩)多一兩....注云:仲景云:長服去附子,加五味子。姚公云:加五味子三兩,蓯蓉四兩。張文仲曰:五味子、蓯蓉各四兩。)
(天問按,小便不利、夜多漩尿皆可用,皆腎虛之證)
虛 勞 諸 不 足 , 風 氣(泛指病邪) 百 疾 , 薯 蕷 丸 主 之 。
(風氣泛指病邪,風為百病之長,侵入人體能引起多種疾病)
(與前條比,本條除了氣血陰陽不足外,上兼受外邪,以致出現各種虛損兼夾外邪的病證,其範圍廣泛)
(前人云:上損過胃,下損過脾,皆不可治。故本方以調補脾胃為主 :薯蕷、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等補脾胃;並以薯蕷、甘草為主藥;又用麴與豆卷作為輔助藥,寓消於補,使補不礙胃,振奮生化之源;歸、地、芎、芍、麥冬、阿膠滋陰養血,與補氣藥相配伍,則氣血並調,氣旺則血生;至於桂、柴、風、蘞,用於升陽達表,驅除風氣;杏仁、桔梗升降氣機;大棗養胃生金;酒服以助藥勢。後世的補中益氣湯淵源於此。)
(岳美中認為薯蕷丸是治療老年人虛損的主方)
(李東垣每於補藥上加風藥,有助於防止補藥呆膩,助胃氣舒展、胃氣升發,防止滋補藥的副作用。)
(徐彬說,不知虛勞證,多以兼風氣者,正不可著意治風氣,固仲景以四軍、四物養其氣血,麥冬、阿膠、乾薑、大棗補其肺胃,而以桔梗、杏仁開提肺氣,桂枝行陽,防風運脾,神麴開鬱,黃卷益胃,柴胡升少陽之氣,白斂化入營之風,雖由風氣,未嘗專治之,為正氣運而風氣自去也。然薯蕷最多,且以此為湯名,取其不寒不熱,不燥不滑,脾腎兼宜,固以為君,則諸藥皆相助為理爾。)
(王雪華經驗:治久風頭痛入絡,取本方水煎服,但易復發者,加入通絡之品如全蠍、僵蠶等)
薯 蕷 丸 方 :
薯 蕷 三 十 分 當 歸 桂 枝 条 乾 地 黃 豆 黃 卷 各十 分 甘 草 二 十 八 分 人 參 七 分 芎 藭 芍 藥 白 朮 麥門 冬 杏 仁 各 六 分 柴 胡 桔 梗 茯 苓 各 五 分 阿 膠 七分 乾 薑 三 分 白 斂 二 分 防 風 六 分 大 棗 百 枚 為 膏 上 二 十 一 味 , 末 之 , 煉 蜜 和 丸 , 如 彈 子 大 , 空 腹酒 服 一 丸 , 一 百 丸 為 劑 。虛 勞 虛 煩(心中擾亂,鬱而不寧。由津液去多,五內枯燥,或榮血不足,陽盛陰微所致) 不 得 眠 , 酸 棗 仁 湯 主 之 。(今釋,深師有生薑二兩)
(尤怡說:人寤則魂寄於目,寐則魂藏於肝,肝氣不榮則魂不得藏,魂不得藏,故不得眠。)
(肝陰虛則生內熱,虛熱內擾心神,則虛煩不寧;又心主藏神,心神被擾,神難守舍,亦不能寐)
(酸棗仁與甘草酸甘化陰養肝歛浮陽 ,知母清虛煩滋肝燥,川芎疏達肝臟氣血,茯苓安神寧心)
(教材說,傷寒論虛煩不得眠,卻用梔子豉湯,與本條不同,其病機為外感傷寒,餘熱未盡,熱擾心神所致,其症狀除虛煩不得眠外,尚有[反覆顛倒,心中懊憹]症狀。)
(今釋,千金桂枝作桂心,阿膠作鹿角膠,又有黃芩共22味;外台有大薯蕷丸P675;陸淵雷認為,薯蕷丸蓋主虛損,而兼運動神經營養神經之病證,如後世回天再造丸之意,故云風氣百疾。)
(今釋認為,虛煩不得眠,亦神經衰弱之一種證候,人之睡眠,需血液流向下部,使腦部比較的貧血,方能如寐,所以人臥則血歸於肝也。病虛勞者,因營養不足而神經衰弱,於是神經常欲攝血以自養,雖睡眠時,腦部仍見虛性充血,故虛煩不得眠。...古人凡神經症狀,謂之肝病,神經虛性興奮所引起之充血,謂之膽火,酸棗仁能平其虛性充血;千金及千金一有酸棗仁湯、大酸棗仁湯藥味略有出入P678)
(今釋引方輿輗說,酸棗仁湯,治虛勞煩悸不眠者,煩悸,金匱原作虛煩,金從千金方改之。湯本氏云,此方證腹診有心尖心下之虛悸,...此方為收斂神經強壯藥,無論不眠多眠及其他,苟屬神經證而屬於虛證,須收斂者,悉主之)
酸 棗 仁 湯 方 :
酸 棗 仁 二 升 甘 草 一 兩 知 母 二 兩 茯 苓 二 兩 芎藭 二 兩 深 師 有 生 薑 二 兩 上 五 味 , 以 水 八 升 , 煮 酸 棗 仁 , 得 六 升 , 內 諸 藥, 煮 取 三 升 , 分 溫 三 服 。五 勞 虛 極 羸 瘦(五勞七傷導致人體虛損發展到嚴重程度,形體消瘦失去榮養) , 腹 滿(病人自覺,因腹中有瘀停留,重則結聚成塊,病人自覺腹中滿脹不舒) 不 能 飲 食 (脾胃運化失常), 食 傷 、 憂 傷 、 飲傷 、 房 室 傷 、 飢 傷 、 勞 傷 、 經 絡 營 衛 氣 傷 (營衛氣血的運行受到影響,瘀血停留), 內 有 乾 血 ,肌 膚 甲 錯(粗糙如麟甲狀) , 兩 目 黯 黑(1.百眼球成青暗色2.病人自覺視物暗黑不清,為瘀血內停症狀) , 緩 中 補 虛 , 大 黃 蟅 蟲 丸 主 之 。
(大黃、蟅蟲 、水蛭、蠐螬、乾漆活血化瘀;芍藥、地黃養血補虛;杏仁理氣;黃芩清熱;甘草、白蜜益氣和中。)
(緩中補虛,取其攻補兼施,峻劑丸服,意在緩攻,達到扶正不留瘀,祛瘀不傷正的作用。程林說:乾血去則邪除正旺,是以謂緩中補虛。)
(大黃蟅蟲丸的症狀除了條文所述,尚有腹脅脹滿,按之有痞塊(疼),面黃消瘦,兩眼呈青黯色,舌旁或舌上有瘀點,肌膚甲錯 ,脈來澀中帶弦。臨床多用於久病肝脾腫大,子宮肌瘤,以及婦人經閉等證。)
(今釋認為,干血者,血管中形成之血栓,體內出血所凝結之血餅,以及因病而凝結於組織中之血成分,皆是。...肝硬化為難治之病,若於早期用此方,有可救者;引中川故氏云,神仙病(謂不食也,日本俗名),世未有得其治者.....遂知瘀血,與大黃蟅蟲丸,大得奇效。)
大 黃 蟅 蟲 丸 方 :
大 黃 十 分 ( 蒸 ) 黃 芩 二 兩 甘 草 三 兩 桃 仁 一 升 杏 仁 一 升 芍 藥 四 兩 乾 地 黃 十 兩 乾 漆 一 兩 虻 蟲一 升 水 蛭 百 枚 蠐 螬 一 升 蟅 蟲 半 升 上 十 二 味 , 末 之 , 煉 蜜 和 丸 小 豆 大 , 酒 飲 服 五 丸, 日 三 服 。(陝西新醫藥提到,用大黃蟅蟲丸治療肝硬化取得一定療效,27例患者中,顯著進步肝功能恢復者11例,肝功能有改善者16例。)
〔 附 方 〕
《 千 金 翼 》 炙 甘 草 湯 一 云 復 脈 湯 :治 虛 勞 不 足 、 汗 出 而 悶(陽氣虛,衛外不固,心氣不暢) , 脈 結 悸(陽虛陰血不足;脈結為營氣不行,悸則血虧而心失所養) , 行 動 如 常 , 不 出 百 日, 危 急 者 十 一 日 死 。甘 草 四 兩 ( 炙 ) 桂 枝 生 薑 各 三 兩 麥 門 冬 半升 麻 仁 半 升 人 參 阿 膠 各 二 兩 大 棗 三 十 枚 生 地黃 一 斤
上 九 味 , 以 酒 七 升 , 水 八 升 , 先 煮 八 味 , 取 三 升, 去 滓 , 內 膠 消 盡 , 溫 服 一 升 , 日 三 服 。
(炙甘草湯滋陰要大於補氣藥用於補心體;酒水相煎久煎 能減冬地之滋膩,姜桂能助陰藥化氣。凡心之氣陰兩虛極各種心律不整本方為主方。)
(柯琴說:地黃、麥冬藥雖甘而氣則寒,非發陳蕃秀之品,必得人蔘、桂枝以通脈,生薑、大棗以和營衛,阿膠補血、酸棗安神(原方無),甘草之緩不使速下,清酒之猛捷於上行,內外調和,悸可寧而脈可復也。久煎之則氣不峻,此虛家用灸之法。且地黃、麥冬得酒良)
(王雪華說:虛不受補應用黨蔘;氣陰兩虛用太子參或西洋蔘)
(今釋,陸淵雷說,脈結有因於瘀血者,則非復脈湯所主矣,然常遇心臟代償性肥大者,其人心悸而脈不結,投此湯,初服小效,累服即不效,卒以不治,表而出之,以識我過,且明此湯可以治心肌衰弱,不可以治瓣膜病也。)
《 肘 後 》 獺 肝 散 : 治 冷 勞(寒性虛勞證) , 又 主 鬼 疰(同注,一人死,一人復得,交相移易,交相灌注,因其病邪隱僻難見,似有鬼邪作祟,故名鬼注) 一 門 相 染 。
獺 肝 一 具(獺肝,肝溫有毒,治鬼注)
炙 乾 末 之 , 水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教材,丹波元簡引用<<肘後>>無治冷勞之文,云,屍注鬼注者......大略令人寒熱沉沉嘿嘿,不的知其所苦,而無處不惡,累年積月,漸就頓滯,以至於死,後復注易旁人,乃至滅門,覺如此候者,宜急療之。)
(今釋引牛山活套云:骨蒸勞瘵之症,煎獺肝服之,或將獺肉用豆醬湯煮食,亦佳。啟益常用之,多奏效,秘方也。)
(陸淵雷認為,晚近至惡性貧血病,令病人多食哺乳動物之肝臟,大得治效,...蓋哺乳動物之肝腎,含維生素甚多,獺肝治屍注鬼疰,亦維生素之功用。附方[炙乾]<<肘後>>作陰乾,<<別錄>>云燒灰服,殆不可從。)
1.補益脾腎,是虛勞的治本之法,仲景治療虛勞時,補脾重於補腎,治法上重視甘溫扶陽。
2.簡表
2-1心腎陽虛---少腹弦急 ,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肝溫浮陽、當鎮攝澀精,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2-2陰陽兩虛---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痠痛,手足煩熱,口乾咽燥,當調協陰陽建立中氣,小建中湯或黃耆建中湯
2-3虛勞諸不足---見陰陽氣血諸不足的症狀,當調補脾胃,薯蕷丸
2-4陰虛火旺---虛勞虛煩不眠,當養陰寧心,酸棗仁湯
2-5腎陽不足---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當溫腎化氣 ,腎氣丸
2-6瘀血內停---羸瘦腹滿,不能飲食,肌膚甲錯,兩目黯黑,當緩中補虛,活血化瘀,大黃蟅蟲丸
內經關於虛證的論述p1815(192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