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 渴 小 便 利 淋 病 脈 證 并 治 第 十 三
厥 陰 之 為 病 , 消 渴 氣 上 衝 心 (內熱在上、肝氣上逆), 心 中 疼 熱 , 飢 而 不 欲食(肝木乘胃,客熱(客熱,指因胃虛而外來之邪熱,故是虛熱)不消食) , 食 即 吐 (蛔,胃熱腸寒而有蛔蟲,蛔蟲聞食臭而妄動), 下 之 不 肯 止(重傷脾胃,上熱未去,下寒轉盛,泄瀉不止) 。(熱病的消渴症,勢急而暴渴多飲;雜病的消渴症,是緩乃積漸而成)
(厥陰病消渴症,不可用下法,屬於熱病,非是雜病之消渴病。烏梅丸主之,文見傷寒論)
寸 口 脈 浮 而 遲 (浮而無力,乃陽氣虛浮虛也;遲,非裡寒,是勞傷陰血,血脈不充), 浮 即 為 虛 , 遲 即 為 勞 ; 虛 則 衛 氣不 足 , 勞 則 營 氣 竭 。(上消形成的機理)(金鑑和源候皆認為此條當在[虛勞]並篇錯簡於此)
跗 陽 脈 浮 而 數(浮乃胃氣亢盛,數則為熱,主胃熱有餘) , 浮 即 為 氣 , 數 即 消 穀 而 大 堅 (大便堅), 氣 盛 則 溲 數 (小便數), 溲 數 即 堅 ,(火盛迫使水津偏滲膀胱腸道失潤,脾約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水津直驅膀胱) 堅 數 相 搏 , 即 為 消渴 。(中消病的病機與證候)
男 子(也含女子) 消 渴 , 小 便 反 多 , 以 飲 一 斗 , 小 便 一 斗(命門火衰不能蒸騰津液以上潤,故雖渴飲無度,亦尿頻無制) , 腎氣 丸 主 之 。 (腎陽虛下消證治)
脈 浮 (浮緊), 小 便 不 利(寒邪入府膀胱氣化受阻) , 微 熱(發熱少惡寒多) 消 渴 者(下焦蓄水,氣化不利,津液不能上承,渴而飲水不多,部分表邪未解) , 宜 利 小 便 發 汗 ,五 苓 散 主 之 。 方 見 上 。
渴 欲 飲 水 , 水 入 則 吐 者(蓄水過多干胃,胃氣失和,其人必小便不利,表邪已解) , 名 曰 水 逆 , 五 苓 散 主 之。 方 見 上
渴 欲 飲 水 不 止 者 , 文 蛤 散 主 之 。(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此病是指熱病引起的口渴症,不是雜病的消渴證)
(渴欲飲水不止因腎陰虛不能制上炎之火,心移熱於肺,則肺燥陰傷,故渴與飲水,水入不能消其熱,而反為燥熱所消,以致飲水不止。)
(文蛤鹹寒,益水潤燥而導心熱下行,則津生渴止。文蛤,即花蛤。)
文 蛤 散 方 :
文 蛤 五 兩 上 一 味 , 杵 為 散 , 以 沸 湯 五 合 , 和 服 方 寸 匕 。淋 之 為 病 , 小 便 如 粟 狀(細單沙如粟也,即石淋) , 小 腹 弦 急 , 痛 引 臍 中 。
(病源: 淋之為病,由腎虛膀胱熱也,熱邪煎熬膀胱水府,日久凝聚成石,或停於腎臟,或阻塞尿道,或滯於胞宮,無論在何部位,只要是尿道區間,均令小便排出不暢,而淋瀝澀痛,或尿出有粟狀結石。由於熱結氣滯少腹,故見拘急疼痛牽引臍中。)
跗 陽 脈 數 , 胃 中 有 熱 , 即 消 穀 引 食(一作飲) , 大 便 必 堅 ,小 便 即 數 。
(胃熱盛而脾約,脾約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大腸失於濡潤,水液直驅膀胱,故小便即數,大便必堅 。小便頻數,津液偏滲,腸失濡潤,大便更堅,熱不下瀉,胃熱愈盛,消穀引飲愈劇,於是,形成消渴病的惡性病理循環。)
淋 家(淋病日久) 不 可 發 汗(因腎陰虛而膀胱濕熱,若感外邪不渴發汗,以免更傷陰,應養陰滋津、清熱通淋、兼解表邪。) , 發 汗 則 必 便 血 。
小 便 不 利 者 , 有 水 氣 , 其 人 若(一作苦) 渴 , 栝 蔞 瞿 麥 丸 主之 。
(腎陽不足不能化氣於膀胱故小便不利,水無出路故內停,不能蒸騰津液上潮於口,而致上焦燥熱,故其人若渴,證屬下寒上燥,治宜潤燥生津,溫腎化氣。)
栝 蔞 瞿 麥 丸 方 :
栝 蔞 根 二 兩 茯 苓 三 兩 薯 蕷 三 兩 附 子 一 枚 ( 炮) 瞿 麥 一 兩 上 五 味 , 末 之 , 煉 蜜 丸 梧 子 大 , 飲 服 三 丸 , 日 三服 ; 不 知(南楚病癒謂之知) 。 增 至 七 八 丸 , 以 小 便 利 , 腹 中 溫(表示腰腹有寒冷感,及水氣內停的腰以下腫,服上藥後小便通利,少腹溫暖,方為諸證解除,可證明附子為主藥) 為 知 。小 便 不 利 , 蒲 灰 散 主 之 ; 滑 石 白 魚 散 , 茯 苓 戎 鹽湯 并 主 之 。(敘證不明,只能從方測證)
(醫學綱目認為蒲灰恐是蒲黃粉,本經:蒲黃治心腹膀胱寒熱,利小便,止血消瘀,蒲灰以蒲黃之質似灰也,非炒成灰也,蒲黃破血消腫生用,補血止血炒用,蒲黃功在涼血消瘀,通利小便 ;滑石能通利九竅,去濕熱,二藥合用,具有涼血化瘀,泄熱利濕之功。故本方所治小便不利,是由濕熱下注,深入膀胱血分,濕熱瘀結,阻遏膀胱氣化不行所引起。臨床應以小便不利,或短赤,或有血尿,溲時莖中艱澀疼痛如刺,少腹拘急,痛引臍中則為是,由於瘀血與出血並見,故方中蒲黃當生、炒並用。)
蒲 灰 散 方 :
蒲 灰 七 分 滑 石 三 分 上 二 味 , 杵 為 散 , 飲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滑 石 白 魚 散 方 :
滑 石 二 分 亂 髮 二 分 〔 燒 〕 白 魚 三 分 上 三 味 , 杵 為 散 , 飲 服 方 寸 匕 , 日 三 服 。(白魚即衣魚,又名蠹魚,具有消瘀行血利小便之功;亂髮燒存性名血餘炭,具有止血消瘀利小便的功能,三藥相伍,可涼血化瘀清熱利濕,對於濕熱下注深入膀胱血分,濕熱瘀結,阻礙膀胱氣化不利 ,並迫血妄行所引起的,證見小便不利,尿血,溲時莖中疼痛,及少腹脹痛,後世稱為血淋者,均可用本方治療。)
茯 苓 戎 鹽 湯 方 :
茯 苓 半 斤 白 朮 二 兩 戎 鹽 彈 丸 大 一 枚 (西醫認為腎臟病不渴用鹽) 上 三 味(戎鹽即青鹽,鹹寒入腎,潤下滲利 ,補腎益精,能滋腎清熱利尿,茯苓、白朮健脾利濕,三味合用,可益腎清熱,健脾利濕,對於中焦脾虛濕盛,下焦腎虛有熱,膀胱氣化受阻的小便不利,莖中輕微刺痛,或尿後餘瀝不盡,或少量尿血,或白濁,均可用之。曹穎甫所謂膏淋、血淋、阻塞水道通治方。)
渴 欲 飲 水 , 口 乾 舌 燥 者 , 白 虎 加 人 參 湯 主 之 。 方見 中 暍 中 。
( 人參可用黨蔘或西洋蔘代替。可佐沙參、麥冬、生地、石斛、花粉、玉竹之類。)
(程鐘齡說:大抵治上消者,宜潤其肺兼清其胃,上消清胃者,使胃火不得傷肺也)
脈 浮 發 熱 , 渴 欲 飲 水 , 小 便 不 利 者 , 豬 苓 湯 主 之。
(脈浮發熱,並非病邪在表,而是由於客熱在肺引起。肺熱鬱蒸於皮毛,所以脈浮之中應兼數象,肺熱達於外,但與外邪無關,故發熱不惡寒。肺熱傷津,則渴欲飲水,肺傷上源不清,不能通條水道下輸膀胱,因而小便不利。水邪內停與熱互結,鬱熱進而傷陰,因病在肺而不在膀胱,故宜滋陰潤燥,利水除熱。)
(因脈浮發熱非由外邪,小便不利非由膀胱氣化不利,乃肺部熱鬱傷陰,故於五苓散中去桂枝、白朮加滑石、阿膠而成。)
(心典說:按渴欲飲水,本文共有五條,而脈浮發熱,小便不利者,一用五苓,為其水與熱結故也;一用豬苓,為其水與熱結而陰氣復傷也。其水入則吐者,亦用五苓,為其熱消而水停也。渴不止者,則用文蛤,為其水消而熱在也。)
(唐宗海說:五苓散證,發於膀胱,膀胱之陽不能化水。故先小便不利,次乃隨太陽而見於表為熱,水既停則津不升,故最後乃見消渴之證。是先病膀胱之水,而後見熱渴,但當溫膀胱寒水為主,故用桂枝也。此節豬苓湯證,是證發於肺經,肺主皮毛,而先病發熱,是肺有熱也。肺熱津不布,故渴欲飲水,故渴欲飲水。外熱上渴,肺既受傷,不能通調水道,因而水道不利,事先病肺之虛熱也。但當滋之虛熱為主,故用膠與滑石,...五苓散之浮,應太陽主表之義也;豬苓湯之浮,應肺主皮毛之義也。)
(五苓散病變在膀胱,下焦蓄水引起,當有少腹脹滿;豬苓湯病變在肺,上焦蓄水所致,當有咳喘胸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