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芩清膽湯之組方精義
蒿芩清膽湯
代表方劑,《通俗傷寒論》的蒿芩清膽湯。這個方劑怎麽來的?是從溫膽湯和小柴胡湯,兩個方劑合方化裁而來。化裁得非常好。他用了小柴胡湯的君藥,但是沒用全藥,沒全部用,換了一下。用了溫膽湯的大部,也稍微地換了一下。這方劑就非常好使。針對濕熱鬱阻少陽,又有痰阻氣機的。
咱們先復習一下溫膽湯。方名叫溫膽,請問,這個方劑是給膽升溫還是降溫?它治療的是膽的寒証還是熱証?沒見過膽的寒証吧?先看看這方劑。
半夏 陳皮 茯苓 甘草 枳實 竹茹
半夏、陳皮辛溫,茯苓甘平,甘草甘溫,枳實説法不一,有說它辛苦寒的,有說它辛苦溫的,總歸這個寒熱都不突出。竹茹是苦寒。這個方劑總的來説,是偏溫還是偏寒?就這方劑本身。不是一味藥,不分析一味味藥,整個這個方劑,偏寒還是偏溫?這個方劑整個偏溫是對的。因為它偏溫,所以溫膽,對嗎?治療膽寒。不對。那為什麽?方劑它偏溫是不錯,但是應該說,它是清泄膽熱的方劑,而不是溫膽之寒。溫藥怎麽清膽熱?“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句話是哪的?這是《金匱要略》痰飲篇裡面的,張仲景說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為什麽說它是和解法?張仲景當時就定了性了。這個方劑屬於和法。但是他不是指這個方劑,就指用溫藥來治痰飲,就屬於和法。這個方劑就是這句話的具體體現。怎麽和?和哪?這個方劑針對的是什麽?溫膽湯當然是治膽,而且它能清泄膽熱,又是用溫藥和之。
怎麽解釋?這個証候的病機涉及到膽、胃(脾)。當然脾胃為夫妻,它們兩關係非常密切。涉及到胃肯定影響脾。是膽胃兩臟之間的關係失調了。怎麽失調?膽屬木,脾胃屬土。是膽影響脾胃,還是脾胃影響膽?原發於膽,還是原發於胃?都可以。總而言之,是木鬱或是土壅,兩方面的問題。木鬱可以導致土壅,就是說膽氣不疏,膽的氣機不利,氣機不利,津液代謝就失常,脾胃運化功能就失常,水液停聚可以成痰。這是由木鬱導致土壅。反過來説,脾胃的運化功能不正常,津液代謝失常,生成痰了。脾胃有痰,會不會阻滯氣機?反過來導致木鬱?也可以。痰濕阻滯氣機,氣機不暢,少陽之氣就不能升發,也可以導致木鬱。它們兩互相影響。木鬱可以進一步導致土壅,土壅反過來也可以導致木鬱,最後形成土壅木鬱。木鬱就可以化火,膽鬱化火。土壅的結果成痰,所以這個病理代謝的產物是什麽?這邊化火,這邊生痰。
膽 胃(脾)木鬱 =>
<= 土壅化火生痰
<= 土壅化火生痰
這個病變就是膽鬱痰擾。膽鬱中間有火,就是膽有鬱火,胃有痰濕。痰火内擾,就形成這麽一個病變。
臨床表現:
它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口苦(膽)、嘔(胃)、眩、煩、驚、悸。口苦,膽熱;惡心嘔吐,胃氣上逆;眩是由於痰火上擾,無痰不作眩;因為膽熱,胃有痰,痰火向上擾清竅,就出現眩暈;(煩、驚、悸)這一系列症狀,都是心的表現。心煩、驚悸不安,稍微有一點響動,受一點驚嚇,心慌、煩躁。精神不大正常。這個是痰火擾心。這是臨床最典型的溫膽湯的主症。
為什麽說它是膽和胃的問題?有口苦。嘔的是什麽?痰涎。一般來説,嘔吐的是痰涎。痰火内擾,就這麽個病機。怎麽解決它?清膽和胃,化痰理氣。痰要化,氣要理。因為痰形成了,不化,這個病理產物去不掉。氣機已經阻滯了,不理氣不行氣,氣不通則痰不去,痰不去氣也不通,所以理氣化痰,它們兩個是同時進行的。通過理氣化痰,就能夠清膽和胃。秦通暢了,膽就不鬱了,痰去了,胃就和了。這個方劑,半夏、陳皮,燥濕和胃理氣。茯苓、甘草健脾益胃,茯苓還淡滲利濕,痰濕重。枳實配陳皮行氣。竹茹清膽熱,通膽鬱,竹茹有通絡作用。清膽熱,通膽鬱,化痰。
這個方劑,是不是“辛開苦降”法,大家看是不是?辛開、苦降、淡滲,通過辛開苦降來燥濕化痰行氣。通過淡滲使濕邪向下走,通過苦降使濕邪往下降,痰濕往下降,是不是分消?一方面使它從中焦脾胃化燥,痰濕從燥化,消除了。再一方面向下走,利下去,所謂分消走泄,就是用化痰、祛濕、行氣的藥,化痰、祛濕、行氣,使痰濕邪氣分道而消,這就叫分消走泄。消和泄是一個意思,消、泄都指祛除邪氣,使邪氣泄出去,消除掉。走,是指行氣,宣通氣機,就是葉天士所説的“具流動之品可耳”。什麽意思呢?就是行氣的藥能夠使氣機流通,流動是指氣機流動。這分消走泄法,用行氣的藥,使氣機疏通,這叫走;用化痰的藥,利濕的藥,使濕邪消除、排泄出去。怎麽走?還不是走一條道,是分道,分道而消,從不同的渠道排出去。一方面從中焦燥化,一方面從下焦滲出去。溫膽湯是分消走泄的一個代表方。通過分消走泄能夠疏通氣機,和胃清膽,所以它屬於和解法。膽不是少陽嗎?治少陽病就用和解法。
囘過來再說,為什麽說它是清膽熱?溫藥怎麽清膽熱?它是通過行氣化痰,分消走泄,使痰沒了,氣機通暢了,裡面的病理產物都沒了,那膽還熱嗎?膽熱自然就沒了。膽熱沒了,是不是就涼了?清膽是不是讓它涼?不是那個意思。膽是個什麽臟器?中正之官。《素問。靈蘭秘典論》“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膽鬱痰擾,病人驚悸不安,他不能決斷;1.是病態。正常情況下,它應該是中而正,“中”和“正”是什麽意思?什麽叫中正之官?上下之間叫中,不上不下是中;左右之間是正,不偏,不偏左,不偏右,不偏上,不偏下;不偏不倚,平和的意思,很平和。也就是說,這個器官既不偏寒也不偏熱,為什麽呢?稟少陽春升(生)之氣【這兩個(生/升)都對】。春天生機勃發,生命力旺盛,是這個生;另外,春天的少陽之氣是上升,膽是少陽春升之氣,就像春氣一樣,陽氣升發,它的本性是溫而和,既不能涼又不能熱,涼了是病態,熱了也是病態。這個病變是因為膽有火,胃有痰,它不溫和了,偏熱了,通過用這些溫藥,消除了它的火,痰去了,氣機通了,鬱火沒了,膽就又恢復了溫和的本性。所以這個“溫”字指的是什麽?它是個使動詞。使膽恢復溫和的本性,並不是說使膽升溫。
小柴胡湯。別的不説,君藥是柴胡和黃芩。它是和解法的代表。和法的代表方劑。為什麽說它有和解作用?柴胡解其表,黃芩和其裡。柴胡解其表,這個表是半表,黃芩和其裡,這個裡也是半個裡。就是説,柴胡能夠透半表之邪,柴胡是苦平升散,它能透在表之邪。黃芩能夠清半裡之熱,這兩個都是入少陽膽經的藥。所謂解其表,是使半表之邪向外透;所謂和其裡,是使半裡之熱清下去,清除掉。清除掉就表解裡和,所以它叫和解法。溫膽湯的和解是通過分消走泄,小柴胡湯的和解是祛除半表半裡之邪。
但是作為濕熱病來講,濕熱鬱阻少陽,它不是外感寒邪,它也不是人體本身臟腑功能失調,而出現的膽鬱痰擾,它是外來的濕熱邪氣,而且是熱重於濕。濕和熱擱一塊,還能用柴胡嗎?柴胡是升散的藥,用了它以後,濕熱本來就彌漫,把濕熱一擴散,上蒙清竅,内閉心包。不行,換掉。換成青蒿,青蒿也是入少陽的藥,但是它不燥、不升、不散,它是苦寒芳香。所謂苦,也不是大苦,寒也不是大寒。微苦微寒,芳香藥。同時又是輕揚宣透的藥。質地輕,有透邪作用。它透的是熱還是濕?苦寒能夠清熱,芳香能夠化濕。從哪兒清?從哪兒化?使濕熱透表而解。這方子換得好不好?就換了一味藥。還是和解法,還是和解少陽。跟柴胡的作用就不一樣了。既能清少陽之熱,又能化少陽之濕。而且它有透的作用,使它透表而解。
半裡的濕熱怎麽辦?用黃芩來清熱燥濕,他把小柴胡湯的兩個君藥一換,還是和解法,就不是那個作用了。這是和解少陽的濕熱。解其表,和其裡,那當然,不是光這兩個藥就能把這病全治好,後邊又加入了溫膽湯,半夏、陳皮、枳實改成枳殼、竹茹、茯苓(用赤的),把甘草換成碧玉散。就這麽一改造,小柴胡湯的君藥,柴胡用青蒿代替;溫膽湯裡邊去掉了甘草,換成碧玉散。實際上碧玉散裡面也有甘草。碧玉散是滑石、甘草、青黛。滑石、甘草不是六一散嗎?六一散加上青黛,因為六一散裡面滑石量大,它是白色的,加上青黛,青藍色,就像碧玉一樣。是形容那個顔色,就叫碧玉散。碧玉散有成藥,包煎。六一散、碧玉散、益元散都有成藥,配好的。三錢,他是用三錢,布包一包,擺藥裡一塊煎就完了。如果沒有,了就滑石、甘草、青黛去陪也行。這個方(溫膽湯加減)是分消走泄,這個方(小柴胡湯,青蒿換柴胡)是和解,怎麽和解呢?通過清透來和解,清透少陽的濕熱。(溫膽湯加減)這邊是清化,又清又化又分消三焦的濕濁。半夏、陳皮辛溫,枳殼、竹茹苦寒,辛開苦降。燥濕降濁化痰,既能燥濕,又能化痰降濁,使濕濁下行。用赤茯苓,赤苓的利尿作用強,碧玉散也是利尿藥,清利濕熱,導濕熱從小便出。(溫膽湯加減)這邊是燥中焦,從中焦使濕邪和痰從燥化,這兩個(赤凝苓,碧玉散)通過滲利作用,使痰濕氣從小便而去,往下利。中焦燥,下面利,宣通氣機,和胃止嘔,清膽化痰,整個使痰、濕、熱分道而消,氣機通暢了,所以是分消走泄法。合在一起,就這麽一個方。既能清又能透,既能燥又能利。
這個方劑看起來沒有什麽特殊藥,不就是一個溫膽湯嗎?不就是一個青蒿,一個黃芩嗎?看似平平淡淡,實際上,咱們學習人家這個組方的思路。俞根初怎麽想的?何秀山怎麽給他解釋的?我覺得這些老先生們,理論上功底非常扎實。沒有這個理論,絕對改造不出這個方。手足少陽合為一經,不管是足少陽膽的功能失常,還是手少陽三焦的功能失常,都表現為氣機升降出入失常,你怎麽來調整這個氣機?怎麽調?你要根據邪氣的性質。如果是外來的寒邪,傷寒的少陽病,那必用柴胡、黃芩。如果是熱鬱少陽,前面咱們講過,吳鞠通的黃連黃芩湯。柳寳詒的黃芩湯加柴胡、山梔。你看這幾個法,變來變去,藥物不多,但是針對不同的病情,採取不同的方法和解。
這個方子改造得非常好。我就分析他這個方,俞根初的幾個方分析,一個羚角鈎藤湯,一個蒿芩清膽湯,還有後邊的犀地清絡飲。組織地非常嚴密。可以説,這個方子也不是他獨創的,他都是改造前人的方子,但是他改造得非常好。從理論上都非常深刻。加上何秀山按語一闡發,非常啓發人的思路。我們學這個,倒不是在這一個方、兩個方的問題,學人家組方的思路。臨床上的病人,不一定都按照這個模式來,那病情有變化怎麽辦?你方子怎麽辦?按照中醫理論的指導去改造。
這是熱重於濕,他通過疏通氣機,祛痰濕而清熱,如果説濕邪重,舌苔厚膩,可以加生薏仁,增强甘淡利濕的力量。如果熱還重,還可以加黃連。{通俗傷寒論》裡面還有個方叫芩連二陳湯,也是溫膽方這個路子,芩連二陳湯,説明這個方,你還可以加黃連,清熱燥濕。這就根據臨床的不同情況,可以靈活加減。
臨床上在伏暑病裡面,暑溫病也可以用,濕溫病也可以用。吳鞠通不講了嗎,“伏暑、暑溫、濕溫,証本一源”。因為你寫講義不能顛來倒去的,哪兒都寫,反復重複.你根據這個法,暑溫病、濕溫病出現這個臨床表現,都可以用這個方。比如說,夏天,既不是暑溫又不是濕溫,出現西醫説的急性腸炎,或者是急性胃腸炎,它的臨床表現就是嘔吐、泄瀉,舌苔黃膩,用蒿芩清膽湯也好用,效果非常好。急性胃腸炎的嘔吐、泄瀉,因爲這裏面半夏、竹茹都是止嘔藥,黃芩也是止嘔的藥。你分消走泄,清透少陽,濕邪也就去了,所以濕熱泄瀉,大便溏臭,照樣可以用。我用它來治夏秋季節的腹瀉,效果也挺好。師其法而不泥其方,他說是治邪在少陽,那麽你符合這個証的表現,是濕熱,都可以用,效果也挺好。(劉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