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熱轉氣
熱灼營陰證是營分熱邪盛而營陰損傷的證候,所以治療既要清 營,又要養陰。清營,是袪邪;養陰,是扶正。清營養陰是根本大法,但是只從血脈中清營養陰,熱邪只能從裡面清而沒有外達的出路,所以要配合透熱轉氣法來給熱邪找出路。所謂透熱轉氣,就是使營分的熱向氣分透,從而透表而解。因為氣分病位淺而營分病位深,把血脈中的熱邪選列氣分來,熱邪就有從表而解的出路。之所以要透熱轉氣,是因為熱邪有通過傳導、輻射、對流等形式由高向低流動的趨勢,如果氣分的溫度高,它就向營分深入;如果氣分的溫度低,它就反過來由營分向氣分流動。透熱轉氣的目的就是在清營養陰的同時,輔以透熱轉氣的藥物,使營分的熱邪由深層向淺層透。要使營分的熱邪透出氣分,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條件是氣分的熱勢要比營分低,熱邪才能透到氣分來;另一個條件是氣機必須通暢,如果氣機不通暢,熱邪內鬱,也不可能透出到氣分來。所以,透熱轉氣法要使用清氣分熱和宣通氣機的藥物,把氣分的熱勢降下來,營分熱邪才能外出氣分。這個道理很簡單,比如說房間裡是20oC,外面是30oC,打開門窗,外面的熱肯定向房間裡流動。如果房間裡是30oC,外面是20oC,打開門窗,房間裡的熱就向外流動。與這個道理一樣,如果氣分是40oC,營分也是40oC,營分的熱就不可能透出氣分,所以必須在清營的同時,用清泄氣熱的藥物降低氣分的熱勢,氣分的熱勢降低了,營分的熱才能向氣分外達。另外,如果氣機不通暢,營熱也不能外達氣分,這就如同外面的溫度比房間裡低,但是關閉門窗,外面的涼氣進不來,房間裡的熱氣也不能出去。所以必須疏通氣機,把通路打開,使體內的氣機流通,營熱才能向氣分外透。用什麼藥才能達到透熱轉氣的目的?這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針對導致氣分熱勢高、氣機不通的原因,選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就能達到透熱轉氣的目的。比如前面講過的熱陷心包證,它既有營熱傷陰,又有氣分熱痰,在用清宮湯清營養陰的同時,配安宮牛黃丸清熱豁痰,把氣分的熱痰清除了,營熱自然就外透了,豁痰就起到了透熱轉氣的作用。再比如牛黃承氣湯證,既有痰熱蒙蔽心包,又有大腸熱結,在用安宮牛黃丸豁痰開竅的同時,用大黃攻下熱結,使氣機通暢,營熱自然就透出氣分而解。總而言之,透熱轉氣的方法很多,凡是因氣機阻滯而導致氣分熱勢不降的,只要宣暢氣機,消除氣分的熱邪,就可以達到透熱轉氣的目的。可見,透熱轉氣法的使用範圍很廣,選藥也很靈活,具體到熱灼營陰這個證候來講,它既沒有痰,又沒有大便燥結,而是無形熱感所以就用輕涼宣透的藥物來透熱轉氣。
在清營湯中,犀角鹹寒,清心涼營,是方中君藥,現在用水牛角代替。生地、元參、麥冬就是增液湯,其中生地甘寒,元參甘鹹寒,麥冬甘寒,三藥共用,既能清營分之熱,又能滋養營陰。丹參微苦寒,是涼血活血藥,因為營熱陰傷而導致血液黏稠凝聚,所以用丹參涼血活血,使血行流暢。竹葉、銀花、連翹這三味藥都是氣分藥,有透熱轉氣作用,能清透氣分熱邪,降低氣分的熱勢使營熱外透,從體表而散。方中黃連的作用是清心經氣分之熱而透熱轉氣。黃連入心經,但是不入營分,它只是清心經氣分的熱,如果氣分熱勢不高應當在方中去掉黃連,防其苦燥傷陰。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上焦篇》第30條說:“脈虛,夜寐不安,煩渴,舌赤,時有誰語,日常開不閉,或喜閉不開暑入手厥陰也。手厥陰暑溫,清營湯主之。舌白滑者,不可與也。”上焦篇第15條說:“太陰溫病,寸脈大,舌絳而乾,法當渴,今反不渴者,熱在營中也,清營湯去黃連主之。”他在木條分注中又說:“蓋邪熱入營蒸騰營氣上升,故不渴,不可疑不渴非溫病也,故以清營湯清營分之熱。去黃連者,不欲其深入也。”從這兩條中可以看出,清營湯中用不用黃連的依據是口渴與不渴。口渴者,用黃連;口不渴者,去黃連。這是因為,口渴,意味著氣分熱邪仍盛,所以用黃連清氣;口不渴,意味著營分熱邪蒸騰營陰,上潮於口,營熱既盛,陰傷又重,所以去掉黃連(按:黃連苦燥傷陰),防其苦燥傷陰而引邪深入。(劉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