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清氣法
清氣法 (清法)
顧名思義,它屬於八法裡面的清法。它適用於溫病的氣分証。所謂氣分証,是熱邪入裡。這個入裡,包括臟腑和胸腔、腹腔,不包括血脈之中。如果入血脈之中,就是營分証、血分証。熱邪既不在表,又沒有深入血脈,就都是氣分証。各個部位都可以。所以氣分証的範圍,在溫病裡面是最廣,這是它的一個特點,範圍廣。第二個特點,在氣分階段,邪氣盛,正氣不衰,正邪相爭有力,非常激烈,所以這個階段叫溫病的極期。高熱期,極期。它決定著發展趨勢和預後。如果治療得及時,採取措施得法,邪氣很快就能解除。因為它正氣不衰,如果治療不及時,不得法,它就深入發展。或者向氣分的虛証發展,虛脫了;或者是向營分、血分深入,那都是危重証。所以清氣是關鍵。
歸納起來,清氣法一般來説有這麽三種類型:
- 輕清宣氣。氣分証的初起,邪不很盛,病情也不重。身熱不高,心胸煩悶,懊憹,鬱鬱微煩。輕証,邪不重。所以用藥也要輕。輕清宣氣。
代表方劑:梔子豉湯。 - 辛寒清氣法。就是使用辛味、寒涼的藥物。辛味、寒涼還得入氣分。丹皮也辛寒,卻不行。薄荷也辛涼,也不行。所謂辛味、寒性,是入氣分的辛寒藥。代表藥就是石膏,大清氣熱。因為它既能清氣熱,它因為是辛味,又能夠達熱出表,使熱邪向外散。這種情況,氣分的熱邪,它的趨勢是自己由裡向外蒸,叫蒸騰之熱。所以治療呢,因勢利導,選用辛寒,内清外達,使邪氣外解。
代表方劑:以石膏為君藥的白虎湯。大家掌握這個特點,這個類型熱是從裡向外達。怎麽知道?蒸蒸大熱,高熱,面紅,氣粗,大汗。向外冒熱氣,所以知道熱是向外走。 - 苦寒直折法。就是選用苦寒的藥物。怎麽叫直折呢?折是使熱往下降,折熱。這個法和辛寒清氣法不一樣。辛寒它是熱邪自己在向外發越,因勢利導,清的同時使它向外出。内清外透。苦寒直折法所針對的証候,熱很重,但是它鬱於裡。辛寒清氣法屬於蒸熱,苦寒直折法就不是了,屬於鬱熱。熱邪鬱於裡,裡熱很種,但是它不向外發,它不蒸。你因勢利導,導不出來。它鬱在裡面。所以治療就要用苦寒的藥清熱,使熱邪下行。當然要配上宣通氣機的藥。你不宣通氣機,熱散不出去。
代表方劑:這個代表方劑很難找,選取哪個都不是典型的。你說辛寒清氣,代表方劑典型的白虎湯。這沒二話,一點爭議都沒有。說在溫病裡面找一個絕對就是純用苦寒的藥組成的方劑,沒有。黃連解毒湯是,但是溫病裡面不用。不單獨用它。為什麽?吳鞠通講得很清楚,“溫病燥熱,欲解燥者,先滋其乾,不可純用苦寒也,服之反燥甚”。苦寒藥,它瀉火清熱,不錯,很好。但是它傷津。溫病本身就是熱邪傷津,所以使用苦寒一點要慎重。要配伍其他的藥。
《溫病條辨》裡的黃連黃芩湯,勉强可以算,它用黃連、黃芩、鬱金、豆豉四個藥,宣鬱清熱,用鬱金、豆豉宣通氣機,宣鬱;用黃連、黃芩降熱。治療熱鬱少陽。這個還勉强可以算。但它也不是純用苦寒。
再一個涼膈散,大黃、芒硝、梔子、連翹,這個裡面用了苦寒藥,但也不是純用苦寒。所以苦寒直折這個方劑,這一類的藥物組成的方劑,在溫病裡面比較難找。它一般都要配上甘寒,保津液。
溫病氣分証治療,常用的就是這幾類藥物組成方劑。但是因為氣分証的範圍廣,邪氣盛,正氣不衰,涉及的臟腑也挺多,所以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氣分本身之外,或者是某一個臟腑之外,它還容易出現其他的表現。這個臟腑影響到那個臟腑,或者是由氣分又出現了別的表現。
比如説,一個類型,熱邪壅肺,這是個典型的氣分証,但是熱邪壅滯不散,壅住了。清固然是好,但是光清,它不一定能散開。所以這類型(熱邪壅肺)配上,清氣的同時配宣肺的藥。既能清氣熱,又宣通肺氣。使熱邪容易發散,有出路。麻杏石甘湯,石膏和麻黃同用,用石膏來清肺,用麻黃發散。這是清熱宣肺法。
有的時候,它還出現熱毒的表現,那就清氣解毒。比如大頭瘟,滿面、頭面部,整個紅腫,咽喉腫,甚至於目不能開。痄腮,兩腮腫,這都是熱毒的表現。是不是氣分証?是氣分証。但是又有熱毒,用一般的清氣法,解毒的作用不好,所以治療要配清氣解毒的藥。既能清氣又能解毒。代表方劑,普濟消毒飲。
再一種情況,氣分証又有津氣兩傷,由於氣分的高熱,消耗了陽氣和津液,津氣不足,特別是津液,口乾舌燥。怎麽辦?既要清氣,又要生津。或者是生津還要兼益氣。代表方劑:王孟英的清暑益氣湯。或者是白虎假人參湯。這一類的方劑。既能夠清氣,又能夠生津。
如果説在邪氣由表入裡的過程中,衛分証未罷,氣分高熱已起,有沒有這種可能?衛氣同病。那麽你要在清氣的同時,還要配合宣表。氣分的高熱已經起來了,表証並沒有完全解除,要配合宣表的藥;比如説銀翹散合白虎湯。既能清氣又能宣表。
熱邪壅肺清氣宣肺麻杏石甘湯
清氣解毒普濟消毒飲
清氣生津王氏清暑益氣湯
清氣宣表銀翹白虎湯
氣分証因為它範圍廣,所以它出現的兼証也多。治療的時候,各個方面都要考慮到。
氣分証的治療要注意幾個問題。最主要的,“到氣才可清氣”。如果是表証,表熱,因為邪不在裡,過早使用寒涼,損傷陽氣,遏阻氣機,反而使邪氣凝滯不解,所以不能早用寒涼。這是一。
第二,濕熱病的病人,濕熱膠結難解,汗出熱減,繼而伏熱,心煩口渴,看起來熱也很高,但是因為有濕,要在化濕的情況下清熱。這個不能單純用清氣法。
再一個問題,體質虛的人,陽氣不足的,使用清氣法,該用的時候必須得用,但是要慎重,劑量要輕。中病即止,要考慮體質。(劉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