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傷寒
(一名冒寒。通稱四時感冒。如冒風感寒之類。皆屬此病。)
【因】四時偶感寒氣。或因貪涼冒風。
【證】肌膚緊縮。皮毛粟起。頭痛怕風。鼻塞聲重。頻打噴嚏。清涕時流。身不發熱。故無傳變。舌如平人。苔或白薄而潤。
【治】內經云。善治者。治皮毛。又曰。因其輕而揚之。宜以辛散輕揚法。疏達皮毛。蔥白香豉湯主之。
鮮蔥白 五枚(切碎) 淡豆豉(三錢) 鮮生薑(一錢,去皮)
上藥用水碗半。煎成一碗。去渣熱服。覆被而臥。俄頃即微微汗出而解。忌酸冷油膩數日。自無傳變。
【秀按】此例。創自元丹溪翁。繼起者明王氏肯堂。今則惟俞君根初矣。宜古宜今。簡要不繁。後學當奉為圭臬。案語以文言道俗。羅羅清疏。方則出自外臺秘要。最切時用。
【廉勘】四時猝然感冒者。為小傷寒。葉氏云。當視其寒暄。或用辛溫。或用辛涼。要在適中。惟照此立案開方。最為簡要。吾儕可作立方程式。臨床醫典。不必趨異求新。
【榮齋按】此所謂「小傷寒」,其實就是普通感冒症。既然身不發熱,似乎不能稱做傷寒?不過,擺在眼前的雖是「小病」,但也可能發展到「大病」。所以何廉臣先生在全國名醫驗案類編中曾提出:「冒風,即鼻傷風也。病人每視為微疾,多不服藥,不避風寒,不慎飲食;必至咳逆痰多,胸悶胃鈍,或身發熱,而成肺病」。防患未然,提高警惕,是作者引起人們重視「普通感冒」的一個提示!因而把它稱作「小傷寒」。又此症用程鍾齡止嗽散(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八錢,陳皮四錢,甘草三錢;共研細末,每用三錢,開水送下,一日二三次。)極有療效。據葉橘泉丹方彙報第十五期王聘賢實驗報告說:「鄙人用此方研細末於臨臥時用薑、蔥湯送下,大有殊功。且晝服不如夜服(蓋被睡眠)之功效來得可靠。近來施用治愈者,指不勝屈;有一服即愈者,最多兩三服必全愈。」
又按:這裡所訂病歷(因、證、脈、治四項),在當時確是一個合理化的處方程式。不過,它說脈部分,多數引用經文以印證脈象,各篇一律,彷彿從前的註疏文字,但求合式,不考慮到應用方面;以這樣註疏方式來解說脈象,是否可能反映出當前病情?是否可能推斷出過去病因?我認為多少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這問題是可以解決的:我們只要能夠理解貫串整個脈象的內部的東西,即那個主導脈搏的動力;懂得了脈的原理,脈的形象,脈的主病,然後以脈理來推勘病理,以病理來印證病狀,進一步再以脈象來判斷病情;我們的認識,就可以從感性階段發展到理性階段。如果僅憑脈象來判斷病情,而忽略了病理和脈理的連貫性,「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不住的東西了。」(引實踐論原文)。下面各節脈象記錄,我們都應該以明確的理智去運用它,否則是不能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的。特述於此,以概其餘。(重訂通俗傷寒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