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廉臣論六經感證之脈
六經感證。浮為風。緊為寒。虛為暑。濡為濕。澀為燥。洪為火。前哲皆以此為依據。然余歷所經驗。亦難盡拘。假如
風無定體者也。兼寒燥者緊數而浮。兼暑濕者濡緩而浮。暑濕挾穢之氣。多從口鼻吸受。病發於內。脈多似數似緩。或不浮不沉而數。甚或濡緩模糊。至數不清。
即燥證亦無定體。上燥主氣。脈右浮澀沉數。下燥主血。脈左細弦而澀。
火則無中立者也。六氣多從火化。火化在經在氣分。脈必洪盛。化火入胃腑。與渣滓相搏。脈必沉實而小。或沉數而小。甚則沉微而伏。實而小。微而伏。皆遏象也。迨里邪既下。脈轉浮緩而不沉遏。日內必得汗解。若汗後脈仍沉數者。邪未盡也。汗後脈轉浮躁者。邪勝正也。汗後必身涼脈靜。乃為邪盡。夫靜者沉細之謂。然脈雖沉細。而至數分明。與暑濕之澀滯模糊者不同。數日內進食虛回。則脈轉圓浮矣。
至若溫病疫證。則又不同。溫病有風溫冷溫濕溫溫熱溫燥溫毒之各異。
風溫之脈。脈必右大於左。左亦盛躁。尺膚熱甚。
冷溫之脈。右雖洪盛。左反弦緊。
濕溫之脈。右濡而弱。左小而急。
溫熱之脈。尺寸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
溫燥之脈。右多浮澀沉散。左多浮弦搏指。
溫毒之脈。脈多浮俱盛。愈按愈甚。
疫症雖多。總由吸受種種黴菌之毒。釀成傳染諸病。其為病也。不外陽毒陰毒。陽毒則血必實熱。脈多右手洪搏。左則弦數盛躁。陰毒則氣多虛寒。脈多微軟無力。甚則沉微似伏。或浮大而散。病初雖由外而受。成證必由內而發。此六淫感證及一切疫證。脈象之異如此。
故俞東扶謂治病之難。難在識證。識證之難。難在識脈。良有以也。竊為吾國診斷學。以切脈居其末。非謂脈不可憑。謂僅恃乎脈而脈無憑。徒泥乎脈而脈更無憑。必也觀形察色。驗舌辨苔。查病源。度病所。審病狀。究病變。然後參之以脈。雖脈象無定。而治法在人。自不為脈所惑矣。(重訂通俗傷寒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