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氣、血、形、志有餘不足之病及調治法( 素問舉痛論)-1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歧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邪客於形,洒淅起於毫毛,未入於經絡也,故命曰神之微。帝曰:補瀉奈何?歧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出血,勿之深斥,無中其大經,神氣乃平。神不足者,視其虛絡,按而致之,刺而利之,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以通其經,神氣乃平。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乃得復。
它首先說的神,這一大段分成五段,神、氣、血、形、志。這段是關於神有餘不足的症狀及治療。下面,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歧伯曰:氣有餘,則泄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根據上下文義,這個應該是脫一個“氣”字。也就是說氣有餘不足奈何?但是原文是這樣,要從校勘角度考慮。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帝曰:補瀉奈何?歧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帝曰:刺留血奈何?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并,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曰微風。帝曰:補瀉奈何?歧伯曰: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取分肉間,無中取經,無傷其絡,衛氣得復,邪氣乃索。
帝曰:善。志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骨節有動。帝曰:補瀉奈何?歧伯曰:志有餘則瀉然筋血者,不足則補其復溜。帝曰:刺未并奈何?歧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神、氣、血、形、志有餘不足,主要的表現。還有一些調治的方法。下面我們串講第一個自然段。神有餘不足。
“帝曰:神有餘不足何如?”神有餘不足,我們我們說了,就是指的心有餘不足,心的虛實,由於心藏神,所以叫神有餘不足,
“歧伯曰:神有餘則笑不休”,由於心藏神,所以神有餘則笑不休。心在聲為笑,在志為喜,所以邪氣有餘,則嘻笑不休,出現神的症狀。是這樣的。這個病人要是嘻笑不休,可是有事沒事笑,也挺可怕的。作為病人來說,那就是一種神志失常的現象。要是不是病人,他嘻笑不休,你要留心了,他說不定有什麼壞點子了。心神也出現壞主意了。
“神不足則悲”,實則笑不休,虛則悲。悲本來是肺之志,心火不足,肺金反侮。因而出現悲的現象。實則喜不自勝,嘻笑不休,虛則悲不自勝,哭泣不止。有那樣的病人,有原因沒原因的就哭,其實多半是心營、心血不足。營血不能養心神。那不是《金匱要略》有一個甘麥大棗湯,治婦人無故自悲傷,婦女多見一些,男人也不是沒有。所以叫婦人無故,無故就是沒什麼原因的自己悲傷。就要哭泣了。
“血氣未并”,就是說還是正常狀態,“并”是合併、偏聚,血氣偏聚,這叫血氣并,血并於氣,或者氣并於血,或者血氣相并,這都是說一種不正常的狀態。“未并”,那血還血,氣還是氣,能夠順暢的運行。所以說
“五藏安定”,血氣未并,就五藏安定。
“邪客於形”,當邪客於形,這個時候邪氣也可以侵犯人體,但是相對來說病情輕微,
“洒淅起於毫毛”,洒淅,惡寒的樣子。好像有冷水向背上灑一下。發涼,有點惡寒的樣子。起於毫毛。就說病情輕淺,淺表,病情淺在,
“未入於經絡也”,這個時候,還在毫毛體表。還沒有入於經絡,那說明病情很輕。
“故命曰神之微”,雖然是神之病,但是病情比較輕微。所以叫命曰神之微。
“帝曰:補瀉奈何?”怎麼樣治療這種病呢?
“歧伯曰: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說神有餘,則瀉其小絡,因為病情還輕微,所以神如果是有餘之病的話,就瀉其小絡,
“出血”,針刺小絡脈,讓絡脈出些血,
“勿之深斥”,但是由於病情未深,所以勿之深斥。不要再深斥,斥是開拓,擴大。不要再往深裡刺,然後再搖針,使針孔搖大。所以勿之深斥,不要深斥了。因為病情輕淺,只要刺其孫絡。淺表的絡脈出點血就是了。
“無中其大經”,更不要刺中其大的經脈。刺血絡都不能深斥。更不要刺中其大的經脈。
“神氣乃平”,這樣的話,神氣就可以平復了。因為病情比較輕,這是有餘。
“神不足者,視其虛絡”,不足的呢,要視其虛絡,看看它的經脈所過的部位,絡脈比較虛,不明顯,虛絡,就是陷下,經絡陷下的地方。
“按而致之”,要按而致之。要用按摩的方法,揉按的方法,使它的氣血充實起來,到達與這個地方,到達與心的經脈。所以按而致之。致者,使之至嘛,使什麼至?使氣血到達與這個部位,絡脈虛的部位。因為病人虛,是屬於虛證,所以要按而致之。用按摩的方法,使氣血到達於虛絡這個部位。到達了之後,再
“刺而利之”,再用針刺的方法使它通暢。當然,要
“無出其血,無泄其氣”,因為它是虛證,只有使氣血到達這個部位,然後針刺讓它再通暢開,這個病就算好了。不要泄,因為那是虛證。
“以通其經,神氣乃平”,通暢開,所以叫以通其經,神氣乃平。用刺而利之,所以就通其經。利就是通利。
“帝曰:刺微奈何?”刺輕微的病,神氣的輕微的病怎麼治?神之微。
“歧伯曰:按摩勿釋”,岐伯說要按摩勿釋,要用按摩的方法,不要鬆手,這是說針刺的技術,要在針刺的部位上用手按摩。不要鬆手,按摩勿釋。
“著針勿斥”,著,就是拿著,拿著針,不要斥,斥就是擴大,不要去搖針。不要把針孔搖大。所以針刺不要搖大針孔。因為病情很輕微,不用深斥,不要大搖。
“移氣於不足”,這樣的話,就使氣血轉移到不足的地方。轉移到它虛的地方。什麼地方?就是我們針刺按摩那個地方。使氣血轉移到這裡,移氣於不足。
“神氣乃得復”,那樣的話,神之微,神氣就可以恢復了。
這是關於神的有餘不足。主要表現及針刺。下面第二個自然段,是說氣的有餘不足奈何。
帝曰:善。(氣)有餘不足奈何?歧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血氣未并,五藏安定,皮膚微病,命曰白氣微泄。帝曰:補瀉奈何?歧伯曰:氣有餘,則泄其經隧,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帝曰:刺微奈何?歧伯曰:按摩勿釋,出針視之,曰我將深之,適人必革,精氣自伏,邪氣散亂,無所休息,氣泄腠理,真氣乃相得。
“有餘不足奈何?”,剛才我說了,這裡應該是脫一個“氣”字。實際上說的肺氣有餘不足,肺主氣。
“歧伯曰:氣有餘,則喘咳上氣”,肺的邪氣有餘,邪氣實,就可以出現喘咳、上氣,肺不能宣降,因此有喘咳。有喘,有咳嗽。上氣,其實也是喘氣。氣喘不能肅降。
“不足則息利少氣”,肺氣虛的時候,就氣少,少氣不足以言,說話的勁都沒有。但是我們還記得《本神篇》講的時候,“氣不足者,鼻塞少氣”,在講那個的時候我也談到《調經論》有關的記載說“不足則息利少氣”。息利就是說呼吸還通暢。鼻子氣通暢,但是沒有力,氣很少。說話的氣都沒有。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同樣是正常的狀態。五臟安定的狀態。
“皮膚微病”,如果是受到輕微的外邪,皮膚微病。因為血氣未并,所以外邪侵入也不可能嚴重,說皮膚微病。
“命曰白氣微泄”,這種病把它叫做白氣微泄,因為肺主金,其色白,肺氣微泄,所以叫白氣微泄。
“帝曰:補瀉奈何?”這種氣的有餘不足怎麼治呀?
“歧伯曰:氣有餘,則泄其經隧”,說氣有餘,則瀉其經隧,但是瀉其經隧,氣有餘雖然要瀉其經隧,有餘則瀉,沒問題。但是要注意,
“無傷其經,無出其血,無泄其氣”,這個“無”者“勿”也,不要的意思。前面“無出其血,無泄其氣”,也是“無”者“勿”也,就是不要。不要出血,不要傷氣經脈,還不要使其氣泄。儘管是有餘,也不要使其氣泄。不要使什麼氣泄?根據馬蒔的注,“不要使營氣泄”。就是無泄其營氣。無泄其營,根據馬蒔的注釋的意思,這“無泄其氣”是“無泄其營”。是不是可以泄衛?根據馬蒔上下的注解來看,好像他認為可以泄衛,衛氣還可以泄。因為是實證,輕微地泄一泄。我在講“緒論”開頭的時候曾經提過,對於《靈樞》的注釋,對於《內經》的經絡針灸方面的注釋,馬蒔的注釋是很好的。我記得我提過。所以我想,馬蒔當初可能是精通針灸之術。因此根據他的注,無泄其氣是無泄其營氣,因為病情比較微。
“不足”,就是虛證。
“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要補其經隧,無出其氣,虛證當然要無出其氣。“無出其氣”是什麼呢?不要使其氣出。那就是說,不要使營氣出,也不要使衛氣出。馬蒔是這麼注的。所以“衛氣亦不可泄也”。馬蒔在注這個“不足,則補其經隧,無出其氣”,“無出其氣”這句話,他說“雖衛氣亦不可泄也”。所以,我解釋上一句,說實證“無泄其氣”的時候,我推測是說“無泄其營氣”。可能是可以泄衛氣。所以到虛證的時候,“無泄其氣”,衛氣都不要泄了。實證的時候,無泄其營氣,虛證的時候,連衛氣都不要泄了。意思是實證的時候,衛氣還可以微泄一下。
“帝曰:刺微奈何?”治療這種病輕微的時候,應該怎麼樣針刺?這個病在於氣,病情很輕微,甚至於這個病人,拿自己的病也不當一回事。他根本很隨便。這種時候,怎麼治呀?病本來是不重,但是他確實是有病,那你要不治,那病可以從淺入深。這個病人他自己又不夠重視,所以他的精神很不集中。找你隨便看看得了,你給我點藥吃,給我扎一針,我就走了。這種現象臨床現在也有,你這個時候針刺效果不好。儘管病不重,效果也不好。所以怎麼辦呢?所以要特別指出來,這個病輕的時候,你可不要太小瞧它,這個病人他也不在意。你要非常注意這一點。
“歧伯曰:按摩勿釋”,按摩你該針刺那個部位,把要撒手,同時要
“出針視之”,把針拿起來,讓病人看,你瞧你瞧,我使這個針給你扎針灸,
“曰我將深之”,而且要說,“我將深之”,我可要拿這個長針給你扎針了。這個什麼作用呢?這是一種心理作用,這樣一下,病人他就,哦,這麼大針,要深刺了,他精神馬上就集中回來。精神集中,醫生就精神集中,病人的精神集中,才能有利於氣血的運行,針刺下的效果才會好。所以說,“我將深之”是起這麼一個作用。但是畢竟病情很輕微,所以不能深入,所以
“適人必革”,適,觸到,觸到病人體表的時候,必革,必然改變,說真深刺不要真深刺,實際還是淺刺。因為病情輕微,所以適人必革。這樣的目的,可以使得
“精氣自伏”,病人的自己的精氣就很順從,就不至於紊亂,精氣自然就平伏了。
“邪氣散亂”,精氣自伏,針刺的效果好,可以使邪氣散掉。
“無所休息”,讓邪氣不能停留。休息就是停留在體內。
“氣泄腠理”,因為病在體表,腠理一散,邪氣就出去了。
“真氣乃相得”,真氣是講的正氣、氣血,相得,就合調了。邪氣散去了,正氣就合調了。這裡頭提到的針刺的方法,非常重要的問題,暗示的問題。用暗示的方法使得病人精神集中,提高療效的問題。(王洪圖講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