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中藥的歸經理論
下面是性能的第三節,歸經。歸經也是中藥性能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理論,這個歸經的理論萌芽也是很早。在《黃帝內經》裡面就有什麼五走、五入,就是五味各歸其所喜、歸、走、入,這樣的一些概念,這樣的一些說法,這個都可以說是歸經的一種萌芽。到了《名醫別錄》當中,對少數的具體的藥物提到了歸經,比如說書上提到了韮菜,韮可以歸心經,芥,就是白芥,芥菜可以歸脾,但是不多,而且當時往往是從五行推論。到了唐宋時期,在一些本草文獻裡面,有一些零星的,比如《本草圖經》(宋)說瞿麥能夠歸心經。唐代的《食療本草》說綠豆可以通行十二經,但是鳳毛麟角,在一部本草書裡面就這麼一味藥、兩味藥提到了,所以沒形成一個理論體系。真正歸經比較高度重視是在金元時候,尤其是張元素為首的一批本草學家和臨床醫家,對藥物一一的都討論到它們的歸經。但是這個歸經的稱謂一直很不統一,有的說入某經,進入某經;有的說走某經;有的說行某經;有的把它稱為引經;有的或者稱為某某藥是某經之藥,這很不規範,很不統一。一直到了清代的中期,沈金鼇的《要藥分劑》,在這本書裡面它就把藥物到達身體某一個部位的內容統一稱為歸經,他把它規範為歸經。規範了以後呢,得到了後世廣大醫藥人員的認可,所以從《要藥分劑》以後,這樣一個理論統一叫做歸經。在以前雖然形成了理論,而且歷史還非常悠久,但是它不叫歸經,它有多種不同的稱謂,這是需要我們在研究文獻的時候要注意的一點。
歸經的含義
在歸經這一節裡面也是準備談三個問題,第一個是歸經的含義。歸經的含義比較簡單,就是書上的34頁到35頁的第一段文字,歸經是用於表示藥物作用部位的一種性能,它表示藥物作用對於人體部位的選擇性。就是這個藥服用了,主要在哪一個部位發揮療效。這個歸有歸屬,或者到達的意思,這個歸屬和到達實際上是藥物作用表現出來的部位所在。經呢是人體臟腑經絡的一種概稱。一般我們在今後的各論當中所見到某一味藥它歸某經或某幾經,它的意思就是這味藥發揮作用主要在這些臟腑經絡。對其他的臟腑經絡可能有作用,或能沒有作用,但一般都有不同的作用,只是相對比較次要一些。所以對歸經的理解,這個藥物能夠歸某經或者某幾經,不能認為它只能夠作用在這一經或者這幾經,對其他的經絡就毫無作用,全無作用的很少,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用,只是要弱一些。這是學歸經理論需要注意的一個問題。要注意的另一個問題呢,就是這裡指的臟腑經絡是屬於中醫學基礎理論當中的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當中的部位,它和實體的解剖學上的部位往往是不一樣的。可能包括了解剖學上的實體部位,但是更多的情況下可能與解剖學上尤其是臟腑可能沒有直接的關係。比如說有的藥物歸肝經,可能它主要是治療眼科病,它與肝臟本身現在還沒發現很直接的這種聯繫。要注意它這個部位是中醫學當中的藏象和經絡的部位。
第二,這個到達主要是指的療效的顯現,並不一定是這個藥物或者藥物的一些精微物質。現在說的有效成份一定就要集中在那個地方。比如現在有的人用現代的方法研究歸經,你說這個藥物歸某一經,我看它的有效成份在這個地方的含量是不是比其他地方要高得多,這樣來研究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中藥絕大多數都是口服,口服了最後都要經過肝臟,然後進行血液迴圈,然後胃裡面,肝裡面,任何藥可能成份都要高一些,豈不是都歸胃和肝?所以這個要注意,它這個歸經是療效的顯現的地方,按照中醫的理論來顯現,所以要研究物質基礎往往也不能就是通過這樣的一些臟腑經絡來實現,來確定。當然可能有一部分會有這種相關性,但不是必然的,不是全部的。所以學這個歸經,歸經含義的時候,在掌握了它的歸經的含義,就是它的定義,這個歸經就是藥物作用對機體部位的選擇性,就是書上的第一句話,表示藥物對人作用部位這樣一種性能。這個很簡單,但是要考慮到我剛才說的那麼幾個問題,可能才能夠學好歸經的理論。
歸經的確定
第二個問題,歸經的確定,歸經的確定主要就是我們書上的第一句話,歸經的確定是以藏象學說和經絡學說為基礎理論,以藥物所治的病證為依據而確定的,這就是確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基礎,或者說實踐依據。在中醫的臨床當中,常常發現很多功效相同的藥物,或者其他性能也相同的藥物,但是它產生療效的部位不一樣。比如說有很多藥都能夠清臟腑熱,比如說龍膽草、黃連、黃芩,我們今後要學清熱燥濕藥,黃連、黃芩、龍膽草,它都能清臟腑熱。這個黃連對心熱、胃熱效果就最好,比其他臟腑表現要明顯;那麼黃芩呢,對肺熱效果好;龍膽草對肝膽熱,就是說作用於特定的部位,它功效雖然相同,性能也相同,都是苦寒,慢慢的就認識了從中總結出了歸經理論,它對機體的部位有它的特殊性,有選擇性。這個理論確定以後,對藥物的歸經應該怎樣來標定呢?就是我剛說的這個標定要以中醫所治的病證為依據。比如說菊花,它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一般能治療目赤腫痛,眼發紅發腫,或者其他的一些病證,比如說流淚,癢,這樣的症狀都有一定的治療效果。這個就是所治病證,菊花所治的病證就是肝熱目赤,或者肝經風熱而造成的這樣一些症狀。
再用中醫的藏象學說為基礎,根據中醫的藏象學說,肝開竅於目,眼是肝的外竅,它屬於肝臟系統裡面的,所以這個歸經往往不是說它歸的具體的部位,而是以這個臟腑為基本單位,大的臟腑為基本單位。所以菊花因為它能夠治療眼科的病,所以它的歸經就是歸肝。這就是我們說的以藏象學說為基礎,所治的病證為依據。另外也可以是經絡,比如說同樣都是治療頭痛的藥,服用了以後前人就發現這個羌活對於項背這一部位的疼痛可能止痛效果比其他部位明顯一些。白芷呢可能就對於前額、眉棱骨或者牙齦這部位的疼痛,牙齦紅腫疼痛可能作用更明顯一些。那麼根據經絡學說,這個項背是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的部位,前額是足陽明胃經的,那麼就認為羌活歸膀胱經,白芷歸陽明經,這個以所治的病證為依據,以臟腑經絡學說為基礎理論,就是這樣來的。我們現在學中藥學的時候也不是要大家對具體的藥物再去驗證,和前面的四氣一樣,不是重新來驗證它的病證,前人已經經過了反復的實踐,已經給我們確定了。這個藥物所產生的療效能夠對一些病證有治療作用,往往是具有相應的功效。所以我們現在對於歸經的認定往往是通過藥物的功效。
我們在今後學習具體藥物的時候,歸經也是不需要大家去背的,一般是從功效當中把它推導出來。比如說我們要學的第一味藥麻黃,麻黃有三個功效: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平喘,利尿。解表是治療的表證,表證按照臟腑辨證屬於肺系的病,肺的病。喘也是一個肺的症狀,所以它平喘和解表那就是歸肺經的。利尿,利尿是膀胱的功能,它利尿作用在膀胱,它就歸肺和膀胱二經。就這樣通過中醫藥的理論它的功效這樣來分析。比如說以後要學清熱涼血藥當中的牡丹皮,牡丹皮三個功效:一個清熱涼血,一個活血化瘀,涼血、活血,還有一個退虛熱。那麼這個涼血和活血都是作用於血分,那麼根據中醫理論,心主血脈,肝藏血,所以作用於血分的一般都是歸心肝二經。所以牡丹皮可以歸肝經,尤其是活血化瘀可以歸心經。另外退虛熱,虛熱主要是指的腎陰虛,虛熱內生,那麼它就還要歸腎經。同樣的,相似的藥赤芍藥,它沒有退虛熱的作用,只能活血化瘀和清熱涼血,所以它只歸心肝,而沒有腎經,都是通過功效,我們就把這個歸經就把它分析、推導出來了,所以不需要大家記,具體的死記硬背,這是學習歸經的一個基本的方法。但是話是這樣講,同學們學了以後可能推導的時候並不這麼簡單,可能有時候得不到這樣相同的效果,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歸經的定位和臨床辨證的定位是一脈相承的。
所以中藥的歸經的定位受臨床辨證定位理論的影響,在古代,比如說在張仲景的時期對於外感病,主要是六經辨證,治療外感病的藥它的歸經就是按照六經來定。比如說麻黃是太陽經的藥,歸太陽經,柴胡是治療少陽證的,是少陽經的藥。石膏是治療陽明證的,是陽明經的藥,這也是一種歸經。後來呢,按經絡辨證,比如說剛才講的羌活長於治療項背,那麼羌活就歸膀胱經。白芷呢就歸足陽明胃經,這是經絡辨證。那它相應的和表示歸經的部位是經絡。那麼從明清以來臨床辨證的主體是臟腑辨證,中藥裡面的歸經慢慢的又以臟腑來表示了,所以我們現在學的中藥每一味藥後面的歸經絕大多數都是談的是臟腑,但是有個別藥物是經絡,不是臟腑。對於我們初學的同學就有一定的困難,比如說我們今後學剛才講的羌活歸膀胱經,後面的澤瀉歸膀胱經,或者說麻黃也是歸膀胱經,麻黃和羌活都在第一章第一節,同一個章節,這兩個藥的膀胱經,麻黃在現在中藥學當中的膀胱經是指的臟腑,它有利尿的作用;而羌活的膀胱經指的是經絡。可能同學們就會問,能不能夠取消經絡辨證來定位,全部用臟腑?可以啊,因為羌活解表,也可以把它改為肺經。改為肺經並不錯,但是傳統的用經絡來表示有它的道理,為什麼呢?因為它特定的止痛部位,最佳部位如果用臟腑還沒有把它準確的表述出來,如果用經絡能夠表示出它止痛的很好的作用特徵。所以我們在當代的中藥學當中,這個經絡來定位呢,是對臟腑的一個補充,這個不多,主要在解表藥、祛風濕藥當中有少部分的藥,但是大家要有這麼一個思想,把它能夠區別開來。尤其是在查閱古代文獻的時候,古代的文獻對歸經的表述都是經絡,或者以經絡為絕對的主體。當代不一樣了,轉化為了臟腑。那麼建立這樣的一個觀念,也是學好歸經的一個重要的,必需具備的一個思想。(張廷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