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熱少陽病&傷寒少陽病
濕熱邪氣留滯少陽三焦與傷寒少陽病的異同
濕熱邪氣留滯少陽三焦與傷寒少陽病的異同
7 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中少陽病也。彼則和解表裡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證變法,如近時杏、朴、苓等類,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戶,轉瘧之機括。
這條講的是什麽呢?這一段講少陽濕熱,濕熱邪氣留滯在手少陽三焦,和傷寒的少陽病,它有異有同。 傷寒的少陽病是外感風寒,進入半表半裡。葉天士講,“亦如傷寒中少陽病”。這就是說它們之間有相同點。相同點在哪呢?傷寒邪氣進入少陽半表半裡,導致少陽樞機不利,這是關鍵。溫病的濕熱邪氣,當然你從它的方和藥來測証,他沒有講是濕重還是熱重,他就講了一個溫膽湯。一個杏、朴、苓,從他的方和藥來測証,肯定是濕重。以濕邪為主,熱蘊濕中,濕阻在少陽三焦。也算半表半裡証,也是樞機不利。所以溫病的少陽三焦病,“亦如傷寒中少陽病”。因為它們從病機上來講,都是半表半裡的病變,都是導致樞機不利。
傷寒少陽病—半表半裡—樞機不利口苦、咽乾、目眩、脈弦、胸脅苦滿(溫病)濕阻少陽三焦—半表半裡—樞機不利胸悶脘痞、腹脹、舌苔白膩、脈濡軟
但是治法為什麽不同?傷寒的少陽病用什麽方?什麽表現?小柴胡湯,少陽八症。濕溫病的樞機不利,少陽病,什麽表現?用什麽方?它們就有同有異了。相同點因為都是樞機不利,所以都可以有往來寒熱。從熱型上說,主症都是往來寒熱,不管傷寒的少陽病,溫病的少陽病,都是往來寒熱。都有惡心嘔吐,都有不欲飲食。具體到傷寒的少陽病,除了這幾個表現(往來寒熱、惡心嘔吐、不欲飲食)之外,還有什麽表現?口苦、咽乾、目眩、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脈弦、少陽八症。這邊是傷寒的少陽病。溫病的濕阻少陽有什麽表現?除了這些表現(往來寒熱、惡心嘔吐、不欲飲食)之外,它是胸悶脘痞、腹脹、舌苔白膩;傷寒的少陽病舌苔不白膩。傷寒的少陽病是弦脈,如按琴瑟弦。濕溫的少陽病脈濡、軟。這就不一樣了。為什麽?傷寒的少陽病樞機不利,是足少陽膽病。濕溫病的樞機不利,是在手少陽三焦。這裏邊問題就出來了。大家會提這個問題。何秀山不是講了嗎?《通俗傷寒論》蒿芩清膽湯,何秀山按語,講得很明確,手足少陽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於膽中以化水穀,一發於三焦以行腠理。它倆不是一回事嗎?不都是少陽嗎?對呀。手少陽三焦是升降之樞,足少陽膽是出入之樞.它為什麽合圍一經?升降和出入之間是相輔相成的。升降正常,出入也就正常;出入不正常,升降也不正常。它們互相牽連。所以在病變過程中,少陽膽經不利,三焦也就不利。三焦不利,膽也不理。它們互相影響。所以說“合為一經”。但是它畢竟是有手、足之分,不同的邪氣侵犯人體,寒和濕,邪氣不同。 它所阻塞的道路不同,雖然兩經都影響,但是傷寒畢竟以足少陽膽的出入樞機不利為主。濕邪主要阻滯三焦水道,導致氣機不利,是升降失常。出入當然也失常,但是它側重在升降上。它們有所區別,所以臨床表現不一樣,並不完全相同。
這段話他講的什麽意思呢?前面說了,邪氣流連氣分,可以通過戰汗,這是氣分証的一種情況。下邊再一種,氣病不傳血分。就是說沒有逆傳入營、血,還是在氣分,流連在哪呢?流連在三焦。邪氣流連在三焦,也和傷寒的少陽病相似。但是這是什麽邪呀?是溫熱邪氣還是濕熱邪氣?沒有說。從他下面的方可以看出來。杏、朴、苓、溫膽湯,是濕熱(邪氣),而且是以濕為主。為什麽呢?這裏邊沒說清熱的藥。所以是以濕為主。所以他首先“亦如傷寒中少陽病”,就是把這兩個少陽病,把它們的共同點,你要比較一下。但是因為傷寒的少陽是出入的樞機不利,所以它用柴胡、黃芩。用柴胡解其表,用黃芩清其裏,解表透邪,清裏泄熱,表解裏和,是這麽個和解法。
濕邪留滯三焦用柴胡行嗎?它不在那個部位。所以治療就要隨証變法,用分消走泄。都屬於和解法,傷寒的少陽病,他所用的和解—小柴胡湯,它的作用可以説清透(清泄)少陽半表半裏,這麽來。溫病裏邊濕熱病,邪留三焦,就不能和解表裏了,小柴胡湯是和解表裏。他加了個“之半”,和解表裏之半,就是去半表之邪,去半裏之邪。柴胡和黃芩。溫病濕熱病就是用分消走泄法。分消走泄法幹什麽呢?“分消上下之勢”。小柴胡唐作用,和解半表半裏之樞。分消走泄法和解上下氣機升降之樞。用的方,他是舉例而言,“如溫膽湯”,或者是近時的“杏、朴、苓等類”這一類的藥。不一定完全就肯定是這個方呀,人家也是舉例而言。或者是用溫膽湯,或者是用杏、朴、苓。換別的行不行?也可以。但是掌握這個分消走泄法。
什麽叫“分消走泄法”?這個法屬於和解法。它適用於痰濕阻滯氣機的病証。痰濕阻滯氣機,三焦水道不利,這類的病証。所以它選用的藥物,祛痰濕,通氣機。注意啊,既要化痰祛濕,又要疏通氣機。這兩類藥,使阻滯在三焦,彌漫在三焦的痰濕邪氣分道而消。“消”和“泄”都是去除的意思。“分”是指不同的道路。“走”是指宣氣。氣不動痰濕不走呀!使用祛痰濕、通氣機的藥物。使彌漫在三焦的痰濕邪氣,分道而消。注意,是分道而消,不是一條道。一條道分什麽呀?分消走泄包括上焦的辛宣芳化,中焦的辛開苦降,下焦的淡滲利濕。辛宣芳化從上向外宣;辛開苦降從裏面燥,往下降;淡滲利濕向下引。這三種其中用兩種,就可以叫分消走泄。單使一種不是。這三類藥物,選其中兩類,它就是分了,分道而消了,就可以。分消走泄他講的是這麽個意思。
具體到方和藥。葉天士講了一個“杏、朴、苓”,這算不算分消走泄?這三個藥怎麽分消走泄?這三個藥,杏仁開上焦宣肺氣;肺氣一宣,氣化則濕化呀,肺氣一宣,水道就通了。開肺氣,通水道。這個藥(杏仁)的作用,它作用於上焦。厚朴,燥中焦,行氣化。怎麽行氣化呢?通過燥中焦之濕,通暢氣機,使氣化的通路暢通了,就是氣化恢復了。它又是下行的藥,燥而下行,使濕濁向下引。向下引遞給誰?給它(茯苓),茯苓淡滲、利濕,同時它還健脾,脾主運化水濕。別看這三個藥,它很具代表性。所以歸納起來,杏仁開上,厚朴暢中,茯苓滲下。上焦開通了,中焦暢通了,下焦滲出去了。三焦水道一起通調。它雖然是三個藥,是三方面的代表。很具代表性。所以葉天士講的針對性非常強。選藥非常準確。這是藥。
“如近時杏、朴、苓等類”,從“近時”兩個字可以看出什麽問題來呢?當時在蘇州一帶,江南醫生流行用這些藥,説明治濕熱病用這類藥,已經成為風氣了。溫膽湯是這麽幾味藥。半夏、陳皮、枳實、茯苓、甘草、竹茹。半夏燥濕暢中,暢中焦、燥濕濁,還能夠開鬱,開濕鬱。陳皮、枳實辛苦溫,苦溫,或者說苦寒都行吧!它是苦味。半夏是辛味,辛開苦降法。什麽作用呢?燥濕降濁。半夏也是降的藥。半夏也降胃氣,也降濁,燥濕降濁。它也照樣暢中。茯苓、甘草一方面健脾,一方面淡滲利濕,是不是辛開苦降和淡滲利濕一塊用。辛開苦降、淡滲利濕,算不算兩條道,從裏面燥,往下利,是分消走泄,這是個分消走泄的代表方劑。竹茹,清熱、化痰、和胃,“以竹之脈絡,通人之脈絡”,實際上竹茹有行氣作用。它有通利作用。
半夏燥濕、暢中、開鬱,辛開陳皮燥濕、降濁、暢中,苦降枳實茯苓健脾,淡滲利濕甘草健脾竹茹清熱、化痰、和胃
這個方劑,燥濕暢中,分利濕濁,是不是分消走泄法?使痰濕邪氣下行,去了。痰濕沒了,裏邊就是有裹得熱,熱也沒了,濕去則熱不獨存了。所以雖然這個方劑是溫性,但是它有清膽的作用。通過祛除痰濕,清泄膽熱,而使膽恢復溫和的本性。所以叫溫膽湯。
如果說濕阻少陽,因為它畢竟是溫病,熱逐漸也重了。少陽的濕熱都重,甚至於熱比濕還重,怎麽辦?溫膽湯原方稍做加減,去掉甘草,加上碧玉散,再加上青蒿和黃芩。這是什麽方?蒿芩清膽湯。蒿、芩是小柴胡湯的法。這一邊,清膽湯是溫膽湯的法。這就等於把小柴胡和溫膽湯,那個合在一塊,又加以變化,英雄所見略同。葉天士提分消走泄,他提的是濕重的情況下。俞根初針對濕熱並重,或者熱重於濕,又加以改造。小柴胡湯這麽改,溫膽湯這麽改,加一塊,是不是和解少陽?兩個少陽一塊和(解),非常高明。就說這些前輩的學者,在豐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中醫理論,把古方活用。用到多活的程度?隨心所欲的程度。但是人家不是胡來,隨心所欲,人家是有理論根據的,有實踐根據。(劉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