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湯中黃芩用藥
對於黃芩的使用,從歷史上黃土湯是屬於《金匱要略》的,很早了,對黃芩的認識,歷代醫家不同,大體有這樣一些認識:
- 黃芩本身就止血,很多本草書裡都談到黃芩的止血,可以說本草學裡,特別到後世,這個現象很突出,說黃芩能直接治療出血。
- 黃芩和生地相配,制約附子、白朮的溫燥,是把它看做佐制藥。
- 黃芩擅長於清肝膽,清肝有助於止血。陳修園還提出,陽虛不能固攝,出血之後,陰血不足又可以產生陰不制陽這種熱,實際上翻譯一下就是說,脾不統血造成失血以後,打破了肝藏血和疏泄的平衡,肝體陰用陽的平衡,肝藏血不足,會造成枯木則剛脆,肝失去柔潤,枯木則剛脆,形成繼發的肝旺,促進了肝不藏血,那就黃芩在這裡又有清肝止血的含義。整個種體上的病機,它是屬於陽虛不攝血,你在溫陽健脾攝血的基礎上,又考慮到它繼發病機,針對繼發病機,肝旺,可以用它清肝止血,這方裡黃芩,用炒一下,那止血作用就更好,炒一下。我們一般開黃土湯,黃芩炒了,使它更加發揮止血方面的作用,所以在黃土湯裡的黃芩的意義,歷來是方義分析當中討論較多的問題。也就是說,歷代很多方裡討論到黃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並不十分統一。歸納起來,剛才說的幾個道理都有它的意義。這是方義分析一個重點。(鄧中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