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6日 星期日

神、氣、血、形、志有餘不足之病及調治法( 素問舉痛論)-2

 神、氣、血、形、志有餘不足之病及調治法( 素問舉痛論)-2

帝曰:善。血有餘不足奈何?
歧伯曰: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
歧伯曰: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不足,則視其虛經,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脈大,疾出其針,無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無令惡血得入於經,以成其疾。
從那兒開始講。“血有餘不足奈何?”實際上在這裡是講的肝,有餘不足的問題。因為肝藏血。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怒為肝之志,所以肝氣實善怒,肝氣不足,肝虛,不足則恐”,所謂子盜母氣。或者從“乙癸同源”來講。也就是“肝腎同源“,同源於下焦。同藏精血,實多歸屬於肝。所以肝腎實多從瀉肝這個角度治療,肝腎虛多從補腎這個角度治療。所以虛則補腎,實則瀉肝,這“乙癸同源”的理論。“乙癸同源”這個理論在李中梓的《醫宗必讀》,其中有一篇文章叫“乙癸同源論”,講得很深刻,文章寫得很漂亮,可以自己翻閱,自己學習一下。
所以肝不足則恐,可以從子盜母氣的角度來理解,也可以從“肝腎同源”的角度來理解。肝屬木,腎屬水,所以實則瀉木,虛則補水。因此就這個意義上來講,後世才有一個說法叫做“腎無實證,肝無虛證”。其實不是無虛證,但是從“乙癸同源”的角度講,肝虛就補腎,腎也不是無實證,同樣的,從這個角理論度考慮,腎的實證也要瀉肝。因此就說肝無虛證,腎無實證。有這樣一個說法。大家要注意這個說法,是特定在“乙癸同源”這個理論前提下說的。不是說肝真的無虛證,腎就是無實證。並不是這個意思。
所以說肝有餘則易怒,在志為怒。肝不足則恐,恐本來是腎之志,恐為腎之志,但是不足就出現腎虛的這個症狀。或者叫子盜母氣的症狀,由於子盜母氣,所以出現腎虛的恐,腎之志,恐的症狀。
“血氣未并,五藏安定”,這個是說,血氣未并,前兩段也有這個血氣未并這句話,“神有餘不足,氣有餘不足”都有“血氣未并”這句話,血氣未并是說病還沒有嚴重,疾病還沒有嚴重,也可以說血氣已病,但是病而未甚,輕微,所以就叫做“血氣未并”。由於血氣並沒有嚴重的偏傾,所以五臟安定,沒有影響到內臟。
“孫絡水溢,則經有留血”,但是有孫絡水溢,這個水字,我們教材注釋有,《太素》作“外”,也就是“孫絡外溢”,就說明淺表的孫絡有充斥,溢就是溢出,外溢,孫絡有充斥表明病位淺在,並不深,所以前面它也說有“血氣未并,五藏安定”。如果真的血氣完全未病的話,孫絡也不應該有外溢的現象。所以我剛才說,血氣未并,血氣未并可以理解為血氣已病,但是未深,很輕淺。:則經有留血,由於孫絡外溢可以導致經脈有留血。留血也是瘀滯不通,有瘀滯的現象。由於孫絡外溢,導致了經脈的留血。
“帝曰:補瀉奈何?”血有餘氣不足的補瀉,怎麼用補法?怎麼用瀉法呢?
“血有餘,則瀉其盛經,出其血。”盛經就是血液充斥了,氣血充斥了那個經脈,所以叫瀉其盛經,主要是指的肝經,肝經充實的經脈要瀉,瀉肝經。
“不足,則視其虛經”,不足,那要針肝經,不足也是肝經之虛,
“內針其脈中,久留而視”,針刺到俞穴當中,經脈之中之後,要久留,要留針,要觀察。針刺到經脈之中之後要留針觀察。
“脈大,疾出其針”,不是刺到虛脈當中嗎?當發現脈大的時候,所謂“脈大”是氣血來至,針刺的時候,要經脈氣來至的時候才有療效。脈大說氣血已經到來了。這個時候,“疾出其針”,要趕快地起針了。所以針刺之後要觀察,觀察其經脈充盛了,再起針。這是治虛證的方法。
“無令血泄”,因為它是虛證,當然不要令血泄。和上面的“瀉其盛經,出其血”,你看從針刺上這完全不同的方法。實可以瀉出去,虛就無令出血。
“帝曰:刺留血奈何?”,那麼是血有留滯,這個時候怎麼治療呢?怎麼針刺呢?
“歧伯曰:視其血絡,刺出其血”,看到血絡充斥之處,血絡充斥之處針刺放血,
“無令惡血得入於經”,這樣的話,刺出其血,就是所說的惡血,邪氣,要趕快放出來,不要讓它再深入到經脈裡面去。
“以成其疾”,如果深入到經脈之中的話,那疾病就壓要嚴重了。成其疾,就是基本已經成。就說明疾病嚴重。
這是血有餘不足,下面,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日: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支不用。血氣未並,五藏安定,肌肉蠕動,命日微風。
帝日:補瀉奈何?
岐伯日: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
帝日:刺微奈何?
妨伯日:取分肉間,無中其經,無傷其絡,衛氣得複,邪氣乃索。
“帝曰:善!形有餘不足奈何?”,形是說的形體。是說的肌肉,這裡實際上具體是講的脾有餘不足,脾主肌肉,
“岐伯日: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形有餘就脾的邪氣充盛,脾臟的邪氣充盛,可以出現腹脹,運化不利因而出現腹脹,脾主大腹,脾的邪氣實,因而出現腹脹。“涇溲不利”,涇溲是指的大小便,二便不利,脾主運化,運化水穀精微,運化水濕。運化功能失調,所以出現二便不利,這是實邪導致的,脾的運化功能的失調,
“不足則四支不用”,脾虛則四肢不用,四肢不能夠運動。肌肉痿軟無力,我們在講《太陰陽明論》的時候,談過這個問題。“脾病而四肢不用”,就是“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脾胃後天之本,運化化生氣血津液來滋養筋骨肌肉。脾虛,津液不足,氣血精微不足,不能滋養因而出現四肢不用。脾主四肢嘛!
“血氣未並,五藏安定”,這病情很輕微的時候,血氣沒有明顯的偏傾。五臟,內臟沒有明顯的受到干擾。那是病很輕微,所以叫
“肌肉蠕動”,肌肉好像蠕動地在那兒動如同蟲行肌肉之中。好像有蟲子、螞蟻,在肌肉輕輕地爬的那樣的感覺,肌肉蠕動,
“命日微風”,這是輕微的風邪所致,脾屬土,風屬木,邪氣輕微而導致脾的病變,所以叫微風。
“帝日:補瀉奈何?”說這樣怎麼治療呢?
“岐伯日:形有餘則瀉其陽經,不足則補其陽絡”,就脾有餘瀉陽經,瀉陽明經,不足補陽絡,補陽明絡。太陰陽明互為表裡,所以在這裡頭瀉其陽經,補其陽絡。都是說的陽明的經和陽明的絡。是因為脾胃相表裡,從表裡經而治。
“帝日:刺微奈何?”疾病輕微的時候怎麼針刺呢?
“妨伯日:取分肉間”,脾主肌肉,所以針刺取分肉間,
“無中其經,無傷其絡”因為病比較輕,所以不要深刺中其經。同時也不要傷其絡,使得
“衛氣得複,邪氣乃索”,這樣的話,因為衛主在表,病情輕微,所以說衛氣得復,病情輕微,淺表之氣也可以恢復了。邪氣乃索,病邪也可以消散了。索,是消索,取消散之義,這是形有餘不足。
下面,“志有餘不足”,也就是講的腎有餘不足,腎藏志,所以腎有餘不足是什麼樣呢?下面說,
帝日:善!志有餘不足奈何?
岐伯日: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血氣未並,五藏安定,骨節有動。
帝日:補瀉奈何?
岐伯日:志有餘則瀉其然筋,不足則補其復溜。
帝日:刺未並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無中其經,邪所乃能立虛。
“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腎有邪氣充斥,就出現腹脹飧泄,飧泄這個詞我們講過幾遍了,就是完榖不化那種泄瀉。這是說腎主志。腎的邪氣盛,什麼邪氣盛,主要是指的寒邪盛,腎為水臟,其性本來就寒,所以容易受寒邪,寒邪盛,使得水寒之氣充斥。因而出現腹脹,“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病”,這是《素問。水熱論》裡面的話。由於腎受了邪氣,使得關門不利因而水液停留,可以出現腹脹。所以腎中的陽氣可以化生脾土,所謂火生土,是從這個角度講,腎陽不足了,使得脾土的運化功能失調,可以出現飧泄。再有腎司二便,腎的功能失調,邪氣盛,也可以出現飧泄,所以這個腹脹飧泄。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理解。志有餘則腹脹飧泄,不足則厥。腎虛就可以出現厥,出現什麼厥?寒厥。如果是腎陽虛,手足冷就是出現寒厥。熱厥,如果腎陰虛,出現手足熱,所謂熱厥。同時,如果腎精不足,水不涵木,還可以出現昏厥。突然昏仆了,神志不清,所以說是不足則厥。
“血氣未並,五藏安定,骨節有動”,腎主骨,所以病輕微的時候骨節可以出現病變,“動”機是變動。也就是骨節出現了病變。
“帝日:補瀉奈何?岐伯日:志有餘則瀉其然筋”,“然筋”也就是針灸的穴位的然谷穴。屬於少陰經的滎穴。井、滎、俞、經、合的滎穴。屬於足少陰的滎穴,志有餘則瀉其然谷穴。同時可以 針刺然谷穴,可以放血。
“不足則補其復溜”,“復溜”是足內踝上二寸,復溜穴,用補法。
“帝日:刺未並奈何?岐伯曰:即取之”,對於病情比較輕微的病,也要立即的針刺它,
“無中其經”,但是針刺的時候,因為病情比較輕微,所以不要中氣經,也就不要太深。絡淺而經深。所以無中其經,要淺刺。淺刺當然就淺刺其絡,無中其經有刺其絡,
“邪所乃能立虛”,邪氣就可以很快的散去。邪氣實,散去了就所謂“邪所乃能立虛”,就是指的邪氣已經散去。 。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