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說: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他這句話是這麽說的,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這句話說的語氣非常重。葉天士講話,從他的文章來看,語氣都不重,都非常平和,就像談話一樣,非常的平淡。這句話說的語氣很重。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語氣非常重。什麽意思呢?說溫病和傷寒都是外感病,外感邪氣對人體的損傷,無非是營衛氣血。所以溫病和傷寒發病以後,都是營衛氣血的損傷。寒也傷營,溫也傷營;寒也傷血,溫也傷血;傷寒溫病都有營衛氣血的損傷,這點是一樣的。因為人體沒有別的呀。不就是營衛氣血嗎?但是治法就絕然不同。為什麽治法絕然不同?因為它病因、病機不同。主要是病因不同,所以治法就不同。具體怎麽著,他沒講。可能講了,學生沒記。也可以他的學生水平很高,就不用講。
咱們以傷寒的太陽病為例,把傷寒的營衛氣血損傷,和溫病的營衛氣血比較一下。咱們就按照葉天士這句話,營衛氣血這個順序。
傷寒——寒傷營的証治
傷寒是寒邪傷營,它出現什麽証候,怎麽治療?咱們一太陽病為例,太陽病的寒傷營是什麽表現呢?
証候—惡寒重,發熱輕,頭項強痛,周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傷寒論》裡邊說,“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那就是說它惡寒的症狀特別突出,發熱不明顯。這個惡寒發熱的輕重,不是以體溫的高低。不拿體溫表來衡量。以病人的自我感覺,自覺症狀來衡量。他特別感到怕冷。體溫高不高呢?體溫可能是 40 度。傷寒初起的發熱,並不見得比溫病低。但是病人的感覺是怕冷。為什麽?因為寒為陰邪,受寒冷的刺激,皮膚的毛孔是收縮的,寒主收引呀。受寒冷刺激,使毛孔收縮,收縮的目的是抵禦寒邪。不讓寒邪向裡去。同時也保存陽氣,使陽氣不受它損傷。它腠理閉塞的結果,寒邪雖然進不去,陽氣也出不來。所以這叫表閉陽鬱。體表被寒邪封閉,體内陽氣被鬱。裡邊是鬱陽,外邊是表閉。陽氣和寒邪接觸不着,由於體表得不到陽氣的溫煦,使寒邪壅滯,所以他突出的是怕冷。說“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可能初起不發熱,先惡寒。因為它陽氣沒有出來。正氣和邪氣沒有鬥爭。但是不可能是永遠這種狀態。陽氣鬱到一定程度,就要勃發。陽氣把勁憋足了,就衝破了寒邪的封鎖,就出來。正邪相爭,這時候就出現了發熱。所以開始病人突出的感覺是惡寒。
“頭項強痛,周身疼痛”,頭痛,身痛,骨節煩疼,腰疼,全身各個部位都疼。肌肉疼,關節疼,什麽原因?寒主收引,血脈也收引,肌肉也收引。由於肌肉、皮毛的收引,血管也收引,血液不流通,不通則痛,所以它疼痛得厲害。傷寒的特點是頭疼,周身疼,脖子還發硬。肌肉收縮了嘛,脖子轉動就不靈,所以頭發僵,脖子發僵,頭項僵痛。除了血脈收引之外,血液是什麽狀態?血液凝聚,就像水遇寒結冰一樣。收寒冷的刺激,血液就凝聚了,凍住了。你想想,血脈收縮了,窄了,裡面的血液又凝聚了,它還能夠流動嗎?它流動能力就差了。但是心臟並沒病,心臟還沒有停止跳動。它還逼迫著血液在血管裡邊流動,這個血液出現什麽狀態?打著漩渦地流,在血管裡面這樣走,所以脈就緊。怎麽形容呀?形容“如紉箅綫”就好像咱們做籠屜,往裡紉綫一樣,得這麽擰,咱們紉針不要是嗎?把綫擰擰往針眼裡穿。再打個比方,像拿改錐擰螺絲一樣,釘釘子是梆梆直接往裡釘,改錐擰螺絲是這樣擰。這種血液加速螺旋形地前進。就好像紡繩子一樣,牽繩轉索的感覺,有個轉動感。緊張,轉動。脈緊,一方面説明血脈收引了,一方面説明血液凝聚了。這是不是營陰凝聚呀?血液凝聚還不是血液裡邊水凍住了嗎?
所以寒傷營,怎麽傷?它是使營陰凝滯,血液運行障礙。出現周身疼痛,脈象浮緊。血凍在血脈裡邊了。血液損傷沒損傷呢?並沒有損傷。它並沒有消耗,就像水凍成冰一樣,還是那些水,凍成冰塊了。你把它化開,還是水。
治法—發汗散寒
所以治療用辛溫解表法。辛溫解表、發汗散寒。關鍵就在於通過發汗來散寒。所謂發汗就是使閉塞的腠理開泄,開開,使寒邪散出去。寒邪散出去,血液自然就流通了。拘攣就都緩解了,血液也就化開了。就等於水遇冷結冰,給它加溫,把它化開是一樣。用溫藥使皮膚、肌肉收鬆解,血脈也鬆解,血液也化開。就恢復它原來的狀態。所以寒邪非汗不散。
代表方劑—麻黃湯
麻黃湯之所以厲害,就在於它是麻、桂同用。麻黃辛溫,發汗、利尿、平喘。固然是不錯。但是麻黃作用於腠理,應該說是皮毛,它只作用於皮毛部位。因為汗是從皮毛出來,它是把毛孔打開,鬆解皮膚。它不能鬆解肌肉。必須要配伍桂枝。桂枝辛甘溫,解肌。桂枝是解肌,通陽,化氣。它和麻黃作用不一樣。雖然都是辛溫藥。它所謂解肌是鬆解肌肉。它的作用是作用在肌肉層。使肌肉鬆解。肌肉鬆解了之後,麻黃才能夠把毛孔打開,汗才能發出去。不加桂枝,只用麻黃,它只能平喘,不能發汗。發不出來,因為肌肉那封閉著。去掉了桂枝,就是三拗湯。三拗湯不是發汗的方。所以這個方說它厲害,發汗力強,強在哪?麻黃、桂枝共用。桂枝把肌肉鬆解開,麻黃的作用才發揮出來,把毛孔打開。這樣肌肉、皮膚、血脈,因為桂枝能通血脈,血脈也鬆解了。血液也就恢復流動了,化開了。不用滋陰,血液絲毫損傷都沒有。所以麻黃湯,就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它用補陰藥嗎?用不着。把血化開就行了。
溫病——熱傷營的証治
溫病是外感熱邪。它對營的損傷是熱傷營。熱傷營有什麽表現?
証候—身熱夜甚,心煩躁擾不寐,時有昏譫,口不甚渴或不渴,舌紅絳少苔、脈細數
這一系列表現都是血中津液損傷。一個是熱邪盛,一個是津液傷。身熱夜甚,24小時持續高熱,夜間加重,什麽原因?陰虛不能制陽。夜間陽入於陰,陰本來就不足,陽入於陰,陰陽不平衡,所以體溫就升高,比白天還高。不光是正邪相爭。陽入於陰之後,還有一個陰陽不平衡。
心煩躁擾不寐,時有昏譫,血中津液損傷,血不能養神,這是一個方面,另外又有熱邪擾動,陰虛血少,不能養神。心不藏神,再加上熱的擾動,就導致心神外越,所以他煩躁不安,甚至於譫語狂妄。
口不甚渴,或者是不渴,是熱邪蒸騰營陰,營陰上潮,分佈到口腔,所以口不那麽渴了。實際上它比氣分証的口大渴,更深重了一步。
舌紅絳,葉天士講,“絳,深紅色也”,是深紅的顔色。什麽原因?營陰損傷,血中水分不足,血液濃縮凝聚,血液黏稠度增加。為什麽苔少?營陰不足,肺和胃的津液也不足,它沒有津液生苔。所以苔少,或者是光絳無苔。
脈數是主熱;細,説明血脈裡邊的物質少了。什麽物質?水。
總歸一系列的表現,都表現為營陰損傷。這回看看,和傷寒比較,傷寒的病機,是由於寒邪而導致營陰凝滯,凍住了。它並沒有較少。溫病的熱傷陰,它是由於熱邪消耗津液,而導致營陰不足,營陰虧損。當然熱邪並沒有解除。從營本身來説,是營陰不足了,水分減少了。
治法—清營透熱,養陰生津
要清營,先祛熱邪,透熱,透熱轉氣;再用涼藥清營分同時,又用透熱轉氣的藥,使熱邪外透。熱邪透出去了,它有出路了,營分的熱邪當然就減輕了。營陰的損傷也就控制住了。但是營陰已經傷了, 這時候必須要養陰生津。補充血中津液,擴充血容量。西醫大輸液,中醫就用養陰的藥。
代表方劑—清營湯
《溫病條辨》的清營湯。
這兩個類型都是傷營。寒傷營和熱傷營。一個是把血液中的津液給鄰居,凍住了,用發汗的方法散寒,化開就可以。溫病就不然,它不是凍住了,它也凝聚,它的營陰凝聚是因為應液的消耗,濃縮了。必須補充津液,稀釋它。它才能夠恢復流動。都是傷營,寒和溫大不相同。
傷寒——風傷衛的証治
下邊說衛。傷寒也有衛的病變。溫病也有衛的病變。總歸就是衛的損傷。傷寒的是叫風傷衛。那麽請問傷寒裡面的風是冷風還是熱風?既然擱在《傷寒論》裡面講,它肯定是冷風。所以統稱叫做風寒邪氣。不過這裡邊有個分寸。太陽傷寒,那是寒邪,這個沒得說。太陽中風裡的風,是風為主而夾寒,是風邪為主,夾寒。溫病外感是風而夾熱,風熱邪氣。這性質就不一樣了。風夾寒,它的表現是什麽?
証候—發熱惡風、汗出、頭痛、鼻鳴乾嘔,舌苔薄白,脈浮緩
太陽中風,咱們就撿幾個典型的症狀説出來吧!因為它症狀很多。發熱惡風,和傷寒不一樣了。傷寒是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它呢,有發熱,惡風。發熱的原因是因為風邪開泄腠理,它腠理並不像傷寒那麽嚴重地閉塞。因為風是陽邪,開泄腠理,所以初起正氣就和邪氣相爭,正邪相爭就發熱。因為它腠理是開泄的,雖然陽氣能夠宣發,但是因為它有風邪,風邪要往裡進,陽氣向外宣發是有障礙的。所以它也惡風。這種病人是見風則惡,沒有風他不惡。窗和門關得嚴嚴的,沒有風,他就是發熱,而且這個發熱也不高。翕翕發熱,像鳥合上羽毛保存體溫一樣,溫乎乎的有點發熱,熱勢也不高。嗇嗇惡寒,翕翕發熱,淅淅惡風。就像往身上潑點涼水一樣。受點涼風,一激靈,打個冷顫,是這種惡風。它不像傷寒那麽嚴重,冷的發抖。惡寒那麽嚴重,沒有。因為它是風邪。
關鍵在汗出。它有自汗出。傷寒是無汗,中風有汗。為什麽?這就是典型的風傷衛,是衛強營弱的表現。怎麽解釋呢?衛強是指衛分的邪氣強,衛分是指體表,體表的邪氣強。什麽邪氣?風邪強。因為風邪疏泄了腠理,把門戶打開了,營陰外泄,血中的津液就被逼迫,汗為心之液,就出來了。營陰就不能固守於内,被風邪的疏泄作用給鼓動出來了。所以就出汗。汗出就傷營陰,營陰的不足,是因為衛分邪氣強造成的。所以說風傷衛。由於體表有風邪,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不利,經氣不通,肺的宣發肅降功能也就發生障礙,所以氣上逆,出現鼻鳴。鼻子裡呼呼出氣,加粗。乾嘔,胃氣不降。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不利,導致氣機的升降失常。肺氣上逆則鼻鳴,胃氣上逆則乾嘔。
因為它風邪在表,沒有入裡,所以舌苔沒有變化。營陰被傷,脈緩。
治法—調和營衛,解肌
這一系列的表現。是風邪開泄腠理,衛分的邪氣強,導致營陰外泄,所有治療要調和營衛。衛和營不協調了。怎麽才能協調,解肌。通過解肌來調和營衛。
代表方劑—桂枝湯
桂枝湯雖然是辛溫之劑,和麻黃湯是大不一樣。桂枝能夠解肌,它配的是什麽呢?白芍和甘草。麻黃湯用麻黃配桂枝;桂枝湯是用白芍和甘草來配桂枝。怎麽來調和營衛?通過解肌疏風,疏散風邪來調和營衛。怎麽解肌?通過疏風。桂枝辛甘溫,它能夠疏散風邪解肌,用它配白芍,再配甘草,看這方,桂枝辛溫,甘草甘溫,桂枝配甘草,辛甘發散為陽,助陽氣。驅逐衛分的邪氣;芍藥配甘草,酸甘化陰,滋養營陰,補充營陰,助陽益氣,疏散風邪。邪氣沒了,營陰恢復了,它不就調和了嗎?營衛不就協調了嗎?這麽來調和營衛。所以桂枝湯到底是個什麽方劑,從補瀉的角度說,它是補還是瀉呀?麻黃湯要從補瀉角度說,它應該是瀉邪的。桂枝湯不完全是瀉邪,它重在調和營衛。解肌疏風,達到調和營衛的目的。是這麽用藥。
溫病——風熱傷衛的証治
風熱邪氣傷衛,風夾熱。
証候—發熱,微惡風寒,少汗或無汗,頭痛,咽紅而痛,口渴,咳,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注意,發熱,微惡風寒,是發熱重,惡寒輕。因為它是風熱邪氣。風熱為陽邪,它開泄腠理。初起陽氣就和邪氣鬥爭,所以開始就發熱。為什麽微惡風寒?因為表鬱,邪氣要向裡入,陽氣宣發受阻,體表的陽氣不足。有輕微的惡寒,但是傷寒的惡寒重不一樣。
頭痛是風熱上攻。桂枝湯証也可以出現頭痛,它可以出現頭痛。因為都有風邪,風邪上行,所以都可以導致頭痛。它有咽紅而痛,因為它是熱邪,熱邪使氣血上湧,氣血上湧壅滯在咽喉,就可以出現咽喉紅、痛。熱邪傷津。可以出現渴。熱迫肺氣上逆,可以出現咳。
從舌象上來看,邊尖是紅的,脈象是數的。這和中風不一樣。太陽中風舌邊尖不紅,脈緩而不數。所以吳鞠通說“太陰溫病,脈不緩不緊而動數”。在《溫病條辨》裡邊,吳鞠通講太陰表証,衛分証。他先說“脈不緩不緊而動數”,什麽意思呢?“不緩”是和太陽中風的區別。“不緊”是和太陽傷寒的區別。它既不是浮緩,又不是浮緊,而是浮數。因為它是熱邪。比較一下。
這種病人可以出現少汗或無汗,無汗它也不是乾熱,皮膚也是潮潤的。或者是有少量的汗出。這一點和太陽中風很難鑒別。“發熱,微惡風寒”是和太陽中風相似。太陽中風可以有汗,它也可以有汗。太陽中風頭痛,它也頭痛。這一點都很相似。怎麽鑒別?“舌邊尖紅”。中風不紅。因為它是風夾寒。這個是風熱。即使舌邊尖不紅,它的脈象數。這是毫無疑問的。中風脈不緊、不數,反而緩。另外中風沒有咽喉紅而痛,沒有。外感風熱,一般都有。你張開嘴看看,裡邊扁桃腺,咽喉紅,充血。咽後壁也充血。它即使不疼,它也有輕度的充血。這能用桂枝嗎?桂枝下咽,陽傷則?,風夾寒可以,風熱絕不能用桂枝。所以吳鞠通《溫病條辨》第一方用桂枝湯。王孟英,葉霖後世醫家都批評他。為什麽呢?都有風邪,一個是風寒、一個是風熱。風熱你要清解呀!風寒才能用桂枝湯。
吳鞠通自己也知道,他用桂枝湯是假的。他是打的繼承《傷寒論》的旗號,《傷寒論》第一方是桂枝湯。我這第一方也是桂枝湯。他在後邊“雜說”裡邊有一篇文章,本論始銀翹散,說我這個方子,桂枝湯不是第一方,是假的。實際上,第一方是銀翹散。
治法—辛涼輕解
風熱邪氣要用辛涼藥,辛涼輕解,辛散、涼清、輕宣、疏風、透熱,驅除邪氣。用了桂枝湯就助長了熱邪了。這絕對不可以的。一定要把它區別開。雖然初起都有少量的汗,都有頭痛,但是這些(咽紅而痛,口渴,咳,舌邊尖紅,苔薄白,脈浮數。)的表現是由區別的。這點同學們一定要注意。
我以前遇到過這種問題,1972 年,在西苑醫院,第四期西學中班,我是在那連輔導再帶實習,在帶實習的過程中,碰見一個黑龍江來的病人,是個已經退伍的軍人,他在部隊時受過傷,有殘廢軍人証,身體裡還有子彈。來了以後跟我說了半天,我一聽,這人精神不點不正常,什麽病呢?他說我舌頭出血,他只說舌頭出血。不知道什麽時候舌頭就出血,説來説去,最後說,我精神不太正常,精神病院我也看過了,也不太嚴重,但是說犯病就犯病。說好的時候還挺好。有的時候夜裡睡不好覺,做惡夢。我就想,睡不好覺,做惡夢,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挺好呀!那個方劑很好。我就給他開了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我跟他説,這個方劑能夠調理陰陽。他挺高興,拿回去吃了。我就忘了人家舌頭出血這碼事,過了大概有兩個月,挺長時間,這病人找我來了。那天我沒帶實習,沒學生。他說,我上回吃你那藥,吃兩付舌頭就出血了。那我一想,桂枝下咽,陽盛則斃。這方子是開錯了。沒注意那舌出血。只注意條例他那個神經官能症去了。我說,你怎麽不早説,早點過來呀!他說,我看你帶著學生,我沒好意思說。我找別的大夫看了,現在好了。已經不出血了。最後還給我送個大感謝信,紅紙寫的。我說我都給你治出血了,還送感謝信。他說,您態度挺好。同學們以後注意,光態度好不行。他説,我肯定是吃你這藥出的,因為我好幾個月沒出血。吃你這藥感覺熱。
傷寒——氣分証(太陽蓄水)
傷寒有沒氣分証呢?太陽病裡邊有氣分証,太陽蓄水就叫氣分証。它是因為風邪循經入腑,由體表循著足太陽膀胱經,進入膀胱腑。它把經脈的氣化道路給阻塞了。導致氣化不利。
臨床表現—發熱惡風,渴欲飲水,水入則吐,小便不利,舌苔白,脈浮。
這是太陽腑証。腑証又分蓄水和蓄血。這是足太陽膀胱腑的蓄水証。發生的原因,外港風邪夾寒,由表入裡。循經入腑的過程中,它實際上沒有進入膀胱腑,是把膀胱經給堵塞了。由於經脈的堵塞,經氣不利,膀胱的氣化功能受阻,水液就不能正常的敷佈,不能正常代謝了,堵在裡頭了。上邊出現渴欲飲水,因為氣化不利,津不上承,嘴裡邊缺水。覺得口乾,渴欲飲水,但是水入則吐,它裡面並不缺水。是因為經脈堵住了,水過不來,膀胱裡的水過不去,停住了。水進來,它更氣化不了呀。所以水入則吐。下邊小便不利,小便下不去,為什麽呢?經氣不利。上邊宣發不出去,下邊就肅降不下去。所以治療你必須提壺揭蓋,是這麽情況,由於邪氣從體表進來了,這是膀胱吧,邪氣進來以後,把這一條管道給堵上了,管道不通了,津液不能通過它向上敷佈,嘴裡邊就缺水,就口渴,欲飲。下邊,因為這堵住了,下竅,這地方關上化不開,水就出不來,所以小便不利。這邊是蓄水,上邊還缺水,這麽種狀態。怎麽治療呢?
治法—疏表利水
水並不缺,而且還蓄在裡邊,你要把這個蓄水,能夠讓它通過氣化活動起來,水只要能動,下邊小便就出去了。上邊也就不渴了。治療要疏表,要利水。可以說外疏内利,這麽個方法。疏表和利水必須同時進行。光利水,不疏表,水肯定是下不去的。這個過程叫化氣行水。這種治療的作用。它的治療的過程是化氣行水的過程。通過外疏内利使氣化功能恢復。水液代謝恢復。
代表方劑—五苓散
五苓散裡邊用桂枝通陽,通經脈,疏散風邪,解肌疏風。向外散風邪。同時它又通陽氣,化氣。用四苓利水,桂枝疏通體表的風邪。四苓利膀胱的水。堵塞的水道通調了,氣化恢復了,上邊也不渴了,下邊小便也通利了。四苓散就不行,必須用五苓散。必須得外疏。
溫病——氣分証(功能亢奮)
溫病的氣分証和這個一樣嗎?溫病的氣分証範圍很廣。就是說凡是邪不在表,又沒深入血脈,不到營分、血分,統稱氣分証。
臨床表現—高熱惡熱,心煩口渴,大汗出,舌紅苔黃燥,脈象洪數
它的特點是功能亢奮,由於正邪相爭,功能高度的亢奮。臨床表現是一派功能亢奮陽盛有餘的表現。它的大渴和膀胱蓄水的渴欲飲水,這也渴欲飲水,膀胱蓄水也渴欲飲水,一樣嗎?這個渴欲飲水是真喝涼水,他不吐。膀胱蓄水的渴欲飲水他吐出來,他不能氣化。這個是高熱,大汗傷津,這是氣分証。它這個氣分証是指功能亢奮,和太陽膀胱蓄水的氣化不利不一樣。它是氣化不利,溫病是功能亢奮。膀胱蓄水就好像自來水管道一樣,裡邊氣多了,把水就堵住,有時候咱們打開自來水,不出水,嘟嘟嘟,管子在那顫,噗噗噗往外冒氣,冒完氣之後才出水。那就是氣把水給堵住了。氣不走水就不走,所以必須通氣機,外疏内利。渴欲飲水也沒了,小便也利了。
這裡不行,這個是通陽化氣的問題嗎?必須清熱。氣分証的類型再多,它總歸都是裡熱証。
治法—清氣泄熱
所以治療用清氣泄熱。
代表方劑—白虎湯
別的方也可以,黃連黃芩湯,梔子豉湯,涼膈飲。總而言之,凡是溫病的氣分証,它都以熱盛為特點,都需要用清熱的藥。和太陽病膀胱蓄水氣化不利,這種氣分証不同。
傷寒——血分証(太陽蓄血)
血分証,傷寒裡邊有沒有呢?有。太陽病的腑証,太陽蓄血。
臨床表現—高熱,少腹硬滿或急結,病人神志發狂或如狂,舌紫黯有瘀斑,脈象沉而澀
太陽蓄血可以有高熱,在高熱的同時,少腹硬滿,或者是急結,病人的神志是發狂,或者是如狂;舌紫黯有瘀斑,脈象沉而澀。從病機來説,太陽蓄血的原因,是傷寒的寒邪化熱入裡,它是腑証。寒邪化熱入裡,進入到哪去了呢?進入到血脈。進入到血脈以後,消耗血中津液,使血液凝聚,形成瘀和熱互結。熱越重,越消耗津液,血就越瘀。血越瘀,它不就越黏稠嗎?就越把熱給黏住了,裹住。熱就越沒有出路。這麽惡性循環。瘀熱沒有出路。瘀在哪?下腹部的經脈之中,下焦。瘀在下焦的經脈裡邊,經脈裡邊的瘀熱堵塞了氣機,因為下焦在少腹部,所以輕了就是窘急。病人自己覺得急,發緊,難受。摸一摸倒沒有什麽硬的感覺。自覺症狀。嚴重了,用手一按,硬、滿,裡邊脹,按著還硬,它拒按。這是下邊的表現。向上,瘀熱擾心,因為心主血脈,下焦血脈裡邊有熱,還不往心裡去嗎?肯定要進入心,所以瘀熱擾心,輕則如狂,重則發狂。如狂輕,他狂躁能夠自制。發狂就沒有自制力了。神志失常。瘀熱擾心的結果,舌紫黯有瘀斑,脈澀,沉澀。都是瘀血阻滯氣機的表現。氣血不通,這種病人有個特點,小便自利。要鑒別一下。為什麽說它是血分証不是氣分証呢?因為它不影響小便。小便自利,沒有問題。不是膀胱氣化功能障礙。是血脈裡面有瘀熱。所以不能當蓄水看。
治法—泄熱逐瘀
泄熱逐瘀,也可以叫攻逐瘀熱,都可以。總而言之,要泄熱邪、活血。
代表方劑—桃核承氣湯,抵當湯
《傷寒論》裡的方。輕則桃核承氣,重則抵當湯。泄熱、逐瘀、破結。
溫病——血分証(動血、耗血)
溫病的血分証,有沒有這個表現呢?有沒有蓄血呢?溫病的血分証也可以有蓄血。有蓄血証,蓄血發狂,有。因為溫病的熱邪深入下焦進入血脈,損傷血中的津液,也可以形成瘀熱。桃核承氣湯,抵當湯也可以照用。不過《溫病條辨》裡邊,不是桃核承氣湯了,他去掉桂枝、甘草,用當歸來代替桂枝。桃仁承氣湯。
這個咱們不用重複了。但是跟它不同的是,溫病的血分証可不是這麽簡單。溫病的血分証主要是動血和耗血兩類。
1 動血
病機—熱邪迫血妄行,灼傷血絡
從動血來説,它是熱邪迫血妄行,灼傷血絡。一個是損傷了血脈,一個是對血液逼迫它妄行。
臨床表現—各部位的出血,發斑,舌絳,脈數
他不是沉澀脈。各部位的出血,是出血類型,因為它熱很盛。相對來説是血分的實証。
治法—涼血、散血
代表方劑—犀角地黃湯
2 耗血
病機—熱邪深入下焦,耗損真陰
最後導致虛風内動。耗損真陰這種類型絕對是虛証。
臨床表現—虛風内動,亡陰。
它的治療就不像傷寒,就一個蓄血那麽簡單了。出血的要涼血、散血。虛風内動,亡陰的,要用復脈輩。
代表方劑—復脈輩
加減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大定風珠。系列方。
這些都是傷寒裡邊沒有的,《傷寒論》沒有出現亡陰的、出血的這種証。所以它絕然不同。雖然說都可以出現蓄血証,但是溫病裡邊更多見的是動血和動風。這和傷寒是絕然不同的。
大家看看,辨營衛氣血這四個字是一樣的,都是營衛氣血。葉天士所説的“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是指這四個字相同。都是營、衛、氣、血的損傷,但是溫病和傷寒病因不一樣。一寒一樂,侵犯人體以後,病機不同,發展規律不一樣。對人體的損害不一樣。所以雖然都是這四個字,“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特別强調一個“大”字。語氣非常重,大不大?大。這兩個要應用顛倒了,那就壊了。如果用傷寒法治溫病,等於火上澆油,用楊栗山的話說,就是“抱薪投火”,往火裡添柴禾,它還不越燒越旺嗎?所以這43個字,大家考慮一下。講的非常明確,非常深刻,非常清楚。
這麽一講,還能用傷寒法來治溫病嗎?他是講的溫病本身的發生發展規律嗎?實際上是寒溫之辨,這段話實際上是講的寒溫之辨。(劉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