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祛濕法
祛濕法
祛濕法在八法裡面可沒有,沒這一說。它是選用辛宣芳化、辛開苦降,或者淡滲利濕的藥物,祛除濕濁,宣通氣機,調理脾胃,通調水道,而達到邪去病解的目的。是這麽一個法。總而言之,使用各種祛濕藥,祛除濕邪,達到調理脾胃,通調水道,宣通氣機的目的。
祛濕法的作用很廣,具體來説,選用哪類藥物?根據濕邪所在的不同部位,
- 宣氣化濕(辛宣芳化)。它適用於濕邪在上焦,上焦濕重。因為上焦是肺,以上焦為中心,所以要通過宣化的方法開肺氣。開通肺氣來宣化濕濁,使濕邪外解。
代表方劑:三仁湯。代表方是《溫病條辨》的三仁湯。吳鞠通說,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輕開。通過開肺氣而通調水道,使邪有出路。但是作為濕熱病初起,以濕為主,在上焦的話,三仁湯化濕力量畢竟不夠。它還是偏於中焦、下焦的藥多,就一個杏仁開上焦。所以裡面應該配入辛宣芳化的藥,比如說藿香、佩蘭、蘇葉、白芷,這一類的藥。增强它開上焦的作用。三仁湯偏於暢中和滲下。開上就一個杏仁。這個作用應該説是不强。加上辛宣芳化的藥,增强開上的力量,效果就更好。這是一類。 - 辛開苦降法。適用於濕重於熱,邪在中焦。藥物組成,辛溫、苦溫,濕重的話是這個;如果濕熱並重,再加苦寒。這三類藥,總而言之,是辛和苦。所以叫辛開苦降。辛能開濕氣鬱,苦能燥濕降濁。
代表方劑:分兩類。濕重於熱,濕重的,雷氏芳香化濁法,還有吳鞠通《溫病條辨》的一加減正氣散、二加減正氣散、三加減正氣散。都是這一類的代表。
濕熱並重,濕也重、熱也重,雷氏芳香化濁法不行了,它都是溫燥藥。再配上苦寒,王氏連朴飲。王孟英的連朴飲,濕熱並重。 - 淡滲利濕法。如果濕邪在下焦,因勢利導,導邪從小便而出,用淡滲利濕的藥。
代表方劑:吳鞠通《溫病條辨》的茯苓皮湯為代表。茯苓、豬苓、薏仁、通草。這一類的藥。導濕從小便而去。這個祛濕因為大家比較熟悉,反復講,講得多了,所以咱們今天就不再多說。
總而言之,這一類的藥,大家要注意,它重點在祛濕,選藥的時候,
一要看準部位,上焦、中焦、下焦選藥不一樣。要有重點。但是也要兼顧三焦。
第二,要分清濕重,濕熱並重,和熱重,這三種類型。濕重的,那大量的辛溫、苦溫,燥沒關係。濕熱並重的就要加苦寒了;熱重的,不能那麽用,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
再有,陰虛的,在淡滲利尿的時候要注意,因為利尿就傷陰。陰虛體質的要考慮。
一要看準部位,上焦、中焦、下焦選藥不一樣。要有重點。但是也要兼顧三焦。
第二,要分清濕重,濕熱並重,和熱重,這三種類型。濕重的,那大量的辛溫、苦溫,燥沒關係。濕熱並重的就要加苦寒了;熱重的,不能那麽用,要把這個問題搞清楚。
再有,陰虛的,在淡滲利尿的時候要注意,因為利尿就傷陰。陰虛體質的要考慮。
祛濕法要注意這麽幾個問題。(劉景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