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蘭台軌範---小兒

小兒此卷方論,俱從錢氏《直訣》選出,其外有小兒常患之症而方未備者,更考他書補入。治小兒之法大端略具,其所選之方藥一概全錄,不必更將他卷查閱,以便業幼科者,專取此書誦習可也。
脈法
脈弦急  氣不和,脈沉緩  傷食,脈促結  虛驚,脈浮  為風,脈沉細  為寒,脈亂  不治。
《全幼心鑒》云:小兒一歲以前,看虎口食指寅卯辰三關,以驗其病。(寅卯辰,即風氣命三關也。)脈紋從寅關起,不至卯關者,易治。若連卯關者,難治。若寅侵卯,卯侵過辰者,十不救一。其脈紋見有五色,如因驚必,瀉痢必,當以類而推之。一歲後,則可用一指轉側,辨其三部脈弦急浮沉。四五歲後,脈七八至而細數者為,九至者,十至者,六至五至者為,弦緊為風癇,弦急為客忤
小兒指紋與三關  (小兒風氣命三關歌訣及圖示)

面部症
左腮為肝,右腮為肺,額上為心,鼻為脾,額為腎。若色赤者,熱也,宜隨症治之。
目部症
目內色赤者,心實熱;淡紅者,心虛熱。青者,肝實熱;淡青者,肝虛熱。黃者,脾實熱;微黃者,脾虛熱。白而混者,肺實熱。目無睛光者,腎虛也。
五臟虛實寒熱
心主驚則叫哭發熱,飲水而搐;則臥而悸動不安。
視其睡,口中氣溫,或合面睡,及上竄咬牙,皆心熱也。
心氣實,則喜仰臥。
肝主風則目直大叫,呵欠項急,頓悶;則咬牙多欠。
肝熱,則手尋衣領,及亂撚物,壯熱飲水,喘悶目赤發揚。
肝有風,則目連紮。得心熱,則發搐,或筋脈牽繫而直視。風甚,則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也。當補脾治肝。
脾主困則困睡,身熱飲水;則吐瀉生風,面白腹痛,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吐清水。
呵欠多睡者,脾氣虛而欲發驚也。
肺主喘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則哽氣長出氣。
肺熱,則手搖掐眉目鼻面。
肺盛,復感風寒,則胸滿氣急,喘嗽上氣。
肺臟怯,則唇白悶亂,氣粗喘促,哽氣者難冶,肺虛甚也。
腎主虛,無實也惟瘡疹腎實,則變黑陷。若胎稟虛怯,神氣不足,目無睛光,面白顱解,此皆難育,雖育不壽,或更加色欲,變症百出,愈難救療。或目畏明,下竄者,蓋骨重而身縮也。咬牙者,腎水虛而不能制心火也。
變蒸
小兒在母腹中,乃生骨氣,五臟六腑,成而未全。自生之後,即長骨脈、五臟六腑之神智也。變者,易也。自內而長,自下而上,又身熱,故已生之日,後三十二日一變,變每畢,即情性有異于前何者?長生腑臟智意故也。何為三十二日?長骨添精神,人有三百六十五骨,除手足中四十五碎骨外,有三百二十,自生下骨一日十段而上之,十日百段,三十二日,計三百二十段為一遍,亦曰一蒸。骨之餘氣,自腦分入齦中,作三十二齒。而齒牙有不及三十二數者,由變不足其常也。或二十八日即至,長二十八齒,以下仿此。但不過三十二之數也。凡一周遍乃發虛熱諸病,如是十周則小蒸畢也,計三百二十日,生骨氣乃全而末壯也。
急驚風症治
小兒急驚,因聞大聲,或驚而發搐,搐止如故,此熱生於心。身熱面赤,引飲,口中氣熱,二便黃赤,甚則發搐,蓋熱甚生風,陽盛而陰虛也。宜利驚丸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之藥。
慢驚風症治
小兒慢驚,因病後或吐瀉,或藥餌損傷脾胃,而肢體逆冷,口鼻氣微,手足瘛瘲,昏睡露睛,此脾虛生風,無陽之症也。
小兒初生,壯熱哯(音縣,泛指嘔吐),身體強直,手足抽掣,目反直視,是胎驚風症也。
發搐症治
驚癇發搐,男則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則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
欲驗逆順,男則握拳,拇指叉入食指中為順,於外為逆。女則叉入食指為逆,於外為順。仍參吮乳,不能類以治其母,後仿此。
傷風發搐,口中氣熱,呵欠頓悶,手足動搖。
飲食發搐,身溫多睡,或吐不思食。
百日內發搐,真者不過二三次,必死;假者頻發,不死。真者,內生驚癇;假者,外傷風冷,血氣未實,不能勝任,故發搐。
癲癇症治
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之形,並用五色丸治之。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
若反折上竄,其聲如犬,症屬也;
若目瞪,吐舌,其聲如羊,症屬也;
若目直腹痛,其聲如牛,症屬也;
昔驚跳反折手縱,其聲如雞,症屬也;
若肢體如屍,口吐涎沫,其聲如豬,症屬也。

附面部三指診症圖

小兒半歲之間有病,以名、中、食三指曲按額前眉上髮際之下。若三指俱熱,感受風邪,鼻寒氣粗;三指俱冷,感受食寒,臟冷吐瀉。
食、中二指熱,上熱下冷;名、中二指熱,夾驚之候;食指熱,胸膈氣滿,乳食不消。

附虎口三關脈症圖

《水鏡訣》云:陰陽運台,男女成形,已分九竅四肢,乃生五臟六腑,部位各分,逆順難明。若憑口舌之浮沉,必至橫亡。於孩子須明虎口,辨別三關,消詳用藥,必無差誤。未至三歲,看虎口三關,若脈見風關,尚易治;交氣關,則難治;交命關,為死症。
又當辨其色,如獸驚,三關必;水驚,二關必;人驚,三關必。若紫色,主瀉痢;黃色,是雷驚;三關脈通度,乃極驚之症,必死。
有紋或青或紅,如線直者,是母食傷脾;左右一樣者,是驚、積齊發。
紋有三條主肺傷風痰或齁(鼻合)聲,主傷寒及嗽,主泄瀉。有黑相兼主下痢,紅多白痢黑多赤痢。有紫相兼虎口脈亂,乃氣不和也。
脈紋見有五色,由其病甚,色能加變,至於純黑者,不可得而治矣。
上述引用水鏡訣文有缺略詳看童嬰百問

五臟瘡疹症治
小兒在胎,食五臟血穢,伏於命門。若遇天行時熱,或乳食所傷,或驚恐所觸,則其毒當出。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赤,呵欠頓悶,乍涼乍熱,咳嗽嚏噴,手足稍冷,驚悸多睡。宜究其何臟所發,察其何因所起,令乳母亦須節飲食、慎風寒。
五臟各有一症,肝臟水皰,青色而小;肺臟膿皰,色白而大;心臟斑,色赤而小;脾臟疹,小次斑,故色赤黃淺也。先發膿皰後發疹子者,;先疹子後斑者,。反此為逆。惟腎無候,但見骫(音委,骨彎曲)冷耳冷(耳朵耳骨冷?)是也。若寒水來侮,故黑陷而耳骫反熱為逆也。急用百祥丸、牛李膏,各三服,不愈者死。

如發潮熱三日以上,出不甚多,而熱不止者,末盡也。潮熱隨出,如早食潮熱不已,為水皰之類也,一發便出盡者,重;瘡夾疹者,半輕半重也;出稀者,輕;黑外微紅者,輕;外黑裡赤者,微重;外白裡黑者,大重也;瘡端裡黑點如針孔者,勢最劇也;青乾紫陷,昏睡汗出,煩躁熱渴,腹脹啼喘,二便不通者,困也,有大熱,利小便,解熱毒。若紫黑乾陷,或寒戰咬牙,或身黃腫紫者,急以百祥丸 下之。復惡寒小已,身冷出汗,耳骫反熱者,死症也。此腎氣大旺,脾虛不能制故耳。下後身熱氣溫,飲水者,可治,以脾土勝,腎寒去而溫熱也。不黑者,不可下,下則內虛歸腎。大抵瘡疹屬陽,在春夏為順,秋冬為逆。冬月腎旺,盛寒病多,歸腎變黑。又當辨春膿皰、夏黑陷、秋斑子、冬疹子者,十活四五,者,十難 救一。

身熱煩渴,腹滿而喘,便澀面赤,悶亂大吐,此當利小便,不差者,宣風散下之。若能食而痂頭焦起,或未焦而喘實,亦可下之。若五七日痂不焦,是內熱也,宣風散導之,生犀汁解之。
斑疹作搐,為脾虛,而肝則乘心火妄動,風熱相博也。當瀉心肝,補脾土。瘡黑而忽便膿血,並痂皮者,乃脾氣實,腎邪退而病安也。及瀉而乳食不化者,脾虛不能制腎,故為難治。
此即近世痘瘡之症,其病與斑疹同列,並無起脹成漿收魘等說。大抵宋時之 瘡形,治法不過如此。近日愈變愈重,與斑疹絕不相類,治亦迥別。因知天下之病,隨時隨地變化無窮,所以《內經》有五運六氣、異法方宜等論。為醫者,苟不能知天運之轉移及五方之體性,終有偏執之處,不可以稱上工也。)

(痘瘡無人可免,自種痘之法起,而小兒方有避險之路,此天意好生,有神人出焉,造良法以救人也。然人往往以種痘仍有死者,疑而不敢種,不知乃苗之不善,非法之不善也。況即有死者,不過百中之一,較之天行惡痘,十死八九者,其安危相去何如也?至於治痘之書,自宋至今,不下數十種,莫不和平切近。孰意邇年以來,崇奉怪書。不論小兒之強弱,痘症之虛實,慨以大黃數兩、石膏數斤為一劑, 使兒真火消盡,元氣大傷,絕其起脹成漿之路。因向其父母云:此症或不能起脹,或不能成漿而死。至期果死。其父母以為神目,不知此實醫者致之死地也。或幸不死,則信為大黃、石膏之功,而此二味,遂為不祧(永不迁移的叫做“不祧”)之藥矣。又方中多用蜂房、蠍子、蠐螬、蚯蚓、蚌汁等惡物,成升成碗,灌入兒腹,以增其毒,而爛其胃,宛轉就死,尤可痛心。夫近日時醫,治精壯男婦之病,見用清火之藥一二錢,群以為寒涼之品,斷不可服,必當用附、桂、參、朮。獨于數月之小兒,反用大寒大毒之藥, 成兩成斤,俾死者接踵而不悔,何邪?醫者不足責,為父母而目睹其子之服此毒藥,以致慘死,毫無疑怨,則何心也?

丹瘤
丹瘤之症,因熱毒客於腠理,搏於血氣,發於皮膚,當以白玉散塗之。
傷風兼變症治
傷風兼肝,則發搐頓悶;兼心,則驚不安;兼肺,則喘嗽哽氣;兼脾,則困睡;兼腎,則目畏明。各隨補其母。
諸經發熱症治
潮熱者,時間發熱,過時即退,來日依時而發,此欲發驚也。
壯熱者,常熱不已,甚則發驚癇也。
風熱者,身熱而口中氣熱,乃風邪所感也。
溫熱者,肢體微熱也。
發熱而不欲飲水者,胃氣虛熱也;發熱而飲水作渴,喜冷飲食者,胃氣實熱也。

吐瀉症治
吐乳瀉黃,傷熱乳也;吐乳瀉青,傷冷乳也,皆當下之。
吐瀉昏倦,睡不露晴者,胃實熱也;吐痰涎及綠水者,胃虛冷也。
初生下吐,固穢惡下嚥故也。凡初生急須拭淨口中,否則啼聲一發,穢物咽下,致生諸病。(拭去穢物,出痘必稀。
五臟內外疳症主治
凡小兒疳在內,目腫腹脹,瀉痢青白,體瘦羸弱;疳在外,鼻下赤爛,頻揉鼻耳,或肢體生瘡,鼻瘡,用香蘭散,諸瘡用白粉散。
中醫兒科學疳證
肝疳,一名筋瘡,白膜遮睛,或瀉血面瘦。
心疳,面黃頰赤,身體壯熱。
脾疳,一名肥疳,體黃瘦削,皮膚乾澀而有瘡疥,腹大嗜土。
腎疳,一名骨疳,肢體瘦削,遍生瘡疥,喜臥濕地。
肺疳,一名氣疳,喘嗽氣促,口鼻生瘡。
若患潮熱,當先補肝,後瀉心。而妄以硝、黃諸藥利之,若患癖,當消磨;而誤以巴豆、硼砂下之,及傷寒誤下,皆能成。其初病者,為熱疳;久病者,為冷疳。冷熱相兼者,津液短少者,皆因大病脾胃虧損,內亡津液所致。當固脾胃為主,早為施治,則不變敗症也。

腹痛腫脹諸症
小兒腹痛體瘦,面色晄白,目無睛光,口中氣冷,不思飲食,或嘔利撮口,此脾土虛而寒水所侮也。若口中氣溫,面色黃白,目無睛光,或多睡惡食,或大便酸臭,此積病也。若腹脹而悶亂喘滿者,實也;若不悶亂喘滿者,脾虛也。誤下之, 以致目胞、腮面、四肢浮腫,肚腹愈脹,因下而喘,脾氣益虛也。脾虛不能勝腎水,隨肺氣行於四肢,如水狀,若侵浮於肺,即大喘也。
若腎熱傳於膀胱,熱甚逆於脾肺,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流走四肢,而身面皆腫,若土勝,則刑於肺,故令也。
口吐涎沫,或吐清水,面晄白,心腹痛有時者,蟲痛也。與癇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
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蓋小兒病此,良由乳食不消,伏於腹中,乍冷乍熱,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虛弱,不能傳化水穀,以致四肢羸瘦,肚腹漸大而成疳也。

五臟雜症主治
喜汗者,厚衣臥而額汗出也。
盜汗者,肌肉虛而睡中汗出也。
胃虛汗者,上至項,下至臍也。
六陽虛汗者,上至頭,下至項,難治。
夜啼者,小兒筋骨血脈未成而多哭,脾臟冷而痛也,當與溫中藥,或火花膏主之。
若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
驚啼者,邪氣乘心也,當以安神丸主之。
若浴後拭臍不乾,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也。若頻撮口,是氣不和也。
(撮口: 指口唇收缩撮起﹐不能吮乳。多出现于初生小儿所患的脐风﹑惊风等病。)
弄舌熱者,脾臟微熱。令舌絡牽緊,時時舒熱,或飲水者,脾胃虛而津液少也。兼面黃肌瘦,五心煩熱者,疳積也。大病未已而弄舌者,凶。
(弄舌: 舌頻頻伸出口外,又立即內收,上下左右伸縮不停,狀如蛇舐,稱為弄舌。)
解顱者,生下囪門不合也。長必多愁少哭,日白精多,面色晄白,或體消瘦,皆腎虛也。
胎肥者,生下豐厚,目睛粉紅,大便乾難,時出涎水。
胎熱者,生下有血色,時叫哭,身熱淡黃,目睛多赤,大便色黃,急欲食乳,並用浴體法主之。
胎怯者,生下面白,肌肉瘦弱,大便白水,身無血色,哽氣多噦,亦用浴體法。
急欲乳不能食者,此風邪由臍而蘊熱心脾,致舌厚唇燥,不能吮乳也。
龜胸龜背者,由兒生下風客於脊,入於骨髓,致成龜背。若肺熱脹滿,攻於胸膈,即成龜胸,並用龜尿,點其骨節自愈。(取尿法,用青蓮葉,安龜在上,用鏡照之,其尿自出。
失音,吐瀉或大便後,雖有聲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腎怯不能上接于陽也。凡口噤不止,則失音語遲。
若大病後身目皆黃者,黃病也。
身病背強,大小便澀,一身盡黃,小便黃赤,此黃疸也。瀉者,難治。
若百日,或半年,不因病而身黃者,胃熱胎疸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也。
長大不行,行則腳軟;齒久不生,生則不固;發久不生,生則不黑。皆胎弱

小兒方
瀉青丸  治肝經實熱,急驚搐搦
羌活壬乙同歸一治,故用羌話  大黃瀉諸實熱  川芎入手足厥陰,辛以緩肝  山梔仁瀉心火,實則瀉其子  龍膽草炒,益肝膽氣,止驚  當歸入足厥陰,以其同藏血也  防風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竹葉湯入砂糖化下。
導赤散  治小腸實熱,小便秘赤
生地黃心與小腸之藥  木通利小腸之熱,故錢氏用以導赤  甘草生,瀉心火,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錢,入淡竹葉涼心經,水煎。
生犀散  心經虛熱
地骨皮  赤芍藥  柴胡  乾葛各一兩  甘草五錢  犀角二錢,鎊,主風熱驚癇,鎮肝除心熱。丹溪云:犀角,痘後用以散餘毒,無毒而血虛者,非宜
上為木。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黃散  脾胃實熱
藿香葉入手足太陰經,助脾開胃止嘔  甘草各七錢五分  石膏五錢,瀉微火  山梔仁一兩,治胃中熱氣  防風三兩
上用蜜灑微炒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五味異功散  治脾胃虛弱,吐瀉不食
人參  茯苓  白朮  甘草炒  陳皮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姜、棗水煎。
益黃散  治脾土虛寒,嘔吐泄瀉
陳皮  青皮下食,入太陰之倉  丁香各二錢,去脾胃中寒  訶子肉五錢,能開胃消食止痢  甘草炙,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白散  治肺經實熱,咳嗽痰喘
桑根白皮炒,瀉肺氣之有餘,有餘者,邪有餘也  地骨皮各一兩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阿膠散  肺虛咳嗽,口乾作渴
明阿膠一兩,麩炒能補氣不足  甘草炙,一錢  馬兜鈴五錢,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  糯米一兩  杏仁七粒,去皮、尖,下喘,用治氣也  鼠粘子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煎。
地黃丸  腎虛解顱,或行遲語遲等症。
熟地黃八錢,酒洗,益腎水真陰,補血虛  山萸肉補腎添精  乾山藥涼腎,瀉陰中之火,治足少陰無汗之骨蒸  白茯苓各三錢,入壬癸  牡丹皮  澤瀉各三錢
上地黃杵膏,餘為末,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白湯送下。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水煎服。
四物湯  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上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或用失血過多,或因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即四物、四君子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  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症。
即八珍東加黃芪、肉桂。
六君子湯  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痢疾,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症,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線  陳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上每服二二錢。姜、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  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諸症,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黃芪炙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當歸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八味,加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  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  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粒,下氣消食  白豆蔻十四粒,寬胃暖脾胃,進食  肉豆蔻四個,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之(馬央)泄也  乾山藥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
肥兒丸  食積五疳、頸項結核、髮稀成穗、發熱作渴等症。
黃連炒  神曲炒  木香各一兩五錢  檳榔二十個,破滯氣  肉豆蔻二兩,炮  使君子酒浸  麥芽炒,各四兩
上為末,向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飲下。良久用五味異功散一服,以助胃氣。
九味蘆薈丸  肝脾疳積,體瘦熱渴,大便不利,或瘰癘結核、耳內生瘡等症。
蘆薈  胡黃連  黃連  木香  蕪荑炒  青皮  白雷丸  鶴虱草各一兩  麝香三錢
上為末,蒸餅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錢,空心白湯下。
木香丸  冷疳
木香  青黛  檳榔  肉豆蔻  麝香各一錢半  續隨子一兩,去油  蝦蟆三個,燒存性
上為末,蜜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丸,煎薄荷湯下。
胡黃連丸  熱疳
胡黃連  黃連各五錢  朱砂二錢,另研
上為末,填入豬膽內,以線紮懸掛銚中,淡漿水煮數沸,取出研人蘆薈、麝香各二錢,飯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飲下。
如聖丸  冷熱疳瀉
使君子取肉,一兩  胡黃連  川黃連  白蕪荑炒,各二兩五錢  麝香五分,另研  乾蝦蟆五個,酒煮,杵膏
上為未,以蝦螟膏杵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煎人參湯下。
蘭香散  治鼻疳赤爛。
蘭香葉二錢,炒灰  銅青  輕粉各五分
為末。乾貼。
白粉散  諸疳瘡
海螵蛸三分  白芨二分  輕粉一分
上為末,先用漿水洗,試於,貼。
蟾蜍丸  無辜疳症。一服虛熱退,二服煩渴止,三服瀉痢愈。
蟾蜍一枚,夏月溝渠中取腹大、不跳、不鳴、身多(疒壘)者
先取糞蛆一杓,置桶中,以尿浸之,卻將蟾蜍跌死,投與蛆食一晝夜,用布袋盛蛆,置急流中一宿,取出瓦上焙乾,為末,入麝香一字,粳米飯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其效如神。
蕪荑散  蟲動口內流涎
白蕪荑  乾漆炒,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米飲下。
安蟲散  蟲動心痛
胡粉炒黃  檳榔  川楝子  鶴虱各三錢  枯白礬二錢五分
上為末。每服五六分,痛時米飲調下。
白玉散  丹瘤
白土(白堊)二錢五分  寒水石五錢
為末。用米酯或新水調塗。
柳華散  熱毒口瘡
黃柏炒  蒲黃  青黛  人中白煆,各等分
為未。敷。
仙方活命飲  一切瘡毒,未成內消,已成即潰,此消毒排膿止痛之聖藥也。若膿出而腫痛不止者,元氣虛也,當補之。
穿山甲  白芷  防風  沒藥  甘草  赤芍藥  歸尾  乳香  花粉  貝母各一錢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皂角刺二錢
上每服二三錢,酒、水各半煎。
消積丸  食積,大便酸臭,發熱。
丁香九粒  縮砂十二粒  巴豆二粒,去皮、心、膜  烏梅肉三個
上為末,麵糊丸黍米大。每服五七丸,溫水下。
保和丸  食積
山楂二兩  神曲二兩  半夏  茯苓各一兩  陳皮  連翹  萊菔子各五錢
上為末,粥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湯下。
四神丸  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二兩  補骨脂四兩  五味子二兩  吳茱萸一兩
上為末,用水二惋,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用棗肉和末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並服。
五苓散  霍亂吐瀉,燥渴飲水,小便不利。
澤瀉五錢  豬苓  官桂  赤茯苓  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
白虎湯  傷暑煩燥,身熱痰盛,頭痛,口燥大渴
知母一兩五錢  石膏四兩  白粳米八錢  甘草炙,五錢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地黃清肺飲  肺疳咳嗽,痰唾稠粘
阿膠一錢,面炒  鼠粘子二分,炒  馬兜鈴  甘草各五分,炙  杏仁七枚,去皮、尖  糯米十粒,炒
上每服一錢。水煎。(此方似脫地黃一味,否則即前阿膠散方矣。
參蘇飲  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並冷,喘促痰涎。
人參  紫蘇  陳皮  半夏  茯苓  枳殼麩炒  桔梗炒  前胡  乾葛  甘草炒,各五分  木香三分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小柴胡湯  傷寒溫熱,患身熱惡風,頭痛項強,四肢煩疼,寒熱往來,嘔吐痰實,及治中暑病瘧。
柴胡八錢  半夏湯泡  黃芩  人參各三分  甘草炙二錢
上每服一二錢。姜、棗水煎。
加味逍遙散  治乳母肝脾氣血虛弱發熱,致兒為患。
當歸  白術  茯苓  芍藥炒黃,各一錢  柴胡  牡丹皮  山梔炒  甘草炒,各五分
水煎服。
龍膽瀉肝湯  治肝經濕熱,或囊癰便毒,小便澀滯。
龍膽草酒炒,五分  車前子炒  木通  歸尾  澤瀉  甘草  黃芩  生地  山梔各三分
水煎服。
茵陳湯  治身熱鼻乾,汗出,二便赤澀,濕熱發黃
茵陳六錢  梔子二個  大黃二錢
每服一錢。水煎。
黃連香薷飲
香薷四兩  厚樸二兩  黃連一兩
上每服一二錢,將朴、連同生薑炒令紫色,入香薷水、酒各一盞,煎。冷服。
金匱加減腎氣丸  脾腎虛,腰重腳輕,小便不利,或肚腹腫脹,四肢浮腫,喘急痰盛,已成蠱者。此症多因脾胃虛弱,治失其宜,元氣複傷而變者,非此藥不救。
白茯苓三兩  附子炮,五錢  川牛膝  肉桂  澤瀉  車前子  山萸肉  山藥  牡丹皮各一兩  熟地黃四兩,搗碎,酒拌,杵膏
上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空心米湯下。
五色丸  五癇
朱砂  真珠各五錢  水銀  雄黃各一餞  黑鉛三兩,同水銀結成砂
上為末,煉蜜丸.麻子大。每服三四丸,煎銀花、薄荷湯下。
斷癇丸  癇差後變症不止
黃芪蜜炙  鉤藤鉤  細辛  甘草炙,各五錢  蛇蛻三寸,酒炙  蟬蛻去土,四個  牛黃一字,另研
上為末,煮棗肉為丸,麻子大。每服五七丸,人參煎湯下。
褊銀丸  風涎膈熱,及乳食不消,腹脹喘促
巴豆  水銀各五錢  京墨八錢,火燒醋淬,研  黑鉛二錢半,水銀煎  麝香五分,另研
上為末,陳米粥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三丸,煎薄荷湯下。
利驚丸  急驚
天竺黃二線  輕粉  青黛各—錢  黑牽牛炒,五錢
上為末,蜜丸,碗豆大。每歲服一丸,薄荷湯化下。
小續命湯  中風不省人事,涎鳴失音,肢體反張,或時厥冷。
麻黃去節  人參  黃芩  川芎  芍藥  甘草炒  杏仁去皮、尖,研  漢防己  官桂各五錢  防風七錢五分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
上各另為末,和勻。每服一錢,姜、棗水煎。有熱減桂、附。
鉤藤鉤欽  吐利脾胃虧損,虛風慢驚
鉤藤鉤三分  蟬蛻  防風炒  人參  麻黃  白僵蠶炒  天麻  蠍尾去毒炒,各五錢  甘草炙  川芎各二錢五分  麝香一錢,另研
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溫氣熱驚搐
天麻  青黛各一錢  白附子  乾蠍去毒  烏梢蛇肉,酒浸,焙  朱砂  天竺黃二錢  麝香二分
上為末,生蜜和膏。每服一豆粒許,月中兒用半粒,薄荷湯化下。
百祥丸  痘瘡黑陷,及嗽而吐青綠水
紅芽大戟,陰乾,漿水煮軟去骨,復入原汁中煮
上焙乾為末,水丸,粟米大。每服十丸,赤芝麻湯送下。
牛李膏  痘瘡黑陷
牛李子一味,杵汁,石器內熬膏。每服皂子大,煎杏膠湯化下。
雄黃散  痘後牙齦生疳蝕瘡
雄黃一錢  銅綠二錢
向研細。量瘡大小,乾糝其上。
歸脾湯  治乳母脾經氣郁,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  黃芪  龍眼肉各二錢  遠志一錢  酸棗仁  木香  甘草炙,三分
上姜、棗水煎服。
加柴胡、山梔,名加味歸脾湯。
越鞠丸  乳母六郁,傳兒為患,或胸滿吐酸、齒痛瘡疥等症
蒼朮  神曲炒  香附子  山檀  山梔炒  川芎  麥芽炒,各等分
上為末,水調神曲糊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白滾燙下。子、母並服。
安神丸  邪熱驚啼,心肝壯熱,面黃頰赤
麥門冬去心,焙  牙硝  白茯苓  乾山藥  寒水石  甘草各五錢  朱砂一兩  龍腦二分半
上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半丸,砂糖水化下。
花火膏  夜啼
燈花一顆,塗乳上,令兒吮之。
蟬蛻鉤藤散  肚疼驚啼
鉤藤  大麻  茯苓  川芎  白芍藥各二錢  甘草  蟬蛻各—錢
每服一錢,燈心湯下。
羚羊角丸  行遲
羚羊角鎊  虎脛骨醋炙黃  生地黃焙  酸棗仁  白茯苓各五錢  肉桂  防風  當歸  黃芪各二鐵五分
上為未,煉蜜丸。每服一皂子大,白湯化下。
止汗散  睡而自汗
故蒲扇一把,燒存性,研為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當歸六黃湯  治血虛不足,虛火內動,盜汗不止
當歸  熟地黃  黃芪炒  黃柏以下俱炒黑  黃芩  黃連  生地黃各等分
每服二錢,水煎服。
團參湯  治心血虛熱,自汗盜汗
人參  當歸冬等分
上用豬心一片。每服三錢,水煎服。
參附湯  治稟賦不足,上氣喘息,自汗盜汗,或病久陽氣脫陷,急宜服之。
人參五錢  防子炮,一兩
每服一錢。姜水煎。
人參養榮湯  脾肺俱虛,發熱惡寒,肢體瘦倦,食少作瀉,或久病虛損,口乾食少,咳而下痢,驚熱自汗。
白芍藥一錢五分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灸  桂心  當歸  白術炒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黃  五味子杵,炒,各七分  遠志五分
每服二三錢。姜、棗水煎。
浴體法  胎肥、胎熱、胎怯
烏蛇肉酒浸,焙  白礬  青黛各三錢  天麻二錢  蠍尾去毒  朱砂各五分  麝香二分半
上為末。桃枝一握,水煎浴之,勿浴背。
神效當歸膏  跌撲湯火等瘡,不問已潰未潰
當歸  黃蠟  生地黃各一兩  麻油六兩
上先將當歸、地黃入油,煎黑去渣,入蠟溶化,候冷攪勻,即成膏矣。
以上皆《直訣》所載之方,以下諸方皆取別本附入者。
保命散  《秘方》  一切急驚慢驚,痰涎湧塞,手足抽搐,口直神昏,夜啼晝倦,吐乳瀉白,種種惡症。
珍珠  牛黃各三分  琥珀五分  膽星  白附子  蟬蛻炙  天蟲  茯苓  皂角  防風  茯神各二錢  天竺黃研  橘紅  甘草  薄荷  朱砂各一錢  天麻三錢  全蠍二十個,酒洗,焙  礞石三錢,煆  冰片  麝香各三分
上為未,和勻。每服一二分。或用神曲糊丸,麻子大。每服一二十丸,量兒大小加減,鈞藤一錢、薄荷三分泡湯下。
凡小兒有病,即宜少與乳食。若似驚風,即宜斷乳,如欲食,與米湯一勺。必欲食乳,須先將乳擠空,然後以空乳令吮,否則乳下喉中,即成頑痰,雖神丹無效,俟少安漸與乳可也。
疳積
不落水雞肝,酒洗,同黃蠟一錢,燉熟。去蠟吃。
赤疳
寒水石  黃柏  黃連  大黃  鉛粉  枯礬  白墡粉(白色黏土,即白堊)  冰片  青黛
上藥隨舉幾味,研麻油調塗。

治痘出眼中方
取田雞膽。點之,愈。
治癩方  不拘頭面遍身痛癢,黃水出,俱效。
黃連一兩  蛇床子五錢  五倍子一兩  輕粉三錢  黃柏五錢  枯礬五錢  川椒二錢  冰片一錢
同研,麻油調塗。
治骨蒸方
銀柴胡八分  鮮骨皮—錢,灑洗  真青蒿八分  川連五分  犀角五分  丹皮五分  甘草三分  元參一錢  竹葉二十片  蘆根一兩
水煎服。
治遺尿方  《幼幼新書》
雞(月畢)胵(音吃,鳥類的胃)一具,炙  桑螵蛸三枚,炒  甘草三分,炙  黃芪  牡蠣各五錢,煆
為粗末。每用一錢,水一盞,煎去渣,服。
牙疳方
人中白一錢  枯礬三分  紅褐子(?)一錢,燒  雞肫(音諄,鳥類的胃)皮二錢,煆  霜梅八分,煆  雄黃五分  硼砂五分  銅青三分
上為末。煎濃茶調搽,吐出涎。
治吐乳方  《幼幼新書》
蓮子心七枚,焙  丁香三粒  人參三分
上同研。乳汁浸,令兒吮食。
治螳螂子方  妒乳也。
青黛一錢  元明粉三錢  硼砂一錢  薄荷五分  冰片一分
上同研細。擦口內兩頤,吐出涎,一日用四五次。
自古無螳螂子之病,凡小兒變蒸之候,每有口內微腫,惡乳之時,名曰妒乳, 不治自愈。其或不能坐視,則用此方塗口,亦易愈。近日海濱妖婦,造割螳螂子之法,以騙人取利,強者幸愈,弱者俱死。惟松江蘇州,最受其害。蓋小兒兩頤內 外,皮有兩層,中空處,有指膜一塊,人人皆然,割去復生,妖婦以此惑人。人見果有如螳螂子者,遂相信不疑,死而不悔,深可憐憫。除蘇松之外,天下並無有生 螳螂子而死者,斷不可為其所愚而受害也。
  小兒股內無力,因跌而起,一足不伸,臀左右大小不同,腰脊歪斜,脊骨高起,俱屬不治,或久而成毒,亦成廢人
童嬰百問
幼幼新書 
慈幼新書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