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
《金匱》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薰黃也。(此黃與黃疸各別。)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
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
濕家下之,頞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者,俱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
濕家病,身疼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納藥鼻中則愈。(納鼻之藥,《金匱》未載,俟廣求其法以補之,亦不過牙皂、瓜蒂之類。)
濕方
麻黃加朮湯 《金匱》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朮四兩
上五味,以水丸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此濕家發汗之主方。)
防己黃芪湯 《金匱》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此湯主之。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朮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惡風,黃芪主之。
上銼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
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
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一被繞腰下,溫令微汗差。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金匱》 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
麻黃半兩,去節,湯泡 甘草一兩,炙 意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
桂枝附子湯 《金匱》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博,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佳加白木湯主之。
桂枝四兩,去皮 生薑三兩,切 附子三枚,泡,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朮附子湯 《金匱》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泡,去皮 甘草一兩,炙 生薑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朮附並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甘草附子湯 《金匱》 風濕相博,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此湯主之。
甘草二兩,炙 附子二枚,泡,去皮 白朮二兩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比複煩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為妙。(此風濕而兼寒者。)
二妙散 丹溪 治筋骨疼痛,因濕熱者。如有氣,加氣藥;如血虛,加血藥;如痛甚,以薑汁熱辣服之。
黃柏炒 蒼朮炒,去皮
上為末,生薑研。沸湯調服。如表實氣實者,少酒佐之。
(在表之濕當散之,在裡之濕當燥之,諸方之義,不外乎此。)
黑地黃丸方見通治。
劉景源教授講溫病關於濕溫提要:
1.通陽為什麼難?關鍵在於氣機不通,發表攻裡兩不可施,發汗則蔽清竅,攻下則濕不去,濕熱膠結難解,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淡滲利濕,甘但通陽,小便能下,陽氣即通,此舉例而言,治濕不只利小便,如上焦宣化,中焦辛開苦降,下焦淡滲利濕,還要兼顧三焦,因為濕邪易瀰漫三焦,還要健脾,也要理氣、行滯、宣肺氣。
2.濕溫病用藥:
上焦:辛溫宣透,芳香化濕---藿香、蘇葉、香薷、佩蘭、白芷、青蒿
中焦:辛溫開鬱,苦溫燥濕---半夏、蒼朮、蔻仁、大腹皮、陳皮、白朮
苦寒燥濕---黃芩、黃連、梔子
健脾益氣:茯苓、白朮、苡仁
醒胃消導:山楂、神曲、麥芽、炒以仁
下焦:淡滲利濕---茯苓、豬苓、澤瀉、生以仁、滑石、車前子、通草
苦寒清利---竹葉、梔子、木通(通草能力不能清)、燈心草
秦伯未金匱要略雜病淺說對濕之提要 P555
類證治裁濕證論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