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蘭台軌範---積聚癥痞

積聚癥痞《靈》、《素》
《靈》百病始生篇:黃帝問于歧伯: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泛指七情)。喜怒不節,則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三部之氣,所傷異類,願聞其會。歧伯曰:三部之氣各不同,或起于陰(體內),或起于陽(體外),請言其方。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于陰也;清()濕襲虛,則病起於下(從下先受);風雨襲虛,則病起於上(從上先受)。是謂三部。至於其淫泆,不可勝數。

補充:承上
(黄帝曰:余固不能數,故問先師願卒聞其道,岐伯曰: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虛邪,包括一切能使人致病的反常氣候)之風,與其身形(人體之虛,除指氣血、津液、精氣不足外,凡正氣不和,給邪氣有可乘之機,都屬於正虛的範圍),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兩實,指自然界的正常氣候和人體正氣充實),眾人肉堅,其中於虛邪也因於天時,與其身形,參以虛實,大病乃成,氣有定舍,因處爲名(內經命名的依據之一),上下中外,分爲三員(人體分類縱向:上、中、下三部;橫向:在表、在裡、半表辦裡)。

 是故虛邪之中人也,始於皮膚,皮膚緩(遲緩、渙散)則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深則毛髮立,毛髮立則淅然(怕冷),故皮膚痛(氣血凝滯)。留而不去,則傳舍於絡脈,在絡之時,痛於肌肉(絡脈阻滯),其痛之時息(邪去絡入經),大經(指經脈)代去(代,替代,絡脈的邪氣傳入經脈,是經脈替代絡脈受邪),留而不去,傳舍於經,在經之時,洒淅(邪猶在表,衛陽受損)喜驚(經氣連臟,神氣被擾)。留而不去,傳舍於俞(楊上善說:輸脈者,足太陽脈,以管五臟之府之輸,故曰輸脈),在俞之時,六經不通四肢,則肢節痛,腰脊乃強(經氣不利),留而不去,傳舍於伏沖之脈(衝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衝),在伏沖之時體重身痛(邪居血海,血不養形),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在腸胃之時,賁響(腸鳴)腹脹,多寒則腸鳴飧泄,食不化(寒濕內停),多熱則溏出糜(腸垢赤白滯下之類)。留而不去,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腸胃外之膏膜)之間,留着於脈,稽留而不去,息(停止)而成(邪著脈中,氣滯血瘀,互結日久),或着孫脈,或着絡脈,或着經脈,或着俞脈,或着於伏沖之脈,或着於緩筋(泛指足陽明之筋),或着於腸胃之募原,上連於緩筋,邪氣淫泆,不可勝論。
(1.以上所論,接外感並的一般傳變過程,除此,還有六經傳變、內傷雜病的五行生剋傳變、表裡的臟腑傳變、組織病變傳變於相關臟腑等等;
2.除了傳變的一般規律,還有傳變的特殊情況,因為疾病的發生和變化,與病因、病性、病位、時間、氣候、體質、治療情況等多種因素相關,所以疾病的傳變不可能是千篇一律,固定不變的模式,如素問玉機真臟論說: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另外,傷寒論的越經傳,溫病學的衛氣營血傳、三焦傳及逆傳等,是對內經病傳理論的發展)

 黄帝曰:願盡聞其所由然。岐伯曰:其着孫絡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上下,臂手([臂手],甲乙經作[擘乎],擘,猶聚也,擘乎,解為[聚於],不是手臂之孫絡)孫絡之居也,浮而緩(孫絡浮淺而鬆散),不能句積而止之(不能拘束積而止之),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水(太素作[腸間之水]),湊滲注灌,濯濯有音,有寒則(月真)(月真)滿(甲乙經作[腹[月真]滿])雷引(腸中雷鳴;引,收引),故時切痛(急劇疼痛),其着於陽明之經則挾臍而居,飽食則益大,饑則益小(類經說:足陽明屬胃,受水穀之氣,故飽則大,飢則小)。其着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飽食則痛,饑則安(類經說:緩筋在肌肉之間,故似陽明之積,飽則肉壅,故痛;飢則氣退,故安)。其着於腸胃之募原也,痛而外連於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靈樞集注說:募原者,腸胃之膏膜,飽則津液滲潤於外,故安;飢則乾燥,故痛也)。其着於伏沖之脈者,揣(觸摸)之應手而動,發手(舉手)則熱氣下於兩股,如湯沃(熱湯灌)之狀(類經說:(伏衝之脈)其上行者,循背裡,絡于督脈;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中。故揣按于股,則應手而動;若起其手,則熱氣下行于兩股間。此邪着伏沖之驗也。)。其着於膂筋,在腸後者饑則積見,飽 則積不見,按之不得(類經說:膂,呂同,脊骨也。脊內之筋曰膂筋,故在腸胃之後。饑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按之亦不可得也。)。其着於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類經說:輸脈者,所以通血氣。
若閉塞不通,則津液乾壅如此。
),此邪氣之從外入内,從上下也。)

黃帝曰: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岐伯曰:之始生,得寒乃生,(四字 乃成積之總訣。)厥(氣逆)乃成也。(寒邪厥逆於上 ,致氣機鬱滯不行,日久則成積)
黃帝曰:其成奈何?歧伯曰:厥氣生足悗(音滿,足悗指足部出現酸困、痠痛、活動不利),悗生脛寒,脛寒,則血氣凝澀,血氣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瞋脹,瞋 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類經說:此言寒气下逆之成积者也。厥气,逆气也。寒逆于下,故生足悗 ,谓肢节痛滞不便利也。由胫寒而血气凝涩,则寒气自下而上,渐入肠胃,肠胃寒则阳气不化,故为 胀。而肠外汁沫迫聚不散,则日以成积矣。 ,美本切。胫,形景、形敬二切。)
卒然多飲食,則腸滿(甲乙、太素做[脈滿]),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在上在表之絡脈)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在下在裡的絡脈)傷,則血內溢,血內 溢,則後血。(衄為陽經之血,宜涼。後血為陰經之血,宜溫。)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成矣。(凡積未有不因血而成者。
卒然外中於寒,若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裡而不散,津液澀滲(甲乙經做[凝澀]),著而不去,而皆成矣。
補充:
百病始生
 黃帝曰善。治之奈何?岐伯答曰: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
(張志聰說:痛者。為積之痛於內也。察其所痛。知其所應者
 如著於孫絡之積,則外應於手臂之孫絡。
著於陽明之經積,則外應于光明。
著於腸胃募原之積,則外應于 谷之穴會。
著於伏沖之積,則外應於氣衝大赫。
著於膂筋之積,則應於足少陰太陽之筋。
結於緩筋之積,則應於足太陰陽明之筋。
成於六輸之積,則外應於內關外關。通裡列缺。支正偏歷。
積於空郭之中,則外應於陽明之五里。臂腕之尺膚。
積於五臟。察其左右上下,則外應于五臟之經俞。
審其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 瀉。隨四時之序。氣之所處。病之所舍。臟腑之所宜。毋逆天時,是謂至治。倪仲玉曰。外因之積應於形。內因之積應於脈。)

六元正紀大論: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則死。
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息積  《素》奇病論:帝曰:病脅下滿,氣逆,二三歲不已,是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息積,此不妨於食,不可炙刺,為導引服藥,藥不能獨治也。(積最宜外治。
伏梁  《靈》邪氣臟腑病形篇:心脈微緩,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時唾血。
《素》腹中論:帝曰:人有身體髀股(骨行)皆腫,環臍而痛,是為何病?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風根也。其氣溢於大腸而著於盲,盲之原在臍下,故環臍而痛也,不可動之,動之為水溺濇之病。
《難經》
病有,何以別之?然:者,陰氣也;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氣之所聚,名曰。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 處;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以此別知積聚也。
五臟之積,各有名乎?從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 覆杯,有頭足;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院,腹大如盤;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腎之積,名曰 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
補充:
素問腹中論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為何病,可治不歧伯曰:病名曰伏梁。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歧伯曰: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帝曰:何以然。歧伯曰:此下則因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生鬲,俠胃脘內癰。此久病也難治。居 齊上為逆,居齊下為從,勿動亟奪,論在刺法中。
素問病能論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歧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沈細,沈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帝曰:善。有病頸癰者,或石治之,或鍼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歧伯曰:此同名異等者也。夫癰氣之息者,宜以鍼開除去之;夫氣盛血聚者,宜石而寫之。此所謂同病異治也。

《金匱》
師曰:病有奔豚,有吐膿,有恐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從驚發得之。
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夫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心下則
問口:病有,有,有穀氣,何謂也?師曰:者,臟病也,終不移;者,腑病也,發作有時,輾轉痛移,為可治;穀氣者,脅下痛,按之則愈,復發為穀氣。(積聚皆有形,穀氣則無形而有氣耳。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脈緊如轉索無常者,有宿食也。
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病,韭亦然。
醋合酪食,令人血瘕
《病源》
癥瘕  皆由寒溫不調,飲食不化,與臟氣相搏結所生也。其病不動者,直名為癥,若病雖有結癥而可推移者,名為癥瘕瘕者,假也,謂虛假可動也。
鱉癥  謂腹內有癥結,如鱉之形狀。有食鱉觸冷不消生癥者,有食諸雜物得冷不消,變化而作者。
虱癥  人有多虱,而性好齧之,所齧既多,臟腑虛弱,不能消之,變化生癥。患者見虱,必齧之,不能禁止,時從下部出,亦能斃人。
米癥  人有好啞米,轉久彌嗜啞之,若不得米,則胸中清水出,米不消化,遂生癥結。其人常思米,不能飲食,久則斃。
腹內有人聲  有人腹內忽有人聲,或學人語而相答,此乃不幸,致生災變,非關經絡臟腑、冷熱虛實所為也。(服雷丸可愈。
發癥  有人因飲食內誤有頭髮,隨食成癥。胸喉間如有蟲,上下來去者是也。
蛟龍病  三月八日,蛟龍生子在芹菜上,人食芹菜,入腹變成蚊龍,其病之狀,發則如癲。
魚瘕  有人胃氣虛弱者,食生魚,因為冷氣所搏,不能消之,結成魚瘕,揣之有形,狀如魚也。
蛇瘕  人有食蛇不消,因腹內生蛇瘕也。亦有蛇之精液,誤入飲食內食之,其狀常若饑,而食則不下喉,食至胸內即吐出。其病在腹,摸揣亦有蛇狀,謂蛇瘕也。
酒瘕  人有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遂常思酒,不得則吐,多睡不能復食,是胃中有蟲使之然,名為酒瘕也。
腹內有毛  人因飲食內誤有毛,隨食人腹,則漸斯羸瘦。但此病不能說別證狀,當以舉因食毛以知之。
積聚癥痞方
奔豚湯  《金匱》 奔豚,氣上沖胸,腹痛,往來寒熱,此主之。
甘草  川芎  當歸各二兩  半夏四兩  黃芩二兩  生葛五兩  芍藥二兩  生薑四兩  甘李根白皮一升
上九味,以水二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金匱》  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脈,此湯主之。
桂枝四兩  茯苓半斤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五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斗,先煮茯苓,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桂湯  《金匱》  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脈,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此灸法不循穴道亦甚易。
即桂枝加桂二兩。
備急丸  《金匱》  寒氣冷食稽留胃中,心腹滿痛,大便不通。
大黃  乾薑各二兩  巴豆一兩,去皮,研如脂
上先搗大黃、乾薑為末,納巴豆合搗千杵,和蜜丸,如豆大,藏密器中,勿洩氣候用。每服三四丸,暖水或酒下。
又主中惡心腹脹滿,卒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如卒死者,捧頭起,灌令下嚥,須臾當差。不差,更與三丸,當腹中鳴,即吐利便差。若口噤者,須化從鼻孔用葦管收入,自下於咽。(此溫下之法。
口噤不能服藥者又是一法。
貪食食多不消心腹堅滿痛治之方  《千金》
鹽一升  水三升
上二味,煮令鹽消。分三服,當吐出食便差。
蛟龍病方  《金匱》  治春秋二時,龍精帶入芹菜中,人偶食之為病。發時手背腹滿,痛不可忍。
硬糖二三升
口兩度服之,吐出如蜥蜴三五枚,差。
療犬肉傷  《金匱》  治食犬肉不消,心下堅,或腹脹,口幹大渴,心急發熱,妄語如狂,或洞下。
杏仁一斤,合皮熟研用。
沸湯三升,和汁分三服。利下肉片,大驗。
療食鱠傷  《金匱》  治鱠食之,在心胸間不化,吐復不出,速下除之,久成癥病。
橘皮一兩  大黃二兩  朴硝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大升,煮至小升。頓服即消。
療鱠癥  《金匱》  治食鱠多不消,結為癥病。
馬鞭草,搗汁飲之。或以姜葉汁飲之一升,亦消。又可服藥葉之。
療虱癥  《千金》  由齧虱在腹,生長為虱癥。(按此病發,服水銀。
故蓖子一枚  故梳子—枚
上二味,各破為兩分,先取一分,燒灰末之,又取一分,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頓服前末盡,少時病出。無所忌。
療十年痃癖方  《千金翼》
桃仁去皮、尖、雙仁,煮熬  豉乾泡去皮,熬,搗篩,各六升  椒目去目、閉口者,生,搗篩,三升  乾薑搗篩,三兩
上四味,先搗桃仁如膏,合搗千杵,如乾,可入少蜜,和搗令可,丸如酸棗大。空腹酒服三丸,日三。仍用熨法。
椒熨方  《千金翼》
取新盆一口,受一斗者,鑽底上作三十余孔,孔上布椒三合,椒上布鹽,鹽上 安紙兩重,上布冷灰一升,冷灰上安熱灰一升,熱灰上安熱炭火如雞子大,常令盆熱,底安薄氈,其口以板蓋上,以手捉,勿令落,仰臥安於腹上,逐病上及痛處, 自捉遣移熨之,冷氣及癥結,皆從下部中作氣出,七日一易鹽、椒,滿三七日,百病差,乃止。
破癖湯  《千金翼》
白朮  枳實炙  柴胡各三兩
上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三服,日三。
備急熨癥方  《千金翼》
吳茱萸三升
以酒和煮。熱布裹熨之。
廣濟療鱉癥  《外台》
白馬尿一升五合
溫服之,令盡,差。
廣濟療米癥  《外台》 其疾常欲食米,若不得米,則胸中出清水。
雞屎一升  白米五合
搗散。用水一升,頓服。
療米癥羸瘦至死  《外台》
蔥白兩虎口,切  烏梅三十枚,碎
上二味,以水三升,宿漬烏梅,使得極濃。清晨啖蔥白,隨飲烏梅汁,盡傾之,心腹煩欲吐,即令出之,三晨療之,當吐出米癥,差。無所忌。
廣濟療發癥  《外台》 人因食誤食發,即胸間有蟲上下,惟欲飲油。
油一斤
以香澤煎之,大(金蚤)鐒貯之,安病人頭邊,以口鼻臨油上,勿令得飲,及敷之鼻面,令有香氣。當叫喚取飲,不得與之,必疲極眠睡,其發當從口出,飲油,人專守視之,並石灰一裹,見癥出,以灰粉手捉癥抽出,須臾抽盡,即是發也。(奇法。
積塊丸  治癥瘕積聚,癖塊蟲積。
京三棱  莪朮各用醋煨  自然銅  蛇含石各燒研,各二兩  雄黃  蜈蚣各一錢二分,焙研  木香一錢半  鐵花粉用粳米醋炒,一錢  辰砂  沉香各八分  冰片五分  蘆薈  天竺黃  阿魏  全蠍焙乾,各四錢
上為末,用雄豬膽汁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分。(諸蟲皆效。
治食索粉積方
用紫蘇煎濃汁,加杏仁泥服之,即散。
易筒紅丸  破癥消瘕
蓬朮  三棱  橘皮  青皮  胡椒  乾薑  阿魏  礬紅
上水泛為丸。每服六十丸,姜湯下。
又小兒脾胃之症,極有神效。
大七氣湯  一切癥瘕
三棱  莪朮各煨,切  青皮  陳皮去白  木香  藿香  肉桂  益智仁  甘草各七錢五分
上父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食前服。
半硫丸  《局方》 除冷積,溫脾胃,一切癥癖,大便冷閉。
硫黃明淨好者,研令極細,用柳木槌子研過  半夏湯洗七次,焙乾為末
上等分,以生薑自然汁同熬,入乾蒸餅末攪和勻,入臼內杵數百下,丸如桐子大。每服空心,溫酒或生薑湯下十五丸至二十丸,婦人醋湯下。
發癥飲油方  《夏子奇病方》
雄黃半兩
上為末。水調服之,蟲自出。
食發成癥方
豬脂二升  酒三升
上以水煮三沸。溫服,日三。
酒鱉氣鱉血鱉方  《支指方》  治平時嗜酒,血入於酒,為酒鱉;在氣血凝於氣,為氣鱉;虛勞痼冷,敗血雜痰,為血鱉。或附脅背,或隱腸腹,須急治之。
生硫黃末,以老酒調下,時時服之。(此味人多畏之,不敢輕服,其實性甚和緩,目睹有人服數斤,全無所害,惟肌膚色黃而已。
蛇瘕方  《千金翼》
白馬尾,切細酒服,初服五分一匕,此服三分一匕,更服二分一匕。不可頓服,殺人。
蛟龍病方
唐《明皇雜錄》云:有黃門奉使交廣回,太醫周顧口:此人腹中有蛟龍。上驚問。對曰:臣馳馬大庾嶺,熱困且渴,遂飲澗水,競腹中堅痞如石。周遂以石硝、雄黃煮服之,立吐一物,長數寸,大如指,視之,鱗甲皆具,此疾遂愈。
蛇瘕  危氏方  治面光發熱如火炙。
蒜汁。—碗飲之,吐出如蛇即愈。
腔內蛇癥方  《易簡》  誤食菜中蛇精成蛇瘕,或食蛇肉成瘕,腹中常饑,食物即吐。
以赤足蜈蚣一條,炙,研末,酒服。
血瘕方  甄氏
鱉甲  大黃  琥珀等分
上三味,作散。酒服二錢,少時惡血即下,若婦人小腸中血下盡,即休服也。
虱瘕  喜食血。
用極舊木梳,煆灰,服。
婦人狐瘕方  《外台》  因月水來,或悲或驚,或逢疾風暴雨被濕,致成狐瘕,精神恍惚,令人月水不通,胸脅腰背痛引陰中,小便難,嗜食,欲吐,如有孕狀。其瘕手足成形者,殺人;末成者,可治。
用新鼠一枚,以新絮裹之,黃泥固住,入地坑中,桑薪燒其上,一日夜取出,去絮入桂心末六株,為末。酒服二方寸匕,不過一二服,當自下。
瓜蒂散《金匱》、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以上四方俱見傷寒、保和丸丹溪、枳朮丸潔古、皂礬平胃散感應丸上四方見通治、撞氣阿魏丸方見嘔吐、蛇含石丸禹餘糧丸,見臌脹。
金匱五臟風寒積聚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