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
《素》、《靈》《素問》風論: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 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岐伯對曰:風氣藏於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風者善行而數 變,腠理開則灑然寒,閉則熱而悶。其寒也,則衰食飲;其熱也,則消肌肉,故使人怢(音圖)慄(突然寒顫)而不能食,名口寒熱。風氣與陽明人胃,循脈而上至目內眥,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人瘦,則外泄而寒,則為寒中而泣出。風氣與太陽俱入,行諸脈俞,散於分肉之間.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憤瞋而 有瘍;衛氣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癘者,有榮氣熱胕其氣不清,故使鼻柱壞而色敗,皮膚瘍潰,風寒客於脈而不去,名曰癘風,或名寒熱。以春甲乙傷於 風者為肝風,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心風,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脾風,以秋庚辛傷於邪者為肺風,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風中五臟六腑之俞(病五臟之經),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風氣循風府而上(屬督脈、陽維之會)、則為腦風;風入系頭(甲乙經改為頭系,乃頭中之目系;類經則解為風自腦戶入系於頭,兩者皆通)、則為目風眼寒(因風流淚);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太素則將眼寒作眠寒,並連下讀作[眠寒飲酒中風,則為漏風]);入房汗出中風(陰內竭,陽外弛),則為內風;新沐(以水灌首曰沐)中風,則為首風;久風入中(內傷中土),則為腸風飧泄;(久風)外在腠理(入腠理之門戶,而為癮疹之泄風),則為泄風(陽氣外弛汗外泄)。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
肺風之狀,多汗,惡風,色皏(淺白)然白、時咳短氣、晝日則差,暮則甚(類經說:肺主氣,其變動為咳,風邪迫之,故時咳短氣也,晝則衛氣在表,風亦隨之,故覺其瘥,暮則衛氣入陰,邪應於內,故為甚也).診在眉上(兩眉間之上,闕庭之部),其色白: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唇舌焦躁,津液乾絕;焦急煩躁;憔悴),善怒嚇(與下肝風節[善悲]互有竄移,但類經認為風化木,心屬火,風薄於心,則木火合邪,神智潰亂,故或為善怒,或為驚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舌本強,心主舌),診在口,其色赤;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當為善怒嚇,但類經認為氣并於肺則悲,肝病而肺氣乘之,故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肝經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故嗌乾),時憎女子(肝脈環陰器,肝氣治,則悅色而欲女子,肝氣衰,則惡色而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肝氣通目);脾風之狀,多汗,惡風,身體怠惰,四肢不欲動,色薄微黃,不嗜食(不消化),診在鼻上,其色黃;腎風之 狀,多汗,惡風,面龐然浮腫(風干水氣),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音台,煤煙色),隱曲不利(性機能衰弱及小便不利),診在肌上(頤上或耳部),其色黑;胃風之狀,頸多汗,惡風,食飲不下,膈塞不通,腹善滿,失衣則瞋脹(陽明受寒於外), 食寒則泄(胃受傷於內),診(在)形瘦則腹大;首風之狀.頭面多汗,惡風,當先風一日則病甚(外風引動體內之風,風將發氣先病也),頭痛不可以出內(不可出室內,畏風寒也),至其風日,則病少愈(氣隨風散);漏風之狀,或多汗(酒性熱),常不可單衣(多汗表虛而惡風),食則汗出(食入於陰長氣於陽,故食則汗出), 甚則身汗(又酒熱聚脾) ,喘息惡風,衣常濡,口乾善渴(津亡),不能勞事(陽氣外張):泄風之狀(風久在腠理),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乾,上漬其風(上半身常濕),不能勞事(汗多血虛),(勞則)身體盡痛則寒。(諸風病狀各殊,其多汗惡風同傷風惡風、傷風自汗。凡七情六淫之病,必有現症;能辨症,斷不至誤治也。)
(五風之狀,病先從內生,故色先言,治從內始,此病臟氣而不病臟真也,所診部位與靈樞五閱五色篇稍有不同)
平人氣象論;面腫曰風。
風厥勞風 評 熱病論:岐伯曰: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氣逆甚,即名風厥。)帝曰:願卒聞之。岐伯曰:巨陽主氣,故先受邪;少陰與 其為表裡也,得熱則上從之,從之則厥也。(必少陰之氣上乃能厥。)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裡刺之(瀉太陽補少陰),飲之服湯(以助津液)。帝曰:勞風(因勞傷風)為病何如?岐伯曰:勞風法在肺下(胸膈之間,四椎五椎之間),其為病也,使人強上冥視,唾出若涕(吐黏痰)(邪在肺下,則為喘逆,故領強上不能俯首。風熱上壅,則畏風羞明,故令人瞑目而視),惡風而振寒,此為勞風之病(類如肺癰)。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利肺氣,風之微甚證再俯仰之間)。巨陽引(從小便出三日愈),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精氣虛者五日愈),不精者七日(陰精竭,風動腎水注肺下),咳出青黃涕 ,其狀如膿,大如彈丸,從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則傷肺(咳涕不出者,即今人所謂乾咳也,甚至金水虧竭,虛勞之候,故死。王氏曰:平謂咳者,從咽而上出於口;暴卒咳者,氣衝突於蓄門而出於鼻,夫如是者,皆腎氣勞竭,肺氣內虛,陽氣奔迫之所為故不出則傷肺而死),傷肺則死也。(此等病最當體認。苦認以為肺癰、肺痿,則失之遠矣。蓋肺癰乃肺生癰,肺痿乃肺痿癟。此則風寒入肺,痰涎凝結也。)
酒風 病能論:帝曰:有病身熱解墮,汗出如浴,惡風少氣,此為何病?歧伯曰:病名曰酒風。(即前云之漏風)
偏枯 (一邊乾一邊濕) 生氣通天論: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靈樞.刺節真邪篇說:虛邪客於身半,其入深,內居營衛。營衛稍衰則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風中五臟六腑之俞,亦為臟腑之風。各入其門戶所中,則為偏風) (王冰說:夫人之身,長偏汗出而濕潤者,久久偏枯,半身不遂)(陽氣不能周身)
(風)痱(音費) 《靈樞》熱病:痱之為病,身無痛者,四肢不收,智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偏枯,身偏不用而痛;風痱,身不知痛而四肢不收)
(素問脈解篇說:內奪而厥,則為喑痱,此腎虛也。故風痱屬腎虛與內風。)
《金匱》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水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痹,陰病,脈多沉澀)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為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病在緩處,故外治必塗其緩者。)正氣引邪,僻不遂。邪在於絡,肌膚不仁;邪在於經,即重不勝;邪入於腑,即不識人(心典:神藏於臟而通於府,府病則神窒於內,故不識人):邪人於藏,舌即難言(心典:諸陰皆連舌本,臟氣厥不至舌下,則機熄於上,故舌難言而涎自岀也),口吐涎(黏液)。(此辨證之要訣。)
(金匱之中府中臟,乃傷五臟元神,病之重者;前內經五臟之俞,及四時之風為病之輕者)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則身癢而隱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傷寒論》
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博,必成隱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風為痂癩。
《病源》
風癔 風邪之氣,若先中于陰,病發於五臟者,其狀奄忽不知人,喉裡噫噫然有聲,舌強不能言。發汗身軟者,可治;眼下及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黑赤吐沫者,不可治;汗不出,體直者,七日死。
口噤 諸陽經筋,皆在於頭。三陽之筋,并絡入頷頰,夾於口。諸陽為風寒所客則筋急,故口噤不開也。診其脈遲者,生。
舌強 脾脈絡胃,夾咽,連舌本,散舌下。心之別脈,系舌本。今心脾二藏受風邪,故舌強不得語也。
賊風 冬至之日,有疾風從南方來,名曰虛風。其傷人也,但痛不可得按抑,不可得轉動,痛處體卒無熱。傷風冷則骨解深痛,按之應骨痛也。但覺身內索索冷,欲得熱物,熨痛處即小寬,時有汗,久不去,重遇冷氣相搏,乃結成瘰癧及偏枯。遇風熱相搏,乃變附骨疽也。(附骨疽亦由風冷所致。)
風痙 口噤不開,背強而直,如發癇之狀。其重者,耳中策策痛。卒然身體痙直也,死也。由風邪傷於太陽經,復遇寒濕,則發痙也。(此與病後壞證之痙不同。)(天問:壞病之痙當液竭,是否為壞病,當於脈見真章)
角弓反張 風邪傷人,令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似角弓者,由邪入諸陽經故也。
柔風 血氣俱虛,風邪併入,在於陽則皮膚緩,在於陰則腹裡急。柔風之狀,四肢不能收,裡急不能仰。
不仁 由榮氣虛,衛氣實,風寒入於肌肉,使血氣不宣流。其狀,搔之皮膚如隔衣也。
風驚悸 由體虛,心氣不足,心之經(一說心府)為風邪所乘,則驚不自安,悸動不定。其狀,目精不轉,而不得呼。
刺風 由體虛腠理開,為風所侵,如刀錐所刺也。(金匱,中膚則喎噼ㄎㄨㄞ ㄆ一不遂)
蠱風 由體虛受風,其風在於皮膚,淫淫躍躍,若畫若刺,一身盡痛;侵傷氣血,其動作如蠱毒也。
鬚眉墮落 皆由風濕冷得之。邪客於經絡,與血氣相干,使榮衛不和,故面色敗,皮膚傷,鼻柱壞,鬚眉落。(此乃癘風也。)
惡風 風病有四百四種,總不出五種:黃風、青風、赤風、白風、黑風。人身有八萬屍蟲,若無八萬屍蟲,人身不成不立,復有諸惡橫病。諸風害人,所謂五種風生五種蟲,能害於人。
口 《養生方》云:夜臥當耳勿得有孔,風入耳中,喜食口。(口,見《金匱》,此又是一病,當內服藥而外提出風邪。)
《外台》
風猥退 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骨節懈怠,腰腳緩弱,(風)由分肉流於血脈,久成風水之病。
嚲(音朵)曳 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肌肉、經絡,胃若衰損.則筋脈虛而肌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
風毒發 眼疼,腳縱,中指疼連肘邊,牽心裡悶,肋脹少氣,喘氣欲絕,不能食。
風方
酒風 《素問》 治身熱懈惰,汗出如浴,惡風少氣。
澤瀉 白朮各十分 麋銜五分
合以三指撮為後飯。(麋銜即薇銜,一名無心草,南人呼為吳風草。味苦平,微寒,主治風濕。三指為一撮,約二三錢。飯後,藥先為後飯。 )
侯氏黑散 《金匱》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
菊花四十分 朮十分 細辛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 礬石各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 乾薑 川芎 桂枝各三分
上十四味,杵為散。灑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期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服,六十月止,即藥積在復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腸腹空虛,則邪易留,此填滿空隙,使邪氣不能容。)
風引湯 《金匱》 除熱癱癇。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大黃 乾薑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上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
(此乃臟腑之熱,非草木之品所能散,故以金名重藥清其裡。)
防己地黃湯 《金匱》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本休,無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分 防風 桂桂各二分 甘草一分
上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父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此方他藥輕,而生地獨重,乃治血中之風也。此等法最宜細玩。)
(凡風勝則燥,又風能發火,故治風藥中無純用燥熱之理。)
頭風摩散 《金匱》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上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己摩頭上,令藥力行。
越婢(音必)湯 《金匱》 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主之。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五枚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本方加白朮四兩,即越婢加朮湯。(越婢,散寒之方也,治風熱在表之證。)
小續命湯 《千金》 治卒中風致死,身體緩急,口目不正,舌強不能言,奄奄忽忽,精神悶亂,諸風服之皆驗。
麻黃 防己 人參 黃芩 桂心 芍藥 甘草 川芎 杏仁各一兩 防風一兩半 附子—枚 生薑五兩
上十二味,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黃三沸,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三服。不差,更合三四劑,隨入風輕重虛實。腳弱服之亦差。
恍惚者,加茯神、遠志;
骨節疼煩有熱者,去附子倍芍藥。
《外台》加白朮一兩,石膏、當歸各一兩,無防己。(續命為中風之主方,因症加成變化由人,而總不能舍此以立法。後人不知此義,人自為說,流弊無窮,而中風一症,遂十不愈一矣。人參、附、桂何嘗不用,必實見其有寒象而後可加。然尤宜於西北人,若東南人別當詳審,勿輕試。)
錄驗續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乾薑 甘草各三兩 川芎 杏仁四十枚
上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几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並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日浮腫。(虛而感風則成痱,此治痱症之主方。)
近效朮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半,泡,去皮 甘草—兩,炙
上三味,銼,每五錢匕,薑五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溫服。(此治中風後陽虛之症。)
(按:《古今錄驗》、《近效》二種,乃唐以前之方書,今全本未見。《外 台》中二書之方極多,《金匱要略》宋人校書者,往往以本集中載方大少,故亦採取二書,並《千金》、《外台》之方,擇其精要者,附一二方於每病之後,而方首 亦必不沒其所本之書。古人之不苟如此,今人見其方載入《金匱》中,即以為仲景所定之方,誤矣。須知之。)
地黃煎 《千金》 治熱風心煩悶,及脾胃間熱不下食方。
生地黃汁 枸杞根汁各二兩 生薑汁 酥各三升 荊瀝 竹瀝各五升 天門冬 人參各八兩 茯苓六兩 大黃 梔子各四兩
上十一味,搗篩五物為散,先煎地黃等汁成膏,納散攪勻。每服方寸匕,日二,漸加至三匕,覺利減。(風行必燥,古人治風必用潤藥,乃真訣也。今人反以剛燥辛熱之品治之,是益其疾也。)
三黃湯 《千金》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 黃芪各二分 黃芩三分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
心熱,加大黃二分;
脹滿,加枳實一枚;
氣逆,加人參三分;
悸,加牡蠣三分;
渴,加瓜蔞根三分;
先有寒,加附子一枚。(此方專以驅風為治。)
風痱方 《千金》 治手足不遂,僵直。
伏龍肝五升
為末,冷水八升,攪取汁飲之,能盡為善。
治半身不遂方 《千金》
蠶沙兩石
熟蒸,分作直袋三枚。熱盛一袋,著患處,如冷換熱者,數易之。差後,須羊肚釀粳米、蔥白、薑、椒、豉等,爛煮,熱吃,日食一具,十日止。(按此法煨痹證亦良。)
治風懿方
竹瀝一升
治半身不遂,手足拘急,身冷,強直不語。或狂言,角弓反張。或食或不食。或大小便不利。(治風懿之法,與治風痱之法不相遠。)
口眼僻方 《千金翼》 治中風面目相引,偏僻牙車急,舌不轉。
牡蠣熬 礬石燒 附子泡,去皮 伏龍肝等分
上四味,搗篩為散,以三歲雄雞血和藥敷上,預候看,勿令太過。偏右塗左,偏左塗右,正則洗去之。
又方
大皂莢五兩,去皮、子
搗篩,以三年大醋和。塗緩處。
又方 《千金翼》 治風著人面,引口偏著耳,牙車急,舌不得轉。
生地黃汁 竹瀝各—升 獨活三兩,切
上三味,合煎,取一升。頓服之即愈。(驅風,舒經,活血。)
開心肥健方 《千金翼》
人參五兩 大豬肪八枚
上二味,搗人參為散,豬肪煎取凝。每服,以人參—分、豬脂十分,以酒半升和服之。一百日骨髓充盈,日記千言,身體潤澤。去熱風、冷風、頭心風等,月服二升半,即有大效。(此方治老人及風燥者最宜。)
一切風虛方 《千金翼》
杏仁九升,去尖及兩仁,曝乾
上一味,搗為末,以水九升,研濾,如作粥法,緩火煎,令如麻浮上,匙取, 和羹粥,酒內一匙,服之。每食即服,不限多少。服七日後,大汗出,二十日後汗止。慎風冷、豬、魚、雞、蒜、大醋。一劑後諸風減差。春夏恐酸,少作服之。秋 九月後煎之。此法神妙,可深秘之。(此即作杏酪之法,服食最宜。)
竹瀝湯 《外台》治諸中風。
竹瀝二升 生葛根—升,按:亦當用汁 生薑汁三合
上三味,分三服,日三。(此通經絡之法。)
卒不得語方 《外台》
以苦酒煮芥子,薄頸一周,以衣包之,一日一夕乃解差。
中風不語方 《寶鑒》
取龜屎點舌。
取龜屎法:置龜於新荷葉上,以豬髮鼻內戳之,立出。
地黃飲子 《宣明》 治中風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此少陰氣厥不至,名曰風痱,急當溫之。
熟地 山茱萸 五味子 從蓉酒浸 石斛 麥冬 石菖蒲 遠志 茯苓 桂心 附子炮 巴戟去心,等分 薄荷七葉
上十三味,每服三錢,生薑五片、棗一枚,煎服。(風氣甚而有火多痰者忌服。)
( 此治少陰氣厥之方,所胃類中風也,故全屬補腎之藥。庸醫不察,竟以之治一切中風之症,輕則永無愈期,甚則益其病而致死,醫者、病家終身不悟也。)
稀涎散 《局方》 治中風牙關緊急,並治單蛾雙蛾。
江子仁六枚 牙皂三錢 明礬一兩
上先化開礬,入二味,待礬枯為末。每用三分,吹入喉中。(此急救吊痰開喉之法。)
豨薟(音練)丸 《本事方》 治口眼斜,偏風失音不語,時時吐涎。久服並眼目清明,髭須烏黑,筋骨強健。
豨薟草:五月中取葉及嫩技,洗,九蒸九曬,微焙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溫酒或米飲下三四十丸。(余按取豨薟瀝汁熬膏,打末為丸,尤有力。此緩治之劑,非一時救病之法。)
控涎丹 《三因方》
甘遂 大戟 白芥子等分
上為末,煮糊丸,桐子大,曬乾。臥時淡姜湯或熱湯下五七丸至十丸。(此乃下痰之方,人實證實者用之。)
控涎丹醫案經驗 控涎丹的方义与应用
滌痰散 嚴氏 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南星姜制 半夏各二錢半 枳實 茯苓各一線 橘紅一錢五分 石菖蒲 人參各一錢 竹茹七分 甘草五分
上九味,加薑五片、水煎服。(此治心經之痰。)
勝金丸 《本事方》 治中風忽然昏倒若醉,形體昏悶,四肢不收,風涎潮於上膈,氣閉不通。
生薄荷半兩 豬牙皂角二兩,捶碎,水一升,二味一處浸,取汁研或成膏 瓜蒂未一兩 藜蘆二兩 朱砂五錢許,研
上將朱砂二分,與二味研勻,用膏子搗和,丸如龍眼大,以朱砂一分為衣。溫酒化下一丸,甚者二丸,以化為度,得吐即醒,不醒者不治。(實見其痰在上膈則可用,否則提氣上升,反成厥冒等疾。)
(《必用方》论中风无吐法,引金虎碧霞为戒。且如卒暴涎生,声如引锯,牙关紧急,气闭不行,汤药不能入。命在须臾,执以无吐法,可乎,但不当用银粉药,恐损脾坏人四肢尔,予每用此二方,每每有验。)
銀液丹 《局方》 治諸風痰涎蘊結,心膈滿悶.頭痛目運,面熱心忪,痰唾稠粘,精神昏憒,及風涎潮搐,並宜服之。
天南星三分,為末 朱砂半兩,研飛 鐵粉 水銀各三兩,結砂子 膩粉一兩,研 黑鉛煉十遍,秤三兩,與水銀結砂為小塊,同甘草十兩水煮半日,侯冷,研
上研勻,麵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丸,同薄荷蜜湯下,生薑湯亦可,微為度,食後服。如治風癇,不計時候服。痰涎逆上用此鎮壓亦不可少。
(前方提之使出,此方鎮之使下,隨宜施治,全在辨證之確。)
癘風方 治眉落鼻壞,遍體生瘡。出神仙感遇傳。
角刺一二升,燒灰 大黃九蒸曬
上為末,再煎,大黃湯服方寸匕,旬日即愈。
青州白丸 《局方》見通治。
內經研究大成六淫病證風病P1562
研究大成認為:
心風,當疏風解表兼以安神定志,提出用<<奇校方>>的遠志湯
肺風,當疏風解表兼以止咳,提出五味子湯
肝風,當疏風解表兼以疏肝理氣,提出射干湯
脾風,當疏風解表兼以健脾,提出白朮湯
腎風,當疏風解表兼以溫腎利水,提出越婢加朮湯,或濟生腎氣丸加羌活、防風之類,另提出萆薢飲
胃風,當疏風和胃,突出<<宣明論方>>的胃風湯
腸風,當隨風邪入裡傳遍的情況而定用藥
癘風,素問長刺節論提出[刺肌肉為故,汗出百日;刺骨隨,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鬚眉生而止針。]第二要銳針刺患處,並用手按壓,出其惡氣,直到腫進為止。第三要注意飲食禁忌[常為方食,無食他食],諸病源候論提出,斷米穀佳餚,專食胡麻松朮輩,並先與雷丸等散服之出蟲。朱震亨指出,人得之須分在上在下,在上者醉仙散,在下者通天再造散,後用通神散,及三稜針於委中出血,但不能忌口、絕房者,不治之也。備急千金要方教服松脂百日。
勞風, 當疏風熱,宣肺氣、化痰平喘,提出華蓋散、千金葦莖湯、清金化痰丸等選用
偏枯,王清任創立補陽還五湯,乃補氣結合活血用藥。
風痱,當補腎熄風,劉完素提出地黃飲子,另針灸亦有法。
風水,越婢湯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提出用大豆湯治風水,意圖出麻黃煎和治風水方可供選用。
風逆,靈樞癲狂篇說:[風逆,暴四肢種,身漯漯(音踏),唏然時寒,飢則煩,飽則善變。風逆因外感風邪,厥氣內逆所致,其症狀特點為突然發生四肢浮腫和時常寒慄,飢餓時心煩,飽後則躁動不安。當解表袪風,兼以行水。
風厥,因感受風邪,風氣內逆,以汗出為主證,當治以玉屏風散(靈樞五變篇);或外感風邪波及少陰,治少陰氣逆,治當瀉太陽之熱,補少陰之氣(素問評熱論),;或肝胃發病所致,症狀特點為:驚駭、背痛、善噫、善呵欠)素問陰陽別論),治宜逍遙散合柴胡疏肝湯。
漏風,素問提出澤瀉飲
泄風,當調和營衛,兼以扶陽,用玉屏風散或桂枝加附子湯之類
腦風,朱震亨脈因證治提出用羌活湯治風熱壅盛;羌附湯治冬大寒犯腦痛;另有藿香散治腦痛
首風,治當袪風止痛,提出羌活散,另外,川芎茶調散,、菊花茶調散,皆可選用。
類正治裁中風論治
偏枯用方
金匱中風歷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