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蘭台軌範---痎瘧

痎瘧《素問》
瘧論:黃帝問曰:夫痎瘧(痎,音階,痎瘧乃諸瘧總稱)皆生於風,其蓄作有時者,何也?岐伯曰:之始發也,先起於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頭痛如破,渴欲冷飲。帝曰:何氣使然?歧伯曰:陰陽上下交爭,虛實更作,陰陽相移也(類經說:邪氣入之,則陰陽上下交爭矣。...邪之所在則邪實正虛,故入於陰則陰實而陽虛,入於陽則陽實而陰虛,虛實更作,以陰陽相移易也)。陽并于陰,則陰實而陽虛,陽明虛,則寒栗鼓頷也;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於內,故中外皆寒。陽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外內皆熱,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此皆得之夏傷於暑,熱氣盛,藏於皮膚之內,腸胃之外(皮膚之內,腸胃之外,即經脈之間,以榮行脈中,脈者血之府,,榮之居,言邪藏於經脈之中,榮血之內),此榮氣之所舍也。此令人汗孔疏,腠理開,因得秋氣,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氣舍於皮膚之內,與衛氣並居(類經說:新邪與衛氣相并居,則內合伏暑,故陰陽相薄而瘧作矣)。衛氣者,日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瘧邪)得陽而外出,得陰而內薄,內外相薄,是以日作。帝曰:其間日作者,何也?歧伯曰:其氣之舍深,內薄于陰,陽氣獨發(衛氣不與邪氣相遇),陰邪內著,陰與陽爭不得出,是以間日而作也。帝曰:其作日晏日早者,何氣使然?岐伯曰:邪氣客於風府(一指督脈風府穴,一指風留之處),循膂(脊骨)而下,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其明日日下—節,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腠理開,則邪氣入,邪氣入、則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於風府,日下一節,二十五日(當作二十一日,按胸椎十二,腰椎五,骶骨一,尾骨一,日下一節共十九日,加風府一日,頸椎一日則為二十一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注於伏膂(一說是腎脈之伏行者;一說是衝脈之伏行者)之脈,其氣上行,九日出於缺盆之中(天突穴):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募與膜通,募原即膜原。為人身之膏膜,遍佈全身,其在皮膚分肉之間者為腠理,其在胸腹腔、膈上下、臟腑之間者為募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帝曰:夫子言衛氣每至於風府,腠理乃發,發則邪氣入,入則病作。今衛氣日下—節,其氣之發出,不當風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氣客於頭項,循膂而下者也,故虛實不同,邪中異所(邪之所中,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不必盡當風府而入),則不得當其風府也。故邪中于頭項者,氣至頭項而病;中於腰脊著,氣於腰脊而病;中於手足者,氣至手足而病;衛氣之所在,與邪相合,則病作。))(((內88字疑是古注文竄入正文)))故風無常府,衛氣之所發(應;發動),必開其腠理,邪氣之所合,則其府也。帝曰:善!夫之與也,相似同類;而風獨常在,瘧得有時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風氣留其處,故常在;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故衛氣應乃作。
帝曰:瘧先寒而後熱者,何也?岐伯曰:夏傷於大暑,其汗大出,腠理開發,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藏於腠理皮膚之中,秋傷於風,則病成矣(素問說:夏暑汗不出者(因水寒之氣腠理閉塞),秋成風瘧。即是此類)。 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故先寒而後熱,病以時作,名曰寒瘧(素問識說:瘧之始發也...乃瘧之正證,後世以瘧之寒多熱少,或素體陽虛,寒證狀明顯者,稱為寒瘧)。帝曰;先熱而後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傷於風,而後傷於寒, 故先熱而後寒,亦以時作,名曰溫瘧(金匱的溫瘧是這樣說: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後世以熱多寒少,發熱症狀明顯者為溫瘧)。其但熱而不寒者,陰氣先絕,陽氣獨發(上云:夫寒者,陰氣也;風者,陽氣也,指寒氣先阻絕於裡,而風氣獨發),則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癉音單。金匱說:陰氣孤絕,陽氣獨發,則熱而少氣煩冤,手足熱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內經》之文亦論其理如此,其實病變不同,不可執一而論。此等極多,不獨論瘧為然,故學者當以意會也。
(上述唯寒瘧屬於正瘧,其他溫瘧癉瘧屬於傷寒熱病(或瘟疫)疾病。
(補充:
素問瘧論說:
帝曰:夫病溫瘧寒瘧(應為癉瘧),而皆安舍?舍於何藏?歧伯曰:溫瘧者,得之冬中於風寒,氣(邪氣)藏於骨髓之中,至春則陽氣大發,邪氣不能自出,因遇大暑,骨髓爍,肌肉消,腠理發泄,或有所用力,邪氣與汗皆出。此病藏於腎,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如是者,陰虛而陽盛,陽盛則熱矣。衰則氣復反入(邪氣入陰),入則陽虛,陽虛則寒矣。故 先熱而後寒,名曰溫瘧
帝曰:癉瘧何如?歧伯曰:癉瘧者,肺素有熱(內因),氣盛於身,厥逆上衝,中氣實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開,風寒舍於皮膚之內(外因),分肉之間而發,發則陽氣盛,陽氣盛而不衰,則病矣。其氣(邪氣)不及於陰(其邪氣不反之陰,前溫瘧則邪氣反之陰),故但熱而不寒。氣內藏於心,而外舍於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故命曰癉瘧。帝曰:善)

歧伯曰:瘧之且發也,陰陽之且移也,必從四末始也(類經說:陰陽且移,必從四末始,以十二經井原之氣,皆本於四肢也。故凡瘧之將發,則四肢有寒意,此即其候。)。陽已傷,陰從之,故先其時堅束其處(堅束其處,謂四關之上也。四關即腕關節和踝關節), 今邪氣不得入,陰氣不得出,審候見之,在孫絡盛堅而血者(堅束之處其下手足之部),皆取之(放血),此真往(甲乙經作[其往])而未得并者也。帝曰:時有間二日或至數日發,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歧伯曰:其間日者(此處之間日乃指間數日),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六腑之募原,其道更遠氣有所不到),而有時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數日乃作也。
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原文是:帝曰:論言夏傷於暑,秋必病瘧。今瘧不必應者何也? 歧伯曰:此應四時者也。其病異形者,反四時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惡風,以夏病者多汗。)
 (類經說:夏傷於暑,秋必病瘧,此應四時者也。其春夏冬而病瘧者,則病形多異,正以四時之氣,寒熱有相反皆能為瘧。)
(在刺瘧論中尚有六經之瘧,五臟之瘧,可能包括其他許多疾病,可見古人稱[瘧]者,其範圍是比較廣,不僅指瘧疾)
刺瘧篇:瘧脈緩大虛,便宜用藥,不宜用針。凡治瘧,先發如食頃,乃可以治,過之則失時也。諸瘧而脈不見,刺十指間出血,血去必已;先視身之赤如小豆者,盡取之。(瘧疾藥當在未來時前服。刺瘧之法,簡易可學,不必習針法,皆能之。亦治瘧之要訣也。)(素問刺瘧論)
風瘧  《素》生氣通天論: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六俞以閉,發為風瘧(類經說:魄,阴也。汗由阴液,故曰魄汗。汗出未止,卫气未固,其时形气正在消弱,而风寒薄之,俞穴随闭,邪气留止,郁而为疟。以所病在风,故名风疟。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亦言俞穴之闭也,其义即此。)。又云:夏傷於暑。秋為痎瘧。(二日一發者為痎瘧。
似瘧  《素》至真要大論:帝曰:火熱,復惡寒發熱,有如瘧狀,或一日發,或間數日發,其故何也?岐伯曰:勝復之氣,會合之時,有多少也。陰氣多而陽氣少,則其發日遠;陽氣多而陰氣少,則其發日近。此勝復相搏,盛衰之節,瘧亦同法。(瘧亦同法,則非瘧可知。
《金匱》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弦遲者,可溫之;弦緊者,可發汗、針灸也;浮大者,吐之;弦數者,風發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於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肌肉。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似當作牝字,諸本皆作牡,存考。
痎瘧方
鱉甲煎丸  《金匱》  病瘧,以月一日發,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瘧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此方。
鱉甲十一分,炙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乾薑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子—分,熬  石葦三分,去毛  厚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葳蕤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虻蟲五分,炙  阿膠三分  蜂巢四分,炙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煆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膝,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湯  《金匱》  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煩疼,時嘔,此湯主之。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兩,去皮
上銼,每五錢,水一盞半,煮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內經》以先熱後寒為溫瘧,但熱不寒為癉瘧。
蜀漆散  《金匱》  瘧多寒者,名曰牡瘧,此湯主之。(牡,宜作牝。
蜀漆洗去腥  雲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溫瘧加蜀漆半分,臨發時服一錢匕。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  《金匱》  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柴胡八兩  人參  黃芩  甘草各三兩  瓜蔞根四兩  生薑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二服。
柴胡桂姜湯  《金匱》  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柴胡半斤  桂枝三兩,去皮  乾薑二兩  瓜蔞根四兩  黃芩三兩  牡蠣三兩,熬  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煩,復服汗出便愈。
蜀漆丸  《千金》  痎瘧,連年不差。服三七日定差方。
蜀漆  知母  白薇  地骨皮  麥門冬去心  升麻五分  恒山一兩半  石膏二兩,研  香豉一合  葳蕤  烏梅肉  鱉甲  甘草各一兩,炙
上十三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空腹飲服十丸,日再.加至二三十丸。(此方治三日瘧為宜。
陵鯉湯  《千金》  主瘧疾。江南瘴瘧方。
陵鯉甲四十枚,炙  烏賊骨  附子泡,各—兩  恒山三兩
上四味,父咀,以酒三升,漬一宿。未發前,稍稍啜之,勿絕吐之,並塗五心。一日斷食。過時久乃食。(用生藥探吐法。
療瘧病醫不能救者方  《千金翼》  外治截瘧法
以繩量病人腳圍,繞足跟及五指一匝訖,截斷繩,取所量繩置項上,著反向背上,當繩頭處中脊骨上灸三十壯則定。候看,復惡寒,急灸三十壯則定,候至過發一炊久,久候之,雖饑勿與食,盡日。此神驗。男左足,女右足。
療瘧常山湯  《外台》  吐法
常山三兩
上一味,切,以漿水三升,浸經一宿,煎取一升。欲發前,頓服之。後微吐差止。忌生蔥、生菜。
牡蠣湯  《外台》  牡瘧(應為牝瘧)
牡蠣四兩  麻黃四兩,去節  甘草二兩  蜀漆二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清脾湯  《濟生》  熱多陽瘧
青皮  厚朴  柴胡  黃芩  半夏  甘草  茯苓  白朮  草果煨,各等分
上九味,加薑三片,水煎服。
常山飲  《局方》  痰瘧
常山火酒炒  知母  貝母  草果  檳榔各一錢  烏梅三個
上六味,加薑、棗煎。瘧未發時,面東溫服。
烏梅飲子  溫瘧勞瘧
烏梅七個  桃柳心各七莖  蔥白七莖  豆豉一合  甘草四分  柴胡四分  知母四分  大黃三分(桃心、柳心指嫩葉而言,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果一·桃》﹝集解﹞引 苏颂 曰:“叶,採嫩者名桃心,入药尤胜。”)
( 柳葉有清散、利尿、消炎、解毒作用。用柳葉製成的注射劑對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氣管炎、肺炎、膀胱炎、化膿性腮腺炎、乳腺炎、咽喉炎都有良好的功效。柳葉中還有豐富的碘,它是治療地方性甲狀腺腫大的良藥,如與海帶交替使用,療效更佳。)
(桃葉: <<本草再新>>:"入脾、腎二經。"
【功用主治】祛風濕,清熱,殺蟲。治頭風、頭痛,風痹,瘧疾,濕疹,瘡瘍,癬瘡。
治療瘧疾
取新鮮桃樹葉2兩煎服,每日1劑,連服5天為一療程。治療間日瘧18例,均獲痊愈。用藥2~5劑後,瘧疾癥狀未再發作,血塗片鏡檢3次 均未查到瘧原蟲,隨訪半年無復發。亦可用新鮮桃樹枝5~8枝(每枝帶5~8片小葉),於瘧疾發作當天清晨煎服。據60余例觀察,多數1次即能控制發作,必 要時可連服2日。)
上八味,各細挫,以童子小便兩茶碗,宿浸,明旦早煎三二沸,去滓。頓服,差。未差,更作服,三服永差。忌海藻、菘菜。
集驗瘧必從四肢始療方
先其時一日頃,用細索繩緊束其手足十指,過發時乃解之。(此即《內經》之法。
四獸湯  《易簡》  食瘧諸瘧。和胃消痰。
半夏  人參  茯苓  白朮  橘紅  草果  生薑  烏梅  大棗  甘草各等分
上以鹽少許,醃食頃,濕紙厚裹,慢火煨香熱。每服四錢,溫服。
小柴胡湯見傷寒。
治瘧之法,不外諸方,惟三日瘧,則煎劑不能取效。宜病日用煎方以驅邪,餘兩日,用溫補以扶元氣,又加避風靜養,則庶幾矣。
金匱瘧病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