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氣 附轉筋《千金》
考諸經方往往有腳氣之論,古人少有此病。(腳氣之名,《金匱》已載,但 患者少耳。)自永嘉南渡,衣纓士人,多有遭者,有支法、存仰道人等,並留意經方,偏善斯術,多獲全濟。又宋齊之間,釋門深師,述二公等諸家舊方,為三十卷, 其腳弱一方近百餘首。魏周之代,蓋無此病,所以姚公集驗,殊不慇懃,徐王撰錄,未以為意,特以三方鼎峙,風教未一,霜路不均,寒暑不等,關西河北,不識此疾。自聖唐開闢,無外南極之地,作鎮於彼,往者皆遭。近來中國士大夫,亦有患者,良由今代風氣混同所致耳。此病先從腳起,因即脛腫,時人號為腳氣。深師云:腳弱者,即其義也。
問:風毒中人,隨處皆得,作病何偏著於腳?答曰:人有五臟,心肺經絡所起在手十指;餘三臟經絡所起在足十趾。地之寒暑風濕,皆作蒸氣,足當履之,所以風毒之中人,必先中腳。久而不瘥,遍及四肢腹背頭項。經云:次傳間傳是也。
凡腳氣皆感風毒所致,(治腳氣必兼風,此乃要訣。)人多不即覺,會因他病一度始發,或奄然大悶,經兩三日乃覺,庸醫不識,作餘病治,莫不盡斃。食飲如故,惟卒起腳屈弱不能動,為異耳。黃帝云:緩風濕痹是也。
有腳氣末覺,而頭項臂膊(音博,上肢,近肩的部分)已有所苦;諸處未知,而心腹五內已有所困,或嘔食臭,腹痛下利,二便不通,衝悸不欲見光,精神昏聵,迷心錯亂,壯熱頭痛,身體酷冷,疼痛轉筋,頑痹緩縱,百節攣急,小腹不仁等症,皆腳氣狀貌也。亦云風毒腳氣之候,婦人亦爾,又有產後取涼,多中此毒,其熱悶掣縱,驚悸心煩,嘔吐氣上,皆其候也。但又覺臍下冷痛,幅幅然不快,小便淋瀝,即是其候。頑弱名緩風,疼痛為濕痹。
熱者,治以冷藥;冷者,療以熱藥,以意消息之。(諸病皆然。)心下急,氣喘不停,自汗脈促,嘔吐不止者,死。
凡腳氣皆由氣實而死,終無一人服藥致虛而殂,故不得大補,亦不可大瀉。(凡治腳氣大段相同。)
腳氣,其人黑瘦者,易治;肥大肉厚赤白者,難治。瘦人肉硬,肥人肉軟也。(外症亦同。)
腳氣有腫者,有不腫者,其小腹頑痹不仁者,腳多不腫。小腹頑痹,不過三五日,即令人嘔吐,名腳氣人心,如此者難治,以腎水克心火也。
初得腳弱,便速灸之,服竹瀝湯;灸訖,服八風散,無不瘥者。若但灸不服藥,但服藥不灸,後必更發。
腳氣當灸之穴:
初灸風市,次伏兔,次犢鼻,次膝兩眼,次三裡,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
《病源》
腳氣疼不仁 由風濕毒氣與血氣相搏,故疼。邪在膚腠,則血氣澀,而皮膚厚,搔之如隔衣,故不仁。
腳氣痹攣 風毒搏於筋,風濕乘於血,故令痹攣也。
腳氣心腹脹急 風濕毒氣從腳上入於內,與臟氣相博,結聚不散,故心腹脹急。
腳氣腫滿 由風濕毒氣搏於腎經,則腎氣不能宣通水液,使傳於小腸,反漬於皮膚,故腫滿也。
腳氣驚悸 由溫濕挾風毒,初客膚腠,後經臟腑,與神氣相搏,則心驚悸也。
《靈樞》
腳氣轉筋 《靈樞》四時氣篇:轉筋于陽,治其陽;轉筋于陰,治其陰。
本輸篇:轉筋者,立而取之,可令遂已。
腳氣方
礬石湯 《金匱》 治腳氣沖心。
礬石二兩
以漿水一斗五升,煎。浸腳,良。
第一竹瀝湯 《千金》 治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瀝五升 甘草 秦艽 葛根 黃芩 麻黃 防己 細辛 桂心 乾薑各一兩 防風 升麻各一兩半 茯苓二兩 附子二枚 杏仁五十枚
上十五味,以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此腳氣主方,多治風之藥。)
烏麻酒 《千金》 治風虛氣滿,腳疼痹攣,弱不能行。
烏麻五升
微熬,搗,酒漬—宿,隨所能飲之,盡更作。
茱萸木瓜湯 治腳氣沖心,悶亂不能識人,手足脈欲絕。
吳茱萸半兩 木瓜—兩 檳榔二兩 生薑五片
水煎服。
蘇子粥 《養老書》 治老人腳氣毒悶,身體不仁,行履不能。
紫蘇子五合,熬,研細,以水攪取汁 粳米四合,淨洗淘
上煮作粥,臨熟下蘇汁調之。空心食之,日一服。亦溫中。
杉木湯 《本事方》 唐柳柳州雲:元和十二年二月,得腳氣,夜半痞絕,脅有塊大如石,且死,咽塞不知人三日。滎陽鄭洵美傳杉木湯,服半日,食頃,大下三次,氣通塊散。
用杉木一大片,橘葉一斤,無葉以皮代之,大腹檳榔七個,合搗碎之,童子小便三大升,共煮一升半。分二服,若一服得快利,停後服。
檳榔散 《活人書》 治腳腫。
橘葉 沙木(杉木的一種)一握 小便—盞 酒半盞,同以上藥煎
上煎數沸,調檳榔未二錢。食後服。(即前方變法。)
木瓜散 《活人書》 治腳氣。
大腹皮一枚 紫蘇一分 乾木瓜一分 甘草一分,炙 木香一分 羌活一分
上細挫為散,分作三服,每用白水一盞,煎至半盞,去滓。通口服。
雞屎白散 《金匱》 轉筋之為病,其人臂腳直,脈上下行,微弦,轉筋入腹者。
雞屎白一味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溫服。
療轉筋方 《外台》
以鹽一升 水一升半
作湯。洗漬,良。
延效療轉筋 《外台》 並治渾身轉筋。
暖水稍熱,於浴斛中坐浸須臾,便瘥,如湯沃雪。
轉筋灸法 《外台》
轉筋在兩臂及胸脅者,灸手掌白肉際七壯((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手掌后白肉际穴。在掌后腕横纹中点稍前赤白肉际。直刺0.2-0.3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在十指者,灸手踝骨上七壯(《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为经外穴,名手踝。定位在手背腕上髁骨尖上,即桡骨背侧结节之高点处。灸3-7壮。并治牙痛。);
在脛骨者,灸膝下廉筋上三壯。
又法,灸湧泉七壯,亦可灸大都七壯。穴在大拇趾本節內側白肉際。
腹腸轉筋者,灸臍上一寸十四壯。
烏頭湯見風痹、麻豆湯見水腫、大活絡丹、崔氏八味丸即腎氣丸,俱見通治。
腳氣病
腳氣病中西醫對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