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蘭台軌範---寒熱

寒熱《靈》、《素》
《靈》口問篇:帝曰:人之振寒者,何氣使然?歧伯曰:寒氣客于皮膚,陰氣盛,陽氣虛,故為寒振寒栗。
《素》逆調論:黃帝問曰:人身非常溫也,非常熱也,為之熱而煩滿者,何 也?岐伯對曰:陰氣少而陽氣勝,故熱而煩滿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氣也,寒從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氣也。陽氣少,陰氣多,故身寒如從水中 出(張志聰說:痺氣者。氣閉也。陽氣少而陰氣多者。因是人多痺氣故也。病在陰者名曰痺。寒濕之氣。閉於裡陰。則火熱不得下交於陰而陰氣盛。陰氣盛則陽氣漸衰。陰寒之氣過多。故身寒如從水中出。蓋熱出於陽火。故煩。寒出於陰水。故如從水中出。此上下水火陰陽之不和也。)。
帝曰:人有四肢熱,逢風寒如炙如火凡有内热而风寒外束之,则热必愈甚(正邪相爭故也),故如炙如火也。,何也?歧伯曰:是人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陽也。兩陽相得.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阳独治者,孤阳也,故不能生长而止能为热耳。),獨勝而止耳。逢風寒如炙如火者,是人當肉爍(肌肉消爍)也。帝曰:人有身寒,湯火不能熱,厚衣不能溫,然不凍栗,是為何病?歧伯曰:是人者,素腎氣盛,以水為事,太陽氣衰,腎脂枯不長,一水不能勝兩火。腎者,水也,而生於骨,腎不生,則髓不能滿,故寒甚至骨也(素肾气胜者,必恃胜而多欲,故以水为事。太阳者,少阴之表,阴中之阳也。欲多则精伤于肾而脂枯不长,脂枯则水不胜火,火胜则肾水愈虚,骨髓不充,气涸于内,故寒甚至骨也。)(張志聰說:以水為事者。膀胱之水勝也。謂其人水寒之氣偏勝。水寒偏勝則太陽氣衰。太陽氣衰則孤陰不長矣。)(按,[以水為事]類經認為是多欲造成陰虛,氣涸於內,骨隨不充,故寒甚至於骨。此種說法曲折而似屬牽強)
(張志聰的說法其病機為:腎陽虛而心肝火獨盛,故一水不能勝二火;而類經的說法其病機為:腎陰陽兩虛,而心肝火旺,一水代表腎)
所以不能凍栗者,肝一陽也,心二陽也, 腎孤藏也,一水不能勝二火,故不能凍栗,病名曰骨痹(病在骨隨而骨痛),是人當攣節也(肝有少阳之相火,心为少阴之君火,肾一水也,一水已竭,二火犹存,是阴气已虚于中,而浮阳独胜于外,故身骨虽寒而不至冻栗,病名骨痹。然水不胜火,则筋骨皆失所滋,故肢节当为拘挛。)。帝曰:人之肉苛者(苛者,顽木沉重之谓。苛音呵。),雖近於衣絮,猶尚苛也,是為何疾?岐伯曰:榮氣虛,衛氣實也。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曰死(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营气者,阴气也,主里;卫气者,阳气也,主表。上言卫气实者,言肌肉本无恙也;下言卫气虚者,正言卫气之病也。荣卫俱虚,则血气俱病,血虚故为不仁,气虚故为不用。人之身体在外,五志在内,虽肌肉如故而神气失守,则外虽有形而中已无主,若彼此不相有也, 故当死。)。
(張志聰說:虛實者。不和也。言榮氣不得衛氣之和。則榮氣虛。衛氣不與榮氣相和。則衛氣實也。又此論榮衛之氣不和也。苛、虐也。謂雖近衣絮。而苛虐如故也。)
移熱移寒  《素》氣厥論:黃帝問曰: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相移者,以此病而移于彼也。)?歧伯曰:
腎移寒於脾癰腫,少氣(肾中寒气移于脾者,乃为痈肿。凡痈毒之病,寒热皆能为之(張志聰認為:寒氣化熱。則腐肉而為癰膿按癰腫亦有屬陽虛者,陽和湯是也),热者为阳毒,寒者为阴毒。盖脾主肌肉,得寒则气聚而坚,坚而不散,则为肿为痈也。一曰 ∶痈者壅也,肾以寒水之气,反传所胜,侵侮脾土,故壅为浮肿。其义尤通。少气者,寒盛则阳虚于下,阳虚则无以化气也。脾字王注作肝。误也。按全元起及《甲 乙经》俱作脾者是,今改从之
脾移寒於肝癰腫,筋孿(脾中寒胜,则反传于肝。脾寒则肉寒,故为痈肿。肝寒则筋寒,故为拘挛。)肝移寒於心隔中(肝移寒于心,传其所生也。心主火,其藏神,受肝邪之寒逆,故神乱而为狂。心脉出属心系下隔,阳为阴抑,则气有不行,故隔塞不通也。)
心移寒於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心与肺,二阳脏也。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之。夫肺者水之母也,水去多 则肺气从而索矣,故曰肺消。门户失守,本元日竭,故死不能治。按王氏注曰∶心受诸寒,寒气不消,乃移于肺,寒随心火,内烁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愚谓 火烁于内者,又安得饮一而溲二?此注似为未妥。)
肺移寒於腎,為湧水。湧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於大腸,疾行則鳴濯濯, 如囊裹漿,水之病(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水者阴气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肺移寒于肾,则阳气不化于下,阳气不化,则水泛为邪而客于大肠,以大肠为肺之合也。但按腹不坚,而肠中濯濯有声者,即是其候。涌, 同。)
脾移熱於肝,則為驚衄(上文言移寒,此下言移热也。脾移热于肝者,反传所胜,热之甚也。肝藏血,病主惊骇,邪热薄之,则风火交作,故为惊,为鼻中出血也。衄,女六切。)
肝移熱於心,則死(心木属火,而肝以风热移之,木火相燔,犯及君主,故当死也。)
心移熱於肺,傳為鬲消(肺属金,其化本燥,心复以热移之,则燥愈甚而传为膈消。膈消者,膈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按∶上文言肺消者因于寒,此言膈消者因于热,可见消有阴阳二证,不可不辨。)
肺移熱於腎,傳為柔痙(柔痓,筋软无力也。 ,骨强直也。肺主气,肾主骨,肺肾皆热,则真阴日消,故传为柔。按《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痓 。此又以无汗有汗分刚柔,但皆兼强直为言也。痓音翅。)
腎移熱於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肾移热于脾者,阴火上炎也。邪热在下,真阴必亏,故传为虚损。肾本水脏而挟热侮脾,故为肠澼 。下利脓血,阴虚反克,则水土俱败,故死不治也。 音僻。)。(張志聰說:太陰濕土主氣。不能制水。而反受濕熱相乘。脾氣虛傷。則不能磨運水穀。而為腸澼下利。穀氣已絕。故為不治之死証。)(按:關於腸澼的病機類經認為是陰虛損;張志聰認為是濕熱所傷脾氣絕。臨床當依診斷判定)
胞移熱於膀胱,則癃溺血(胞,子宫也,在男则为精室(儲精囊),在女则为血室。膀胱,津液之府也,俗名谓之溲胞。命门火盛。则胞宫移热于膀胱,故小便不利为癃,甚则为溺血。常见相火妄动,逆而不通,多患此者,即其证也。胞,包、脬二音,在胞胎之胞则音包,在溲胞之胞则音脬,义详气味类三。癃,良中切。溺,娘料切
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膀胱之热上行,则移于小肠。小肠之脉循咽下膈抵胃,其支者循颈上颊,故受热为膈肠之病则痞塞不便,受热于咽颊之间则上为口糜。糜,苗肌切,烂也。)
(張志聰說: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屬小腸。小腸之下。名曰闌門。濟泌別汁。滲入膀胱。膀胱反移熱於小腸。是以膈腸不能下滲。濕熱之氣。反隨經上逆。而口為之糜爛矣。)
小腸移熱於大腸,為虙,為沉(小肠之热下行,则移于大肠。热结不散,则或气或血,留聚于曲折之处,是为瘕。 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 虙,伏同(《廣韻》古與伏通。)。瘕,加、驾二音。)
(張志聰說:音伏與伏同。瘕者假也。假津血而為聚汁也。蓋小腸主液。大腸主津。小腸移熱於大腸。則津液留聚。而為伏瘕矣。沉、痔也。小腸主火。大腸主金。火熱淫金。則為腸痔。邪氣臟腑篇曰:腎脈微澀為不月沉痔。曰沉者。抑上古之省文。或簡脫耶。朱聖公曰:諸家注釋。皆以沉為伏瘕沉滯。按經文用二為字。是系二証。不可並作一証論。當以師注為是。)
(張兆璜曰:臟為陰。腑為陽。故臟邪相傳。有寒有熱。腑邪相傳。但熱不寒。蓋寒邪在腑。亦化熱矣。)
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亦(大肠移热于胃,燥热之气上行也,故善于消谷。阳明主肌肉而热烁之,则虽食亦病而瘦,所以谓之食亦。)。
(張志聰說:陽明燥熱。則榮衛津液不生。故雖能食而瘦。亦、解 也。謂雖能食而身體懈惰。故又謂之食 。)
胃移熱於膽,亦曰食亦(阳明胃热而移于胆,则木火合邪,不生脾土,故亦当善食而瘦。)。
(張志聰說:五臟六腑之生氣。皆取決於膽。膽氣燥熱則生陽不升。故身體懈惰。胃氣熱則消谷善飢。故亦曰食亦。張兆璜曰:足少陽之瘧。令人身體解 。今胃移熱於少陽。故亦名曰食亦 。)
 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胆经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曲折布于脑后,故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頞鼻渊之病。辛,酸辛也。 頞音遏,鼻茎也。),傳為涕衄衊瞑目(脑热不已,则传为此证。衄 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蔑。热伤阴血,则目无所养,故令瞑目,以羞明不能开也。衄,女六切。蔑音灭。),故得之氣厥也(厥者,气逆也。此总结一篇之义,皆由气逆所致。)
(張志聰說:此總釋臟腑寒熱相移。皆在氣而不在經。故曰得之氣厥也。夫熱氣上升。迫於絡脈則為衄。淡滲皮毛之血。不能化液為汗則為蔑。邪熱傷氣而陽氣虛則目瞑。言邪出於腦。則傳於氣分。而為衄蔑瞑目之証。...此邪在臟腑氣分。(若)故外內相乘。則為寒熱之往來。臟腑相移。則為寒熱之氣厥。此在氣而不在經。故篇名氣厥論。而末結曰:得之氣厥也。)

《難經》(58難)
寒熱之病(寒熱,指忽寒忽熱者言),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邪氣在皮不可著物),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肺主皮毛開竅於鼻...不得汗,榮衛不和也);肌寒熱者,皮膚痛(肌肉之邪由皮膚而入),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病最深),汗注不休(腎液泄而為汗),齒本槁痛。
(寒熱之疾,自是雜病不傳經之故,故靈樞另列寒熱病為篇目,而詳其刺法。其非上文傷寒之類可知,不知越人以類而旁及之耶,若即以為傷寒之類則大誤也。)
(又按此即靈樞寒熱論篇原文,而骨寒熱一條,刪去數字,義歲不備。經文云,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藳,取其少陰於陰股之絡,齒已藳死不治。可見此證,原有輕重之別,今竟云齒本藳痛,則骨寒熱,止有死證而無生證矣。此等生死關係大端,豈可脫落疏漏若此。)
陽維為病,苦寒熱。
《傷寒論》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此種寒熱,既非感冒,亦非傷寒。其深淺有皮膚骨髓之殊,其久暫有歲月之異。輕者有似感冒.重者即變骨蒸。所以《內經》以後,諸書寒熱,自有方論,不入傷寒等法,大段以清營中之熱為主,其或有風有痰有積有痰者,剛隨症消息之可也。)
寒熱方
四時加減柴胡湯    《金匱》  五臟寒熱
柴胡  白朮各八分  大腹檳榔四枚,並皮、子用  陳皮五分  生薑五分  桔梗七分
以上,冬三月,柴胡稍多;
春三月,減白朮,增枳實;
夏三月,又增甘草,仍用枳實、白朮;
秋三月,同冬三月,惟陳皮稍多。
上各父咀,分為三帖。一帖以水三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如人行四五里進一服。渣再合煎一服。(治寒熱,總不能外柴胡。
寒熱久者,必有積滯。分,讀去聲,二錢半為一分。
天行熱病方  《外台》  天行,三日外至七日不歇,內熱令人更相染著,主大青消毒湯。
大青四兩  香豉八合,熬,棉裹  乾葛  梔子各四兩  生地—升,切  芒硝三兩
上六味,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下芒硝。分三服。一方有石膏八兩。忌蕪荑、熱麵、酒、蒜等物。(此方專清陽明之熱。
苦參湯  《千金》  大行熱病,五六日以上宜服。
苦參三兩  黃芩二兩  生地黃八兩
上三味,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半升,日再服。忌蕪荑。
凝雪湯  《外台》 天行毒病,七八日熱積胸中,煩亂欲死。
芫花一升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漬故布,薄胸上,不過,再三薄,熱則除。當溫四肢,護厥逆也。(按《本草》:芫花,治蠱毒,消胸中痰水。
大黃湯  《外台》 天行,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大黃胃  黃連心、肝  黃柏腎  梔子肺,各半兩,擘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六七沸,內豉一升、蔥白七莖,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此許推然方,神良。
又療傷寒,已五六日,頭痛壯熱,四肢煩疼,取汗。並宜老小。忌豬肉、冷水。(此三黃湯之變,能除六經之熱。
桃葉熏身法  《外台》
水一石,點桃葉取七斗,以薦席自圍,衣被蓋上,安桃湯於床簀下,取熱自蒸。停少時,當雨汗,汗遍去湯,待歇速粉之。並灸大椎則愈。
按:寒熱之因,千變萬殊。有屬外感,有屬內傷,而外感內傷之中,又各不同。其外有屬痰飲,有屬瘀血,有屬積聚,有屬敗症,不可勝舉。其治法,各詳於本病條下,當細審之。此只錄時行熱病之數方耳。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