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1日 星期六

伤寒杂病论义疏 卷十三下---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义疏 卷十三下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
    汗、吐、下,四季宜慎(通行本作大法春夏宜发汗)。
    经曰发表不远热,故发汗必用辛温之剂。发汗者,所以散皮毛在表之邪,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人之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以阳气发动,蒸阴液而上腾,乃得化汗出于玄府,如天地之云蒸致雨,故曰:阳加于阴谓之汗。五藏六府各有其津液,故皆可外泄为汗。汗出于六府者,则大汗淋漓;汗出于五藏者,则如膏如珠。当汗不汗,则皮毛闭塞,客邪内陷,故既垂禁汗之条,复示当汗之例。汗、吐、下皆攻邪之法。邪气实则宜攻,真气虚则当补,然而邪实误补,犹可急泻,正夺误攻,救逆已晚,此汗吐下所以四季宜慎施也(通行本误作大法春夏宜发汗,不思春温夏暑,法当禁汗者多,且二季腠理开泄,尤宜慎汗,正发汗惟冬令伤寒为宜。然冬温又当禁汗,且冬属蛰藏之令,亦不可过汗,总以对病为主,固无时节之异,但宜慎用,则四序皆同耳)。方剂惟辛温开泄腠理,可以发汗。至于求源之治,则无定法,要以济阴阳之偏,而后津液相成,气和以生,亦非正发其汗之谓。后贤创辛凉解表,发汗之论,未之思矣(发汗必用辛温,有时佐凉剂者,非凉剂可以发汗也。且味辛亦无性凉之品,辛凉亦决不可发汗。至于求源之治,如气虚者补气而得汗,血虚者补血而得汗,此乃和其阴阳,以治化汗之源,非发汗之谓。若是则百药皆可取汗,有是理乎。后贤谓温病不可汗,乃创辛凉发汗之义,谬之甚矣)。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者,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发汗之用,所以开腠理,致津液,通阳气,故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漐漐然,一时间许乃佳,以汗缓缓出,则表里通澈。汗大出则邪气不除,但伤真气。假令如水流离,便为太过。若汗后病不解,邪仍在表,故当重发其汗(重者,再也),虽二三度汗之,不为过也。汗出太多,必令亡阳,以发汗乃通阳之法,汗多则气随液泄,因令阳亡不返;阳虚而外仍不解,法当求源施治,不得重发其汗。凡治逆皆由体变,过汗自以亡阳者为常。假令阴虚者,亦可亡阴。故阴阳俱虚,皆当禁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
    凡攻邪之剂,皆禁诛罚过当,发汗之变尤速,故服汤中病便止,初服已得汗,即不必尽剂也。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古用禁方,医家每自合药,即发汗之剂,亦多预合丸散,但丸散不能临病加减,故终不如汤之随证消息为良。汉时禁方独盛,故师论及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外证脉不浮紧,见浮弱者,便知为荣气偏弱。桂枝汤乃达荣之剂,故脉浮弱者宜之。
    假令浮弱而坠,可佐人参;浮弱而涩,可佐当归。相体定治,本无成法,且知桂、麻二法之分,尚不在有汗无汗之别也。
    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客寒内侵,心阳外拒,胜拒相搏,乃成浮紧弹手之象,得表证脉浮而数,不能成紧,亦为荣气之弱,故属之桂枝汤证。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阳明病气盛热壮,脉大而迟,形气俱实,此迟为脂膏素盛,阻卫气行迟,非里虚也。
    微恶寒,外证未解,故主桂枝法以达荣和外。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耳。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此示平脉辨证之例。便硬虽似阳结,若脉象浮大,便为在表,设与通利,即为大逆,以便硬虽为里实,实由津液不化,得汗出而津液内和,便硬自解。何以故,以脉浮固当汗解也。今曰汗出而解,而不曰发汗则解,固知取汗之道,亦当从小柴胡和腠理致津液之例,非麻桂所宜与也。便硬之因不一,有阳结阴结之分,复有气结气陷之异,当分别求源治之。
    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此示素秉血虚,伤寒外感之变。以客寒实表,心阳外拒,脉当以浮紧弹手者为常,今乃不能弦紧,而反见浮弱者,荣气内虚故也。血弱者易转燥化,必外见津枯口渴之象,庸工每误认化热,辄施凉泻,又血虚者法当禁火,故被火者,必令心气热而谵语。但脉弱发热之证,既属外感,仍当治汗解,宜从养荣和外之法,用桂枝汤加人参、当归之属治之。以脉浮故知邪仍在表,曰解之当汗出愈者,意指滋液以化汗,非正发其汗之谓也。
    凡表实脉弱,荣气虚弱者,可仿此例消息。
    病人烦热,汗出即解,又如疟疾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浮虚者,当发汗,属桂枝汤证。
    证象既烦热汗出,发作如疟,病机又日哺发热,属阳明主气之时,但见脉象浮虚,便知荣气内弱,当从桂枝达荣之治,非白虎承气所宜与矣。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
    此但曰病常白汗,既不冠伤寒、中风,复不系六经为病,可知一切内伤杂病,凡荣弱不能外与卫和之证,皆可以桂枝法达其荣郁。但辨证仍在平脉,必脉象浮缓、浮弱者,乃可用也。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属桂枝汤证。
    藏无他病,而时发热自汗,乃卫气不内与荣和之象,先其时达荣郁以外交,则邪从汗出解矣。发正汗以止邪汗,此桂枝法所擅长也。藏无他病之诊,仍在平脉辨之。
    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表实则营卫两郁,脉当浮紧,此处而紧,即且紧之意,以顺文成句,非举按法也。
    浮紧弹手,方为表实之脉,宜麻黄法开散皮毛闭塞,若尺迟者禁用。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未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属桂枝汤证。
    热结膀胱而外未解,仍当用桂枝汤解外。外未解则脉象必浮可知,以病在血分,故但可用桂枝法达营,不可用麻黄法开卫也。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也,宜桂枝加厚朴杏仁汤。
    下后微喘,而表邪仍在,则当以和外之剂,参入治喘之品。凡新病与痼疾相杂者,当仿此例治之。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属麻黄汤证。
    表邪内郁,因致衄者,解表即以止衄,此亦求源施治之一例也。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属麻黄汤证。
    致喘之因,由于皮毛之闭,则发汗即以治喘,以脉浮无汗,故知表闭,法同上例。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属桂枝汤证。
    太阴外主肌肉,气合太阳,表邪内入,可从外解,但脉浮者,乃知在外,三阴病邪已入脉,故多用桂枝达荣之法。读此知桂枝法之用广矣。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属麻黄汤证。
    用麻黄汤,当视其表证是否仍在,脉象是否紧解,不关乎已衄未衄。若衄而未解,麻黄法仍可用,若阳气不重,虽不衄亦禁发汗也。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属麻黄汤证。
    有表实之证悉具,脉但浮数不紧,此为真邪胜拒之力皆弱,或证兼风邪化热,但恶寒不解,亦可以麻黄法汗之,此表实脉象之变例也。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一云大便青),知不在里,续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属桂枝汤证。
    此承上更举证在表而因在里者,通府可以和外。若小便清则知里无热,病全在表,当用桂枝法达荣发汗。又衄而属荣郁者,亦用桂枝法,不当用麻黄法也。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示温里攻表后先之序,必以救里为先,盖病机属寒化之正例也。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此示里轻表重,又当以救表为急,是知救里救表,其先后之序,仍当于二者轻重之间,权衡定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
    此示桂、麻两法异用之辨,在汗出与无汗之分,而不在恶风恶寒之别,故曰汗出恶风寒者,属桂枝汤证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属桂枝汤证。
    此示太阳中风,脉至浮弱之象。阳浮阴弱,即举浮按弱,凡脉象统称阳脉阴脉者,皆指举按,不指分部。以外感之证,当寸口浮沉、大小、迟速同等者为常,若一部独陷者,则病机变矣。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属桂枝汤证。
    以上二条,皆太阳篇之文,集示以究桂枝法主治之义。第一条示太阳中风证象之全,第二条析脉象浮弱形容之细,本条则推究发热汗出为邪风外中之因,而总之皆以荣弱卫强为病机之本,参合求之,则桂枝法之运用,尽于此矣。若发热汗出而不属邪风之因,荣弱卫强而不属外因之证,则皆非桂枝法所宜与,又可隅反以类推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属桂枝汤证。
    气冲之变,由于营郁,故达营可以降冲气之逆。桂枝可下气者,其用在降冲气,非以降肺胃之逆也。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营气实而郁者,与桂枝法,必反烦不解,当刺以泄经气之实,却与桂枝汤则愈。知桂枝之用,惟营气弱者为宜,但营郁化热之证,必以达营为主,或不用刺,则当佐以泻心之品,若专用清凉,必邪陷而病加,故刺后仍主以桂枝法继之也。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撞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
    奔豚为腹气上冲之证,邪发于肝,证关冲脉,故桂枝加桂,可以下奔豚气,亦温通营气之效也。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通行本作反)汗出恶风者,宜桂枝加葛根汤。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属葛根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不呕者,属葛根汤证。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属葛根加半夏汤证。
    葛根可以升举阳明经气,以行肌肉筋脉间之津液,故外而项背几几,胃津之外凝也,内而自利或呕,胃津之内阻也,皆以本汤加葛根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黄芩黄连汤。
    此示用葛根升阳明之津液,以连、芩制营气之疾,泻胆热而坚肠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属麻黄汤证。
    此正举太阳表实之证。表实以麻黄法开其皮毛,证谛在有汗无汗,而不在恶风恶寒之别。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属麻黄汤证。
    喘而胸满,上焦之气闭也,证多在表,虽见阳明里实之候,亦当以麻黄汤先开其表,此汗下先后之定例也。
    太阳伤寒(通行本作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烦躁有虚有实,以脉之浮紧、微弱,有汗、无汗辨之。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胀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不溺,腹满加哕者,不治。
    此以短气脉浮为邪在表,病在腠理之闭,则用柴胡法以通三焦之津;病在皮毛之闭,则用麻黄法以泄玄府之气。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而细,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腹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此示病机日久,而证见胸满,仍为邪留在表,兼胁痛而脉浮细者,则为少阳之郁;脉但浮而胸满者,当属太阳之闭,故有小柴胡、麻黄二法之异用。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可与大青龙汤发之。
    此示中风兼湿,则表闭无汗,脉象浮缓,缓者松缓之象,内证必见烦躁,以湿郁其热故也,当以大青龙清热发汗。与少阴证之烦躁,虚实天渊,法当细辨,故曰:无少阴证者,乃可用也。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己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属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法,主治在散上焦水气,惟水寒射肺,外内合邪之证宜之。后贤以本论治咳,只此一法,用以施治内伤之咳,反叹古方不足以治今病,其说愈支离矣。
    中风往来寒热,伤寒五六日以后,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烦心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属小柴胡汤证。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属小柴胡汤证。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解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各经皆有系在少阳之证,以三焦为六府之所与合,而自太阳转属者尤多。凡各经邪连少阳,皆可转阳枢而病解。观上三例,知太阳邪少,则但取小柴胡法,不必兼顾其表,惟偏重太阳之证,乃用柴桂复方之法。盖腠理通则皮毛自和,皮毛开或腠理仍闭故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少阴发汗为变例,故叙于诸证之末。
    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与五苓散利小便发汗。
    五苓之用,在转中府,以通表里上下水道之阻,故具利小便发汗之功,亦分消水气法也。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