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4日 星期三

中醫治療頭痛

http://www.shen-nong.com/chi/exam/headaches_treating.html

歸經藥物

歸經藥物(針灸學)

黃連:入手少陰經。主瀉心火,傷寒論治[心下痞],在瀉心湯中多用之。
細辛:入足厥陰、少陰血分,為手少陰引經藥。傷寒論治少陰證,有麻黃附子細辛湯。
獨活:足少陰引經、氣分藥。與細辛同用,治少陰頭痛、頭暈、目眩。
桂:桂枝入足太陽經,桂辛入手少陰經血分;桂肉入足少陰、太陽經血分。因桂枝氣薄,主發表;肉桂則肉厚,主下行而壯腎。
知母:足少陰腎經本藥,又入足陽明、手太陰經氣分。傷寒論用於白虎湯,治煩躁、不得眠。李東垣解釋作"煩出於肺,躁用於腎,君以石膏,佐以知母之苦寒,以清腎之源。
桔梗:入手太陰經氣分及足少陰經。為肺部引經藥,與甘草同行。傷寒論治少陰經咽痛等。
升麻:為足陽明、太陰引經藥:與蔥白、白芷同用亦入手陽明、太陰。升麻葛根湯用此以發散陽明風邪。
蔥白:入手太陰、足陽明經,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陽氣。傷寒論至少陰病,白通湯用此;通脈四逆湯,對面色赤者加蔥。
白芷:手陽明引經本藥,用升麻則通手足陽明經,亦入手太陰經。王好古說:"同辛夷、細辛,用治鼻病,入內托散,用長肌肉,則入陽明˙可知矣。"
蒼朮:李東垣說:"別有雄壯上行之氣,能除濕而下安太陰,使邪氣不傳入脾也。"
葛根:傷寒論葛根湯以此為主藥,用治太陽陽明合病,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作為解肌發腠理。
白芍:入足太陰,補中焦,主腹痛。傷寒論用桂枝加芍藥湯治太陰病,即以此為主藥。
柴胡:為手足少陽厥陰引經藥,傷寒論治少陽病,大小柴胡湯即以此為主藥。李時珍還說:"行手足少陽,以黃芩為佐;行手足厥陰,以黃連為佐。"
牡丹皮:入手厥陰、足少陰,清熱涼血,治無汗之骨蒸。腎氣丸用此治神志不足。
青皮:入厥陰、少陽經。李東垣說:"乃足厥陰引經藥,能引食入太陰之倉,破滯削堅。"
吳茱萸:入足太陰經血分,少陰、厥陰經氣分。傷寒論的吳茱萸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湯中用此,以溫脾胃治厥陰病。
川芎:少陽引經藥,入手厥陰經氣分。能上行頭目,下行血海,散肝風,治少陽厥陰頭痛。
藁本:足太陽本經藥,治太陽頭痛、顛頂痛等。李東垣羌活勝濕湯用此。
黃柏:一說入足少陰腎經,為足太陽引經藥。其主要作用是滋陰降火。前表列入手太陽小腸,即指其治小便不利及赤澀等證而言。
羌活:手足太陽經引經藥,併入足厥陰、少陰經氣分。與川芎同用,治太陽、少陰頭疼。透關節,治督脈為病脊強而厥等。
石膏:陽明經大寒之藥。傷寒論中白虎湯用做主藥,治陽明熱盛之證。
連翹:王好古說:"手足少陽之藥"。主要用於清熱解毒,能瀉心經客熱,去上焦諸熱。溫病條辨的銀翹散中用作主藥。
地骨皮:王好古說:"入足少陰、手少陽經。"本義為枸杞之根皮,用於骨蒸虛熱,主"瀉心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濟生方中的地仙散以此為主藥。
附子:本藥大辛大熱,主要用於回陽救逆,溫補腎陽。張元素稱其"補下焦之陽虛";王好古說:"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傷寒論在四逆湯和真武湯都以此為主藥。

湯液本草記載李東垣各經用藥的[嚮導圖]
手太陰肺經
南星 款冬花 升麻 桔梗 檀香 山藥 粳米 白茯苓 五味子 天門冬 阿膠 麥門冬 桑白皮 杏仁 蔥白 麻黃 丁香 益智 白荳蔻 知母 縮砂(檀香 豆蔻為使) 梔子 黃芩 石膏
附記:升麻 芍藥 木瓜 藿香

足太陰脾經
代赭石 赤茯苓 麻仁 甘草 半夏 益智 黃耆 蒼朮 白朮 膠飴 草豆蔻 茱萸 縮砂(人參 益智為使) 防風 當歸
附記:白芍(酒浸) 延胡索 縮砂

手陽明大腸經
升麻 白芷 麻仁 秦艽 薤白 縮砂(白石脂為使) 肉豆蔻 石膏
附記:麻黃 大黃 連翹 升麻 白芷 葛根

足陽明胃經
半夏 蒼朮 升麻 白芷 蔥白 知母 白朮 神麴 葛根 烏藥 丁香 草豆蔻 縮砂 防風 石膏
附記:石膏 白朮 檀香(佐以他藥) 白芷 升麻 石膏

手少陽三焦經
川芎 柴胡 青皮 白朮 熟地黃 黃耆 地骨皮 石膏 細辛 附子

足少陽膽經
半夏 龍膽草 柴胡
附記:連翹 柴胡 下:青皮

手厥陰心包經
沙參 白朮 柴胡 熟地黃 牡丹皮 敗醬
附記:青皮 上:黃芩 柴胡 熟地黃

足厥陰肝經
青皮 羌活 吳茱萸 白朮 山茱萸 代赭石 紫石英 當歸 甘草 龍膽草 蔓荊子(我:顛頂痛代川芎) 阿膠 瞿麥 桃仁
附記:柴胡 川芎 皂角 桃仁 茗苦茶(我:苦丁茶)

手太陽小腸經
白朮 生地 赤茯苓 羌活 赤石脂 縮砂(赤石脂為使)
附記:防風 藳本 蔓荊子 茴香 黃柏

足太陽膀胱經
澤瀉 桂枝 黃柏 羌活 麻黃 蔓荊子 滑石 茵陳 白茯苓 豬苓
附記:白朮 澤瀉 防己 大黃(酒蒸) 藳本 羌活 下:黃柏

手少陰心經
麻黃 桂心 當歸 生地黃 黃連 代赭石 紫石英 梔子 獨活 赤茯苓
附記:細辛 熟地黃 五味子 澤瀉

足少陰腎
知母 黃柏 地骨皮 阿膠 豬膚 牡丹皮 玄參 敗醬 牡蠣 烏藥 山茱萸 天門冬 豬苓 澤瀉 白茯苓 檀香 甘草 五味子 茱萸 益智 丁香 獨活(或用桂) 桔梗(或用硝) 豉 縮砂(黃藥 藳本為使) 附子 沉香 益智
附記:地榆 附子 知母 白朮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補骨脂

1.牡丹皮的辛寒與補骨脂的辛溫都能連接心包與上腎,不過一者上行,一者下行,牡丹皮性寒,通的是陰精;而補骨脂性溫,通的是陽氣,它就能把上面的陽氣攝入水中,陽生陰長,補充了坎中之陽,才能使腎精充盈,腎精充盈之後,又能利及腎所主的骨,使骨髓得補°

2.補骨脂畢竟沒有厚濁之氣,不像地黃那樣具有物質基礎,往往要配伍核桃,肉蓯蓉等肉厚質潤的東西.

3.補骨脂的引虛熱歸下與肉桂的引火歸原含義也不同,肉桂和附子都是破陰寒的藥,適合於寒邪過盛,下焦被陰寒佔據,真陽被迫上逃,附子負責在下面戰勝陰寒,肉桂也可以破寒,同時又辛溫上竄,可以從下焦往上聯繫到真陽,而補骨脂只是在收斂陽氣,並非對付陰寒.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通降論――治療慢性胃炎

通降論――治療慢性胃炎

https://www.jktree.com/disease/article/176a.html
董建華教授的經驗
1.理氣通降,適用於胃脘作脹, 時輕時重者 .方用蘇梗 香附 陳皮 枳殼 大腹皮 砂仁 香櫞皮 佛手。
2.化瘀通絡,適用於胃病久病入絡,以痛為主,痛點固定者。方用丹參、砂仁、降香、川楝子、元胡索、赤芍、甘草、蒲黃、五靈脂、香附。
3.通腑瀉熱,適用於胃中積熱,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者。方用酒軍、黃連、黃芩、枳殼、瓜簍、大腹皮、香櫞皮、佛手。
4.降胃導滯,適用於胃失通降,食積阻滯者。方用蘇梗、香附、陳皮、萊菔子、大腹子、檳榔、焦三仙、丹參、連翹、荷梗、半枝蓮。
5.滋陰通降,適用於胃陰不足,舌紅少苔。方用沙參、麥冬、丹參、白芍、石斛、香櫞皮、枳殼、香附、川楝、甘草。
6.辛甘通陽,適用於脾胃陽虛,胃痛,喜暖喜按,飢時痛甚,得食則緩者。方用小建中湯加蒲黃、五靈脂、香附。
7.升清降濁法,適用於中氣下降者,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枳殼、大腹皮。
8.辛開苦降,適用於寒熱錯雜,胃痛喜按,舌紅苔黃者。方用黃芩、黃連、半夏、黨參、乾薑、吳茰、枳殼、砂仁、陳皮。
9.平肝降逆,適用於肝胃不和,痰濁內阻,胃氣上逆,方用旋覆代赭石湯去大棗加大黃、蘇梗、香附。
10.散寒通陽,適用於寒邪犯胃,胃痛暴作,舌苔薄白者,方用良姜、香附、吳茱萸、蘇梗、蓽澄茄、陳皮、生薑、砂仁。
(上海中醫雜誌1982)

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長期難癒的胃痛方

百合30克、丹參30克,烏藥、高良姜、制附片各9克,檀香6克(後下),砂仁3克。水煎服。
適用於長期難癒的胃痛,虛實寒熱夾雜者。
(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4)

2018年5月29日 星期二

胃痛、心痛,脅痛,腹痛,大結胸痛

心痛,常在左側胸膺部,每如然發作,疼痛劇烈,或如錐刺,難以忍受。疼痛可向左側肩背或左臂內側放散,即所謂"心痛徹背"。病情嚴重者則如<<靈樞.厥病>>篇"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其部位症狀與胃痛顯然不同。
胃痛,是以胃脘部鄰近心窩處,經常發生疼痛為主要的病症。
脅痛,是以兩脇疼痛為主。而無胃脘疼痛之症。肝氣犯胃之胃痛,雖有脅痛之症,但以胃脘部疼痛為主。
腹痛,則以胃脘以下,恥骨毛際以上整個部位的疼痛為主症。與胃脘部的部位有所不同,旦胃處腹中,與腹相連,故個別病例胃痛可影響及腹,而腹痛亦可牽連於胃。
大結胸痛,部位從心下到少腹,而胃痛僅侷限於上腹。前者為風寒之邪內傳化熱,而後者多見於內傷雜病。(中醫內科學)

2018年4月29日 星期日

哮、喘與肺脹

肺脹與哮證、喘證均以咳而上氣、喘滿為主證,有其類似之處,其區別在於:
哮:是一種反覆發作性的獨立病種,以喉中鳴息有聲為臨床特點。
喘:是多種疾病的一個症狀,以呼吸急促困難為臨床特點。
肺脹:是多種慢性肺系疾患日久漸積而成的病證,臨床表現除喘咳上氣外,常伴有胸部膨滿,脹悶如塞,慎只見有唇甲紫紺,心悸,浮腫,昏迷,喘脫等為重症候。
哮與喘有虛有實,肺脹屬本虛標實。
從三者相互關係來看,肺脹可以隸屬於喘證的範圍,哮與喘病久不癒又可發展成肺脹。此外,肺脹因外感誘發,病情加劇時,還可表現為潭引病中的[支飲]證。

2018年4月19日 星期四

哮證

哮證,是一種發作性的痰鳴氣喘疾患。臨床以發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者喘息不能平臥為特徵。
屬於談飲中的【伏飲】,包括西醫的支氣管哮喘、哮喘性支氣管炎、嗜酸性細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過敏疾患)引起的哮喘。
病因
1.外邪侵襲(風寒、風熱、吸入花粉、煙塵、異味氣體等等
2.飲食不當(個體對食物有一定的特異性、過食生冷、嗜食酸、鹹或甘肥甜膩、進食海羶魚蟹蝦等發物。
3.體虛、病後、先天不強後天護理不周
病機
1.以痰為主2.病位在肺,關係脾腎3.痰氣搏結,塞阻氣道,肺失宣降
病理性質:發作期邪實為主,間歇期正虛為主,大發作期正虛邪實並見
發作期
1.因於寒(素體陽虛,痰從寒化)--寒痰--冷哮。
2.因於熱(素體陽盛,痰從熱化)--痰熱--熱哮。
3.痰熱內鬱,風寒外束--寒包熱哮。
4.寒痰內鬱化熱;熱證久延轉從寒化。
間歇期
1.病久反覆發作,從實轉虛
2.虛實互為因果
大發作期正虛邪實並見
預後
1.本病經常發作,病情頑固,遷延難癒,尤其中年、老年、體弱病久、腎氣漸衰、發作頻繁者不易根除,或平時亦有輕度哮鳴氣喘。
2.部分兒童、青年至成年發育時,腎氣日盛,正氣漸充,配合藥物治療,可以自行停止發作。
3.久病大發作時正虛邪實,喘急鼻煽,胸高氣促,張口抬肩,汗出肢冷,面色青紫,甚者肢體浮腫,煩躁昏昧者,為喘脫危候。可按喘證辨治。
哮與喘的鑑別
哮比兼喘,喉中有水雞聲,乃有伏飲之故;喘未必都有伏飲,沒有水雞聲。
一般症狀
喘證具有發作性的特點,發無定時,以夜間多見。發作時喘咳痰鳴有聲,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緩解後似如常人,發作情況因人而異,短者幾分鐘,甚者持續數天。
1.先兆:多為突然發作,亦可先感鼻喉作癢,噴嚏,鼻流清涕,呼吸不暢,胸中不適,嗳氣,嘔吐,情緒不寧等症狀。
2.發作:咽塞胸悶,微咳乾嗆,呼吸困難,呼氣延長,喉中痰鳴有聲,痰黏量少,喀吐不利,甚者,張口抬肩,目脹晴突,端坐俯伏較舒,煩躁不安,面色蒼白,唇甲青紫,頸脈怒張,額汗淋漓,或伴有寒熱。
3.緩解:若能將大量的黏痰,暢利地咳出,則窒悶之勢得以減緩,呼吸漸感通暢,痰鳴氣喘隨之緩解。
4.遷延:若病程日久,經常反覆發作,導致正氣虛弱,可常有輕度喘哮,大發作時甚至持續難平。
治療原則
發作時攻邪為主,祛痰利氣,寒痰宜溫化宣肺,熱痰宜清化肅肺,寒包火宜溫散清熱並用。
平時正虛以扶正為主,陽虛溫補,陰虛滋養,補肺健脾益腎等等。
反覆發作日久正虛邪實,宜權衡邪正主次,兼顧治療。
證治分類
發作期
1.寒哮,射干麻黃湯,宜於喘咳哮鳴而表證不顯著者;小青龍湯,適合表裡皆寒者。
變證,氣虛痰盛,蘇子降氣湯主之
2.熱哮,定喘湯,宜於痰熱鬱肺為主,而表證不著;越婢加半夏湯,用於肺熱內鬱,外有表證者。
變證,陰虛痰熱,麥門冬湯主之
3.痰哮,發作以痰氣壅實為主,寒與熱俱不顯著。三子養親湯主之。
此外,久病正虛,大發作時邪少虛多,肺腎兩虛,痰濁壅盛,甚者出現張口抬肩,鼻煽氣促,面青,汗出肢冷,脈浮大無根等喘脫危候者,可從喘證辨治。
緩解期
1.肺虛,玉屏風散,以衛氣虛弱易於感冒為宜;桂枝加黃耆湯,以營衛空虛,衛陽不足者為宜。臨床以怕冷輕重為主要區別,輕者玉屏風散,重者桂枝加黃耆湯。
2.脾虛,六君子湯為主。
3.腎虛,腎陽虛金匱腎氣丸主之,腎陰虛,七位都氣丸主之。
平時無明顯(脾肺腎氣虛)症狀,可用平補肺腎之劑,如黨蔘、黃耆、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紫河車等補肺納腎,同時適當加入二陳湯之類化痰藥。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肺癰

概念:是指肺葉生瘡,形成膿瘍的一種疾病
病因:1.感受風熱2.痰熱素盛(飲食不節、原有宿痰)3.內外合邪
病機:在肺屬實屬熱;分初期、成膿、潰膿即恢復期;潰後遷延,可見邪戀正虛之候
預後:看順證或逆證
險證:1.潰後大量喀血,可出現血塊阻塞氣道,或氣隨血脫,汗出肢冷,脈微細數的危象。2.膿潰後流入胸腔,形成[膿胸]惡候,高熱持續,咳嗽困難,氣促胸痛,面色晃白,脈細而數,預後較差。
驗痰法:咳唾腥臭膿血濁痰,置水中則沉。肺膿瘍的痰留置後可分層:上層為泡沫,中層為清淡液體,下層為壞死組織。
試驗口味:令病人啖生豆或喝生豆汁而不覺得腥。
特異病徵:1.舌下生細粒,未成膿色淡,患癒亦消,患篤其色紫嘿。2.爪甲紫而帶彎,指端發紺,杵狀指。3.肺癰指螺部分膨脹,稱為蛾腹指,其程度隨病情而消長。
治則:清熱解毒,化瘀排膿為主。

消癰:用活血散結為主;排膿:用清肺、利尿、通便為主
初期清肺散邪,成膿以大劑清熱解毒為主,並佐以活血、散結、化痰消癰,潰膿期已排膿為要務,膿液能否順利排出成為關鍵,若邪戀正虛,當扶正祛邪,孰主孰次,當分標本緩急處理。有血症,當從血症論治。膿胸必要時當穿刺抽膿。
轉為慢性,病程在3個月以上,經內科治療膿腔仍在,纖維組織大量增生,腔壁上皮化,和支氣管擴張者,宜外科手術處理。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肺痿

肺痿,指肺葉痿弱不用,為肺臟的慢性虛損性疾患,臨床以咳,吐濁,唾涎沫為主症。西醫學中某些慢性肺實質病變屬本證。如肺纖維化,肺硬變,肺不張等。
臨床分肺燥津傷和肺氣虛冷兩方面。
肺燥傷津病因可能如如下
1肺癆久嗽2肺癰延久3上消日久4其他熱病
肺氣虛冷病因可能如下
1大病久病好氣傷陽2虛熱肺痿日久陰傷及陽
一般症狀
肺系證
1喀吐濁唾涎沫
2唾,呈細沫稠黏,或白如雪,或帶白絲
3咳嗽,或竟不咳,氣息短,或動則氣喘。
全身證
1面色晃白或青蒼
2形體瘦消,神疲,頭昏
3或時有寒熱

臨證要點
重視調補脾胃肺腎
不可妄投燥藥,亦忌苦寒滋膩
慎用祛痰峻劑

病屬難治之疾,往往肺體雖得滋潤,但涎沫一時難止,肺中津液難復。或者病情日漸加重,而出現張口氣短,喉啞聲嘶,氣高息粗等肺氣敗絕,全身津液消亡之象,乃病情危篤之徵。


2018年4月10日 星期二

咳嗽


鑑別症狀特點
1、了解咳嗽的時間、節律、聲音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
咳而急劇聲重,咳嗽時作白天多於夜間,或咽癢則咳者,多為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
咳聲嘶啞,凡病勢急而病程短著,為外感風寒或風熱、燥熱;凡病勢緩而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
咳聲粗濁者,多為風熱或痰熱傷津所致。
咳而聲低氣却者,屬虛;咳而洪亮有力者,屬實。
早晨咳嗽加劇,咳聲連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溼或痰熱咳嗽。
午後、黃昏咳嗽加重,或夜間時有單聲咳嗽,咳嗽輕微短促者,多屬肺燥陰虛。
夜臥咳嗽加劇,持續不已,少氣或伴氣喘者,為久咳致喘的虛寒證。
飲食肥甘、生冷而加重者,多屬痰溼。
情志鬱怒加重者,因於氣火。
勞累、受涼後加重者,多為痰溼、虛寒。
2、注意痰的色、質、量、味
咳而少痰的,多屬燥熱、氣火、陰虛;痰多者,常屬溼痰、痰熱、虛寒;痰白而稀薄者,屬寒;痰白而稠厚易出的屬溼;痰黃而稠的屬熱;痰白質黏的屬陰虛、燥熱;痰白清晰稀透明呈泡沫樣的屬虛、屬寒;喀吐血痰,多為肺熱或陰虛;有熱腥味或腥臭氣的為痰熱;味甜者,屬痰溼;味鹹者,屬腎虛。

2018年4月9日 星期一

感冒

感冒
鼻塞聲重,噴涕流涕,或有咳嗽,咽癢或痛---肺失宣肅
惡寒怕冷,發熱頭痛,身楚,甚至四肢酸疼---衛表失和
病程:一般5-7天

鑑別
感冒:發熱多不高,或不發熱,服用解表藥即可汗出身涼脈靜。
溫病:發熱,甚至高熱,服解表藥後汗出,熱雖暫解,但脈數不靜,身熱旋即復起,且見傳變入裡的證候,咳嗽胸痛,甚者出現神智昏迷,驚厥譫妄,如治療不當可引起嚴重後果。

論治
風寒證
荊防達表湯主之:疏風散寒,宜於惡寒無汗,熱輕寒重者。
荊防敗毒散主之:辛溫發汗,疏風袪濕,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以及時行感冒。
兼證:風寒夾濕證---風寒夾濕困遏衛表,痹阻經絡
羌活勝濕湯主之
風熱證
銀翹散、葱豉湯主之,前者長於清熱解毒,後者偏於輕宣解表
兼證
外寒內熱證:麻杏甘石湯主之
風熱兼燥:銀翹散合桑杏湯主之
暑濕證
新加香茹飲主之:清暑化濕
變證
氣虛感冒
參蘇飲主之:益氣化痰、疏風解表
平素易於感冒:常服玉屏風散
陽虛感冒
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溫經助陽散寒
血虛感冒
蔥白七味飲主之:養些滋陰解表散寒
陰虛感冒
加減葳蕤湯主之:滋陰袪風熱

其他
湯藥不宜久煎
藥應溫服,服後避風,取微汗。服藥後得汗身涼脈靜是病邪得以解除

誤治
風寒誤用辛涼,汗不易出,病邪難以外達,反致遷延不能外達速解,甚者發生他變;風熱誤用辛溫,有助熱燥液動血之弊,或引起傳變。
忌補斂之品

(中醫內科學P55)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氣虛主方

肺氣虛:補肺湯(永類鈐方)
脾氣虛:参苓白朮散
心氣虛:遠志飲子(證治準繩)
肝氣虛:安神定志丸(醫學心悟)
腎氣虛:大補元煎;参蛤散
表衛不固:玉屏風散;桂枝加黃耆湯
氣虛而喘:補肺湯
肺脾氣虛:補中益氣湯
肺腎氣虛:金匱腎氣丸;人參胡桃湯(濟生方)

2018年4月1日 星期日

雲霧移睛(飛蚊症)

http://yct2004.pixnet.net/blog/post/36633453-%E3%80%80%E9%9B%B2%E9%9C%A7%E7%A7%BB%E7%9D%9B%EF%BC%88%E7%8E%BB%E7%92%83%E9%AB%94%E6%B7%B7%E6%BF%81%EF%BC%89%EF%BC%9A

有眼內炎性病史者,自覺眼前黑影茫茫,或如蛛絲飄浮,或似蚊蠅飛舞等,隨眼而動盪。視力可有不同程度的減退。檢眼鏡下可見玻璃體內有塵狀、絲狀或網狀混濁物飄動,或可見眼底炎性病變。
有眼內出血史者,常感眼前黑影如煙雲移動,或如旌旗飄浮。視力障礙程度與出血多寡有關。若驟然大出血,可致暴盲。檢眼鏡下,可見玻璃體內成厚薄不等的塵狀、點狀、或絮狀、團塊狀瀰漫性混濁,或可見視網膜出血性病變。若玻璃體大量出血,徹照檢查時,無紅光反射。
玻璃體變性者,視物昏朦或能近怯遠,自覺眼前黑花飛舞。檢眼鏡下,常見玻璃體內有白色雪花樣的點狀物飄盪,碩閃輝樣結晶體沉積。若玻璃體液化,則動眼時可見其動盪加劇。

雲霧移睛醫案2則

裴永清飛蚊症醫案


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甘遂與甘草

甘遂與甘草
甘草的用量與甘遂相等或少於甘遂時,無相反作用,有時可能解除甘遂的副作用。但甘草用量大於甘遂則起相反作用,而且甘草越多,則毒性越大。(姜春華)

虛火

虛火
血虛發熱:則小有勞即熱,缺乏規律,輕者,身不發熱,但覺頭面烘熱,手足心,煩熱出汗。
陰虛發熱:熱多在下午,自覺熱自肌骨之間蒸發而出,並有五心煩熱、盜汗。
氣虛發熱:多在上午潮熱,下午熱退,身熱心煩,懶言體倦,脈大無力。
虛火上炎:指症狀在上部,面熱、咽痛、齒痛等。
浮陽上越:似火非火,陽虛為本。陰盛格陽,燥熱自汗,此與虛火有別。

精虛

精虛
1.腦力不足:為頭眩腦鳴,迷惑善忘,思維遲鈍等。
2.主骨:作強的作用力低下,為齒浮動搖,背痛,腰痠,腿弱,足痿無力等。
3.性功能衰退:為陽痿(女性為性冷感),早洩等。
三者兼具方診斷為精虛。
小兒先天不足精虛表現為:肢體軟弱,筋骨不固,站立不穩,行步困難,牙齒遲遲不出等。

脾胃理論辨證

脾胃理論辨證
1.脾與胃作用是統一的:中醫以脾與胃為表裡,一陰一陽,一升一降,性質不同,但作用是統一的,並且慣常把腸胃中熱性、實性的病變屬於胃(當然也有脾火:怠惰、嘈雜),虛性、寒性的歸於脾。脾陽虛當便主臟在胃或主臟在腸。
2.胃陰虛(當正名為胃津虛)與脾陽虛相互對應:胃為陽土,熱證較多,熱又易傷津液;脾臟體陰用陽,陽氣不運,最易濕阻。由於脾胃薄弱(指功能薄弱)引起的食慾不振,當分脾陽虛和胃陰虛,胃陰虛者,飲食呆頓(沒胃口),脾陽虛者食後艱化(不消化,悶住)。(亦即胃陽虛當正名為脾陽虛,而脾陰虛,其實是脾血虛,脾血虛和胃陰虛症狀不同)
3.只列溫脾陽養胃陰常用藥,而無養脾陰溫胃陽的藥物。
4.氣虛發熱的機制是血分亦虛,多兼外邪,特徵:由於氣血虧損之體不耐煩勞,往往在動作之後即有發熱,是長期斷續發熱,上午明顯。若不兼外邪,往往熱度不高,若是在氣血虛發熱基礎上更兼外邪,產生更高和不規則的複雜熱型,屬於本虛標實。
5.東垣的甘溫除大熱,中之[大熱]當為西醫所指的高熱約39度以上,其中[內傷熱中證(中氣先虛,然後再感外邪發熱,中,當去聲)]比較符合熱證的條件,證見:[肌膚摸門之壯熱,必燥熱悶亂,大惡熱,渴而飲水,以勞役過甚之故。],但與白虎湯證有別,因為[日轉之後,是陽明得時之際,病必少減。]
6.甘溫除大熱的內因在於正氣不足,胃氣虧乏,外因則是感受了邪氣,東垣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用於上述條件下[始病熱中(中氣虛剛得到熱性病身體發熱)]病所用之劑。
謙齋在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治療過程中指出,單純的內傷發熱,如氣虛發熱、陰虛發熱、血虛發熱,其熱度多不高,而在氣虛發熱基礎上夾有外感發熱,便產生更高和不規則的複雜熱型,屬於本虛標實。
7.東垣的[陰火]涵義廣泛,症狀亦多(以現代來看並不嚴謹),而所謂的[甘溫除大熱]中的[甘溫]不等於甘補藥。代表方[補中益氣湯],規範方為[補脾胃瀉陰火升陽湯],他們都是甘補藥加上升發藥(羌活、升麻、柴胡、生薑 ),或再加清熱藥(柴胡、升麻、黃連、黃芩)
8.東垣所謂的[陰證]就是[脾胃氣虛證]的代名詞。
9.東垣所謂的[陰火]是以脾胃氣虛為前提,以[火與元氣不兩立]為中心展開的,陰火之[火]是指脾胃氣虛而派升的各種火熱證,簡而言之即[氣虛五亂證]。
10.陰火上衝:東垣的陰火既然是建立在脾胃氣虛的基礎上,則因火上衝的解釋歸納起來有如下(李克紹):
(1)陰火上衝物質基礎,由於勞傷脾胃,清陽不升,而下流肝腎的脾胃之濕,是陰火上衝的病理基礎。
(2)陰火上衝的關鍵:只有在脾濕下流的同時,又閉塞其下,正好鬱遏下焦陽氣的升發運行,才能化為陰火。關鍵在於[閉塞其下]。
(3)陰火上衝的症狀:陰火既不是生理的需要,就必受正氣的排斥,不能下泄,就必然火氣上衝而月真脹、胸悶;火尋出竅,或從三焦找皮毛為出入,出現不定時熱燥,倏又自汗,使郁火泄而燥熱緩解;或出肝竅而兩眼昏花、頭昏、腦脹;或出腎竅而耳鳴、耳聾。(4)陰火上衝治法:補中、昇陽、利濕、瀉火。
(5)陰火上衝方藥:補中益氣湯是製清陽下陷的示範方,在出現陰火的情況下,酌加茯苓、澤瀉以利下竅,少加黃連、黃柏以瀉火,而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是在補脾昇陽的基礎上,兼治陰火上衝。
故東垣之陰火上衝,簡言之即[氣虛相火證]。(謙齋辨證論治學)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
活血化瘀藥分四類:
1.養血活血:能明顯增加心肌營養,血流量 。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如當歸、雞血藤、白赤芍、丹蔘等。
2.活血化瘀: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集性。如川芎、紅花、益母草、蒲黃、蘇木、山楂等。
3.破血散結:能增加外周血流量,降低血液黏度及明顯降低紅細胞聚集。如三稜、莪朮、劉寄奴、桃仁、水蛭、穿山甲等。
4.化瘀止痛:鎮痛作用強。如乳香、沒藥、元胡、血竭、鬱金、五靈脂等。
個性藥
川芎:改善腦血循環,強烈收縮子宮肌。治中風頭痛,難產血崩。
當歸:擴張支氣管,抗心律失常。治治咳逆上氣,心悸怔忡。
水蛭:有肝素樣抗凝作用。治瘀腫疼痛。
鬱金、姜黃:消脂利膽,芳香健胃。治黃疸脅痛,納呆腹脹。
丹皮:抑制子宮收縮,退熱消炎。能安胎止痛,除煩解熱。
蒲黃、益母草、紅花:增強子宮收縮力,壓迫血管止血,能排宮腔內容物。治崩漏下血,惡露不盡。
桃仁:含有苦杏仁甙能抑制咳嗽中樞,含脂肪油有潤滑腸必作用,能治咳逆便閉。
益母草:能降壓、利尿。治頭痛足腫。
乳香、沒藥:鎮痛作用突出。善治痛症。
血竭:抑制血液凝固力強。治損傷跌打,內傷血聚。
丹蔘:鎮定神經中樞,加強保護性抑制過程,並能改善核酸代謝,蛋白質代謝,增強體質。能養神定志,可久服。
莪朮:具有抗癌,抑制核酸代謝,增強宿主抗腫瘤免疫功能。能破血散結。

袪風劑與解表劑的部位不同

袪風劑與解表劑的部位不同
解表劑用於外邪侵犯體表皮毛部位。
袪風劑用於外邪侵犯從體表深入經絡、肌肉、筋骨、關節等部位;且又能兼治外風引動內風諸證。
所以川芎茶調散是袪風劑不僅是解表劑。桂枝湯也是。

黃疸基礎方

黃疸基礎方
濕熱並重:茵陳蒿湯
濕重於熱;茵陳五苓散
熱重於濕:梔子柏皮湯
寒濕:茵陳四逆湯
兼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急黃:犀角散
黃疸重證:大黃硝石湯(宜用芒硝)

麻黃配伍

麻黃配伍
(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
發汗解表,配桂枝
散風寒平喘止咳,配杏仁、甘草
散風寒溫化寒飲平喘止咳,配乾薑、細辛、半夏
散風寒清肺熱平喘止咳,配石膏、杏仁、甘草
水腫兼有表證,配生薑、白朮、甘草
風濕一身盡痛,配薏仁、杏仁、甘草
陰疽,配肉桂、白芥子、鹿角膠
小兒腹瀉,配前胡、白糖
少陰傷寒,配細辛、附子
腰痛,腰扭傷,肩椎盤突出腰痛,配附子、細辛、芍藥
關節疼痛,汗出身重而腫,配黃耆
發汗利水消腫,急性腎炎水腫,配浮萍
自汗、盜汗,麻黃根配浮小麥
麻黃鹼,能舒張支氣管平滑肌,緩解痙攣;收縮血管,使血壓上升。
麻黃油,興奮汗腺分泌,有發汗作用。
假麻黃鹼,有明顯的利尿作用,也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的淨孿。

幾種方法控制中藥的毒副作用

幾種方法控制中藥的毒副作用
1.多種藥物相配,讓不同的毒性互相牽制。
2.控制藥量在安全劑量範圍。
3.經過炮製來減毒。
4.利用反佐、佐治藥來牽制毒性。
5.利用煎煮方法來去毒。
6.講究服藥時間。
7.選擇道地藥材。
8.利用劑型來減毒。
9.利用辨證論治來用藥。

木乘土兩種情況

木乘土兩種情況
木乘土是病態,木克土是常態
1.土虛木乘,土不及肝木乘之,此時肝木功能正常,只因土不及,造成肝脾臟腑兩臟之間的失衡。其表現以脾胃虛為主:頭暈乏力,納食不化,噯氣不舒,胸脅苦滿,腹脹腹痛。當主用逍遙散。
2.木旺乘土,脾胃功能正常,而肝氣太過,多見胸脅苦滿,脘腹脹痛,口苦吞酸,噯氣泛惡等。當主四逆散。
木旺乘土也可以伍金,造成木火刑金,此時用藥當三臟兼顧。

五臟相生相克

五臟相生相克
五行學說用於解釋五臟功能只是說明五臟局部功能並非全部,而五臟生克是解釋臟腑之間複雜生理的關係(病理關係用乘、侮字眼),正確的認識五臟相生相剋的具體涵義才能學好中醫。
五臟相生:
腎生肝,是指精化為血。
肺生腎,是指肺為水之上源。
脾生肺,是指脾氣散精,上歸於肺。
心生脾,是指心火溫煦脾土,以資生脾的運化功能。
肝生心,是指肝藏血以濟心運用。
五臟相克:
肝克脾,是指肝之疏泄功能可疏泄脾土的壅滯。
脾克腎,是指脾的運化水濕可阻止腎水氾濫。
腎克心,是指腎水可以制約心火的亢盛。
心克肺,是指心火的溫煦有助於肺氣的宣發,制約肺氣的肅降。
肺克肝,是指肺氣的肅降制約肝氣的升發。
五行生克旨在說明臟腑之間部分的生理功能,並非全部的功能,也不是說相生克的兩個臟腑之間功能一定會相生克,如肝的藏血和脾的統血彼此之間就沒有生克關係。因此,臟腑辨證論治不能完全套用五行生克理論。而僅止於上述之間的生克關係。

五行生克辨證的16種常見證候

五行生克辨證的16種常見證候
(利用五行說明臟象之間的生克關係,只是說明臟腑之間複雜的生理關係,但臟腑之間的關係,並不僅於此)
1.水不生木(腎陰肝血不足)
2.木不生火(肝心虛弱)
3.火不生土(腎脾陽虛) 
4.火不生土(心脾陽虛)
5.土不生金(脾虛肺氣津兩虛)(與脾肺兩虛不同)
6.金不生水(肺津腎陰不足)
7.木克土(肝氣犯胃擾腸,肝氣疏泄太過)
8.木不疏土(肝鬱脾虛,肝氣作用不及)
9.土反克木(脾濕肝鬱,多由木不疏土引起)
10.土克水(脾實腎虛,即胃實耗傷腎陰,傷寒論少陰急下存陰證)(臨床習慣稱邪熱傷陰)
11.土不克水(脾虛水泛,腎陽不振)
12.水反克土(腎虛水泛,寒濕困脾)
13.水克火(腎陰鬱遏心陽,腎臟寒水上逆)
14.水不克火(腎陰虛心火旺)
15.火反克水(心火旺腎陰虛)(與前證14治法重疊)
16.火克金(心火灼肺,肺熱傷津)
17.火不克金(心肺陽虛)
18.金反克火(肺寒心陽不宣)(臨床少見)
19.金克木(肺實肝氣鬱滯)(肺肅太過,肝氣受抑,臨床少見。此與左金平木有別)
20.金不克木(肺虛肝旺)(臨床少見,肺癆後期可見,多與腎虛不能養肝有關)
21.木反克金(肝火偏盛,肺失清肅)

中醫的氣系統

中醫的氣系統
真氣(全身之氣)分先天之氣和後天之氣。
先天之氣叫做元氣
後天之氣分為清氣(呼吸之氣)和水穀之氣(脾胃運化之氣),兩者合而為宗氣
宗氣再派生成衛氣(脈外)和營氣(脈中)。

辛溫解表

辛溫解表
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黃加朮湯:發汗解表,散寒袪濕
麻杏苡甘湯:發表袪濕
三拗湯:宣肺解表
華蓋散:宣肺解表,袪痰止咳
金肺草散:解表散寒,袪痰止咳
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桂枝加葛根湯:解肌舒筋
桂枝加杏子厚朴湯:解肌發表,下氣平喘
九味羌活湯:發汗袪濕,兼清裡熱
大羌活湯(此事難知):發散風寒,袪濕清熱
加味香蘇散(醫學心悟):發汗解表(四時感冒,體虛老人小兒,婦女經期感冒)
香蘇散(和方):理氣解表
香蘇葱豉湯(通俗傷寒論):發汗解表,調氣安胎
大青龍湯: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小青龍湯:發汗蠲飲,止咳平喘
小青龍加石膏湯:解表蠲飲,兼除煩躁
射干麻黃湯:宣肺袪痰,下氣止咳

說明:舉例射干麻黃湯能[宣肺袪痰,下氣止咳]即表示此方主要功用在[宣肺袪痰],次要功用在[下氣止咳]。

袪風劑

袪風劑
風邪分外風、內風,內風又叫做類中風。俞根初說:[外風宜散,內風宜熄],內外風的明確分治是清代以降才確立的。清以前宋以後雖已認識到內風的病機,但治內風劑仍未脫辛散疏風之窠臼,而宋以前對於內風諸證多從脈絡空虛,風邪乘虛入中立論。必須注意的是,臨床上也常見外風引動內風,內風招致外風之證。所以中風(內風)有六經形證,不可單純使用內風諸方,而應內風外風方劑搭配應用。
解表劑以外邪侵犯皮毛為主,而袪風劑則又兼肌肉、經絡、筋骨、關節等等,病位比解表劑深入。

怪病多痰(飲),久病必留瘀

怪病多痰(飲),久病必留瘀
這兩句話是古人長期臨床的經驗之談。凡是怪病疑難雜症,難以歸入典型的證候型式,都必須考慮從痰飲方面論治,不管體表有無痰飲跡象,都可以加入袪痰化飲藥才能取得療效。
相同的,病久,病氣必入絡,入絡是指入血絡,即使外徵看不到有任何瘀血的跡象,也要加入和血活血藥才容易見效。
古人這兩句經驗之談,是從辨證論治的動態觀點著手,蓋人體經絡百骸,五臟六腑都可能留飲成痰成瘀,未必一一皆顯現於外表體徵,難以符合證候典型,因而古人錘百練出這兩句寶貴的經驗之談,當細細體會。

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

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
陰盛格陽是虛證,其陰盛症狀為,四肢厥冷,下利清穀,脈微欲絕;其格陽於外,則見面紅煩熱,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
若陰盛於下,格陽於上,則見面紅如妝,一陣一陣的出現,稱為戴陽。格陽於上是陰盛格陽的特例。
陽盛格陰是實證,多見於熱病的極盛期,具有熱病的總總症狀,唯熱極似寒,所以呈現出四肢厥冷,脈象沉伏,其寒象只在四肢。
這兩證都看到四肢厥冷,但陰盛格陽屬虛證,脈微無力,而陽盛格陰屬實證,雖是脈伏,久按卻見有力。

朱文峰臨病十問歌

朱文峰臨病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 三問疼痛四睡眠
五問頭身不適感 六問耳目七咳喘
八問飲食九問便 十問精性經帶變
抓準主訴問深全 主訴有關緊相連
全身其他十問參 再做檢查病情辨
問詳細
知名意
辨病位
釋病機

2018年2月14日 星期三

內風

內風(風氣內動)

是機體陽氣亢逆變動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內風的形成與五臟的功能都有關係,但與肝臟關係最密切,所以習慣稱為[肝風內動]。
內風常見分型如下
1.      熱極生風:多見於熱性病的熱盛期的極期,因熱邪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凡灼肝經,使筋脈失期濡養,陽熱亢盛則化風。風勝則動,臨床可見痙厥,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目睛上吊,並伴有高熱,神昏,譫語等症。
熱極生風傷津液、灼營血,所以也有陰傷,但由於發病急,其陽亢症狀快速呈現,而陰傷部分症狀不明顯,所以強調其熱的影響,故稱熱極生風。
2.      肝陽化風:多由於情治內傷,或操勞過度號傷肝腎之陰,以致陰虛陽亢,為水不涵木,浮陽不潛,久之則陽愈浮而陰愈虧,終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動無制,陽化為風,形成風氣內動。其臨床上,輕,則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仆,或為口眼喎斜,或為半身不遂;甚者,血隨氣逆而卒然仆倒,或為閉厥,或為脫厥。
肝陽化風是上盛下虛,本虛標實不叫虛實錯雜。由於乙癸同源,所以陰虛是指肝腎陰虛,非獨肝陰虛,肝陽化風多見內科中風等證。
3.      陰虛風動:多見於熱病後期,陰液虧損,或由於久病耗傷陰液所致。其主要病機是陰液虧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而變生內風,此屬虛風內動。臨床可見筋攣肉瞤,手足蠕動等症,以及陰液不足虛熱內生之候。
陰虛風動和熱極生風對比,本證勢緩,風動狀態幅度小,熱極生風反之。
4.      血虛生風:多由於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因而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者,手足拘攣,或屈伸不利。血虛生風常見於婦科產後。
5.      血燥生風:多由於久病耗傷陰血或年老精血虧少,或長期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礙障礙所致。其病機是津枯血少,濕潤化燥,肌膚失於濡養,經脈氣血失於調和,於是血燥生風。臨床可見皮膚乾燥或肌膚甲錯,病友皮膚搔癢或落屑等症。
血燥生風雨血虛生風本質都是血虛,但前者病因不只來於血虛,又可來自精虛,不只血虛還津虧,且作用的主要部位在肌膚,多見於皮膚科,而後者多見於婦產科。

6.      痰瘀生風:由於臟腑功能失調,以致瘀血和痰濕交阻,循環障礙,導致氣機阻滯逆亂,臟腑功能紊亂導致內中風,形成偏枯,卒中,半身不遂,痰迷心竅不省人事。其發病急,變化快,因其變化快符合風邪善行數變的特點,故意列為內風範疇。
此證為中醫近年來根據大量臨床歸納而出,非基於中醫傳統理論學說而來。

2018年2月9日 星期五

痰飲病證的特點

痰飲病證的特點

痰飲形成之後,由於停滯的部位不同,臨床表現亦不一樣。阻滯於經脈的,可影響氣血運行和經絡的生理功能,停滯於臟腑的可影響臟腑的功能和氣機的升降。
痰阻於肺:阻塞氣道,肺氣宣降不利,則出現咳、喘喀痰;
痰阻於心,心血不暢,常見胸悶、心悸;痰迷心竅,則神昏、癡呆;痰火擾心,則發癲狂;
停痰於胃,胃失和降,則噁心嘔吐,胃脘痞滿;
痰在經絡筋骨,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陰疽流注等;
痰濁上泛於頭,可見眩暈、昏冒;
痰氣凝結於咽喉,則可出現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氣證。
飲,在腸間,則腸鳴瀝瀝有聲;在胸脅,則胸脅脹滿,咳唾引痛;在胸膈,則胸悶、咳喘,不能平臥,其形如腫;溢於肌膚,則肌膚水腫、無汗、身體疼重。

痰飲病變化百出,難以掌握,歸納起來可用八個字[咳、喘、悸、眩、嘔、滿、腫、痛],任何病證出現這八個症狀,再結合舌苔滑膩,脈滑或脈弦,不管有沒有看到痰,都可以從痰飲論治。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

敗毒散(人參敗毒散)(小兒藥證直訣):發汗解表,散風袪濕
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發汗解表,消瘡止痛
倉廩散(和劑局方):益氣解表,敗毒止嘔(毒者,風寒濕邪)
參蘇飲(和劑局方):益氣解表,袪痰止嘔
再造散(傷寒六書):助陽益氣,發散解表
麻黃附子細辛湯:助陽解表
麻黃附子甘草湯:助陽益氣,發汗利尿
蔥白七味飲(外台秘要):養血解表
加減葳蕤湯(通俗傷寒論):滋陰清熱,發汗解表
葳蕤湯(千金要方):疏風解表,清熱養陰



辛涼解表

辛涼解表

桑菊飲: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銀翹散: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銀翹湯(溫病條辨):滋陰透表
麻杏甘石湯:辛涼宣泄,清肺平喘
越婢湯:發汗利水
升麻葛根湯(藥證直訣):解肌透疹
宣毒發表湯(痘疹仁端錄):解表透疹,止咳利咽
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透疹解表,清泄肺胃
柴葛解肌湯(傷寒六書):解肌清熱(重在解肌)
柴葛解肌湯(醫學心悟):解肌清熱(重在清裡)
葱豉桔梗湯(通俗傷寒論):疏風解表,清肺泄熱
葱豉湯(肘後方):通陽發汗(辛溫)
葱豉湯(類證活人書):發汗解表(辛溫)


說明:肘後和活人的葱豉湯基本方是辛溫劑,因加減而變辛涼劑,加減活法在人。

2018年2月5日 星期一

辛溫解表常用方劑

辛溫解表
麻黃湯: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黃加朮湯:發汗解表,散寒袪濕
麻杏苡甘湯:發表袪濕
三拗湯:宣肺解表
華蓋散:宣肺解表,袪痰止咳
金肺草散:解表散寒,袪痰止咳
桂枝湯: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桂枝加葛根湯:解肌舒筋
桂枝加杏子厚朴湯:解肌發表,下氣平喘
九味羌活湯:發汗袪濕,兼清裡熱
大羌活湯(此事難知):發散風寒,袪濕清熱
加味香蘇散(醫學心悟):發汗解表(四時感冒,體虛老人小兒,婦女經期感冒)
香蘇散(和方):理氣解表
香蘇葱豉湯(通俗傷寒論):發汗解表,調氣安胎
大青龍湯: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小青龍湯:發汗蠲飲,止咳平喘
小青龍加石膏湯:解表蠲飲,兼除煩躁
射干麻黃湯:宣肺袪痰,下氣止咳
說明:舉例射干麻黃湯能[宣肺袪痰,下氣止咳]即表示此方主要功用在[宣肺袪痰],次要功用在[下氣止咳]。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麻黃配伍

麻黃配伍
(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
發汗解表,配桂枝
散風寒平喘止咳,配杏仁、甘草
散風寒溫化寒飲平喘止咳,配乾薑、細辛、半夏
散風寒清肺熱平喘止咳,配石膏、杏仁、甘草
水腫兼有表證,配生薑、白朮、甘草
風濕一身盡痛,配薏仁、杏仁、甘草
陰疽,配肉桂、白芥子、鹿角膠
小兒腹瀉,配前胡、白糖
少陰傷寒,配細辛、附子
腰痛,腰扭傷,肩椎盤突出腰痛,配附子、細辛、芍藥
關節疼痛,汗出身重而腫,配黃耆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