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法之一------調補法
調補法,是應用具有補益功效的方藥,對因虛損而導致的臟腑功能失調,氣機不暢,營血不和,陰陽失調的病證,通過補益調理,從而達到使臟腑協調,氣機調暢,營血能和,陰平陽秘,使因虛而導致的諸證能除,而重歸康復。
調補法主要適用於下列諸證:
(一)虛損未甚
調補法主要適用於下列諸證:
(一)虛損未甚
虛損早期,其虛未甚,而又未相累轉變,臨證則多以調補為主,尤其多側重於脾胃。例如以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楂麯平胃散等,用以益氣扶脾,調和胃氣;益胃湯、五汁飲等,用以養胃生津,使脾胃復健,飲食能進能化,化源充沛,其虛乃復,此亦皆具調補之義。
(二)臟腑失調
常因虛而致臟器氣機不暢,其證常見於心、肝、脾、胃諸臟腑。臨證表現多為干鬱脾滯、肝胃不和、心脾不調等證。
其治如峻補其一,則易助其偏弊;或補而不受者,宜先調補為主,使氣機失暢,臟腑協調,而後再審虛損所在所屬以補之。
例如因肝陰虛損,而致肝旺克脾,肝氣橫逆犯胃,以致肝脾鬱滯,胃氣不和者,治欲補肝陰,則陰藥易礙脾胃;欲扶脾開胃,則陽藥又不利於肝陰之虛。權衡利弊,先宜以調補肝脾為主。如用逍遙散、四逆散等法,使氣機暢利,肝脾得調,胃氣得和,而後再以一貫煎、歸芍地黃湯加扶脾益胃之品,既能補肝之陰虛,又調護脾胃,兼而治之,使之互補而勿礙。
又如因脾胃虛寒,久虛寒邪犯肝,致成脾(胃)虛肝鬱,若治以溫中散寒,則肝鬱不解,且可助肝鬱化熱之弊;若僅疏其肝,則脾胃之虛寒難除,臨證可以理中湯或附子理中湯和四逆散,既能溫補脾謂之中虛,又能疏調肝氣,於補中寓調而湊效。
(三)虛不受補
多見於虛損晚期,陰陽氣血俱虛,脾胃衰敗,治療時若欲補陰血,則脾胃不受,反可致氣機壅滯,加重脾胃之虛;若欲扶補陽氣,則又陰血不配,且可助其虛陽外越,甚至飲食難進,諸藥不適,藥力難行,病勢日趨惡化。
治則宜先以調補脾胃為主,飲食宜易於消化,方藥宜性平而功效專精,可仿珠玉二寶粥、資生丸或香砂養胃湯加淮山、炒穀牙、雞內金等法,待脾胃之氣得復,飲食能盡,藥力能行,而後再選方要以補益諸虛。
(四)脾虛濕滯
因脾胃氣虛,或脾胃陽虛,水濕轉輸運化失常,常致成脾虛濕滯證。治如以補中益氣,則可因氣機壅滯而加重濕滯,如治以溫中扶陽,則又可助濕化熱。
治宜先以調補之法,選用諸如泡參、白朮、茯苓、苡人、藿香、佩蘭、砂仁、穀芽等。既能益氣扶脾,而又免滯濕之弊,且可化濁利濕,濕除則脾胃氣機暢利,而後再審其虛之所屬,或以補中益氣湯,以扶補中氣,或以理中湯、附子理中湯等,以溫中扶陽。
此先調補順其勢,而後峻補以治其虛,使可補而勿慮其弊。
(五)虛損兼外感
由於正氣虛損,抗力低下,易為外邪侵襲,致成虛實相兼之病。治療時若欲補其虛,易導致補而留邪之弊,若欲攻其邪,則又有更復傷正之慮。
治療當以補而不滯,攻而勿伐,亦取義於調補之意。
例如以參蘇飲治氣虛兼感風寒,方中益氣解表,理氣和胃並用,補而不滯,攻而勿伐,補中兼調,可謂為調補法之妙用。又如陰虛兼外感,常於解外感方中,和入甘淡微涼,養陰生津之品,諸如北沙參、玉竹、石斛、鮮蘆根、生穀芽之類,既能解除外邪,又能兼顧陰津,且補而不滯,攻而不致傷正之慮,此亦寓調補之義。(中醫虛損學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