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蘭台軌範---諸痛

諸痛  頭、心、胃、腰、腹

《靈》、《素》
《靈》終始篇: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類經: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滞逆于经,及深居筋骨之间,凝聚不散,故病痛者为阴也。)
《素》舉痛論:視其五色,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調經論:實者,外堅充滿,不可按之,按之則痛;虛者,聶辟 氣不足,按之則氣足以溫之,故快然而不痛。(類經:凡言语轻小曰聂,足弱不能行曰辟,皆气不足也。气虚作痛者,按之可以致气,气至则阳聚阴散,故可快然而痛止也。)
陰陽應象大論: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痹論: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

頭痛

《靈》、《素》
《靈》經脈篇:足太陽膀胱脈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是為踝厥。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
足少陽膽脈,是主骨所生病者(有五說),頭痛、頷痛。
厥病篇: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60難說:
真頭痛不在經,而入連於腦,故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蓋腦為髓海,真氣之所聚,卒不受邪,受邪則死矣。
)(蓋頭為諸陽之首,腦為精水之海,手足寒至節,此真氣為邪所傷,故死不治也。)
《素》奇病論:帝曰:人有病頭痛以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病?歧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今頭痛,齒亦痛,病名曰厥逆。(此因寒邪入髓,則上入頭腦而為痛,其邪入深,故數歲不已也。)
《病源》
鬲痰風厥頭痛  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連腦痛,手足寒至節,即死。(真頭風亦必有痰。)
卒頭痛、頭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風,是胸膈中痰,厥氣上沖,名為厥頭痛,吐之即差。
頭痛方
頭痛方  《千金翼》
葶藶子搗末,以湯淋取汁。洗頭,良。
又方  《千金翼》
吳茱萸三升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以綿拭發(髮)根,良。
厥頭痛吐方  《外台》  痰厥頭痛
但單煮茗作飲二三升許,須臾適吐,吐畢又飲,能如是數,過劇者,須吐膽汁乃止,不損人。
石膏散  《寶鑒》
川芎  石膏  白芷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四錢,熱茶清調下。(此治風火頭痛之方。)
透頂散  《本事方》  偏正頭風夾腦風,並一切頭風,不問遠年近日。
細辛三莖  瓜蒂七分  丁香三粒  糯米七粒  腦子  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將腦、麝研細,將前四味另研細,然後合研令勻,封好。患人在左右搐一大豆許,良久出涎—升許,即安。
痛風餅子  《聖惠》
五倍子  全蠍  土狗各八分
上為未,醋丸作如錢大餅子。發時再用醋潤透,頂太陽穴上灸熱貼之,仍用帕子縛之,啜濃條,睡覺自愈。
止痛太陽丹  《奇效》
天南星  川芎等分
上為末,同蓮須、蔥白搗爛作餅。貼太陽痛處
氣攻頭痛方  《奇效》
蓖麻子  乳香等分
上搗爛作餅。貼太陽穴上,如痛止,急去,頂上解開頭髮出氣,即去藥。
治頭痛方  《奇效》
用大蒜一顆,去皮研取汁。令病人仰臥,以銅箸少許滴鼻中,急令搐人腦,眼中淚出,差。
玉液湯  《濟生》  眉棱骨痛
半夏六錢,泡湯七次,切片
作—服,加生薑十片,水煎去渣,納沉香末少許,服。
羚犀湯  《濟生》  暗頭風旋,眼黑昏眩,倦怠,痰涎壅塞,骨節疼痛。
羚羊角屑  旋覆花  紫苑  石膏  甘草炙,各一兩  細辛半兩  前胡七錢半  犀角屑二錢半
上藥,每服三錢,加生薑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秘方貼頭風熱病
大黃  樸硝等分
上為末,用並底泥捏作餅,貼兩太陽穴。(頭風皆屬寒,此獨為熱,不可不備。
清震湯  《保命》  治頭面疙瘩,憎寒拘急,頭熱,狀如傷寒。(即雷頭風。)
升麻  蒼朮各四錢  荷葉全者,一個
水煎。食後服。(楊梅毒入頭亦有此病,當用治毒之方治之。)
頭內如蟲蛀響  此名天白蟻
用茶子末吹鼻中。(此奇病不可不知。
玉真丸  《本事方》  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渭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石堅。
硫黃二兩  石膏煆通赤、研  半夏柴湯洗,各一兩  硝石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研勻,生薑汁糊丸,如梧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或姜湯,或米飲下,更灸關元穴百壯。
茶調散  《局方》  治諸風上攻,頭目皆重,偏正頭痛,鼻塞聲重,及婦人血風攻疰,太陽穴痛
白芷  甘草  羌活各二兩  荊芥去梗  川芎各四錢  細辛去蘆,一兩  防風一兩半  薄荷葉不見火,八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茶清調下。常服清頭目。
頭風摩散  方見風門。
(頭風有偏正之殊,其病皆在少陽、陽明之絡,以毫針刺痛處數穴立效。其外有瘡毒入頭,名楊梅頭痛,此乃外科之症,另有治法。)
補充:
輕粉結毒頭痛:頂上起疙瘩二塊如豬腰然,前後腦如鼓聲鼕鼕然,冷痛甚,須重綿帛包裹,疼甚,四肢俱不為用。
四物各一錢  皂角刺一錢 萆薢四兩  豬肉四兩 做一服,水六碗煎四碗其渣期要之並肉作三、四次服,至二十劑,減十之三;四十劑,減十之六;百劑乃安。
頭痛久痹:手足有血絡皆黑,用三菱針放血去之,再依各經治之。
陽明血熱頭痛如劈:不敢移動,懼風怕雨,耳鳴,目中溜火,六脈緊數有力。用酒浸大黃九蒸九曬為末,每三錢茶調服。
楊梅瘡頭痛:土茯苓四兩  白蘚皮  苦參  金銀花個三錢 黃柏一錢  皂角子30粒  苡仁  木通  防風各兩錢  氣虛加參耆,血虛加四物
治一切頭風:香芎散(中臟經):香附子半斤  川芎二兩  甘草一兩  石膏一兩  為細末 腦茶(狗牯脑茶,是江西珍贵名茶之一。茶味清凉、芳醇、香甜,沁人肺腑,口中甘味经久不去。)、荊芥湯點服
偏正頭痛:灸腦空、風池、列缺、太淵、合谷、解溪
頭痛:身形拘急,惡寒、便閉、噁心、行步艱難,脈氣口和平,尺脈細而數,從腳氣治之
頭痛:針1.前額:攢竹透魚腰、合谷 、內庭 2.兩側:太陽、外關、俠溪 3.頭頂:百會、行間 4.後腦:風池、京骨、外關
王荊公偏頭痛禁方:生萊服汁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兩鼻皆注

秦伯未論治頭痛P286-22

心胃痛

《靈樞》
《厥病篇》:厥心痛,與背相控,善瘛(音赤《素問‧玉機真藏論》: “腎傳之心, 病筋脈相引而急, 病名曰瘛。),如從後觸其心,傴僂者,腎心痛
(
類經說:五脏逆气,上干于心而为痛者,谓之厥心痛。下仿此。控,引也。善 ,拘急如风也。伛偻,背曲不伸也。足少阴之经,由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凡疼痛如从脊后触其心而伛偻者,以肾邪干心,是为肾心痛也。)
厥心痛,痛如以錐針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
(類經說:脾之支脉,注于心中。若脾不能运而逆气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锥刺者,是为脾心痛也。)
厥心痛,色蒼蒼如死狀,肝心痛也;
(
類經說:苍苍,肝色也。如死状,肝气逆也。终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气道约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谓肝心痛也。)
厥心痛,臥若徒居,心痛間動作痛益甚,色不變,肺心痛也;

(類經說:徒,空也。卧若徒居,无倚傍也。间或动作则益甚者,气逆不舒,畏于动也。色不变,不在血也。是皆病在气分,故曰肺心痛也。)
 真心痛,手足清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 類經說:真心痛者,邪气直犯心主也。毒深阴甚,故手足之 至节,其死之速如此。)
(類經說: 本篇所言五脏之滞,皆为心痛,刺治分经,理甚明悉,至若舍针用药,尤宜察此详义。盖肾心痛者,多由阴邪上冲,故善 如从后触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滞,故胸腹胀满。脾心痛者,多由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苍苍如死状。肺心痛者,多由 上焦不清,病在气分,故动作则病益甚。若知其在气则顺之,在血则行之,郁则开之,滞则逐之,火多实,则或散或清之,寒多虚,则或温或补之,必真心痛者乃不 可治,否则但得其本,则必随手而应,其易如探囊也。 音倩,寒冷也。)
補: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取之大都、太白。
足阳明之经,由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支者下循腹里。凡腹胀胸满而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为胃心痛也。)
(六十難曰: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

《千金》
胸痹,令人心中堅痞急痛,肌中苦痹絞痛如刺,不能仰臥,胸前皮皆痛,手不得犯,短氣咳唾引痛,咽塞癢燥,時欲嘔吐,煩悶,自汗出.或引背痛,不治,數日死。
《外台》
九種心痛  —蟲,二注,三氣,四悸,五食,六飲,七冷,八熱,九來去痛。
惡注心痛  中噁心痛,心腹絞刺,奄奄欲絕。
(近人患心胃痛者甚多,十人之中必有二三,皆系痰飲留於心下,久成飲囊,發作輕重疏數雖各不同,而病因一轍,治法以滌痰降氣為主。凡病竟有時代之不同,如近三十年中咳嗽吐血者十人而五餘,少時此病絕少,亦不可解也。
心胃痛方
瓜蔞薤白白酒湯  《金匱》  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此湯主之。
瓜蔞一枚,搗  薤白半斤  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三升。分溫再服。
瓜蔞薤白半夏湯  《金匱》  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此湯主之。
即前方加半夏半斤。
枳實薤白桂枝湯  《金匱》  胸痹,心中痞氣,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此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四枚  厚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瓜蔞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厚樸,取二升,去渣,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  《金匱》  即理中湯。
茯苓杏仁甘草湯  《金匱》  胸痹,胸中氣塞,短氣,此湯主之,橘實姜湯亦主之。
茯苓三兩  杏仁五十枚  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鬥,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不差更服。
橘皮枳實生薑湯  《金匱》
橘皮一升  枳實三兩  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薏苡仁附子散  《金匱》  胸痹緩急者,此主之。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桂枝生薑枳實湯  《金匱》  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此湯主之。
桂枝  生薑各三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赤石脂丸  《金匱》  心痛徹背者,背痛徹心者,此主之。
蜀椒一兩  烏頭一分,炮  附子半兩  乾薑一兩  赤石脂一兩
上五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再加。(此治大寒之症。
九痛丸  《金匱》 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炮  狼牙一兩,炙香  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  人參  乾薑  茱萸各一兩
上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痛,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氣上沖,落馬墮車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 方解:
本方在吴茱萸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吴茱萸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去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干姜与吴茱萸配合,温降之力甚强。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缓急止痛,降逆止呕之功。
 

  由于寒邪入里,肠胃传导受阻,故用辛、热的巴豆,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有 “斩关夺门之力”,对寒积便秘的心痛效果尤佳。生狼毒为大戟科植物月腺大戟的干燥根,辛、平、有毒,归肝、脾经,有较强的散结、杀虫、解毒、清热、消肿作 用,其辛热之性有助于温化寒邪,加用大辛大热的附子,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又恐巴豆,生狼毒散结泻下之力过猛,伤及元气,故用甘、苦、微温的人参大补元气。全方用了大量辛热之药,意在温化寒积,寒邪已去,则心脉自通,通则不痛。)(其方現代用量:炮附子15g,巴豆5g,人参Sg,生狼毒(炙香)5g,干姜5g,吴茱萸5g。)
大建中湯  《金匱》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沖皮起,出見有頭足,下痛不可觸近,此主之。
蜀椒二合,去汗  乾薑四兩  人參二兩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療胸痹心痛方  《千金》
灸膻中百壯,穴在鳩尾上一寸。(此灸神效。百壯,灸瘡愈,再灸,非一日滿百壯也。
熨背法  《千金翼》  胸痹心背疼痛,氣悶。
烏頭  細辛  附子  羌活  蜀椒  桂心各一兩  川芎一兩三錢半
上共為散,以少醋拌棉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
療心痛方  《外台》
生油半合
溫服,差。(此乃治蟲痛之方。
海蛤丸  丹溪  痰飲心痛
海蛤燒灰為末,過數日火毒散用  瓜蔞仁研
上以海蛤人瓜蔞內,乾濕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
失笑散  《經驗》  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  蒲黃等分
每用二錢,醋熬膏,人水煎服。(此方治瘀血犯心。
鶴虱散《外台》、胡粉丸《外台》、療心痛如蟲齧方《外台》、蕪荑散以上四方俱見蟲門平胃散通治半夏瀉心湯噎膈嘔吐
(喻嘉言說: 胸痹有微甚不同,微者但通其上焦不足之陽,甚者必驅其下焦厥逆之陰。心痛者,脈必伏,以心主脈不勝其痛,脈自伏也,不渴因其脈伏而神亂,駭為心虛,而用地黃、白朮補之,蓋邪得溫藥則散,加泥藥則不散,不可不慎,溫散之後可陰陽平補之。)
心胃痛:針內關、膻(音坦)中、神門、天池(左)、神風(左)、復溜,運用快速捻針提插法20~40分鐘。
素問舉痛論類經解說
金匱胸痹心痛病脈證治第九

 

腰痛

《靈樞》
經脈篇:肝,足厥陰也,是動則為腰痛,不可以俯仰。
(類經說:足厥陰支別者,與太陰少陽之脈,同結于腰髁下中下之間,故為腰痛。)
終始篇;刺諸痛者,其脈皆實。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在腰者,取之膕。
《病源》
腎主腰腳,腎經虛損,風冷乘之,故腰痛也。又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小腹,不可以仰息。診其尺脈沉,主腰背痛。尺寸俱浮直上直下,此為督脈腰強痛
風濕腰痛  勞傷腎氣,經絡既虛,或因臥濕當風,風濕乘虛搏於腎,腎經與血氣相擊而腰痛。
腎著腰痛  腎主腰腳。腎經虛,則受風冷,內有積水,風水相搏,浸積於腎,腎氣內著,不能宣通,放令腰痛。其病狀,身重腰冷,腹重如帶五千錢,如坐于水,形狀如水,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久久變為水病,腎濕故也。
背倭  肝主筋而藏血。血為陰,氣為陽。陽氣,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陰陽和同,則血氣調適,共相榮養也,邪不能傷。若虛,則受風,風寒博於背膂之筋,冷則孿急,故令背倭。
脅痛  邪氣客于足少陽之絡,令人脅痛,咳汗出。陰氣擊於肝,寒氣客於脈中,則血泣脈急,引脅與小腹。診其脈弦而急,脅下如刀刺,狀如飛屍,至困不死。(脅痛屬少陽,不屬足厥陰。
腰痛方
甘姜苓朮湯  《金匱》  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
甘草  白朮各二兩  乾薑  茯苓各四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腰中即溫。
青娥丸  《局方》  腎虛為風冷所乘,或處濕地,或墜墮損傷,或因風寒,皆今腰間似有物垂墜也,悉主之。
胡桃二十個,去殼皮  破故紙酒炒,六兩  蒜四兩,熬膏  杜仲薑汁炒,十六兩
上共為末,丸如桐子大。溫酒下,婦人淡醋湯下三十丸。
( 胡桃肉,温润补肾,补骨脂,温肾逐痹,杜仲,强壮腰膝。全方添精补骨,温通脉络。青娥丸通用于各种肾虚腰痛,唯火旺者勿投。)
加味小柴胡湯  《良方》  傷寒脅痛
柴胡二錢  半夏—錢半  黃芩二錢  人參一錢五分  牡蠣粉一錢  枳殼一錢  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加薑五片、紅棗二枚,煎服。
摩腰膏  丹溪  老人腰痛,婦人白帶。
附子尖  烏頭尖  南星各二錢半  朱砂  雄黃  樟腦  丁香各一錢半  乾薑一錢  麝香大者,五粒
上共為末,蜜丸龍眼大。每一丸,用生薑汁化開,加厚粥火上焙熱,放掌上摩腰中,候藥盡貼腰上,即烘綿衣縛定,腰熱如火,間二日用一丸。(此法近有人專用此治形體之病,凡病人、老人頗有效驗,其術甚行。
又,此方加入倭硫黃、人參、鹿茸、沉香、水安息等大補之品,摩虛損及老人更妙。
又一法,以麻油、黃蠟為丸,如胡桃大,烘熱摩腰上,俟腰上熱然後紮好,一丸可用數十次,腹中痛亦可摩。
療腰痛方  《良方》
杜仲  肉蓯蓉  破故紙  人參  當歸  秋石  川巴戟  鹿角霜各等分
上為末,用豬腰子一個,洗淨淡鹽湯泡過,劈開兩邊,中間勿斷,細花開用前藥滲入,另用稀絹一塊裹棉紮,外用小罐入酒少許,紙封,毋令走泄藥氣。煮熟取食之,飲醇酒三杯立愈。
又方  《奇效》
胡桃仁  補骨脂  杜仲各四兩
上作二帖,每帖用水二盞。煎服。
糜茸丸  《本事》  腎虛腰痛
糜茸—兩,鹿角亦可  菟絲子末一兩  舶上茴香半兩
上為末,用羊腎一對,酒煮爛,去膜。研和丸桐子大,如羊腎,少人酒糊佐之。每服三五十丸,溫酒或鹽湯下。
藥棋子  《本事方》  腰腿痛,氣滯
牽牛子不拘多少,用新瓦入火烤得通紅,便將牽牛子頓在瓦上,自然半生半熟,不得撥動,取末一的,人細研硫黃一錢,同研勻,分三分。每用白麵—匙,水和擀開,切作棋子大,五更初,以水一盞煮熱,連湯溫送下,如住即已,末住,隔日再作。予常有此疚,每發止一服痛止。
二神丸《本事方》、左金丸。俱見通治
(骨刺經驗方二:
1.治骨刺引痛,全身痠軟第一方
   獨活二錢、寄生二錢、黑杜仲五錢、牛七三錢、細辛一錢、秦艽二錢、伏苓三錢、桂心一錢,防風二錢半、川芎二錢、黨蔘五錢、當歸二錢、白芍三錢、生黃耆五錢、生地三錢、白芷三錢、木瓜二錢、甘草二錢。
水二碗半煎八分渣二碗煎七分。
上方服七劑病情緩解後再服下方
2.治骨刺引痛第二方
當歸二錢、黑杜仲四錢、生黃耆五錢、黨蔘六錢、茯神三錢、碎補三錢、棗仁四錢、甘杞三錢、白芷三錢、木瓜二錢半、川芎二錢半、白芍三錢、香附三錢、熟地三錢、龜板三錢、故子二錢、淮山三錢、白朮二錢半、牛七三錢、甘草二錢

服後痠痛見消失再以補腎固骨善後
上述二方皆可適當加入入石、倒地瓊、萬年松)
又方:小號鐵牛入石一錢、倒地瓊二錢 、萬年松一錢半、當歸二錢、生黃耆二錢、粉光二錢、北杜仲三錢、碎補三錢、乙條根二錢、牛七二錢、木瓜二錢
按:腰痛屬虛者固多,而因風寒痰濕,氣阻血凝者亦不少,一味蠻補必成痼疾,不可不審。
腰間骨刺經驗
腰痛方選 
補腎藥酒方:鱉甲2兩、龜粄2兩、黑杜仲10兩、酒川芎1斤、萬年松4兩、鐵牛入石1斤、紅雞杠2斤冬蟲夏草1兩、清花桂4兩、當歸1斤、晉生耆1斤半、酒菟絲子2兩、巴戟天3兩、鹿茸2兩、倒地瓊1斤、蛤蚧3對、海馬半斤、海龍半斤、粉光3兩、甘杞1斤
上藥浸米酒30罐、米酒頭4罐

腰痛體針: 
1.風寒濕:腎俞、腰陽關、陰門、委中或阿是穴,針後腰部灸或火灌
2.腎虛:腎俞、腰眼、委中
3.急性扭傷(腰閃挫):人中、委中(出血)
4.手針:腰、腿點

腹痛

《金匱》
趺陽脈微弦,法當腹滿,不滿者,必便難,兩胠疼痛,此虛寒從下上也,當以溫藥服之。
病者腹滿,按之不痛為虛,痛者為實,可下之。舌黃者,下之黃自去。
腹滿時減,復如故,此為寒,當與溫藥。
中寒家喜欠,其人清涕出,發熱色和者,善嚏。
中寒,其人下利,以裡虛也,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
瘦人繞臍痛,必有風冷,穀氣不行,而反下之,其氣必沖,不沖者,心下則痞。
《傷寒論》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中結硬。
傷寒五六日,腹中痛,苦轉氣不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腹痛方
厚朴七物湯  《金匱》 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此湯主之。
厚朴半斤  甘草  大黃各三兩  大棗十枚  枳實五枚  桂枝二兩  生薑五兩
上七味,以水—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
嘔者,加半夏五合;
下利,去大黃;
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附子粳米湯  《金匱》  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此湯主之。
附子一枚,炮  半夏半升  甘草一兩  大棗十枚  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蒸臍法  亦可隨病所在蒸之,外科寒症,亦能蒸散。
丁香  木香  半夏  南星  川烏  歸身  肉桂  麝香  冰片  乳香  大黃    山甲  雄黃  蟢窠  白蔻
上粗末。放面圈內,上用銅皮一片,多鑽細服,用艾火炙銅皮上,每日十余火,滿三百六十火,病除。藥味亦可因症加減,其藥用燒酒、薑汁等拌濕。
厚朴三物湯  《金匱》  痛而閉者,此湯主之。
厚樸八兩  大黃四兩  枳實五枚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先煮二味,去五升,納大黃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以利為度。
大黃附子湯  《金匱》  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此湯。
大黃三兩  附子三枚,炮  細辛二兩
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強人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服後如人行四五裡,進一服。
黃連湯嘔吐小建中湯虛勞桂枝加大黃湯大柴胡湯小柴胡湯大承氣湯桂枝加芍湯理中湯四逆湯以上俱見傷寒蘇合丸通治
補充:
1.徐云:腹痛久,必有積滯,必用消積丸藥,以漸除之,煎方恐不足癒久病。
2. 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不可觸近,大建中湯主之。
3.胃、十二指腸潰瘍:1.中脘、內關、足三里 2.胃俞、肝俞、三陰交(此二組交替使用,急性時應用重刺激法,每日2-3次)若陽欲脫+灸水分、神闕;脅痛泛酸+太衝、期們;空腹痛腎怕冷+天樞、氣海;大便發黑或隱血+隱白、脾俞
4.慢性胃炎:同3但不用重刺激法
5.急性胃炎:同3用重刺激法並加上合谷穴
6.臍周圍痛:天樞、氣海、足三里
7.下腹部痛:氣海、曲泉、三陰交
8.側腹部痛:帶脈、歸來、膽囊(陽陵泉下一吋)、太沖
 
 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第十

2014年9月29日 星期一

重訂通俗傷寒論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

蘭台軌範---痰飲

痰飲

《金匱》
問:夫飲有四,何謂也?師口: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問曰:何以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水在心,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得飲;水在肺,吐涎沫,欲飲水;水在脾,少氣身重;水在肝,脅下支滿,嚏而痛;水在腎,心下悸。
心下有留飲,其人背寒,冷如手大,留飲者,脅下痛引缺盆,咳嗽則輒已。

(五脹與五水的分別:
心脹:煩心短氣,臥不安。

心水:心下堅築,短氣,惡水不得飲。
肺脹:虛滿而喘咳。
肺水: 吐涎沫,欲飲水。
肝脹:脇下滿而痛引小腹。
肝水: 脅下支滿,嚏而痛。
脾脹:善噦,四肢煩悶,體重不能勝衣,臥不安。
脾水:少氣身重。
腎脹:腹滿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腎水:心下悸。)

胸中有留飲,其人短氣而渴,四肢歷節痛,脈沉者,有留飲。
膈上病痰,滿喘咳吐,發則寒熱,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劇,必有伏飲。
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喜虛;脈偏弦者,飲也。
(喻嘉言:飲脈不弦,其飲不盛)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溫藥和之,治飲總訣。
夫有支飲家,久咳數歲,其脈弱者,可治;實大數者,死。其脈虛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飲在胸中故也,治屬飲家。
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
病溢飲者,當發其汗。(水在中,當利小便。水在四肢,當發汗,此亦總訣。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
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也。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
全部《內經》無一痰字,然世間痰飲之病最多,惟仲景大創厥論,而後萬世治痰之法始備。
《病源》
癖飲  由飲水多,水停聚兩脅之間,遇寒氣相搏,則結聚成塊,在脅下弦亙起,按之作水聲。(飲成形者為癖。
酒癖  因大飲而後,渴而引飲無度,酒與飲停滯在脅肋下,結聚成癖,時時作痛,其狀,脅下氣急而痛。
膈痰  謂痰水結於胸膈之上,又犯大寒,使陽氣不行,令痰水結聚不散,而陰氣逆上,上與風痰相結,上沖於頭,即令頭痛。或數歲不已,久之腦痛,故云膈痰頭痛。若手足寒冷至節即死。
痰飲方
苓桂朮甘湯  《金匱》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此方主之。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此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茯苓四兩  桂枝  白朮各三兩  甘草一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甘遂半夏湯  《金匱》  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此湯主之。
甘遂大者,三枚  半夏十二枚  芍藥五枚  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甘遂甘草同用,下飲尤速。
十棗湯  《金匱》  脈沉而弦者,懸飲內痛,此方主之。咳家其脈弦,為有水,此主之。又,支飲家,咳煩,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歲,亦宜此湯。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八合,去滓,納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之後,糜粥自養。(此以散作湯法。
小青龍湯  《金匱》  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或咳,或利,少復滿而喘。
麻黃去節  芍藥各二兩  五味子半升  乾薑  甘草炙  細辛  桂枝去皮,各三兩 半夏半斤,湯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
渴者,去半夏,加瓜蔞根三兩;
噎者,去麻黃,加附子—枚,泡;
小便不利,少腹滿,去麻黃,加茯苓四兩;
喘者,去麻黃,加杏仁半升,人皮、尖。
木防己湯  《金匱》  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此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此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木防己三兩  石膏十二枚,雞子大  桂枝二兩  人參四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點取二升。分溫再服。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金匱》
即前方人石膏,加茯苓四兩、芒硝三合。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納芒硝,再微煎。分溫再服。微利則愈。
澤瀉湯  《金匱》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
澤瀉五兩  白朮二兩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此亦從小便去之法也。
小半夏湯  《金匱》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此湯主之。
半夏半升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此專嘔之方。
小半夏加茯苓湯  治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此場主之。
即前方加茯苓三兩,(一法四兩。
煎法同。(加茯苓而眩悸愈,知茯苓治水之力大矣。
葶藶大棗瀉肺湯  《金匱》  支飲不得息
葶藶熬令黃包,搗丸,如彈子大  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納葶藶,煮取一升。頓服。(不得息,肺病也,所以專治肺。
桂苓五味甘草湯  《金匱》  咳逆倚息,不得臥,服小青龍湯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沖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此湯治其氣沖。
茯苓四兩  桂枝四兩,去皮  甘草炙,三兩  五味子半升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此方五味子不與乾薑同服,因服小青龍湯之後,發洩已甚而氣沖,故專於斂肺也。)
苓甘五味姜辛湯  《金匱》  沖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湯,去桂,加姜、辛,以治其咳滿。
茯苓四兩  甘草  乾薑  細辛各三兩  五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湯  《金匱》  咳滿即止,而更復渴,沖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納半夏以去其水。
茯苓四兩  甘草  細辛  乾薑各二兩  五味  半夏各半升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金匱》  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納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納之。若逆而納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即前方加杏仁半升去皮、尖。煎服法同。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大黃湯  《金匱》 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沖薰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即前方再加大黃三兩。煎服法同。
以上五方。因證加減,精義當細參。
厚朴大黃湯  《金匱》  支飲胸滿者主之。
厚朴一尺  大黃六兩  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專治胸滿。
痰飲頭痛往來寒熱方  《千金翼》
常山一兩  雲母粉二兩
上二味,搗篩為散。熱湯服方寸匕,吐之止,吐不盡更服。
赤石脂散  《千金翼》  痰飲吐水無時,其源為冷飲過度,脾胃氣羸,飲食入胃變冷水,反吐不停。
赤石脂三斤
上一味,為散。服方寸匕,酒飲並可下,漸加三匕,盡三斤。終身不吐水,又不下利。補五臟,令人肥健。
有人痰飲,諸藥不差,服此一斤即愈。(《本事方》云:此方試之神效。
前胡丸  心頭痰積宿水,嘔逆不下食。
前胡  白朮  甘草各五分,炙  麥門去心,六分  旋覆花  豆蔻各三分  人參六分  枳實炙  大黃各四分
上九味,為末,蜜丸桐子大。空腹酒下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忌桃、李、魚、蒜等物。
范汪大甘遂丸  《外台》  留水久澼
芫花熬  甘遂  葶藶熬  大黃  苦參  大戟  芒硝  貝母  桂心各一兩  杏仁三十枚  巴豆三十枚,去皮、心、熬   烏啄三分,泡令拆
上十二味,為末,其巴豆、杏仁搗如膏,蜜丸如豆大。服二丸,日三。不知稍加,以意將息之。忌蘆筍、豬肉、生蔥。(澼飲久病,用藥寒熱相激,重要輕服)
礬石湯  《外台》  胸中痰澼,頭痛,不欲食,及飲酒則阻痰。
礬石一兩
以水二升,煮取一升,納蜜半合。頓服之,須臾未吐,飲少熱湯。
金珠化痰丸  《局方》  胸膈煩悶,涕唾稠粘,痰實咳嗽,咽嗌不利。
辰砂研飛,二兩  生白龍腦研細,半兩  皂莢子炒黃色  白礬光明者,於鐵石器內熬汁盡,冷研  (金公,即鉛字)白花細研  天竺黃研,各一兩  金箔二十片,為片  半夏湯洗七次,用生薑一兩,去皮,同搗細,作餅,炙微黃色,四兩
上以半夏、皂莢子為未,與諸藥研勻,生薑汁煮麵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生薑湯下,食後臨臥服。(此方制半夏之法頗妙,治上膈之痰最宜。)(皂莢、半夏、白礬、天竺黃同用除痰,可用於痰阻竅、厥諸證)
葛花解酲湯  東垣  酒傷而成飲癖
蓮花青皮三分,去瓤  木香五分  橘皮去白  白茯苓  人參  豬苓各一錢五分  神曲炒  澤瀉  乾薑  白朮各二錢  白豆蔻  葛花  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白湯調下。但得微汗,酒病去矣。不可恃此過飲,頻服取汁,以損天年。
大青龍湯《金匱》,見傷寒、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金匱》,見水腫、五苓散《金匱》、二陳湯《和劑》、腎氣丸青州白丸六君子湯二腎散。以上六方俱見通治、小青龍加石膏湯見咳嗽。
(痰飲之證,十居三四,患之者無不胃疼,嘔逆,乃普天下醫家無人能知之者,人立一說,治無一效。言之慨然。)
補充
許淑薇自驗方 :伏案飲酒久成癖飲,蒼朮一斤去皮切末之,用生麻油半兩,水二盞研慮取汁,大棗十五枚,煮爛去核研(丸)
金匱痰飲咳嗽

2014年9月25日 星期四

蘭台軌範---噎膈嘔吐

噎膈嘔吐  附關格

《靈》、《素》
《靈》根結篇: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故開折,則倉廩無所輸,膈洞(膈洞:膈,膈塞不通;洞,指泻下无度。),膈洞者,取之太陰,視有餘不足。
(中西匯通云:
太陰為開者,手太陰肺主布散。足太陰脾主營運。凡血脈之周流,津液之四達皆太陰司之,故曰太陰為開也。厥陰為闔者,足厥陰肝經主藏下焦之陰氣,使血脈潛而精不泄。手厥陰心包絡主藏上焦之陰氣,使陰血斂而火不作,故曰厥陰為闔也。少陰為樞者,手少陰心經內合包絡下生脾土,故能為二經之轉樞。足少陰腎經上濟肺金下生肝木,亦能為二經之轉樞也。此數者,為審証施治之大關鍵。不可不詳究也。)
上膈篇:黃帝曰:氣為上膈者,食飲人而還出,余已知之矣。蠱為下膈,(下 膈名蠱,似屬蟲為患,當以治蟲之法治之。)下膈者,食晬時乃出,余末得其意,願卒聞之。歧伯曰;喜怒不適,食飲不節,寒溫不時,則寒汁流於腸中,流於腸中則蟲寒,蟲寒則積聚守于下管(脘),則腸胃充郭,衛氣不榮,邪氣居之。人食則蟲上食,蟲上食則下管虛,下管虛則邪氣勝之。積聚已留,留則癰成,癰成則下管約。其 癰在管內者,即而痛深;其癰在外者,則癰外而痛浮,癰上皮熱。
五味篇:苦走骨,多食之,變嘔。若人於胃,令人五穀之氣皆不能勝苦;苦入下脘,三焦之道,皆閉而不通,故變嘔。
四時氣篇:善嘔,嘔有苦,長大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瀉,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
經脈篇:足太陰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足厥陰所生,病者胸滿嘔逆。
《素》陰陽別論:一陽發病,少氣(初陽不升),善咳(真氣少則客氣上逆,故善咳),善泄(陽氣虛則土寒:類經認為一陽發病則木氣客土而脾氣不升故善泄),其傳為(胸膈阻塞,飲食不下。靈樞云:脾脈微急為膈中。此木氣客土)。三陽結謂之
(李永浩認為:此句原意原指病邪結聚於小腸、膀胱,致使腸中腑氣不通,膀胱氣化不利而出現二便不通的病證,而非指噎膈病證。理由是內經的隔字都指隔塞不通,且凡是提及手足太陽經及小腸、膀胱的病證,均未見噎隔之證。)
至真要大論:諸嘔吐,皆屬於熱。
關格  六節藏象論: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以上,為格陽。寸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以上,為格陰。人迎與寸口俱盛,四格以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矣。(此指關格之脈,非病名。
(人迎一盛,是說人迎脈大於寸口脈一倍。以下仿此。格陽,又叫溢陽,謂氣血盛溢於三陽,與三陰格拒不相交通。關,隔絕之意。關陰,指氣血盛於三陰,與三陽隔絕,陰陽不相交通。關陰也叫溢陰。)
《金匱》
嘔家有癰膿,不可治嘔,膿儘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
問曰: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渴者,何也?師曰:以發其汗,令陽微膈氣虛,脈乃數,數為客熱,不能消穀,胃中虛故也。
趺陽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
(仲景以聲物兼出而名為嘔,以物出而名為吐,以聲獨出而名為乾嘔)

嘔 吐 噦 下 利 病 脈 證 治 第 十 七


《傷寒論》
脈,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可治,有汗者死。
平脈法整段:
南方心脈,其形何似?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心脈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故名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故曰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診家直訣說:
《內經》曰:「脈之動也,陽氣前至,陰氣後至。」《辨脈》曰:「脈來頭小本大者名目覆,病在表也。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蓋
  1. 脈之也,自筋骨之分而上於皮膚之際,乍擊於指,此陽氣之前至也,謂之
  2. 既應於指,而脈尚未去,橫度指下,此陰氣之後至也,謂之
  3. 有來之初勢有力,而旋即衰弱,不見脈氣之橫趨者,此頭大本小也;
  4. 有來之初勢不甚有力,而旋見脈氣涌涌續上者,此頭小本大也。
《脈如(經)》曰:「動前脈盛,氣有餘;動前脈衰,氣不足。應後脈盛,血有餘;應後脈衰,血不足。」此正與頭本之義相發明。故頭本者,就脈來之際分前後,以別陰陽氣血,非謂來為頭,去為本也。舊說有指為寸尺,指為浮沉者,皆未合云。)(此說脈氣上浮為脈氣下沉之前的橫度為並分辨不等於)
(王冰認為,頭小本大者,及前小後大也,小為正氣,大為邪氣,則邪氣先在裡,今復還於表,故云復。不云去而止云來者,是知在表。) (王冰認為頭就是,本就在,此說與直訣同)
(傷寒雜病論義疏: 此繼肝脈之後,而繼問南方心脈之形也。經云: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亦自氣而成質。南方為長養之氣,其候應夏,其氣應心。秉天之熱氣,賦形而 為火德,故曰南方心脈也。師曰:心者火也,名少陰,其脈洪大而長,是心脈也。此數句言心為生血之藏,經司少陰,藏血脈之氣,以溉全體。火之性升,故其象洪 大而長。洪為血充氣王,象勢有餘之脈,其象大,其勢升,加之以悠長而不急迫,始為平也(此長非長短之長)。心氣應夏,故夏得洪大之脈為平。假令心病,脈得 洪大,見於六菽之候者,當自愈。蓋察藏氣之盛衰,多以三六九菽五部分候之法為准,惟藏氣干移及病氣一部獨陷者,乃分見於寸關尺之部。心氣得升而自平,故云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假令脈來微去大,名曰反,病在裏也。脈來頭小本大,名曰覆,病在表也。此數句明心氣升降出入之機,最為微妙。蓋出入升降,氣血諧行, 四者之用,和融互入。然分之則氣主升降,血主出入。心為血藏,在體為脈,故去來出入,重於升降。《內經?玉機真藏論》分言各藏之脈,俱以強實為太過,虛微 為不及,獨於夏脈(即心脈),則言來不盛去反盛,此為不及,病在中。來不盛去反盛,即來微去大之互辭。者,脈之由筋骨以外鼓於皮膚,以候氣血之開。 者,脈之由皮膚以內還於筋骨,以候氣血之合。設脈象洪大,應指來微,起伏之波勢不高,及其去也,指按之隨降,則象大於裏,為心氣內陷。《內經》論夏脈如 鉤,鉤之形為半圓,喻來盛去衰之象,心氣主升,當以來盛去衰為平。今來微去大,故曰也。病在裏者,非心邪入裏,乃心氣內損。當先審洪大之象,決為心脈, 乃可以去來之法驗之(越人以肝心肺腎四藏之脈,皆以強實虛微為太過不及,義尚未精)。頭小本大者,寸為,盡(尺)為(越人言脈有前後上下,即頭本之互詞)。 頭小本大,其象如椎,指升降而言。夏脈洪大,當來盛去衰,頭大本小為常。今頭小本大,為心火下陷,心火不能自陷,必因水寒之氣抑之。令心氣不得上達,曰病 在表者,非心自病,因他邪所致,由外而致也。脈勢之上下曰升墜(《中藏經》,陽脈下墜,陰脈上爭是也),脈象之上下曰覆溢。今水氣下抑心火,成頭小本大之 脈,故曰也。以上皆專言心藏病脈之變,下則更舉心病連腎,二藏相及之病變言之,較一藏獨病為劇。曰上微頭小者,則汗出。下微本大者,則為關格不通。不得尿,頭無汗者可治,有汗者死。此數句明心腎相連為病之義。若上微頭小,下微本大,即略大略小之謂,其象微似錐形,不及下覆之甚,為病在半表半裏。若獨見上 微頭小,則陽氣不足於上,腎陽不能上生心火,陽微失封蟄之用,則無外證而見汗出,此陰乘於上也。若獨見下微本大者、即尺中微大,此陽氣不達於上,坎水不能 上交於離(因頭微小而本大,故知為陽氣不升),則證為關格不通,不得尿,此陽陷於下也。陰乘陽陷,升降之用失常。頭無汗者,真陽未泄,故曰可治。頭自汗出 者,元陽(元者,首也,即頭部之謂)已散,上下不并,良醫勿為,故曰死。凡此皆病機微妙,庸工難曉,故師獨詳之。心病多端,不可備舉,如心氣虛則悲恐不 已,實則笑不休,及愁擾思慮則傷心之類,就神志而言之也。心氣有餘,則心下聚氣而痛,食不下,喜咽唾;心氣不足,則不樂,喜太息而手足熱;心傷則其人勞 倦,頭面赤而下重,為驚悸,為心痛;真心痛則手足青至節,旦發夕死,夕發旦死之類,就氣血而言之也。風寒可以傷之,藏氣可互乘之。病在心,日中慧,夜半 甚,平旦靜。凡心病得心脈為自病,病見他藏而得心脈,以干乘之例推之。)(此說為寸脈,本為尺脈,但解病在表頗有曲說)

寸口脈浮而大,浮則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此乃關格之病。)
(按:關格之證,《內經》、《傷寒論》所指不同。《內經》所雲是不治之症,《傷寒論》所雲則卒暴之疾,當於通便止嘔方法隨宜施治可也。
《千金》
走哺  下焦熱,氣逆不續,嘔吐不禁。
( 走哺,走哺系中医学名称.其解释为上见呕逆,下见二便不通的病症,汪必昌《医阶办证》认为系“由下不通,浊气上冲而饮食不得入”所致。名称史鉴于《中藏经》)
《外台》
五噎  夫五噎,謂一曰氣噎,二曰憂噎,三日食噎,四曰勞噎,五曰思噎。雖有五名,皆由陰陽不和,三焦膈絕,津液不行,憂恚嗔怒所生,謂之五噎。噎者,噎塞不通也。
氣噎  陰陽不和,寒氣填於胸膈,故氣噎不通,令人喘悸,胸背痛也。
卒食噎  由臟冷而不理,津液少而不能傳行飲食也。
噎膈嘔吐方
茱萸湯  《金匱》 而胸滿者,此湯主之。乾嘔,吐涎沫,頭痛,此亦主之。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薑六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生薑瀉心湯  《傷寒論》  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
生薑四兩  甘草炙  人參  黃芩各三錢  半夏半升  乾薑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生薑、乾薑同用,取辛以開之。)
半夏瀉心湯  《金匱》  而腸鳴,心下痞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斤,洗  黃芩  乾薑  人參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金匱》  乾嘔而利者,此湯主之。
黃芩三兩  甘草炙  芍藥各二兩  半夏半斤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日再、夜一。
豬苓散  《金匱》  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此湯主之。
豬苓  茯苓  白朮各等分
上三味,杵為散。飲服方寸巴,日三服。(傷飲惡飲,此乃常理,若胸中有水則津液下流,反口乾思水,但不能多飲耳。
大半夏湯  《金匱》  反胃嘔吐者,此湯主之。
半夏三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上三味,以水一鬥二升,和蜜揚之二百四十遍,煮藥取二升半。溫服一升,餘分再服。(其妙在用甘瀾水。)
(揚之240遍,能去蜜之寒性增其潤性,使黏膩之性流連於胃而不速下行。)
大黃甘草湯  《金匱》  食已即者,此湯主之。
大黃四兩  甘草—兩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此治上焦之吐。
茯苓澤瀉湯  《金匱》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此湯主之。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三兩  桂枝二兩  白朮三兩  生薑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兩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此治蓄飲之吐,澤瀉再煮,似先煮五味,後煮澤瀉。
文蛤湯  《金匱》  後渴飲,得水而貪飲者,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文蛤五兩  麻黃  甘草  生薑各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個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愈。(文蛤亦入煎劑。
生薑半夏湯  《金匱》  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心中憒憒無奈者,此湯主之。
半夏半斤  生薑汁一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此治寒飲之症,納汁再煮,似先煮半夏。
半夏乾薑散  《金匱》  乾嘔吐逆,吐涎沫,此主之。
半夏  乾薑各等分
上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煮取七合。頓服之。(此治胃寒之吐。
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論》 太陽陽明合病,不下利,但者,主之。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湯泡去黃汁,焙乾  生薑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桂枝二兩,去皮  半夏半斤,泡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橘皮湯  《金匱》 乾嘔、噦,若手足厥者,此湯主之。(噦者膈氣,乾嘔者胃氣)
橘皮四兩  生薑半斤
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嚥即愈。(此治胃氣不通之吐。
橘皮竹茹湯  《金匱》 噦逆者,此湯主之。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薑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黃連湯  《傷寒論》 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主之。
黃連  甘草炙  乾薑  桂枝去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半夏半斤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渣。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邪氣,寒氣也,故寒熱並用。
昆布丸  五噎咽塞,食飲不下。
昆布洗  麥冬  天冬  訶梨勒(泄氣消痰,歛肺降火)  木通(通利九竅、血脈、關節、鎮痛大黃  朴硝各—兩五錢  郁李仁  桂心  百合各一兩  羚羊角(下氣降火能散血)  杏仁  蘇子  射干(能消心脾老血,行太陰厥陰之積痰)各半兩  柴胡  陳皮  檳榔各二錢五分
上藥,蜜丸,桐子大。熱酒下,每服三十丸,不拘時。
關格不通方  《千金翼》
芒硝五兩  芍藥  杏仁各四兩  枳實一兩,炙  大黃半斤  地黃二兩
上藥,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千金理諸
常食乾粳米飯,即不噎。(粳米甘平,溫中健脾和胃,北粳米偏涼。)
粳米的功效與作用
又方  《奇方》
炭末細羅,丸如彈子大。含少許,細細咽津即下。
中風客熱  《千金翼》
竹茄四兩  生米五合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米熟。服之。
嘔噦  《千金翼》
蘆根五兩
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兼服小兒尿一二合,良。
消谷丸  《千金翼》  主數年不能飲食
小麥蘖  七月七日曲各一升  乾薑  烏梅各四兩
上四味,搗篩為未,煉蜜丸,如桐子大。空腹酒服十五丸,日再,稍加至三十丸。其寒在胸中,及反胃翻心皆差。
卒噦  《千金翼》
男噦,女人丁壯氣盛者,噓其肺俞。女子,男子噓之。
廣濟檳榔散  《外台》  吐酸水,每食則變作酸水吐出。
檳榔十六分  人參六分  茯苓八分  橘皮六分  蓽撥六分
上五味,搗篩為散。平晨空服,生薑五六兩合皮搗,絞取汁。溫納散方寸匕,攪調頓服之,日一服,漸加至一匕半。(純薑汁服末藥,斷難入口,只取薑汁一滴拌藥,別飲送下為妥。)
崔氏方  《外台》  療食則吐,或朝食夜吐,名曰胃反。或氣噎不飲食,數年羸削,惟飲水亦同此方。
半夏六兩  人參六兩  生薑—兩  橘皮二兩  牛涎一升 (治反胃嘔吐;入鹽治小兒霍亂;治喉閉口噤;取牛涎法及牛涎治噎膈反胃三方具見綱目卷五十) 臼杵頭糠一升,棉裹  厚樸二兩,灸  羚羊角三兩,削
上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頓服。
深師治  《外台》
羚羊角  前胡  甘草  人參  橘皮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四服。
反胃  《本事方》
驢水即驢小便
日服二合,後食惟吐一半,晡時又服二合,人定時食粥,吐出便定。
丁香柿蒂湯  嚴氏  寒呃
丁香  柿蒂各二錢  人參一錢  生薑五片
煎服。
冷呃
刀豆子炙存性
酒服錢許。
撞氣阿魏丸  《局方》  五種噎疾,九般心痛,痃癖氣塊,冷氣攻刺,及脾胃停寒,胸滿臌脹,嘔葉酸水,丈夫小腸氣痛,婦人血氣等疾。
茴香炒香  陳皮去白  青皮  川芎  丁香皮  蓬莪朮泡  甘草泡,各一兩  縮砂仁  肉桂去粗皮,各半兩  生薑四兩,鹽醃炒黑  白芷泡,半兩  胡椒二錢半  阿魏二錢半,酯浸一宿,以麩為丸。
上為末,用阿魏丸雞頭大,每藥丸一斤,用朱砂七錢為衣。(阿魏臭,能引諸香入病所)
丈夫氣痛,炒鹽湯下一粒至二粒。
婦人血氣,醋湯下,常服一粒,爛嚼,茶、酒任下。(此方純用通氣溫熱之藥,有火者不宜服。
此卷所載方論種種各殊,然皆系嘔吐、反胃、水飲、蟲積等症,非真膈病也。膈病仍胃口枯搞之症,百無一治,論中雖有格脈格症,而其形象俱未詳載,必臨症多乃能識其真耳。
旋覆代赭湯四逆湯小柴胡湯以上諸方俱見傷寒小半夏湯方見痰飲竹葉石膏東加生薑,見通治
(內經有關噎膈的概念病因、分類治法P1871)

現代整理論述噎隔
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十七 

蘭台軌範---疝

《靈》、《素》
《靈》經脈篇:肝所生病,為狐疝
足厥陰病,丈夫頹疝,婦人少腹腫
《素》骨空論: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內經所載[疝]並不只七種,言七疝,乃總結諸疝而言)。督脈為病,從少腹上沖心而痛(此督脈之一支並任脈而行實即任脈,任、衝、督,名義而同體),不得前後(二便不通),為沖疝(名為衝疝,蓋兼衝任而為病者。後世或呼為奔豚疝氣)。
陰陽別論:三陽(太陽)為病,發熱寒,其傳為頹疝(頹疝,睪丸下墜,陰囊腫大,或脹痛,或不痛)。
脈要精微論:診得心脈而急,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邪氣客於心經,小腸受之,故症見腹痛,少腹部隆起,名為心疝。一認為經脈寒,一認為寒包熱)。
《病源》
七疝  七 疝者,厥疝、癥疝、寒疝、氣疝、盤疝、胕疝、狼疝,此名七疝也。厥逆心痛足寒,諸飲食吐不下,名厥疝也;腹中氣乍滿,心下盡痛,氣積如臂,名曰癥疝也;寒 飲食積脅下腹中盡痛,名曰寒疝也;腹中乍滿乍減而痛,名曰氣疝也;腹中痛在臍旁,名曰盤疝也;腹中臍下有積聚,名曰胕疝也;小腹與陰相引而痛,大便難,名 曰狼疝也。凡七疝,皆由血氣虛弱,飲食,寒濕不調理之所生。
饑疝  陰氣在內,寒氣客于足陽明、手少陽之絡,令食竟必饑,心為之痛,名曰饑疝。
《外台》
痛達背膂,名屍疝;心下堅痛,不可手迫,名石疝;臍下結痛,女子月事不時,名血疝;少腹脹滿,引膀胱急痛,名脈疝;寒氣積於內,上沖心,如刀錐所刺,四肢逆冷,或唇口變青、名心疝頹疝,堅大如斗。(諸疝惟頹疝最大而堅,沖起犯心,即能殺人,非硫磺不治。)
疝方
烏頭桂枝湯  《金匱》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諸藥不能治者。
烏頭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父咀
以水二升,煎減半,去滓,以桂枝湯五合解之。(又一煎法。)令得一升後,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復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狀(輕度麻醉),得吐者(榮衛溫而氣勝)為中病。
蜘蛛散  《金匱》  陰狐瘡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此方主之。
蜘蛛十四枚,熬焦  桂枝半兩
上為散。取八分一匕,飲和服,日再服,蜜丸亦可。(俗名偏墜。
(蜘蛛微寒有小毒,服之令人利下,當去頭足用)
大烏頭煎方  《金匱》  腹滿,脈弦而緊,弦則衛氣不行,即惡寒;緊則不欲食,邪正相博,即為寒疝,繞臍痛苦(疑若字)。發(汗出)則白津(即冷汗,淡而不鹹)出,手足厥冷,其脈沉緊者,此主之。
烏頭大者,五枚,不必父咀
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蜜二升,煎令水氣盡。(又一煎法。)取二升。強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不知,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沉寒入裡,非大熱之藥不治。
(烏頭久煎性緩,同蜜煎更緩,烏頭力大於附子)

洗陰助核痛  《千金翼》  治丈夫陰腫,大如斗,核中痛者。
雄黃一兩,末  礬石二兩,研  甘草一尺,生
上以水一斗,煮二升。洗之。神良。
麝香大戟丸  《局方》  陰頹腫脹,或小腸氣痛。
葫蘆巴四兩  麝香一錢  大戟半兩,炒黃  茴香  川楝子各二兩,以好灑二升,蔥白七根,長三四寸,同蕉軟,去核,取肉,和丸  木香  訶子酒浸蒸  附子泡  檳榔各一兩,不見火
上九味,為丸,如桐子大。或酒或姜湯下五十丸。
 (葫蘆巴又名苦豆,大溫,能壯火之源治元藏虛冷,得附子、硫磺助之)
(此方通治疝氣。他如荔枝核、青鹽、牽牛等俱可加入,不必因—二味之殊另名一方。)
濟生橘核丸  四種頹病,卵核腫脹,偏有大小,或堅硬如石,痛引臍腹,甚則膚囊腫脹成瘡,時出黃水,或癰腫潰爛。
橘核炒  海藻  昆布  海帶各泡  川楝肉炒  桃仁麩炒,各一兩  制厚樸  木通  枳實麩炒  延胡索炒  桂心  木香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酒鹽湯下。(此軟堅之藥。
川楝子丸  疝氣,及一切下部之疾。腫痛縮小雖多年,服此藥,永去病根。
川楝子淨肉,一斤,分四處,四兩用麩一合,斑蝥四十九個,同麩炒黃色,去麩,斑蝥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豆四十九粒,同麩炒黃色,去麩,巴豆不用;四兩用麩一合,巴戟一兩,同麩炒黃色,去麩,巴戟不用;四兩用鹽一兩,茴香一合,同炒黃色,去鹽與茴香不用  木香一兩,不見火  破故紙一兩,炒香為度
上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五十丸,鹽湯下,甚者日進三兩服,空心食前服。
(川鍊子,殺蟲、止痛、利水道。同麩炒至微黃則能緩解斑蟊、巴豆毒。巴豆辛熱通大便,斑蟊通小便為此方主力,木香、故紙均帶澀,性能羈緩諸藥,緩緩斡旋。)
硇砂丸  《本事方》  有人貨疝氣藥,日數千文,有一國醫,多金得之,用之良驗。
木香  沉香  巴豆肉各一兩  青皮二兩  銅青半兩(甘鹹大寒無毒,能除熱歛虛火),研  硇砂一分(硇砂,極苦,辛溫有毒,如血軟堅,散結除濕冷,中其毒者綠豆汁可解),研
上二香、青皮三味,細銼,同巴豆慢火炒,令紫色為度,去巴豆,為末,人青、砂二味,研勻,蒸餅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七丸至九丸,鹽湯吞下,日二三服,空心食前服。(按此方法既有理,而用銅青更奇,此等所謂海上方也。)
蟬蛻散  治脬囊腫,小兒坐地為蚓或蟻吹著。
蟬蛻半兩
水一碗,煎湯洗,再溫再洗。仍與五苓散加燈心煎服。(或用石灰湯洗。)
當歸生薑羊肉湯通治撞氣阿魏丸嘔吐
金匱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
秦伯未<<簡釋>>:像秦伯未在他的《簡釋》裡,《金匱要略簡釋》,他對寒疝病有一種特殊解釋,“疝者,山也”,他說像丘陵起伏一樣,名為“疝”也。當寒性腹痛發作時,為寒氣攻沖所致,在腹形上,腹起包塊,他說如丘陵之起伏,名曰“疝”也。

2014年9月23日 星期二

蘭台軌範---傷寒

傷寒

《素問》
《素問》熱論篇:帝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 七日之間,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督脈穴位,督脈總督諸陽),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於寒(泛指外感之邪,非獨寒邪也)也,則為病熱(王冰說:寒毒薄於肌膚,陽氣不得發散,而內怫(音符、費、被)結,故病發熱),熱雖盛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體虛人),必不免於死(內經言死乃病重之義,非言不治)。帝曰:願聞其故。歧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文中未言熱者當是省文);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身熱重於發熱,以陽明主肌肉,故身熱按之燙手,愈按愈熱),目痛而鼻乾, 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一云主骨,少陽者,肝之表,肝候筋,筋會於骨,是少陽之氣所榮,故言主於骨),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一作府,一指三陰經)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 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同燜,煩悶)而囊縮(陰囊睪丸上縮,女子則陰戶急痛引少腹,一說女子則乳頭縮)。三陰三 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陰脈皆連五臟,故曰入藏,非風寒直入藏中也。)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 明病衰,身熱少愈;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陽氣和利,滿於心,出於鼻,故為嚏);十二日,厥明病衰,囊縱, 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三日,言其表裡之大概也)(內經治熱用汗與泄,主要指針刺療法,見靈樞熱病篇)
(內經中所言六經傷寒皆是實熱證,與傷寒論所談有別)
水熱穴論: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則生熱也。
兩感  《素》 熱論: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言;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帝曰;五臟已傷,六腑不通,榮衛不行,如是之後,三日乃 死,何也?岐伯曰:陽明者,十二經脈之長也,其血氣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氣盡,故死。(兩感則表裡同病。
溫病暑病  《素》熱論:凡病傷寒而成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後夏至日者為病暑。暑當與汗皆出,勿止。
陰陽交  《素》 評熱病論:帝問曰:有病溫者,汗出輒復熱,而脈躁疾,不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為何?歧伯曰:病名陰陽交,交者,死也。帝曰:願聞其說。歧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於穀,穀生於精。今邪氣交爭於骨肉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出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且夫熱論曰: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今脈不與汗相應,此不勝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 失志者,死。今見三死,不見一生,雖愈必死也。
遺證  《素》 熱論:帝曰:熱病巳愈,時有所者(病邪遺留未盡,遷延不癒),何也?歧伯曰:諸遺者,熱盛而強食之(勉強多食),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穀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 也。帝曰:善!治遺奈何?歧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熱病少,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非不能食肉,節量而已)。
《難經》
傷寒有幾,其脈有變(辨之義)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 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陰陽指尺寸而言,下同) 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楊氏曰「溫病乃是疫癘之氣,非冬感于寒,至春變為溫病者,散行諸經,故不可預知,臨病人而診之,知在何經之動,乃隨而治之。」)。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受病為虛,不受病者為盛,唯其虛也,是以邪湊之,唯其盛也,是以邘不入,即外臺所謂「表病裏和,裏病表和」之謂,指傷寒傳變者而言之也。此陰陽字指表裏言之。此用語習慣不同須注意)。
(寒邪在外可汗。熱邪在內可下)
 陽虛陰盛者,風傷衛而汗自泄,寒氣在內而未出也。陽盛陰虛者,身熱汗閉,燥火內結,津液乾枯,陰氣欲竭也。此以有邪處為虛,無邪處為盛。
( 謝氏曰:「仲景傷寒例云,冬時嚴寒,萬類收藏,君子周密,則不傷於寒,觸冒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暑病者,熱極而重於溫也。」又曰:「陽脈浮滑,陰脈濡弱,更過於風,變為風 溫,今按仲景例,風溫與難經中風脈同,而無溼溫之說。」又曰「難經言溫病,即仲景傷寒例中,所言溫瘧、風溫、溫毒、溫疫,四溫病也,越人言其概而未詳,仲 景則發其秘而條其脈,可謂詳矣。」)
( (紀氏曰:「汗出惡風者,謂之傷風。無汗惡寒者,謂之傷寒。一身盡疼,不可轉側者謂之溼溫。冬傷於寒,至夏而發者,謂之熱病。非其時而有其氣,一歲之中,病多相似者,謂之溫病。」 )

《傷寒論》六經脈證
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背強。
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曰中風
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曰傷寒
發熱惡寒者,發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惡寒未離太陽。)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痛?鼻乾不能臥。
陽明外證,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邪氣已離太陽,故不惡寒。)陽明脈大。(以上皆陽明之經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此三條皆傳腑之證。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此正陽陽明。)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頭痛發熱與太陽同,而脈之弦細獨 異。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睡眠,目合則汗。(內熱巳極。)傷寒六七日,無太熱。(外熱輕則內熱重。)其人燥煩者,此為陽去陰入也。(若熱輕而不煩躁,則病欲退矣。)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其脈布胃中,終於嗌,故復滿而嗌乾。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系在太陰。(同一太陰病,而有沉細浮緩之殊。蓋沉細乃太陰病脈,浮緩乃太陰本脈也。)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少陰自利而渴,熱入下焦也。此自利而不渴,寒入中焦也。
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衛氣行于陽則寤,行于陰則寐。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屬少陰也。
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以其脈貫腎,終於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愈。
傷寒傳足不傳手經脈
此本陶節庵最為明晰
足太陽脈,起於目內眥,從頸下後項,連風府,行身之後,終於足。其外證頭痛項強,腰脊痛,骨節痛,噁心,發熱惡寒,標病宜發汗,但太多則亡陽,筋惕肉膶
小便不利者,當利。自利者,不可利。利之,引熱入膀胱,其人如狂。不可下,下之為結胸。(此為本病)
足陽明脈,起於鼻頞(音惡),絡於目,循面下人迎,入缺盆,下膈,屬胃,行身之前,終於足之厲兌穴。故其證目痛鼻乾,不得眠,頭頞痛,身熱微惡寒。無汗者屬標病,宜解肌。身熱發渴汗出,屬本病,宜清熱解肌。
若惡熱自汗,發渴,去衣被,發斑,發黃,發狂,大便秘,腹滿,此正陽明胃腑病也,宜下之。
足少陽脈,起自目銳眥(音字),上抵頭,循角,絡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於足。故頭角痛,目眩,耳聾,脅痛,心下痞,寒熱往來,嘔而口苦,膽熱也。此經無標本,只有小柴胡一湯和解,隨證加減。有三禁:汗之犯太陽、下之犯陽明、利之犯少陰。
脈弦數者,是本經證
足太陰為三陰經首,其脈始於足大指,上行至腹,絡于喉,連舌本,行身之前也。故腹滿自利,咽乾嘔吐。腹滿,邪入脾也;嘔吐,脾氣不和也;自利,挾熱下利也;咽乾,脾脈連喉也。頭不疼,陰脈至頸而還也。身微熱,手足溫,表邪解, 而傳入裡也,身目俱黃,標病,宜平熱。腹滿硬痛,渴而喉乾,小便赤,大便難,本病,雖宜下,然當分寒熱施治。
足少陰脈,始於足心,上行貫脊循喉,絡舌本,下注心胸,行身之後也。其病 手足乍冷乍溫,身不熱者,標病;二便不通,舌乾口燥者,本病。此經本熱而標寒也,宜急下以存腎水。雖自利,此是飲湯水所致,不可疑為寒也。初病大熱,至此變為厥冷者,是熱深厥亦深也,急下之。至陰又難拘定法,因分直中者寒症,傳經者熱症。大抵六經中,惟此難辨。有直中真陰者,有夾陰中寒者,有夾陰傷寒者, 有虛陽伏陰者,有陰極發躁者,有漏底傷寒者。前二證,身不熱,厥冷,全似少陰傳經而冷者;後四證,身熱面赤,又全似陽,大要口燥舌乾,渴而譫語,大便實者,傳經熱證也,足冷嘔吐,瀉利不渴,或惡寒腹痛者,直中真寒證也。
足厥陰脈,始於足大指,上循陰器,抵小腹,循脅,上口唇,與督脈會於顛頂,行身之側也。其症煩懣囊拳(縮?),消渴舌卷,譫語,大便不通,而頭疼,手足乍冷乍溫者,此是陽經傳來熱邪,本病,宜急下;若發熱惡寒,狀如瘧疾,此是熱邪在經標病宜和解,若不嘔,便清,當有大汗至而自愈。
頭疼者.以督脈會於顛頂故也。
大抵熱深厥亦深,則舌卷囊縮。(肝主筋也。)陰寒冷極,亦捲縮,須以口渴不渴,足冷不冷,脈沉實沉細別之。
厥陰屬熱者甚多,後人皆指為投寒,概用溫熱,誤人無算。熟讀《傷寒論》自知。
傷寒六經治法方
諸方精義俱詳於所著《傷寒類方》中,不更贅。
桂枝湯  俱本《傷寒論》  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麼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熱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摯摯微 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當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 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此治外 感風寒之藥,服法俱當如此。)
麻黃湯  太陽中寒,頭身俱痛,發熱無汗,惡風而喘。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湯泡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傷寒向愈,脈微緩,惡寒身癢。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  芍藥酒洗  生薑切  甘草炙  麻黃各一兩,去節  大棗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個,湯浸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拂,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令微汗則愈。
桂枝加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儿儿反汗出惡風
葛根四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桂枝三兩,去皮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本方無麻黃。若加麻黃,則為葛根湯矣。陳無己本誤加。
葛根湯  太陽病,項背強儿儿無汗惡風者。又治太陽陽明合病,自下利者。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芍藥二兩,切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父咀.以水一鬥,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葛根黃芩黃連湯  太陽證誤下,利遂不止,喘而汗出者,此主之。
葛根半斤  甘草炙  黃芩各二兩  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入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桂枝加芍藥湯  太陽誤下,腹滿時痛,屬太陰也,此主之。大實痛者,加大黃一兩,即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酒洗  甘草二兩,炙  生薑三,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五味,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適寒溫,服一升。(此即桂枝東加芍藥一倍,即另成一方,而以之治太陰證,分兩輕重之所關如此。太陰病必腹滿。
大青龍湯  太陽中風,脈浮緊,惡寒發熱,身疼,不汗出而煩躁者。
麻黃六兩,去節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杏仁四十粒,去皮、尖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此風、寒兩傷之方。
按:載大青龍,何以不載小青龍?蓋小青龍治傷寒不解,心下有水氣之證,非傷寒正方也。
桂技加枝湯  治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微赤,必發奔豚,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此湯。
即桂枝場加桂二兩。
小柴胡湯  少陽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腹痛心悸,頭汗出,舌上苔白。及婦人熱入血室等症。
柴胡半斤  黃芩  人參  甘草各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瓜蔞實一枚;
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瓜蔞根四兩;
腹中痛病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
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
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汗愈;
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此方加減法須細審。
大柴胡湯  傷寒十餘日,柴胡證仍在,嘔而心下急,心中痞硬而利,熱結在裡,往來寒熱等症。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薑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大承氣湯  傷寒十餘日,吐下後不解,晡時發潮熱,獨語如見鬼狀,尋衣模床,胃中有燥屎也,此下之。
大黃四兩,酒洗  厚朴半斤,去皮,炙  枳實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餘勿服。(胃中非存燥屎之所,此言胃中者,指足陽明言,即所謂胃中實是也。乃腸胃之總名。
小承氣湯  治汗多,微發熱,不惡寒,或小便數而大便硬,譫語者,與此湯微和胃氣。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去皮,炙  枳實三枚,炙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調胃承氣湯  治胃氣不和,不惡寒,但熱,腹微滿而煩,與此湯。
大黃四兩,去皮,清酒浸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父咀,以水三升,先煮大黃、甘草,取一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不惡寒,乃外邪已盡,方可下。此仲景之要法。
桃核承氣湯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宜先與桂枝解外,已,但小腹急結,此主之。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桂枝二兩,去皮  大黃四兩  芒硝  甘草炙,各二兩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令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抵當湯  傷寒六七日,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喜忘,大便黑,此有蓄血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浸
上四味,為末,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濕服一升,不下,再服。
抵當丸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餘藥。
水蛭二十個  虻蟲二十五個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上四味,杵,分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大陷胸湯  治表未解,而醫反下之,胃虛而陽氣內陷,心下有鞭,舌上燥渴,小有潮熱,心下至少腹痛不可近
大黃六兩,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錢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黃,取二升,去滓,納芒硝煮一兩沸,納甘遂末。溫服一升。得快利,止後服。(結胸,乃水飲為患,《傷寒論》云此為水結,故用甘遂。
大陷胸丸  治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大黃半斤  葶藶子熬  芒硝  杏仁,去皮、尖,熬黑,各半升
上四味,搗篩二味,納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彈丸一枚,別搗甘遂末一錢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溫頓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為效。
小陷胸湯  病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
黃連一兩  半夏半升,洗  瓜蔞實大者,一個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蔞,取三升,去滓,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虎湯  脈滑而厥,裡有熱也。又治三陽合病,腹滿身重,譫語,遺尿,汗自出者。
知母六兩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陽極於內,發散則路遠,故從小便去之。
麻黃附子細辛湯  少陰始得病,反發熱,脈沉者。
麻黃去節  細辛各二兩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散  少陰傳經熱邪四逆,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
甘草炙  枳實破,水漬,炙乾  柴胡  芍藥各十分
上四味,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者,加五味子、乾薑各五分,並主下利;
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拆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納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熱邪入深,乃見四逆,誤認為寒,貼害匪細。薤白治下重,以能泄大腸之氣也。
四逆湯  治脈沉體痛,溫溫欲吐,下利清穀,手足厥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等症。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父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一枚、乾薑三兩。(四逆湯不可輕用,一症不具即當細審,必諸症皆全,方可決用無疑。
四逆加人參湯  利後亡血
本方加人參。
通脈四逆湯  下利清穀,脈絕,汗出而厥
本方加乾薑一倍。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汗出而厥,脈絕,拘急
本方加豬膽汁。
當歸四逆湯  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脈浮革,因而腸鳴者。
當歸  桂枝  芍藥各三兩  細辛二兩  大棗二十五枚  甘草  通草各二兩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此四逆症,乃從太陽誤下所致,非厥陰、少陰之四逆也,故仍以桂枝場為主。)
理中丸及湯  治霍亂,頭痛、發熱、身體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湯;若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胃上有寒者,用理中丸。
人參  甘草炙  白朮  生薑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未,蜜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二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四逆乃溫下焦、中焦之法;理中為溫上焦、中焦之法。各有部位也。
附子瀉心湯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
大黃二兩  黃連  黃芩各一兩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治上焦用生藥,故漬而不煎。附子能回陽止汗。
梔子豉湯  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及大下之後,身熱未去,心中結痛,或微煩者。
梔子十四枚,擘  香豉四合,綿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為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邪在至高之分,以此吐之。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也。此吐方之最和平者。
真武湯  太陽汗出不解,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膶動,振振欲僻地者。又治少陰至四五日,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此為有水氣。
茯苓  芍藥  生薑各三兩,切  白朮二兩  附子一枚,泡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七合,日三服。
此治水逆之正方。
者,加五味半升,細辛、乾薑各一兩;
小便利者,去茯苓;
下利者,去芍藥,加乾薑二兩;
者,去附子,加生薑,足前成半斤。
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脈浮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裡,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此主之。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凡治下焦之補劑,當多煎,以熟為主;治上焦之瀉劑,當不煎,以生為主。此亦治至高之熱邪,故亦用生藥。
白通湯  少陰下利
蔥白四莖  乾薑一兩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再服。(此為寒利。
白通加豬膽汁方  服白通湯,利不止,汗出,而厥無脈,乾嘔而煩。服湯後,脈暴者,死。微續者,生。
即白通湯煎成,納人尿五合、豬膽汁一合。分溫再服。
豬膚湯  少陰病,下痢,咽痛,胸滿,心煩者,此主之。
豬膚—斤
上一味,以水—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溫分六服。(引少陰之虛火下達。
甘草湯  桔梗湯  少陰咽痛,先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甘草二兩
上一味,以水二升,煮減半,去渣。溫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湯  上方加桔梗一兩,煎法同。(此治少陰在上之火。
瓜蒂散  太陽病,胸中痞硬,氣上沖胸,不得息,此胸中有寒也。又,或手足厥冷,脈乍緊,心中煩滿不能食,病在胸中,並當吐之。
瓜蒂熬  赤小豆各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諸亡血虛家,不可與之。
麻黃升麻湯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厥逆,寸脈沉遲,下部脈不至,咽喉不利,吐膿血,泄痢,為難治,此主之。
麻黃二兩半,去節  升麻  當歸各一兩一分  知母  黃芩  葳蕤各十八銖  石膏碎,綿裹  白朮  乾薑  芍藥  天冬去心  桂枝  茯苓  甘草炙,各六銖
上十四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令汗出愈。
旋覆代赭湯  傷寒汗出吐下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此主之。
旋覆花三兩  人參二兩  生薑五兩,切  半夏半升,洗  代赭石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甘草三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口三服。
苦酒湯  少陰病,咽中生瘡,聲不出者。
半夏洗,破,十四枚  雞子一枚,去黃,納苦酒,著殼中
上二味,納半夏,著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劑服之。(制法奇。
枳實梔子豉湯  治大病差後,勞復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枚,擘  豉一升,棉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納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拂,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
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大五六枚。(大病後勞復,必作虛治,乃純用降氣清火之品、當細參之。
竹葉石膏湯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方見通治。壯火食氣,故少氣者多屬火症。
燒裩散  陰陽易病,其人身重,少氣,少腹裡急,陰中拘攣,熱上沖胸,頭重不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
上取婦人中裩近陰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乙,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襠燒灰。
豬膽導法
以豬膽汁加醋,納穀道中。
蜜煎導法
以蜜煎老,捏作指大一條,納穀道中,以手按之。
上二方,俱治傷寒大發汗,小便利,津液內竭,大便雖硬,不可攻之,用此法。
治男子新病起房內復者方  《千金》
取女人月經赤帛,燒服方寸匕。亦治陰卵腫縮入腹,絞痛欲死
治交接勞復陰卵腫縮腹中絞痛便欲死方  《千金》
取所交接婦人衣服,以覆男子,立愈。此方范汪亦治大便後勞復。
竹皮湯  《外台》  治交接勞複、卵腫腹痛,便絕欲死。
青竹皮一升
上一味,水二升,煮五六沸,絞汁頓服,方愈。此方范汪亦治大便後勞複。
療食勞方  《外台》
杏仁五十枚
上一味,以酯二升,煎取服之,取汗則差。
治結胸灸法  《本事方》
巴豆十四枚  黃連七寸,連皮用
上搗細末,用津唾和成膏,填人臍心,以艾灸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以病退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也。(此法最穩。凡胸中病,俱可依此法外治。
鵲石散  《本事方》  傷寒發狂,棄衣奔走,逾牆上屋。
黃連  寒水石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線,濃煎甘草汁調服。
鱉甲散  《活人書》治傷寒八九日不差,名曰壞證,傷寒不能治者,宜此療之。
升麻  前胡去蘆  烏梅去核  枳實麩炒,去麩  犀角鎊  黃芩各半兩  生地切,四合  甘草一分,炙  鱉甲去裙,米醋炙赤黃,杵碎,用半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抄五錢匕,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升麻鱉甲湯  《金匱》  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文,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此湯主之。
升麻二兩  當歸一兩  蜀椒炒去汗,一兩  甘草二兩  鱉甲手指大一片,炙  雄黃半兩,研
上六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頓服之。老小再服。取汗。
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方  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肘後》、《千金方》:陽毒用升麻湯,無鱉甲,有桂;陰毒用甘草湯,即本方無雄黃。《活人》:陽毒升麻湯,用犀角、射干、黃芩、人參,無當歸、蜀椒、鱉甲、雄黃。(蜀椒,辛熱之品,陽毒用,而陰毒反去之,疑誤。《活人書》加犀角等四味頗切當。
梔子仁湯  《活人書》  治陽毒,傷寒壯熱,百節疼痛。
梔子仁一兩  柴胡一兩半  升麻  黃芩各二兩  赤芍一兩  大青一兩  石膏二兩  知母一兩  甘草半兩,炙  杏仁二兩,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麩炒微黃
右件搗為粗末,每服抄四錢,以水一盞,人生薑半分、豉一百粒,煎至六分,去渣。不計時候,溫服。
還陽湯    《本事方》  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一二錢。汗出,差。
葳蕤湯  《活人書》  風溫,兼療冬溫及春月中風傷寒,發熱頭眩痛,喉咽乾,舌強,胸內痛、痞滿,腰背強。
葳蕤三分  石膏—兩,杵碎  白薇  麻黃浸泡,焙乾,秤  川芎  葛根生者可用,二兩尤妙  大羌活去蘆  甘草炙  杏仁去皮、尖、雙仁、捶碎,各半兩  青木香一分,冬一兩,始春用半兩炒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一盞。日三四服。(此清散之劑,可治時疫。
白虎加蒼朮湯  《本事方》  濕溫多汗。
知母五兩  甘草二兩,炙  石膏一斤  蒼朮  梗米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取汁溫服。
黑膏  《活人書》  溫毒發斑
好豉一升  生地黃半斤,切
上二味,以豬膏二斤,合露之.煎令一分減一,絞去渣,用雄黃、麝香如大豆者,內中,絞和,盡服之。毒便從皮中出則愈。
凡外感之症,治之得宜,六七日間無不愈者,過期不愈,皆治之不得其法,所以或傳經,或變病,種種現症不可窮極,以致治法千端,聚訟不息。故仲景《傷寒論》治傷寒之正方不過數首,餘皆誤治之變症,故取治雜病之方,隨症救療也。
按:傷寒為外感之總名,傳變出入,千頭萬緒,仲景《傷寒論》一字不可遺漏。今止舉六經本症,及六經主方數首,以存大略。不可以此而廢全書也。能將傷寒全書,熟讀而精通之,則凡為外感之病,遊刃有餘矣。故此集外感之方,選錄甚少,意有在也。)
內經研究大成寒病P1574(1680)
類證治裁之傷寒治要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