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證
瘀為血行瘀滯之象,古稱蓄血,通稱血瘀,或瘀血。有寒瘀、熱瘀之分。寒瘀,常由於寒、痰、水、氣郁滯,致血脈流行阻滯而成瘀。熱瘀,則多由外感熱病,熱邪深入營血,致熱與瘀結,漸成瘀熱。寒瘀久郁亦可化熱,而成熱瘀。
1.青紫:青紫為瘀滯特色,以青暗為寒瘀,紫暗為瘀熱,如舌青或紫,唇青或紫紺,指甲、皮膚青紫等。
2.瘀點瘀斑:或舌上見瘀點紫黑,或瘀斑;或皮膚見紫斑、青腫或紫紅小點如疹,或發如紫雲。
3.青筋紅絲:青筋暴露,或紅絲赤縷。或見於皮膚,或見於四肢,或見於脘腹。病起緩慢,壓之不退色。
4.出血成塊:瘀紫血溢,血色紫暗成塊,或黑色如漆。可見於吐血、喀血、嘔血、便血,以及婦科經血、崩漏等。
5.腫硬:或體表腫塊堅硬,或體內堅癥不移,或小便滿硬。
6.刺痛不移:疼痛如錐刺刀割,痛處不移而拒按,痛甚於夜。
7.口燥不飲:口雖燥渴,但不喜飲,或但欲漱水不欲咽。
8.肌膚甲錯:肌膚粗糙乾燥,面色黧黑,毛髮枯黃脫落。
9.萎軟:如舌萎或唇萎。
10.脈細澀:瘀血阻滯,脈道不利,脈見細澀,甚者結代。
(中醫證候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