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3日 星期二

峻補法

峻補法

峻補法,是以療效可靠,功效專精;或以大劑效宏功卓的補益方劑,以峻補其虛損,而收速效之功。臨證主要用於虛損種危證。劑型多以湯劑為主。近代製成注射劑,應用更為方便。
臨證主要用於下述諸證:
(一)陽氣厥脫
因於暴病傷損;或因虛至極,而致氣虛欲脫、陽衰暴脫者,臨證當以峻補,始能固護生機,而杜危亡之急。如以獨蔘湯、人參注射液、蔘麥注射液,以益氣固脫;參附湯、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等,以益氣固脫,回陽救逆等,皆具有通過峻補,而能挽救重為之勢。
(二)氣陰兩虛
凡因溫熱病證,高熱持續;或因汗土下太過,導致氣陰兩虛者,治可以峻補法,常清熱解毒方中,合入養陰生津益氣之品;或兼用五汁飲、生脈散、參麥注射液等。溫熱病後期,邪熱已減,陰氣虧損至極,陰竭風動,氣虛欲脫;或邪熱尚盛,正已虛極,陰竭陽微,而致亡陰亡陽者,臨證非峻補之法,則甚難湊效,治則常以大劑補益方藥,諸如復脈湯、大定風珠之類,以峻補而收補虛益損,固護生機,挽救危亡之功。
至於因內傷而致陰精虧損,久虛陰損及陽,而導致氣虛,證屬氣陰兩虛者,治則不能用峻補氣陰之法,當補陰為主,從陰引陽,陰復而陽生,則氣虛自復;或以補陰為主,兼顧補氣,宜平補、緩補為宜。如妄用大劑補益陰氣,常可致助陽反傷其陰。故同為氣陰兩虛,由於致病因素不同,其治之緩急則有所不同,特此贅述,以示區別。
(三)營血虧損
因於諸證急、慢性失血;或因營血生化障礙,而導致營血虧損重證,應用一般補益方藥難以湊效者,只要脾胃尚健,補之能受,而又未兼邪實,即可以峻補營血,使其盡快營血得以復生。如以人蔘養營湯加製首烏、阿膠、鹿膠、歸膠,既可直補營血虧損,又能益氣扶陽,助陽以化陰(血),則營血之虛自易能復。(按失血之因素必須先查清楚,有些情況必須先處理好失血的因素再進補,如潰瘍出血)

(四)陰虧陽浮
陰虧陽浮證,亦即陰精虧損,陽氣浮越。此多見於老年人,常由於素體陰虛,青壯之時又復失其調治,更復自衰之體陰精虧損於下,陽失陰護而浮越於上;甚者陰精耗竭,真氣欲脫,證勢危重者,治當峻補陰精,固攝真氣。臨證常以大劑桂附地黃湯重用棗皮(即山茱萸),加龍骨、牡蠣、小量人參;或煎服黑錫丹等法,皆可獲效。(中醫虛損學說)

2016年8月14日 星期日

蘭台軌範---厥




《靈》、《素》
《靈》癲狂篇:厥逆為病也,足暴清(發冷),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厥之象如此,甚則不知人矣。
《素》厥論: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帝曰: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始)。帝 曰: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歧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里言内也,亦足下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五趾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从外入,皆由内而生也。故凡病阳虚者,必手足多寒,皆从趾端始。)
類經:(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愚按∶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有以脚气为厥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以辨伤寒之寒热耳,实非若《内经》之所谓厥也。观《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重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若此者,岂止于手足寒热及香港脚之谓耶?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今将风厥二类并列于此,以便观者之究正。诸篇厥义,详会通类疾病二十三。
解精微論: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于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張志聰說:厥、謂水火不相交而相逆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之精氣。不上貫於目。故目無見也。並者。謂諸陽之氣。合並於上。諸陰之氣。合並於下也。心乃陽中之太陽。而為五臟之專精。故陽並於上。不得陰氣以和之。則火獨光於上也。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陰並於下。不得陽氣以和之。則足寒。足寒則臟寒生滿病也。厥則無不因陽氣在上,若不能通陰納陽,而用辛熱滋膩之藥,胎害無窮。
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
陽明脈解論: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張志聰說:連、謂臟腑經絡之相連也。蓋手太陰之脈還循胃。陽明之絡通於心。如熱邪厥逆於上。干於心肺之經而為喘惋者生。干於心肺之臟則死矣。)(蓋連經者,病在肌表,故輕而生;連臟者,病在根本,故重而死。)
喑痱音廢煎厥 《素》脈解篇:內奪而厥,則為喑痱(上瘖下廢,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此肝氣盛怒而氣上逆。(劉河間地黃飲子專治喑痱。
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累積)于夏,使人煎厥。(此當治肝脾之逆。按:治肝脾之逆一句話應移於上條之煎厥)(屬內熱消爍陰液,逐漸虛贏的病證。)
煎厥論治方(聖濟總錄肝臟門)
薄厥 《素》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葾於上,使薄厥。(此當治血逆。)(指由於精神刺激,可使陽氣急亢,血隨氣逆,致使血液鬱積于頭部,發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治薄厥赤茯苓湯:人參、赤茯苓、桂枝、陳皮各2兩 芍藥、麥冬、檳榔各半兩,又為末每服三錢+姜5片)
陽明厥 《素》陽明脈解論:陽明厥,則喘而惋(音萬),惋則惡人。張智聰說:此言胃絡之上通於心也。惋、驚恐貌。厥氣上逆於肺則喘。逆於心則驚。經言陽氣入陰。陰陽相搏則恐。如人將捕之。蓋陽明之熱。上逆於少陰。陰陽相搏。則恐而惡人也。
少陰厥 《素》脈要精微論: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風厥 《素》評熱病論: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小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此當治風。)
屍厥 《素》繆刺論:五絡(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耳之角)俱竭(陰陽離散),令人身脈皆動(筋惕肉瞤),而形無知也(上下離絕,厥逆氣亂,昏聵無知),其狀若屍,名曰屍厥。
《難經》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金匱》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博,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卒厥之症,頗似中風,一或誤治,死不旋踵。
《傷寒論》
寸口諸微(心弱血少,脈管不能適度緊張)亡陽,諸濡(脈管遲緩)亡血,諸弱(心弱血少,神經疲憊,官能減退,動脈血壓低峰)發熱,諸緊(1.淺層動脈充血,如感冒:2.皮下脂肪消盡,組織萎縮,如慢性病,當補充營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郁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屍厥
少陰、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此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以下所論諸條,皆指傷寒症手足逆冷而言,非氣逆不知人之厥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勝,必愈。
傷寒—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此為熱厥。)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此致厥之由。)厥者,手足厥冷是也。(此厥之象。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口,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後必便血。(熱入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動脈管的擴張和收縮兩種神經不興奮,以致脈管遲緩,而且血液亦極度減少)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脈促(促脈的原因有三:1.心臟張縮自有間歇2.心臟衰弱不能充分噴射血液於橈骨動脈3.瓣膜的閉鎖不全以及血管栓塞;結脈:體溫低降、靜脈還流減少,心臟搏動失衡),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虛寒之厥。)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音最)時(一晬時,一晝)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寒飲實邪,壅塞胸中,陽氣為邪所遏)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

《傷寒論》中厥證諸條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寒熱互乘,其變不一,隨病異形,非厥之正病也,尤不可不潛心體察。凡一病,其變態不同如此,何可執一說以人命為兒戲耶!
厥方
屍厥方 《素問》
以竹管吹其兩耳,剃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燔治,燒為未也。)(即血餘炭)
赤丸 《金匱》 寒氣厥逆主之。
茯苓 半夏各四兩,洗,—方桂枝 烏頭二兩,泡 細辛—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未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二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真朱,即朱砂。
茯苓甘草湯 《傷寒論》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人胃,必作利也。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 生草一兩,炙 生薑二兩
上四味,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屍厥方 《金匱》 治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草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白薇湯 《本事方》 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喑不能言,或微知人,或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汗出過多,血少氣並于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郁冒,亦名血厥。婦人多有之,宜服。
白薇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一錢
(《本事方釋義》:白薇氣味苦鹹微寒,入足陽明;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手少陰、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以咸苦微寒及辛甘微溫之藥和其陰陽,以甘溫甘平之藥扶其正氣,則病自然愈也。)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此病最多,而婦科皆不知,無不誤治。
四逆湯 《傷寒論》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亦主之。(方見傷寒。
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方見通治。
附加減法:
如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嘔者,加生薑二兩;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 手足厥冷,脈細(神經衰疲,血壓降低,末梢動脈管收縮)欲絕者主之。方見傷寒。(以上三方皆治寒極之厥,與熱厥正相反,須辨之。
瓜蒂散、白虎湯(此治熱厥二方,俱見傷寒)、烏梅丸(此治蟲厥,見蟲門)、蘇合香丸(此治氣厥)、四磨飲、至寶丹。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十二經之厥
(十二經之厥其病因病機疾病的範圍賅括很廣,有外感有內傷,有內科、外科以及情志諸病,所以文說治主病者,所以徐靈胎不收載,以病散諸篇故也)
((厥 ①上逆,氣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寒則厥,厥則腹滿,死。”王冰注:“厥,謂氣逆。” ②指四肢寒冷的一種病證。《素問·熱論》:“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③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一類的病證。《素問·厥論>>)
(多見于腦血管意外(腦出血或腦梗塞)。)

2016年8月13日 星期六

蘭台軌範---痿

痿(痿弱無力舉動不能)
《素問》
《素問》痿論:黃帝問曰:五臟使人痿,何也?歧伯對曰:主身之皮毛主身之血脈主身之筋膜主身之肌肉主身之骨髓。故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熱及筋脈骨肉)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三陰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折挈,脛縱而不任地也(凡四肢關節之處,如樞紐之折而不能提挈,足脛縱緩而不能任地也)肝氣熱,則膽瀉口苦,筋膜乾,筋膜乾則脛急而攣,發為筋痿(筋膜受熱則血液乾燥,故拘急而攣,為筋痿也)脾氣熱,則胃乾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脾與胃以膜相連而開竅于口,故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脾主肌肉,今熱蓄于內,則精氣耗傷,故肌肉不仁,發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臟之長也,為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肺志不伸,則氣鬱生火,故喘息有聲,發為肺鳴。金臟病則失其清肅之化,故熱而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故五臟之痿,皆因于肺氣熱,則五臟之陰皆不足,此痿之生於肺也),此之謂也。(痿症總屬熱,而皆關於肺,後人治痿而用燥熱之藥,俱誤。)(五痿之證雖異,總皆謂之痿。)悲哀太甚,則胞絡絕,胞絡絕,則陽氣內動,發則心下崩,數溲血也(胞絡者,子宮之絡脈也。《評熱病論》曰:胞脈者屬心而絡于胞中。故悲哀太甚,則心繫急而胞絡絶,上下不交,亢陽內動,逼血下崩,令人數為溺血也。),故《本病》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痿(《本病》,古經篇名。血失則大經空虛,無以滲灌肌肉,榮養脈絡,故先為肌肉頑痹而後傳為脈痿者,生於心也。)。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所欲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陰氣傷也),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宗筋者聚于前陰,精傷于內,氣陷于下,故為白淫,即今之所謂帶濁也。)。故《下經》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居處相濕(以水為事,從事于卑濕之所也。相,並也),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為肉痿(濕着于肉,則衛氣不榮,故肌肉頑痹而為肉痿。),故《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氣內伐,內伐則熱舍於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枯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黃帝曰:何以別之(此下辨五痿之色證也。)?岐伯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脈溢;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蠕者軟,微動貌,又曰蟲行貌。)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論言治痿者獨取陽明(論言者,即《根結篇》曰:痿疾者取之陽明。),何也?歧伯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陽明,胃脈也。主納水谷,化氣血,以資養表裡,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宗筋者,前陰所聚之筋也。為諸筋之會,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沖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于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街(經脈之海者,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也,故主滲灌溪谷。衝脈起於氣街,並少陰之經,夾臍上行,陽明脈亦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故皆會于宗筋。)。(氣街,一名氣沖,足陽明經穴,在毛際兩旁,鼠鼷上一寸動脈處。)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宗脈聚于前陰,前陰者,足之三陰陽明少陽及沖任督蹺九脈之所會也。九者之中,則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沖為經脈之海,此一陰一陽總乎其間,故曰陰陽總宗筋之會也。會于氣街者,氣街為陽明之正脈,故陽明獨為之長。
帶脈者,起於季脅,圍身一周。督脈者,起於會陰,分三岐為任沖而上行腹背。故諸經者,皆聯屬於帶脈,支絡于督脈也。)。故陽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虛則血氣少,不能潤養宗筋,故至馳縱。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故足痿不為用。此所以當治陽明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補其榮,(諸經所溜為榮。)而通其俞,(諸經所注為俞。)調其虛實,和其順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受月,則病已矣(諸經之所溜為滎,所注為俞,補者所以致氣,通者所以行氣。上文雲獨取陽明,此復雲各補其滎而通其俞,蓋治痿者當取陽明,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也。如筋痿者取陽明厥陰之滎俞,脈痿者取陽明少陰之滎俞,肉痿骨痿,其治皆然。)。(時受月,王冰注謂病所受之時月,未知是否。
生氣通天論: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言湿热之邪阻滞筋脉,气血不能通达濡润,致使筋失所养,或为软短而拘急,或为松弛而痿缓不用,从而表现为肢体运动障碍之类疾患。)
《難經》
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五損損腎,腎主骨,腎損故骨痿不能起于床也。)
痿方
金剛丸 《保命》 治腎損骨痿,不能起於床。
萆薢 杜仲炒去絲 蓯蓉酒浸,等分
上為未,酒煮腰子,搗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下。
虎骨四斤丸 《局方》 治腳痿
宣木瓜 天麻 蓯蓉 牛膝各焙乾,一斤 附子 虎骨各一兩,酥炙
以上各如法修制,先將前四味用無灰酒浸,春秋各五日,夏三冬十日,取出焙乾。入附子、虎骨,共研為末。用浸藥酒,打麵糊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鹽湯下。
加減四斤丸 《三因》 治腎肝虛熱淫於內,致筋骨痿弱,足不任地,驚恐戰掉,潮熱時作,飲食無味,不生氣力。
肉蓯蓉酒浸 牛膝灑浸 木瓜乾 鹿茸酥炙 熟地 五味子酒浸 菟絲子酒酒浸,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灑米飲下。不用五味,有杜仲。
煨腎丸 《保命》 治腎肝虛,及脾損穀不化。
牛膝 萆薢 杜仲炒去絲 白蒺藜 防風 菟絲子酒浸 葫蘆巴 破故紙等分 桂枝減半
上為未,將豬腰子制如食法,搗爛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溫酒送下。又治腰痛不起。(亦治腎痿。)
續骨丹 《本事》 治兩腳軟弱,虛羸無力,及小兒不能行。
天麻酒浸 白附子 牛膝 木鱉子各半兩 羌活半兩 烏頭一錢,炮 地龍去土,一分 乳香 沒藥各二錢 朱砂一錢
上以生南星末一兩,無灰酒炙,糊丸,雞頭大,朱砂為衣。(此加味活絡丹也,舒筋最宜。
思仙續斷丸 《本事》 治肝腎風虛氣弱,腳不可踐地,腰脊疼痛,風毒流注下經,行止艱難,小便餘瀝。此補五臟內傷,調中益精,涼血,堅強筋骨,益智輕身耐老。
思仙朮(應是思仙木即杜仲) 生地各五兩 五加皮 防風 米仁 羌活 川斷 牛膝各三兩 萆薢四兩
上為細末,好酒三升,化青鹽二兩,用大木瓜十斤,去皮、子,以鹽酒煮木瓜成膏,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溫酒、鹽湯下。膏少和灑可也。(此方治下焦風濕腳氣亦效。《內經》針痿之法獨取陽明,以陽明為諸筋總會也。而用藥則補腎為多,以腎為筋骨之總司也,養其精血而送其風痰,則大略無誤矣。
虎潛丸丹溪、大活絡丹以上二方俱見通治。
中醫內科學痿證

2016年8月4日 星期四

暑證總論

暑證總論
暑本陽邪,為夏令之病因,經曰:「在天為日,在地為暑」是屬性本熱。其夾濕也,以炎夏熱蒸,濕氣上騰,溼熱交合,人在氣交之中,感之則為暑,故云暑必挾濕,故通稱暑濕。又以下月地氣上蒸,多帶穢濁之氣,暑濕多兼穢濁,以熱重為主者稱暑穢,濕重者稱濕濁。人受發為痧病,故又稱痧穢。若發於霉雨之時,稱之為霉濕。挾風者名暑風風濕,挾寒者稱陰暑
暑為陽邪,本不該有陰病,古人以感受夏月陰寒而病者,稱為陰暑,其實為寒病,而非暑病。後世又以濕偏重之暑濕,稱為陰暑,以濕重多挾外寒而發病;或因貪涼過啖生冷瓜果,寒濕內起,亦稱陰暑。總之,陰暑者,暑月之陰寒也。當於寒濕門求之。
暑病傷之淺者,名冒暑傷暑,傷之深者名中暑,此皆感而即發之新感暑病。感而不發者,過時乃發者稱伏暑,伏暑多發於秋令。如冬月,甚至於春月見暑病者,稱為伏暑晚發。其有秋月不涼,秋陽為曝,感而發為暑病者,名為秋暑,與秋發之伏暑有新感伏氣之不同。若暑不挾濕,其病輕勢緩者稱為暑溫,病勢重者稱為暑熱,與燥熱、燥火證治相同。暑溫挾濕者,與溼熱,濕火證治無異,當於個門求之。

然暑多挾濕,與溼熱相通,但亦有其不同之處:暑多挾風,濕多兼寒,且穢濁之氣,長相混雜其中,故其治則,與溼熱迥然有別。清暑化濕,必以辛香以通陽散寒、袪風,芳香以除穢化濁,甘淡以清涼滲利,分解其溼熱,共解其風寒、溼熱、穢濁相混之病。(中醫證後學)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