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
《靈》、《素》
《靈》癲狂篇:厥逆為病也,足暴清(
發冷),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澀。(
厥之象如此,甚則不知人矣。)
《素》厥論: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歧伯對曰:陽氣衰於下,則為
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
熱厥。帝曰:
熱厥之為熱也,必起於足下者,何也?岐伯曰: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者,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
阳乘阴位,故热厥必从足下始)。帝 曰:
寒厥之為寒也,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何也?歧伯曰:陰氣起於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
(里言内也,亦足下也。若阴气胜则阳气虚,阳不胜阴,故寒厥必起于五趾而上寒至膝。然其寒也,非从外入,皆由内而生也。故凡病阳虚者,必手足多寒,皆从趾端始。))
(
類經:(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愚按∶厥证之起于足者,厥发之始也。甚至猝倒暴厥,忽不知人,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后世不能详察,但以手足寒热为厥,又有以脚气为厥者,谬之甚也。虽仲景有寒厥热厥之分,亦以手足为言,盖彼以辨伤寒之寒热耳,实非若《内经》之所谓厥也。观《大奇论》曰∶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重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若此者,岂止于手足寒热及香港脚之谓耶?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医中之害,莫此为甚。今将风厥二类并列于此,以便观者之究正。诸篇厥义,详会通类疾病二十三。)
解精微論:厥則目無所見。夫人厥則陽氣並于上,陰氣並於下。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陰並於下則足寒,足寒則脹也。(
張志聰說:厥、謂水火不相交而相逆也。骨之精為瞳子。腎之精氣。不上貫於目。故目無見也。並者。謂諸陽之氣。合並於上。諸陰之氣。合並於下也。心乃陽中之太陽。而為五臟之專精。故陽並於上。不得陰氣以和之。則火獨光於上也。腎為水臟。受藏五臟之精。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陰並於下。不得陽氣以和之。則足寒。足寒則臟寒生滿病也。)(
厥則無不因陽氣在上,若不能通陰納陽,而用辛熱滋膩之藥,胎害無窮。)
調經論: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
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
陽明脈解論:厥逆連臟則死,連經則生。(
張志聰說:連、謂臟腑經絡之相連也。蓋手太陰之脈還循胃。陽明之絡通於心。如熱邪厥逆於上。干於心肺之經而為喘惋者生。干於心肺之臟則死矣。)(蓋連經者,病在肌表,故輕而生;連臟者,病在根本,故重而死。)
喑痱(
音廢)
煎厥 《素》脈解篇:內奪而厥,則為
喑痱(上瘖下廢),此腎虛也。少陰不至者,厥也。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
煎厥(此肝氣盛怒而氣上逆)。(
劉河間地黃飲子專治喑痱。)
生氣通天論: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累積)于夏,使人
煎厥。(
此當治肝脾之逆。按:治肝脾之逆一句話應移於上條之煎厥)(
此屬內熱消爍陰液,逐漸虛贏的病證。)
煎厥論治方(聖濟總錄肝臟門)
薄厥 《素》生氣通天論: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葾於上,使
薄厥。(
此當治血逆。)(
指由於精神刺激,可使陽氣急亢,血隨氣逆,致使血液鬱積于頭部,發生卒然昏厥的病症。)
(治薄厥赤茯苓湯:人參、赤茯苓、桂枝、陳皮各2兩 芍藥、麥冬、檳榔各半兩,又為末每服三錢+姜5片)
陽明厥 《素》陽明脈解論:陽明厥,則喘而惋(
音萬),惋則惡人。
(張智聰說:此言胃絡之上通於心也。惋、驚恐貌。厥氣上逆於肺則喘。逆於心則驚。經言陽氣入陰。陰陽相搏則恐。如人將捕之。蓋陽明之熱。上逆於少陰。陰陽相搏。則恐而惡人也。)
少陰厥 《素》脈要精微論: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也。
風厥 《素》評熱病論: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小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此當治風。)
屍厥 《素》繆刺論:五絡(
手足太陰、少陰、足陽明,五絡皆會於耳中,上絡左耳之角)俱竭(
陰陽離散),令人身脈皆動(
筋惕肉瞤),而形無知也(
上下離絕,厥逆氣亂,昏聵無知),其狀若屍,名曰屍厥。
《難經》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金匱》
問曰:寸脈沉大而滑,沉則為實,滑則為氣。實氣相博,血氣入臟即死,入腑即愈,此為
卒厥。何謂也?師曰:唇口青,身冷,為入臟即死;如身和,汗自出,為入腑即愈。
(
卒厥之症,頗似中風,一或誤治,死不旋踵。)
《傷寒論》
寸口諸微(
心弱血少,脈管不能適度緊張)亡陽,諸濡(
脈管遲緩)亡血,諸弱(
心弱血少,神經疲憊,官能減退,動脈血壓低峰)發熱,諸緊(
1.淺層動脈充血,如感冒:2.皮下脂肪消盡,組織萎縮,如慢性病,當補充營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
厥,郁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栗也。
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膈.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
屍厥。
少陰、厥陰俱病,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
此為寒厥。)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
以下所論諸條,皆指傷寒症手足逆冷而言,非氣逆不知人之厥也。)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素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勝,必愈。
傷寒—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此為熱厥。)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
此致厥之由。)厥者,手足厥冷是也。(
此厥之象。)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
傷寒熱少厥微,指頭寒,默默不欲食,煩躁,數口,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其後必便血。(
熱入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臥者,死。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
動脈管的擴張和收縮兩種神經不興奮,以致脈管遲緩,而且血液亦極度減少)復厥者,不可下。此為亡血,下之,死。
傷寒脈促(
促脈的原因有三:1.心臟張縮自有間歇2.心臟衰弱不能充分噴射血液於橈骨動脈3.瓣膜的閉鎖不全以及血管栓塞;結脈:體溫低降、靜脈還流減少,心臟搏動失衡),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
虛寒之厥。)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
音最)時(
一晬時,一晝夜)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
寒飲實邪,壅塞胸中,陽氣為邪所遏)者,邪結在胸中,心中滿而煩,饑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
(
《傷寒論》中厥證諸條有寒有熱,有虛有實,有寒熱互乘,其變不一,隨病異形,非厥之正病也,尤不可不潛心體察。凡一病,其變態不同如此,何可執一說以人命為兒戲耶!)
厥方
屍厥方 《素問》
以竹管吹其兩耳,剃其左角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
燔治,燒為未也。)(
即血餘炭)
赤丸 《金匱》 寒氣厥逆主之。
茯苓 半夏各四兩,洗,—方桂枝 烏頭二兩,泡 細辛—兩,《千金》作人參
上四味,未之,內真朱為色,煉蜜丸,如麻子大。先食酒飲下二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為度。(
真朱,即朱砂。)
茯苓甘草湯 《傷寒論》 傷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當服此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人胃,必作利也。
茯苓二兩 桂枝二兩 生草一兩,炙 生薑二兩
上四味,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
屍厥方 《金匱》 治屍厥脈動而無氣,氣閉不通,故靜而死也。
草蒲屑,內鼻兩孔中吹之,令人以桂屑著舌下。
白薇湯 《本事方》 人平居無苦疾,忽如死人,身不動搖,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喑不能言,或微知人,或惡聞人聲,但如眩冒,移時方寤。此由汗出過多,血少氣並于血,陽獨上而不下,氣壅塞而不行,故身如死。氣過血還,陰陽復通,故移時方寤,名曰
郁冒,亦名
血厥。婦人多有之,宜服。
白薇 當歸各一兩 人參 甘草各一錢
(
《本事方釋義》:白薇氣味苦鹹微寒,入足陽明;當歸氣味辛甘微溫,入手少陰、足厥陰;人參氣味甘溫,入足陽明;甘草氣味甘平,入足太陰,通行十二經絡。以咸苦微寒及辛甘微溫之藥和其陰陽,以甘溫甘平之藥扶其正氣,則病自然愈也。)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此病最多,而婦科皆不知,無不誤治。)
四逆湯 《傷寒論》 下利厥逆,而惡寒者主之;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亦主之。(
方見傷寒。)
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主之。(
方見通治。)
附加減法:
如面色赤者,加蔥九莖;
腹中痛者,去蔥加芍藥二兩;
嘔者,加生薑二兩;
咽痛者,去芍藥,加桔梗一兩;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一兩。
當歸四逆湯 《傷寒論》 手足厥冷,脈細(
神經衰疲,血壓降低,末梢動脈管收縮)欲絕者主之。方見傷寒。(
以上三方皆治寒極之厥,與熱厥正相反,須辨之。)
瓜蒂散、白虎湯(
此治熱厥二方,俱見傷寒)、烏梅丸(
此治蟲厥,見蟲門)、蘇合香丸(
此治氣厥)、四磨飲、至寶丹。以上三方俱見通治。
十二經之厥
(
十二經之厥其病因病機疾病的範圍賅括很廣,有外感有內傷,有內科、外科以及情志諸病,所以文說治主病者,所以徐靈胎不收載,以病散諸篇故也)
((厥 ①上逆,氣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寒則厥,厥則腹滿,死。”王冰注:“厥,謂氣逆。” ②指四肢寒冷的一種病證。《素問·熱論》:“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 ③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僵冷一類的病證。《素問·厥論>>)
(多見于腦血管意外(腦出血或腦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