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證治療大法
風寒證
總則:不管是新感、麻疹初期、伏氣溫病由風寒觸發者、雜病、小兒諸病等見風寒者,總當以疏散風寒為主,使其由表入之邪,仍由表出。
總則:不管是新感、麻疹初期、伏氣溫病由風寒觸發者、雜病、小兒諸病等見風寒者,總當以疏散風寒為主,使其由表入之邪,仍由表出。
肺衛風寒證:宣泄肺胃風寒(如蔥豉湯)。
肺胃風寒證:宣通肺胃陽氣使之達衛陽而行肌腠,內宣清陽而通表裡上下(如葛根湯)。
肺脾風寒證:溫通陽氣以鼓舞中陽,升發清陽通達表裡,則風寒可散,雖有裡證,邪去裡證亦解(如桂枝湯、玉屏風散)。
肝肺風寒證:宣發疏散風邪為主,兼調其氣血(如香穌散+蔥豉湯、十味流氣飲、各種續命湯)。
肺腎風寒證:1.助陽祛邪溫散為主。2.陰虛者當參以滋陰清潤之品,不可過多恐其滯邪,且當佐以通陽散邪之品,以防溺滯之弊。3.若已有內熱,清解之味亦不可少(通陽散寒與清解藥並用)(如桂枝附子湯、大溫中飲、加味梔子豉湯)。
膽胃風寒證:疏利肝膽之樞機以調和表裡、升降,助邪外達為主(稍佐散風寒,如柴胡桂枝湯)。
以上風寒證,以下風熱證(咽乾、舌尖邊紅)。
風熱證
總則:係由風中夾熱之邪所發病證。包括傷風、風溫、風燥等新感,以其伏氣溫暑由風熱外感所觸發之早期證候。以及各種雜病由風熱所致(內傳外竄)等,其治總當疏風清透為主,務必使鬱熱隨風邪透發於外,則易於解散,藥宜辛涼輕宣,切記辛溫燥烈,傷津助熱,以致化火內竄。亦不可專恃寒瀉,致表邪內陷,致生變端。
總則:係由風中夾熱之邪所發病證。包括傷風、風溫、風燥等新感,以其伏氣溫暑由風熱外感所觸發之早期證候。以及各種雜病由風熱所致(內傳外竄)等,其治總當疏風清透為主,務必使鬱熱隨風邪透發於外,則易於解散,藥宜辛涼輕宣,切記辛溫燥烈,傷津助熱,以致化火內竄。亦不可專恃寒瀉,致表邪內陷,致生變端。
肺衛風熱證:疏風透熱(如桑菊飲)
肺胃風熱證:疏風透熱為主(如梔豉湯合涼膈散、銀翹散合梔豉湯)
膽胃風熱證:宣疏郁遏,清透內熱,兼降木火(如柴芩雙解湯、小柴胡湯)。
肝胃風熱證:外疏風邪,內清鬱熱,病關氣血,清熱涼血藥亦不可少,夾虛者參以益氣養血之味,但不可過投(如柴胡清肝湯加減、袪風消赤湯、升陽散火湯)。
心肝風熱證:清輕疏散為主兼以清解,若有鬱滯則當佐以活血通絡(如疏風清熱方、加減犀地二鮮湯、四物消風飲)。
以上風熱證,以下風陽證(肝風、肝陽、心腎風陽,內風證之一,係由體內陽氣偏勝所致,陽亢則風動,風從內起)
風陽證
總則:不拘何臟,其治總當以清鎮潛降之品,以平肝熄風,不可以治外風之法,投以疏散,則反有升陽動陽之弊。然而若由外風引動內風之證,則又當別論,可於潛陽熄風之中,略作疏散之品(如桑菊飲),以祛外風,外風得去,內風也較易潛熄。(外風引動內風並不少見)
肝膽風陽證:清鎮肝陽以熄風,兼降木火,以平其亢逆之勢(如天麻鉤藤飲、羚羊鉤藤湯加減、鎮肝熄風湯)。
心肝風陽證:鎮潛心肝之亢陽,清降君相之偏熾,兼養心肝之陰液(如酸棗仁湯加龍牡等、硃砂安神丸和磁朱丸)。
肝腎風陽證:鎮潛肝腎陽亢,滋養肝腎陰液(如鎮肝潛陽熄風方、二、三甲復脈湯)。
心腎風陽證:滋陰潛陽,液腎水降心火。若兼虛火浮游者,必佐以溫腎陽以引火歸元之法(如新加甘麥大棗湯證、育陰潛陽方證、溫補腎陽法佐以鎮潛養心證(黃仕沛方))。
以上風陽證,以下虛風證(系內風虛證,因虛而風動,風從虛起,張景岳稱[非風))
虛風證
總則:虛風證多起於陰虛,水不涵木,故其治則總當滋陰柔肝以熄風,然而風木乘脾,必傷其氣血,故益氣養血之法液不可少,古人云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即此之謂,如損及腎臟,以腎為水火之臟,不僅耗傷腎陰,腎陽亦難免損傷,故溫養腎陽,亦為平熄內風之法。)
肝腎虛風證:補養肝腎為主。陰虛者滋陰柔肝以熄風;血虛者養血潤肝以熄風;腎陽虛者,溫養腎陽以熄風。(如河間地黃飲子、麻杞湯(章次公)、右歸丸和二仙湯)
肝脾虛風證:益氣血熄肝風。如加味益氣聰明湯、加減連梅湯(李洪成)、附芎湯(章次公)。
脾腎虛風證:調補脾腎之陰陽為主,佐以平肝熄風。如玉屏風散加味(徐幼鳴)、理中地黃湯(張聿青)、加味回陽散。(中醫證候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