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證
陳士鐸曰:[暑熱同氣],是暑本熱邪,而歷代醫家均稱[暑必挾濕],吳坤安曰:[夏月火土當令,天之熱氣下,地之濕氣上,濕與熱蒸而成暑氣。]所以暑邪系濕熱二氣相蒸而成,具有熱邪、濕邪雙重特性。
1.
面垢而赤:暑為陽邪,赤為熱色,故其面色為紅赤,暑中有濕,濕為濁邪,熱蒸濕騰上於面,則成垢濁,故面垢而赤,為暑邪重要特徵之一。
2.
多汗:暑熱內蒸,津液外泄,故見蒸蒸自汗,暑中之濕亦由熱蒸而化汗而外溢,故暑證必多汗,不汗出者,多兼外寒,寒濕鬱遏,熱不得越所致。
3.
心煩:暑熱內熱,心神失守,故必見心煩,<<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於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言。]
4.
口渴:暑熱消爍津液,故必見口渴,熱甚於內,渴喜冷飲,且引飲不已,若濕偏重則渴喜熱飲,且不消水(A喝了有飽脹感)。
5.
發熱:暑為陽邪,故必蒸熱,濕偏重者,濕遏熱鬱,必熱勢不揚(A濕熱發熱,初按熱勢不揚,久按熱勢源源不絕,濕熱蒸騰之象),午後加重;熱偏重者,則熱勢必壯,甚則反見背寒或手足冷(A六邪阻衛氣皆能見惡寒,營衛周流不周皆可見手足冷,故必平脈並參酌他証方不致誤判)。
6.
尿赤而短:暑熱耗傷津液,暑濕鬱礙氣化,暑證其小便必短小而熱赤,甚者澀痛不利。
7.
倦怠:暑熱內蒸,汗出過多,氣隨汗泄(血液、津液皆藏有氧氣),古人所謂:[暑傷元氣](A所以中暑打點滴有效,補充體液故也),故常見倦怠短氣乏力,濕偏重者可見身重懈怠(A濕氣聯想到身重,黏膩之邪令人不輕快)。
8.
色脈舌特徵:古人謂:[傷暑脈虛],係暑傷元氣津液所致,故多虛大而數(A津氣虛而有火),或濡數(A濕熱)。濕偏重者,反見弦細(A弦細,濕氣束其血脈)。暑為熱邪,舌質必紅(A熱令循環強化),苔必黃,但熱處濕中,熱蒸濕騰,其胎必黃而滑膩。
9.
時令特徵:暑證季節性特強,<<內經>>曰:[夏傷於暑]又謂:[後夏至為病暑]。是指夏至之後(6/22)為暑病發病季節。然而雷少逸又有秋暑一說,謂秋初炎熱尚存(A如秋老虎(熱而不濕)),一如盛夏,感其病而熱者為秋暑(A如中暍),此係按氣溫偏高而定。此外,尚有伏暑一說,則不按氣溫而以証象而論定,如何廉臣曰:[病發於處暑(8/23)以後者,名曰伏暑,症尚輕淺易治;發於霜降後立冬前(10/23-11/07),名曰伏暑晚發,病最深而難治,然竟有伏至來春始發者。](A伏氣說類如西醫病毒潛伏說)是暑證亦可發於四時。(中醫證候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