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4日 星期四

汗法評價



汗法評價----姜春華、沈自尹

古代用發汗藥於熱病初起,稱為發表或解表,意思是病邪在表。表證如惡寒發熱,頭痛身疼,脈浮緊或數,在一汗之下,熱解而隨之表證亦解,所以發汗解表實包含處理退熱與表證兩個方面。
一般把解表藥分為兩大類,一為辛溫,如麻黃、桂枝、羌活、防風、紫蘇、細辛、生薑、荊芥等;一為辛涼,如薄荷、牛蒡子、葛根、柴胡、桑葉、菊花等。其實,發汗以辛溫比辛涼為強,而辛涼則以清熱抗菌為強。由於都是辛味藥,都有增強外周循環,興奮中樞神經的共性。
張景岳[新方八陣]說得圓通不泥,他不稱汗法而稱散法,概念較寬,他說:[散者,散表證也,觀仲景太陽證用麻黃湯,陽明證用升麻葛根湯,少陽證用小柴胡湯……麻黃之氣峻利而勇,凡太陽經陰邪在表者,寒毒欲除,非此不達,故制用此方,非謂太陽經藥必須麻黃也。設以麻黃治陽明、少陽之證,亦寒無不散,第恐藥力太過,必反傷其氣,豈謂某經某藥不可移易,亦不過分其輕重耳。]此段說明不必拘泥某藥用於某經,因解表有解表藥共性,不必限於框框。他又說:[故如陽明之升麻、乾葛未有不走太陽、少陽者,少陽之柴胡亦未有不入太陽陽明者。]
張景岳又主張按藥性分等次,他說:[如麻黃、桂枝峻散者也,柴胡、乾葛、薄荷涼散者者也,羌活、蒼朮能走經去濕而散者也,升麻、川芎能舉陷上行而散者也。]張景岳稱散法其概括廣,汗法則其義狹。清沈金鰲[要藥分劑]將發汗解表諸藥列入宣劑,宣劑並包括樂破氣解鬱諸藥,為宣劑立論,非為表證。
汗法是針對表證而設。當表證與裡證同時存在時,[傷寒論]為此確立三項基本原則,先表後裡、先裡後表、表裡同治,其中先表後裡是常法,如[傷寒論]第109:[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第44:[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認為表證未罷,不可妄施攻下,仍宜發汗。後人甚至強調太陽病用陽明經藥是引邪入陽明,其實並無此事。張仲景提出先表後裡是當時歷史條件下治療手段所限,防其錯治而設。至於後世引賊入門之說是誇大其詞。
目前所見表裡同病者,治療只需針對裡證,裡證一除,表證自解,例如肺炎有惡寒高熱,咳嗽胸痛,對此不必兼用發汗解表,逕用清肺熱藥(:宜宣肺清熱並用,如桑菊飲、清肺湯、麻杏甘石湯等加味),熱退惡寒亦除。同樣,腸炎菌痢有惡寒高熱,腹痛泄痢,對此亦不必兼用發汗解表,逕用清腸熱治痢藥,痢止熱退表證亦除(:表證惡寒時間短暫,裡熱急重且病位入下焦邪氣不易從外透解)
過去西醫也用發汗解熱藥,如阿斯匹林、匹拉密酮,後來不用了,說是用了這些藥會打亂熱型,不利於診斷,更重要的是退熱不是病因療法(西醫主藥療法),除非高熱至40C,怕損害神經中樞,才暫用發汗退熱藥。
古人認為多汗、過汗,損耗津液,血與汗同源,多汗可造成電解質紊亂和心力不振或循環衰竭,尤其對於溫病慮其傷津,所以主張辛涼清劑,其實,這類病本不適宜汗法而適用清熱解毒(按;邪在衛分辛藥解表不可廢)。唐人集驗中治溫病、天行、時行熱毒,所用的大青葉、板藍根、苦參、大黃證勢這類清熱解毒藥(:邪在衛分此類藥太過)
汗法解熱是一個方面,另外,古人也用於治水腫,使組織中水分從汗腺排泄出去,稱為[開鬼門],如急性腎炎之用越婢湯,能消除水腫,在今天還得從小便、腎功能化驗以檢驗疾病是否治癒,如果在退腫方面起到作用,而在病的方面作用較小或缺乏作用,則應考慮加入對起病作用的藥物(:如扶正藥),使其不致轉入慢性。(中醫治則研究)

沒有留言: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