燥證
燥有內外虛實之分,外燥為感受天氣的乾燥,見於久晴少雨之時,費晉卿云:[燥者乾也,對濕言之也。]多為實證;內燥者,為陰液消耗以致燥從內起,有實有虛,不僅諸熱可以化燥,濕竭亦可以化燥,是為實證。(若)由於精血內奪,陰液枯槁,是為虛燥。
外燥又有涼燥、溫燥之分。俞根初曰:[深秋初涼,西風肅殺,感之者多病風燥,此屬燥涼,較嚴冬風寒為輕;若久晴無雨,秋陽以曝感之者多溫燥,此屬燥熱,較暮春風溫為重。]其氣不同其性則一(指涼燥和溫燥的燥性相同),即葉天士所謂:[燥為乾澀不通之候。]內經所謂:[燥勝則乾。]
1.
乾燥:葉氏謂:[燥為乾澀不通之候。]劉河間更曰:[諸澀枯涸,乾勁皺揭,皆屬於燥。]可見乾燥為燥證一大特徵。如鼻、眼、唇、舌、咽等七竅乾燥、乾澀,以及皮膚乾燥粗糙滯澀,甚者乾痛,皆屬津液枯燥之象。此外,如乾咳痰黏,喀吐艱澀,或唾如膠漆,或瀉利艱澀難下,或大便乾燥閉結,甚者如羊糞,或小便短澀等乾澀之象。還有不見於外而現於內的乾澀現象,如胃中嘈痛,腸中澀痛。
2.
枯燥:為津液陰血乾涸之象,如口唇燥裂,皮膚甲錯起揭,爪甲乾枯,以及口乾喜飲,消渴,善食,或喜飲不食等。
3.
脈細澀:俞根初曰:[燥證脈多係澀,雖有兼證、變證而化浮洪虛大弦數等脈,重按無有不細不澀者。]
4.
苔乾燥:燥者津液不能上潤,雖在初期,苔色雖白,望之似有津潤,捫之則必乾糙戟手,甚至有在化熱化火之後,苔雖乾燥,而(苔)色尚白薄(可見察苔還要用手摸摸才準),或雖黃不厚,是因無液以孳生厚苔之故。
5.
舌質紅乾:燥傷陰液,舌紅降乾燥,虛燥由於精血不足,更可兼見萎縮瘦薄(此辨虛實要訣),津液陰血不能上滋所致。
6.
甚於陰分:燥傷津液陰血,故其病甚於日晡後(晡時:下午3-5點),有如陰虛(機理同於陰虛,陰虛不藏陽氣,陽氣浮越)。
7.
時令特徵:外感之燥,季節性強,費晉卿曰:[立秋之後,濕氣去而燥氣來。](北台灣不同,常有東北季風帶來濕氣,此論以大陸為主)喻嘉言以燥令行於秋分之後,所謂秋不遽燥,當以天氣為準。然而,伏燥、內燥又與時令無關。(外感秋燥多乾咳無痰,鼻咽口燥,微惡風寒等,可用清燥救肺湯加入傷風藥中)(中醫證候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