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正常脈象紀要

正常脈象紀要
有胃(氣):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從容和緩,節律一致便是有胃氣。
有神:柔而有力,節律一致,各種脈象中柔和有力。
有根:沉取有力,或尺脈有力(柔和有力,非剛勁有力)
四時常脈:春---稍弦(弦而柔和);夏—稍洪(洪而柔和);秋---稍浮(浮而柔和);冬---沉(搏指而柔和)
地理環境:南方人多細軟或略數;北方人多沉實;東方人多緩;西方人多脈勁(緊弦之類);東南人脈多軟緩;西北人脈多剛勁(弦緊澀類)
性別:婦女較男子濡弱而略快(比較而言),婦女婚後妊娠,脈常見滑數而冲和。
年齡:嬰兒每分鐘脈搏120~140次;五、六歲的幼兒,每分鐘脈搏90~110次;青年體壯脈搏有力,老人氣血虛弱,精力漸衰,脈搏較弱。其他常人每分鐘72~80次。
體格:身軀高大,脈的顯現部位較長;矮小的人,脈的顯現部位較短;瘦人肌肉薄,脈常浮;肥胖的人,皮下脂肪厚,脈常沉。
凡常見六脈沉細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陰脈;六脈常見洪脈等同,而無病象的,叫做六陽脈
勞逸:劇烈運動或遠行,脈多急疾;入睡後,脈多遲緩;腦力勞動之人,脈多弱於體力勞動者。
飲食:飯後、酒後脈多數而有力;飢餓時稍緩而無力。
奇脈:從尺部斜向手臂,稱為斜飛脈;脈出現於寸口的背側,稱為反關脈,出現於腕部其他位置者等,是橈動脈解剖位置變異,不屬病脈。(中醫診斷學)

脈理



脈理

1.     浮脈:浮脈主表,反映病邪在經絡肌表部位,邪襲肌表,衛陽奮起抵抗,脈氣鼓動於外,脈應指而浮,故浮而有力。<<診宗三昧>>:[浮為經絡肌表之應,良由邪襲三陽經中,鼓博脈氣於外,所以應指浮滿。]
內傷久病體虛,陽氣不能潛藏而浮越於外,亦有見浮脈者,必浮大而無力。
2.     沉脈:病邪在裡,正氣相搏於內,氣血內困,故脈沉而有力,為裡實證。
若臟腑虛弱,陽氣衰微,氣血不足,無力統運營氣於表,則脈沉而無力,為裡虛證。徐靈胎云:[脈沉為陰,邪伏在裡;裡脈無邪,只為氣滯。]
<<診宗三昧>>:[沉為臟腑筋骨之應,蓋緣陽氣式微,不能統運營氣於表,脈顯陰象而沉者,則按久愈微;若陽氣鬱伏,不能浮應衛氣於外,脈反浮匿而沉者,則按久不衰。
3.     遲脈:寒凝氣滯,陽失健運,故脈象見遲。<<四診抉微>>:[以陽其伏潛,不能健行,故至數遲耳。]遲而有力為冷積實證;遲而無力為虛寒。<<診宗三昧>>:[遲為陽氣失職,胸中大氣不能敷布之候。]
但邪熱結聚,阻滯氣血運行,也見遲脈,但必遲而有力,按之必實,如傷寒陽明脈遲可下之類,故遲脈不可概認為寒證,當脈證合參。
4.     數脈:邪熱亢盛,氣血運行加速,故見脈速,必數而有力。<<脈訣啟悟>>云[數為陽盛陰虧,熱邪流傳於經絡之象,所以脈數盛,火性善動而躁急也。]
久病陰虛, 虛熱內生,脈也見數,必數而無力,若虛證而見脈數,必數大而無力,上述三種鑑別,還需脈證合參。
5.     洪脈:總由陽氣有餘,氣壅火亢,內熱充斥,致使脈道擴張,氣盛血湧,故脈見洪象。
陰竭陽越之洪脈,由於孤陽獨亢而外越,浮取應陽,故浮取洪盛,陰竭則脈體失充,沉取應陰,故沉取無力無神。(按,陽氣虛而造成的陽氣浮越於上也是沉取無力,當從證候辨別)
6.     微脈:陽氣衰微,無力鼓動,血微則無以充脈道,故見微脈。<<脈原>>:[微為氣血不足之象。]浮以候陽,輕取之似無為陽氣衰,沉以候陰,重取之似無是陰氣絕。
久病正氣損失,氣血被耗,正氣殆盡,故久病脈微,為氣將絕之兆;新病脈微,是陽氣暴脫,亦可以見於陽虛邪微者。
7.     細脈(小脈):細為氣血兩虛所致,營血虧虛不能充盈脈道,氣不足則無力鼓動血液運行,故脈體細小而無力。<<脈訣刊誤>>:[主血少氣衰,蓋血行脈中,血既減少,脈所以細也。]
又濕邪阻壓脈道,也見細脈。若溫熱病昏瞻見脈細數,是邪熱深入營血,或邪限深入心包的證候,必細數有力,為血熱實證。
8.     散脈:散脈主元氣離散,臟腑之氣將絕的危重證候。因心力衰絕,陰陽不歛,陽氣離散,故脈來浮散而不聚,稍用重力則按不著,漫無根蒂。
<<
診家樞要附錄>>周學海注:[散有二義,一自有漸無之象,一散亂不齊之象,比如陽花散漫,或至數不齊,或多寡不一,為危殆之候。
心氣不能維繫血液運行,故脈來時快時慢,至數不齊。
9.     虛脈:氣虛不足以運其血,故脈來無力,血虛不足以充盈脈道,故按之空虛。
由於氣虛不歛而外張,血虛氣無所附而外浮,脈道鬆弛,故脈形大而鬆軟。
10.  實脈:邪氣亢盛而正氣不虛,邪正相搏,氣血壅盛,脈道堅滿,故脈來應指堅實有力。
11.  滑脈:邪氣壅盛於內,正氣不衰,氣實血湧,故脈往來甚為流利,應指圓滑。
若滑脈見於平人,必滑而和緩,也總由氣血充盛,氣充則脈流暢,血盛則脈道充盈,故脈來滑而和緩。
婦女妊娠見滑脈,是氣血充盈而調和的表現。
12.  澀脈:精傷血少津虧,不能濡養經脈,血行不暢,脈氣往來艱澀,故脈澀而無力。
氣滯血瘀,痰,食膠固,氣機不暢,血行受阻,則脈澀而有力。
<<
診宗三昧>>:[良由精血虧少,不能濡潤經脈,所以澀澀不調。也有痰食,膠固中外,脈道阻滯,皆見澀數模糊者。]
13.  大脈:邪熱亢盛,由表入裡,脈大有力。
陰陽氣血不足,陰虛陽浮,則脈大無力。
14.  長脈:健康人正氣充足,百脈暢行無損,氣機升降暢調,脈來長而和緩。
若肝陽有餘,陽氣內盛,邪氣方盛,充斥脈道,加上邪正相搏,脈來長而硬直,或久兼脈,為病脈(高血壓)
15.  短脈:脈來短縮,不及常度。氣虛不足,無力鼓動血行,故脈短而無力。
亦有因氣鬱血瘀或痰滯食積,阻礙脈道,以致脈氣不伸而見短脈,但必短而有力,故短脈不可概作不足之脈,應注意其有力無力。
16.  弦脈:弦脈是緊張的表現。肝主疏泄,調暢氣機,以柔和為貴。若邪氣滯肝,疏泄失常,氣鬱不利則見弦脈。諸痛,痰飲,氣機阻滯,陰陽不和,脈氣因而緊張,故脈弦。李東垣曰:[弦脈,總是陰陽不和,肝氣上逆]。張仲景云:[瘧脈自弦],此為瘧邪侵入,伏於半表半裡,少陽樞機不利而見弦脈。
虛勞內傷,中氣不足,肝病乘脾,亦常見弦脈。
若弦而細勁,如循刀刃,便是胃氣全無,病多難治。
17.  芤脈:芤脈多見於失血傷陰之證,故芤脈的出現總與陰血亡失,脈管失充有關,因突然失血過多,血量驟然減少,營血不足,無以充脈;或津液大傷,血不得充,血失陰傷則陽無所附而浮越於外,因而形成浮大中空之芤脈。
<<
脈訣刊誤>>:[營行脈中,是血脈中行,脈以血為形,故芤脈中空者,血之脫也。]
<<
景岳全書>>:[芤脈為孤陽脫陰之候,為失血脫血,為氣無所歸,為陽無所附。]
芤脈為大出血時的脈象,但臨床不易抓到。實踐證明,只有當失血者年齡較大,血管彈性降低,失血到一定量,造成循環血容量不足,但機體的失血性調整反映尚未能使血管強烈收縮時,才能出現芤脈圖像,所以,成年人以下而血管彈性良好者,或出血過速過大者,難以出現,故臨床實踐中不易抓到芤脈。
18.  緊脈:寒邪侵襲人體,與正氣相搏,以致脈道緊張拘急,故見緊脈。<<景岳全書>>:[緊為陰多陽少,乃陰邪激搏之候]。諸痛,宿食出現緊脈,亦是寒邪積滯與正氣激搏之緣故。
<<
中醫脈學研究>>:[緊脈可以分為兩種類型,陰寒冷而出現的緊脈,則形細而堅(轉索),因動脈硬化而出現的緊脈,則屬於左右彈手。
19.  緩脈:濕邪黏滯,氣機為濕所困;脾胃虛弱,氣血乏源,氣血不足以充盈鼓動,故脈見怠緩。
平緩之脈,是為氣血充足,百脈暢通,<<三指禪>>:[四至調和百脈通,涵混元氣此身中。]若病中脈轉緩和,是正氣恢復之徵。
20.  革脈:革脈為弦芤相合之脈,由於精血內虛,氣無所附而浮越於外,加之陰寒之氣收束,因而出現外強中空之象。
21.  牢脈:牢脈之形成,是由於病氣牢固,陰寒內積,陽氣沉潛於下,故脈來沉而實大弦長,堅牢不移。
牢脈主實有氣血之分,癥瘕有形腫塊,是實在血分;無形痞結,是實在氣分。若牢脈見於失血、陰虛等病證,便屬危重徵象。
<<
時氏診斷學>>:[牢有二義,一為堅固之意,二為深藏之意。皆表現脈象深藏堅固,西醫所謂硬化,因之初按之,抵抗有力,由於動脈壁硬固所致
臨床上,牢脈可見於動脈硬化,如慢性腎炎,動脈硬化患者,血管彈性減低,但血容量充實,血壓高張,故出現牢脈。
22.  弱脈:陰血不足,不能充盈脈道,陽氣衰少,無力鼓動推動血行,故脈來沉而細軟,而形成弱脈。
23.  濡脈:濡脈主諸虛,若為精血兩傷,陰虛不能維陽,故脈浮軟,精血不充則脈細;若為氣虛陽衰,虛陽不歛,脈也浮軟,浮而細軟,則為濡脈。
若濕邪阻壓脈道,亦見濡脈。
<<
脈簡補義>>:[浮則為濡,沉則為弱,其實俱主氣血不足,並不能因浮沉分陰陽表裡也。
24.  伏脈:因邪氣內伏,脈氣不能宣通,脈道潛伏不顯而出現伏脈;若陽氣衰微欲絕,不能鼓動血脈亦見伏脈。前者多見實邪暴病,後者多見於久病正衰。
25.  動脈:動脈是陰陽相搏,升降失和,使其氣血衝動,故脈道隨氣血衝動而呈動脈。痛,則陰陽不和,氣血不通;驚,則氣血紊亂,心突跳,故脈亦應知而突跳,故痛與驚均可見動脈。
<<
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惟夫陽於降而陰逆上,陰欲升而陽逆上,不得上下,鼓擊之勢,隴然高起,而動脈之形著矣。
26.  促脈:氣血痰食鬱滯化熱或陽熱亢盛,陰陽不和致脈加速,逆亂不能接續,故數而時止。
若促而細小無力,多是虛脫之象,臨床應加注意。
27.  結脈:陰盛而陽不和,故脈來遲緩時一止,便是結脈。若為邪結,其脈必結而有力;若為真氣衰弱,其脈結而無力。
28.  代脈:臟氣衰微,氣血虧損,以致脈氣不能銜接而歇止,不能自還,良久復動;至於風證,痛證,驚恐,跌打損傷,是因病而致脈氣不銜接,故見脈代,此不可作臟氣衰論;婦女妊娠出現代脈,是因為氣血養胎之故。
<<
四診抉微>>:[有一種人,賦形時,經隧中有所阻而窄礙,流行蹇澀,時或歇止,類乎代脈,自少至老不變易,此稟賦之常脈,勿作代看。
29.  疾脈:實熱證陽亢無制,真陰垂危,故脈來急疾而按之益堅;若陰液枯竭,陽氣外越欲脫,則脈疾而無力。癆瘵病見疾脈,也陰陰竭陽越之故。(中醫診斷學)

2015年12月28日 星期一

辨證論治幾個重要的用語



辨證論治幾個重要的用語

(
以臟腑辨證為核心概念)

=病因+病位
=病機+病變層次
辨證的三級組合:證象、候、證(證象組成候,候組成證)
證象:證候的外在表象,是由臨床現象所組成,包括症象、脈象、舌象
病因12:風、寒、暑、濕、燥、火、氣、瘀、痰、飲、食蟲、虛
病位8:心、肝、脾、肺、腎、膽、胃、腸。膀胱附屬於腎,心包附屬於心,小腸、三焦則按其病變分屬有關臟腑,中醫的臟腑既有解剖學的概念,但更看重的是功能概念,是一個具有特殊性質的功能系統,所以不能與現代解剖學相提並論。
證象中的主症,是證候中的主要常見症象,反映候的主要病機;副症,即次要的常見症象,反應候的次要病機;賓症,是不常見的症象,可有可無。主症副症是反映病機的主次,並非患者自身感覺的輕重。
證象羅列數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證,按其病位及發病時向(疾病的發展),用本病、合病、并病來表示
本病,即原發病;合病,如二經或三經同時發病;并病,原發病未解又併發另一個病位的病證。
候,表現病機的轉變,每一證由於病機變化的不同,用本證、轉證、變證。
本證,即原發證,即本證應發或多發病位的證;轉證,指失治後已發生轉化的證;變證,指失治或誤治而導致的壞證。本證、轉證、變證都是指在病因、病位尚未發生傳變的前提下的狀態(同一個證內而言)
概念的遞進如下:
證象(++)
(中醫證候學)

蛇藥配方

  網傳蛇藥配方 (一种治疗蛇咬伤中药的组配方法,其组合配方按照质量配比选用为:穿心莲20-30份、七叶一枝花5-10份、野菊花15-20份、三七5-10份、车前草15-20份;将按此成份的粉状物制成散剂或片状或胶囊。本中药能有效的和毒蛇毒素中的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血毒素的化学成...